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玉米作为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在我国粮食产业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加快玉米全程机械化是玉米生产现代化的重要措施,而玉米播种机械化又是重要“突破口”,不仅可以实现旋耕、起垄、铺膜、播种联合作业,还可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大幅减少播种期用工和劳动强度,节省用种,提高播种质量。玉米播种机械的推广应用对发展农村经济具有显著的经济价值、社会效益和实用价值。
关键词 玉米;播种机械;应用与保养
中图分类号:S2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305(2021)04–0174–02
1 玉米播种机械主要技术特征
玉米播种机多与拖拉机联合使用,开沟器、排种器、种子箱、排肥器、肥料箱、地轮、覆土器、镇压器为播种机的主要部件。所有部件依靠机架连接,连接结构通过与拖拉机的三点式后悬挂实现连接,在播种过程中,先由开沟器开出种沟,其中地轮可以控制种沟深度,在拖拉机提供运转动力,排种器和排肥器收到动力后开始工作,经由种子箱取种再通过排种器带至指定位置,种子排出后经导种管排到播种位置的种沟内。施肥与播种的过程相似,在完成施肥后开沟器完成回土,在播种前通过土壤自然回落覆盖肥料,实现种、肥分开的作业效果,最后由镇压器压实土壤,完成播种过程。
2 玉米播种机械技术的推广
2.1 加强农机农艺结合力度
使用播种机播种时,必须分析土质、墒情、地温等数据,因地制宜选择品种、播种量、播种深度、播种机类型等,因此需要农业技术人员作好指导,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机具性能。所以要推广玉米播种机械化生产就要提高农机和农业部门的联合力度,加强培训、管理、推广,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提高与村镇的合作力度
推广农机技术离不开政府的支持,特别是乡镇政府、村委会的支持。机械播种技术适合较大规模的耕种,土地规模越大越有利于机械化的开展,而要想实现土地集中连片,规模化实施玉米机械化播种,就必须以镇政府和村委会为依托,加强与村镇政府的合作力度,建立农机科技示范区,推进机械播种技术的发展。
2.3 因地制宜引进新机具
目前绿色农业理念深入人心,因此玉米播种机械技术就要充分结合耕地面积、耕地类型、气候条件等因素制定机械引进目标,实施资金补贴或政策倾斜,组织技术人员通过现场培训、指导的方式,充分展示播种机的优势,依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作业方案,明确单位面积内种子的播种量、施肥量等,进而满足播种作业要求,让广大农民掌握机械播种的技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还可以开通线上咨询通道,有利于农户及时咨询相关问题,用科学技术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4 提高技术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
玉米机械播种技术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因此要求技术推广人员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技术,良好的职业素养,熟知机械技术的操作流程,对于不同土质、墒情、气候,能够做出有效的指导,确保播种量、施肥量及播种深度等技术指标的准确实施。特别是新购入的机械,对用户做好技术指导,确保用户能熟悉掌握播种技术,进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3 玉米播种机械的正确使用
3.1 购买及检查
购买播种机时必须合理,结合本地区生态条件及生产管理水平,以及实践经验,选购适宜的播种机。购买知名厂家的产品,购买机械时认真检查手续是否齐全,明确售后服务协议。购机后仔细阅读使用说明,并在专业人员指导下使用,掌握播种机的机械性能。在投入使用中,仔细检查机械的各个部件,看其是否处于正常运转状态。重点检查传动部位是否灵活,紧密连接部位可适当涂抹润滑油,起到润滑作用。
3.2 调整机械状态
对播种机的水平状态进行调整,使用液压系统下降播种机,在开沟器尖端贴近地面时,检查播种机两侧是否偏斜,如有偏斜则需调整回水平状态。检查播种及施肥深度是否合理,如果深度不足需对限深轮进行调整,使之与开沟器之间保持适当距离。播种量是重要检查内容,对于播种量的调节必须按照标准或说明书进行调整,充分考虑地轮受到地表覆盖、土壤湿度、土质等因素的影响,通过合理调整确保播种量。使用液压系统调整机械高度,以免造成浪费,播种机的高度不宜太高,一般距地15 cm最佳。
3.3 规范操作
播种机要想达到最佳使用状态必须经过多次试播,在开始播种的30 m内进行试播,试播时检查好播种质量,确保其满足农艺需求后再正式播种。播种过程中,驾驶人员需掌握田地环境、耕地条件等情况,以保障驾驶人员人身安全。在播种时还需注意查看开沟器、排种器、排肥器的工作状态,避免出现堵塞或壅堆问题。掌握种子箱及肥料箱内的种子及化肥量,一旦发现物料不足需立即添加,杜绝漏播问题发生。
4 玉米播种机械存在的问题及维修与保养
4.1 播种失效问题
播种功能失效时,就会出现无法取种,进而导致播种机排种功能故障。导致这种故障的主要原因是传动部件变形、齿轮出现磨损、排种器磨损等,对这个问题,需仔细检查排种功能异常的原因,查看气泵工作是否异常,供电是否异常,输气管路接头是否漏气等问题,如存在问题需逐一给予解决。此外,还需重点检查关键零部件的损坏情况,出现排种器等磨损严重的部件需及时更换。
4.2 种沟深浅不一问题
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播种机部分开沟器高度不统一,或是开沟器破损,进而导致种沟深浅不一的问题;同时播种机架未处于水平状态,机架变形也会导致播种深度不一致的情况。对于这种问题,应认真排查故障原因,再依据故障类型进行维修,若是开沟器损坏或高度不统一的情况,及时更换即可。对于机架不平或变形的情况,可重新安装机架,安装后给予校正,使其恢复正常运行状态。
4.3 排种不匀问题
排钟不匀的主要原因是排种盘吸种孔堵塞,气吸管堵塞或漏气,播种过快,排种盘不平等。对于这个问题,需从以下几点进行改善:停车清除杂质,调整作业速度,调整风机三角带张紧度,将气吸管内的堵塞物进行清除,修补或更换破损的气吸管,调整排种盘,使其保持平整状态。
4.4 玉米播种机械的保养
播种机械在完成作业后,需立即清除机械表面杂物及泥土,在對机械的各个部件外表进行检查,例如梁、箱、架等部件,如果表面出现脱漆问题,需立即补刷油漆,刷漆的目的在于防止机械生锈而影响工作效率。对种子箱也要给予彻底清理,清理掉内在的剩余种子及其它残渣,将排种器卸下后彻底清理后再装好。排肥箱各个部件使用清水冲洗,晒干后重新组装。如果排肥箱及其他播种部件为塑料制品,可使用洗涤剂彻底清洗,再用清水冲净洗涤剂晾干后组装。重点检查排肥器、排种器的传动部件,查看其传动是否灵活,如有问题需及时调整。清洗链条时需使用柴油,再涂抹润滑油进行润滑,并单独保存。开沟器清洗完成后需防锈处理,如果是圆盘开沟器可先拆分再清洗,晾干后注油再组装,同样给予防锈处理。对易损件重点检查,例如:开口销、插销等,如有损坏或缺失需立即更换。此外,查看相关部件是否缺油,发现缺油立即补充,将润滑油注入到需要润滑部位,例如各种齿轮上,确保齿轮的传动功能处于正常状态。所以部件检查保养完成后,将其放置于库房内保存。
5 结束语
我国是农业大国,玉米在种植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玉米的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是玉米生产再上新台阶的保障。玉米播种机械是玉米机械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播种机械种类特别是联合作业机型较多,使用技术复杂,因此努力提高技术人员专业技能,普及玉米播种机械的应用技术与保养是推广玉米机械播种的当务之急,应该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以加快玉米生产机械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张丽花,何玉龙.北方地区玉米播种机械发展现状与优化设计应用思路[J].农业科技与信息, 2021(1): 66-68.
[2] 王祯祯.基于PLC的精准施水玉米播种机控制系统设计[J].南方农机, 2020, 51(18): 24-25.
责任编辑:黄艳飞
关键词 玉米;播种机械;应用与保养
中图分类号:S2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305(2021)04–0174–02
1 玉米播种机械主要技术特征
玉米播种机多与拖拉机联合使用,开沟器、排种器、种子箱、排肥器、肥料箱、地轮、覆土器、镇压器为播种机的主要部件。所有部件依靠机架连接,连接结构通过与拖拉机的三点式后悬挂实现连接,在播种过程中,先由开沟器开出种沟,其中地轮可以控制种沟深度,在拖拉机提供运转动力,排种器和排肥器收到动力后开始工作,经由种子箱取种再通过排种器带至指定位置,种子排出后经导种管排到播种位置的种沟内。施肥与播种的过程相似,在完成施肥后开沟器完成回土,在播种前通过土壤自然回落覆盖肥料,实现种、肥分开的作业效果,最后由镇压器压实土壤,完成播种过程。
2 玉米播种机械技术的推广
2.1 加强农机农艺结合力度
使用播种机播种时,必须分析土质、墒情、地温等数据,因地制宜选择品种、播种量、播种深度、播种机类型等,因此需要农业技术人员作好指导,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机具性能。所以要推广玉米播种机械化生产就要提高农机和农业部门的联合力度,加强培训、管理、推广,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提高与村镇的合作力度
推广农机技术离不开政府的支持,特别是乡镇政府、村委会的支持。机械播种技术适合较大规模的耕种,土地规模越大越有利于机械化的开展,而要想实现土地集中连片,规模化实施玉米机械化播种,就必须以镇政府和村委会为依托,加强与村镇政府的合作力度,建立农机科技示范区,推进机械播种技术的发展。
2.3 因地制宜引进新机具
目前绿色农业理念深入人心,因此玉米播种机械技术就要充分结合耕地面积、耕地类型、气候条件等因素制定机械引进目标,实施资金补贴或政策倾斜,组织技术人员通过现场培训、指导的方式,充分展示播种机的优势,依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作业方案,明确单位面积内种子的播种量、施肥量等,进而满足播种作业要求,让广大农民掌握机械播种的技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还可以开通线上咨询通道,有利于农户及时咨询相关问题,用科学技术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4 提高技术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
玉米机械播种技术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因此要求技术推广人员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技术,良好的职业素养,熟知机械技术的操作流程,对于不同土质、墒情、气候,能够做出有效的指导,确保播种量、施肥量及播种深度等技术指标的准确实施。特别是新购入的机械,对用户做好技术指导,确保用户能熟悉掌握播种技术,进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3 玉米播种机械的正确使用
3.1 购买及检查
购买播种机时必须合理,结合本地区生态条件及生产管理水平,以及实践经验,选购适宜的播种机。购买知名厂家的产品,购买机械时认真检查手续是否齐全,明确售后服务协议。购机后仔细阅读使用说明,并在专业人员指导下使用,掌握播种机的机械性能。在投入使用中,仔细检查机械的各个部件,看其是否处于正常运转状态。重点检查传动部位是否灵活,紧密连接部位可适当涂抹润滑油,起到润滑作用。
3.2 调整机械状态
对播种机的水平状态进行调整,使用液压系统下降播种机,在开沟器尖端贴近地面时,检查播种机两侧是否偏斜,如有偏斜则需调整回水平状态。检查播种及施肥深度是否合理,如果深度不足需对限深轮进行调整,使之与开沟器之间保持适当距离。播种量是重要检查内容,对于播种量的调节必须按照标准或说明书进行调整,充分考虑地轮受到地表覆盖、土壤湿度、土质等因素的影响,通过合理调整确保播种量。使用液压系统调整机械高度,以免造成浪费,播种机的高度不宜太高,一般距地15 cm最佳。
3.3 规范操作
播种机要想达到最佳使用状态必须经过多次试播,在开始播种的30 m内进行试播,试播时检查好播种质量,确保其满足农艺需求后再正式播种。播种过程中,驾驶人员需掌握田地环境、耕地条件等情况,以保障驾驶人员人身安全。在播种时还需注意查看开沟器、排种器、排肥器的工作状态,避免出现堵塞或壅堆问题。掌握种子箱及肥料箱内的种子及化肥量,一旦发现物料不足需立即添加,杜绝漏播问题发生。
4 玉米播种机械存在的问题及维修与保养
4.1 播种失效问题
播种功能失效时,就会出现无法取种,进而导致播种机排种功能故障。导致这种故障的主要原因是传动部件变形、齿轮出现磨损、排种器磨损等,对这个问题,需仔细检查排种功能异常的原因,查看气泵工作是否异常,供电是否异常,输气管路接头是否漏气等问题,如存在问题需逐一给予解决。此外,还需重点检查关键零部件的损坏情况,出现排种器等磨损严重的部件需及时更换。
4.2 种沟深浅不一问题
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播种机部分开沟器高度不统一,或是开沟器破损,进而导致种沟深浅不一的问题;同时播种机架未处于水平状态,机架变形也会导致播种深度不一致的情况。对于这种问题,应认真排查故障原因,再依据故障类型进行维修,若是开沟器损坏或高度不统一的情况,及时更换即可。对于机架不平或变形的情况,可重新安装机架,安装后给予校正,使其恢复正常运行状态。
4.3 排种不匀问题
排钟不匀的主要原因是排种盘吸种孔堵塞,气吸管堵塞或漏气,播种过快,排种盘不平等。对于这个问题,需从以下几点进行改善:停车清除杂质,调整作业速度,调整风机三角带张紧度,将气吸管内的堵塞物进行清除,修补或更换破损的气吸管,调整排种盘,使其保持平整状态。
4.4 玉米播种机械的保养
播种机械在完成作业后,需立即清除机械表面杂物及泥土,在對机械的各个部件外表进行检查,例如梁、箱、架等部件,如果表面出现脱漆问题,需立即补刷油漆,刷漆的目的在于防止机械生锈而影响工作效率。对种子箱也要给予彻底清理,清理掉内在的剩余种子及其它残渣,将排种器卸下后彻底清理后再装好。排肥箱各个部件使用清水冲洗,晒干后重新组装。如果排肥箱及其他播种部件为塑料制品,可使用洗涤剂彻底清洗,再用清水冲净洗涤剂晾干后组装。重点检查排肥器、排种器的传动部件,查看其传动是否灵活,如有问题需及时调整。清洗链条时需使用柴油,再涂抹润滑油进行润滑,并单独保存。开沟器清洗完成后需防锈处理,如果是圆盘开沟器可先拆分再清洗,晾干后注油再组装,同样给予防锈处理。对易损件重点检查,例如:开口销、插销等,如有损坏或缺失需立即更换。此外,查看相关部件是否缺油,发现缺油立即补充,将润滑油注入到需要润滑部位,例如各种齿轮上,确保齿轮的传动功能处于正常状态。所以部件检查保养完成后,将其放置于库房内保存。
5 结束语
我国是农业大国,玉米在种植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玉米的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是玉米生产再上新台阶的保障。玉米播种机械是玉米机械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播种机械种类特别是联合作业机型较多,使用技术复杂,因此努力提高技术人员专业技能,普及玉米播种机械的应用技术与保养是推广玉米机械播种的当务之急,应该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以加快玉米生产机械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张丽花,何玉龙.北方地区玉米播种机械发展现状与优化设计应用思路[J].农业科技与信息, 2021(1): 66-68.
[2] 王祯祯.基于PLC的精准施水玉米播种机控制系统设计[J].南方农机, 2020, 51(18): 24-25.
责任编辑:黄艳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