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就应该从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出发,从学生的视角,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发掘课本中、生活中的创造创新类事物,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有效锻炼与发展。
关键词:初中数学;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初中数学教学的要求,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社会要求。教师可采取以下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优化重组教学内容,突出内容对比性和创新性;激发学生创新兴趣;借助数学文化,强调知识的迁移性,引发创新思考;合理设置课后练习等策略。
一、优化重组教学内容,突出内容对比性和创新性
对比教学模式可引导初中生在学习新知识时,与旧知识进行对比,与其相似或相对的数学概念、数学原理进行对比,从而促使学生在“找相同”和“找不同”学习模式的引导下,充分发散自身的思维。比如,讲解正数和负数、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三角形及全等三角形等内容时,教师可以总结课本中具有对比性特点的内容,并结合此类内容的特点,挑选不同的课堂例题,再通过讲解针对性较强的例题,引导学生对比不同的数学知识。比如,讲解正数与负数等相关内容时,教师应明确本部分内容的教学难点。具体而言,正数和负数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理解其各自概念并不难,但学生在实际应用时往往会在符号认知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为此,教师可以在备课过程中准备好教学辅助材料,如微信账单、银行汇款账单等,并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这些材料,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正号与负号的具体含义。接着,教师还可以利用PPT为学生展示各种不同内容的例题,如身高的增长、温度的升高与降低等,促使学生对身边的具体生活场景产生数学思考。同时,教师还可以借助具体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合理设置课前导入环节,激发学生创新兴趣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前导入环节,创设充满趣味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创新兴趣。比如,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视频或凭借自身生动的语言描述,向学生展示趣味故事、名人轶事等,以引发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兴趣。比如,讲解“数据的分析”相关内容时,很多学生并不理解数据分析的重要性,对数据分析中出现的中位数、平均数、方差及标准差等关键参数的应用理解得不到位,自然也就无法从中体会到创造创新思想,更不用说培养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了。为此,教师可以在课前导入环节引入关于数据分析的生活案例。比如,教师可以借助“双十一活动促销打折”案例,让学生理解数据分析的重要性。教师还可以为学生介绍服装类产品的打折规律,如“月周期八折,季周期四折,年周期三折”。对此规律,学生会产生疑惑,不明白该规律形成的缘由。此时,教师可以将数据分析的相关理论引入此案例的讲解过程中,为学生讲解打折规律与客户购买的总数、平均数及众数之间的关系,并引导学生思考商家在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打折力度的具体原因,以及此类做法对销量的具体影响等。在此过程中,学生会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锻炼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借助数学文化,强调知识的迁移性,引发创新
教师可以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发掘其中所包含的数学文化,并将数学文化中的思想融入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思考数学文化与数学知识、数学思想之间的联系。然后,教师可以出示相关题目,引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引导学生将数学思想应用在解题过程中。这一过程也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培养的过程,而且能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讲解几何图形的初步认识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我国南北朝时期的官员独孤信的印信。此印信的形状为“半正多面体”,其包含了多个正方形和三角形。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形的数量和位置关系,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图形可以组成“半正多面体”的原因,促使学生从多面体的结构分析印信的特点。为了突出立体图形与构成立体图形的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图形边的长度、角的大小对立体图形结構的影响。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果印信周围的正方形变成三角形,那么印信整体结构会发生什么变化?”这样,就可以促使学生在知识迁移过程中强化创新思维,锻炼创新能力。
四、合理设置课后练习,深化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
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能拘泥于课堂,学生个体情况不同,其计算能力、学习习惯等也存在差异,这就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设置课后练习。这样,就能借助具体习题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数学知识水平,强化学生的数学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比如,讲解勾股定理相关内容时,教师应明确勾股定理和勾股定理逆运算之间的关系。从解题思维角度来看,勾股定理的逆运算过程即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过程。布置课后练习题时,教师针对数学成绩一般的学生,可以选择一些知识概念类习题,引导其从概念角度分析勾股定理及其逆运算之间的关系;针对成绩较好、但解题技巧不够用这种方法,可以将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学情结合起来,这样既可以提高课后练习的针对性和整体练习效果,又可以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结论
总之,教师可以利用数学内容的探究性优势和数学教学的引导性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可采取以下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优化重组教学内容,突出内容对比性和创新性;合理设置课前导入环节,激发学生创新兴趣;借助数学文化,强调知识的迁移性,引发创新思考;合理设置课后练习,深化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王燕.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甘肃教育,2020(15):168-169.
[2]季朋德.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智力,2020(22):59-60.
[3]杨静.初中数学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浅谈[J].读写算,2020(21):19+21.
关键词:初中数学;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初中数学教学的要求,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社会要求。教师可采取以下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优化重组教学内容,突出内容对比性和创新性;激发学生创新兴趣;借助数学文化,强调知识的迁移性,引发创新思考;合理设置课后练习等策略。
一、优化重组教学内容,突出内容对比性和创新性
对比教学模式可引导初中生在学习新知识时,与旧知识进行对比,与其相似或相对的数学概念、数学原理进行对比,从而促使学生在“找相同”和“找不同”学习模式的引导下,充分发散自身的思维。比如,讲解正数和负数、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三角形及全等三角形等内容时,教师可以总结课本中具有对比性特点的内容,并结合此类内容的特点,挑选不同的课堂例题,再通过讲解针对性较强的例题,引导学生对比不同的数学知识。比如,讲解正数与负数等相关内容时,教师应明确本部分内容的教学难点。具体而言,正数和负数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理解其各自概念并不难,但学生在实际应用时往往会在符号认知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为此,教师可以在备课过程中准备好教学辅助材料,如微信账单、银行汇款账单等,并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这些材料,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正号与负号的具体含义。接着,教师还可以利用PPT为学生展示各种不同内容的例题,如身高的增长、温度的升高与降低等,促使学生对身边的具体生活场景产生数学思考。同时,教师还可以借助具体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合理设置课前导入环节,激发学生创新兴趣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前导入环节,创设充满趣味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创新兴趣。比如,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视频或凭借自身生动的语言描述,向学生展示趣味故事、名人轶事等,以引发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兴趣。比如,讲解“数据的分析”相关内容时,很多学生并不理解数据分析的重要性,对数据分析中出现的中位数、平均数、方差及标准差等关键参数的应用理解得不到位,自然也就无法从中体会到创造创新思想,更不用说培养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了。为此,教师可以在课前导入环节引入关于数据分析的生活案例。比如,教师可以借助“双十一活动促销打折”案例,让学生理解数据分析的重要性。教师还可以为学生介绍服装类产品的打折规律,如“月周期八折,季周期四折,年周期三折”。对此规律,学生会产生疑惑,不明白该规律形成的缘由。此时,教师可以将数据分析的相关理论引入此案例的讲解过程中,为学生讲解打折规律与客户购买的总数、平均数及众数之间的关系,并引导学生思考商家在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打折力度的具体原因,以及此类做法对销量的具体影响等。在此过程中,学生会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锻炼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借助数学文化,强调知识的迁移性,引发创新
教师可以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发掘其中所包含的数学文化,并将数学文化中的思想融入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思考数学文化与数学知识、数学思想之间的联系。然后,教师可以出示相关题目,引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引导学生将数学思想应用在解题过程中。这一过程也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培养的过程,而且能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讲解几何图形的初步认识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我国南北朝时期的官员独孤信的印信。此印信的形状为“半正多面体”,其包含了多个正方形和三角形。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形的数量和位置关系,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图形可以组成“半正多面体”的原因,促使学生从多面体的结构分析印信的特点。为了突出立体图形与构成立体图形的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图形边的长度、角的大小对立体图形结構的影响。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果印信周围的正方形变成三角形,那么印信整体结构会发生什么变化?”这样,就可以促使学生在知识迁移过程中强化创新思维,锻炼创新能力。
四、合理设置课后练习,深化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
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能拘泥于课堂,学生个体情况不同,其计算能力、学习习惯等也存在差异,这就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设置课后练习。这样,就能借助具体习题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数学知识水平,强化学生的数学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比如,讲解勾股定理相关内容时,教师应明确勾股定理和勾股定理逆运算之间的关系。从解题思维角度来看,勾股定理的逆运算过程即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过程。布置课后练习题时,教师针对数学成绩一般的学生,可以选择一些知识概念类习题,引导其从概念角度分析勾股定理及其逆运算之间的关系;针对成绩较好、但解题技巧不够用这种方法,可以将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学情结合起来,这样既可以提高课后练习的针对性和整体练习效果,又可以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结论
总之,教师可以利用数学内容的探究性优势和数学教学的引导性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可采取以下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优化重组教学内容,突出内容对比性和创新性;合理设置课前导入环节,激发学生创新兴趣;借助数学文化,强调知识的迁移性,引发创新思考;合理设置课后练习,深化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王燕.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甘肃教育,2020(15):168-169.
[2]季朋德.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智力,2020(22):59-60.
[3]杨静.初中数学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浅谈[J].读写算,2020(21):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