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动词“名词化”对比

来源 :北方文学·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fcyzf25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动词名词化是英语和汉语中都存在的现象。本文将通过对英语和汉语里动词名词化的分别具体分析和其来源、功能以及运用场合的讨论来进行对比,以求更好地了解与掌握动词名词化现象。
  关键词:英汉对比;动词;名词化
  名词化现象(或者叫做名物化)在许多关于英汉对比的书籍都有被谈到。大多数书本都是说英语倾向于多用名词,汉语倾向于多用动词,而“名词化”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体现。书上总是用较为模糊的字眼“倾向于多用”来削弱它的确定性,但是传达给学生的其实就是他这不确定的“确定”,这是否有点不负责任呢?接下来本文将就“名词化”现象将英汉语进行对比讨论。
  一、英汉名词化的形态对比
  英语具有丰富的形态变化,在名词化方面亦是如此。动词转化为名词一类是词缀变化,如argue——argument, decide——decision,还有一类是形式不发生变化的,如increase可作动词也可作名词。汉语当然没有这么丰富的形态变化,但是和英文的第二点类似,汉语中既可充当动词又可作为名词的例子很多。比如“训练”、“研究”等。
  二、动词名词化
  正如前文所说,英文主要是通过词缀来实现动词的名词化的。一种是把-ing加到任何动词后面都可使之变为名词,是谓“动名词”。另一类便是因动词而异的后缀,-tion, -al, -ness等。值得一提的是,有时候一个动词不止对应一个名词,以compete为例,它的名词形式有直接从动词转化而来的competition, 还有从动词到形容词再转化成名词的competitiveness。这两个名词因为由于转化途径不同,侧重点也有不同,前者指竞争这个动作,后者则侧重竞争力。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英文的“名词化”现象或者直接说是“名词”其实是非常丰富的,很能满足人们使用名词的需要。中文里除了有上述动名词兼用的现象,也有动词通过加一个字或者一个词变为名词的例子。例如:卖菜——卖菜的,新买——新买的,切肉——切肉的(刀)等等,这其实是从动作到动作对象的转化过程。从句子层面来看情况会更为复杂,以“XX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句式为例,很多看起来肯定只是动词的词语如“看书”,“弹钢琴”,“逃跑”放在这个句子里,先不计句意,在句法层面上是通的,也就是说这些词在这个句子里都可以当主语名词。
  关于动词的“名词化”,沈家煊的这篇论文里面也有提到。文章认为汉语的动词其实都是“动态名词”,兼有名次和动词两种性质。所以汉语的动词和英语的动词不同,汉语的动词本身也是名词,所以根本不需要“名词化”。文章认为汉语的动词是包含在名词里的,而英语的动词和名次是相互独立只有小部分交叉的关系。再以“看书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为例,英文里面“read books”作主语时要“名词化”成“reading books”,但是汉语就不需要这个过程,“看书”这个动词可以直接充当名词。这个例子验证了所有动词都兼有名词的性质的观点。那么,这是否可以说明,汉语的动词不需要“名词化”呢?朱德熙先生在他的《语法分析讲稿》 中也提到,“动词、形容词做主宾语时“转化”成名词(或“当名词用”,或“干脆就是名词”),这是《马氏文通》、《新著国语文法》许多语法书的共同主张。因为主宾语位置上的动词已经由“行动范畴”转入“事物范畴”,并且具备了一系列名词的特点。”
  三、“名词化”广泛使用的原因
  关于使用“名词化”的原因,连淑能先生在《英汉对比研究》一书中给出的解释是:英语动词的使用受到形态变化规则的严格限制,而名词可以从动词派生或转化而来,由于比较不受形态变化规则的约束,因而使用起来灵活、方便,这就导致了名词的广泛使用。但是光从使用的便捷性来解释显然说服力不够。当代语言的使用习惯必定有其历史因素。英语中有很多外来词汇,包括法语、拉丁语等。11世纪诺曼底人征服英国,大量法语涌入英语,其中多数为设计政治、宗教、法律的名词,抽象名词数量可观,并且成为了英国有地位的人喜欢用的词汇。由于晚期拉丁语的句法是名词性的,所以拉丁语的名词形式先于动词进入英语。其次,许多英语文章的作者喜欢模仿德语科技文章,而德语的句法特点也是名词化。最后,名词化现象渗透到了学术刊物、实验报告、政府公文里。
  四、结语
  经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英语动词名词化具有丰富的形态变化,而且多要经历形态变化的过程,而汉语动词多兼有名词的性质,不需要形态变化的过程,甚至也不需要“名词化”。英语中“名词化”的现象有其历史根源,而且英语中“名词化”比较常见,大多出现在比较正式的文体中,如法律、科技等学术文体。对比分析两种语言的“名词化”现象,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两种语言的使用特点与习惯。
  参考文献:
  [1]朱德熙.现代汉语语法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沈家煊.怎样对比才有说服力——以英汉名动对比为例[J].现代外语(季刊),2002,第35季,第一期.
  [3]朱德熙.语法分析讲稿[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4]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5]刘国辉,余渭深.英语名词化的“功过论辩及其在语篇运用中的量化考察[J].外语教学,2007年1月,第28卷第1期.
  [6]王晋军.名词化在语篇类型中的体现[J].外语学刊,2003年第2期.
  [7]陈静.英汉名词化对比[J].开封大学学报,2007.21卷,四期.
其他文献
期刊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人类严重致残和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西医理论研究进展较大,但药物疗效相对滞后.近年来,中医药干预缺血性卒中理论研究进展迅速,并取得明显成效.本文拟从中医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效果的优化,而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
勒克莱齐奥的《乌拉尼亚》中存在着众多鲜有人关注的二元对立关系,本文借助结构主义文论的观点,从坎波斯和朗波里奥两个地域之间的对立谈起,再从文本中挖掘异质文明激荡、人
本文主要从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的优点和临床应用两个方面对近年来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的应用进展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可以得出,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具有多种优点,且对急性呼吸
摘 要:翻译家李文俊译述成果丰富,曾译介过的著名作家有福克纳、塞林格、麦卡勒斯、卡夫卡及门罗等。尤其是对福克纳的作品的译介,无论从思想启迪还是创作技巧的借鉴方面,都给当代中国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本文选取李先生的部分译例与其他翻译家的译文进行对比,探讨其翻译思想在译文中的体现,总结出可取的翻译技巧供日后借鉴。  关键词:李文俊;翻译思想;译例分析;译本比较  一、个人经历及翻译思想的形成
期刊
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税收与人们的生活日益密切,伴随着“税收”二字,引发出了太多令人深思的问题。曾是记者、作家且担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的王巨才,以他的独特视
长久以来,文学批评因为有距离的审美观照给人以疏离和严肃之感,这不可不谓是一大缺憾,但实际上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李健吾等印象学批评家早已提供另一种途径,他们强调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