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因致敬的主持人

来源 :莫愁·智慧女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还好没有明白得太晚
  袁君的人生,被一场突如其来的葬礼劈成了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那场葬礼之前,袁君是大连一名电视台记者,过着有选题忙死、没有选题死忙的高压锅生活。70后的人大都活得像一棵树,袁君机械地忙碌着,周而复始地为前途和钱途烦恼。
  2004年,特别报道组的一个同事因过劳猝死,台里委托袁君为其做一个悼念的片子。袁君怀着巨大的悲伤整理了同事职业生涯里所有的新闻报道,制作得很用心,她想通过这种方式为同事加兄弟的人生完美收官。片子的解说词被同事的家人看到,他们希望能够作为葬礼上的悼词。而袁君成了葬礼上当仁不让的主持人。
  葬礼简朴厚重,在哀乐声中袁君读着为同事写的悼辞:“他总是在每一条新闻播出之后卖力地回味,看看整个事件是否还有继续跟进的可能,看看自己在每一个细节的处理上是否还有缺陷。他说,这既是一种职业要求,也是一种人生态度——成功有时就是一种为难……”仿佛听到了自己内心的声音,从另一个人倏忽而逝的一生中,袁君看到了自己。
  葬礼结束时,同事的父亲紧紧地握住袁君的手说:“谢谢你,你比我们更懂他。”那天回到家,袁君没有像平常一样上网看片子、找选题,破天荒地下了厨房,做好了饭,在楼下等老公和女儿回家。
  袁君没有跟他们提及同事的葬礼,只是这场葬礼在祭奠一个生命逝去的同时,也让袁君对自己的人生获得了重新的认识。袁君说自己如灵魂开窍般明白了,一辈子没多长,下辈子不一定能遇上,我们能在一起的时光原来这么短暂,趁还来得及,一定要不留遗憾地爱。之后,袁君很快因为朋友之托主持了第二场葬礼。逝者是一位书画界的名人,袁君时常在电视上看到这位老先生的身影。然而,老先生的身后事并不利落,小三在他去世后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老先生尸骨未寒,财产纷争令这个曾经风光的家乱成了一锅粥。袁君想对老先生的生前亲朋采访,很少有人配合。大家关心的,是那些巨额财产如何分配以及自己能够分到多少。
  尽管如此,袁君还是通过查找资料给老先生写了一篇悼词。葬礼上没有人在意袁君说什么,遗体告别时,小三们与原配的家人打作一团。从死亡的角度回溯人生,过去所执著的一切,该有多么荒谬和可笑。
  懂得向一个人的死因致敬
  袁君主持葬礼的名气渐渐在大连传开。2010年底,一位亿万富豪的妻子找到她,希望她给老公主持葬礼。与生前的风光相比,那位亿万富豪的死很仓促,抑郁症在他45岁时夺去了他的生命。
  富豪的妻子给袁君看了大量逝者生前的日记,深深震撼了袁君。财富对这位逝者来说早已成了数字,他的使命是管理这堆数量庞大的数字还有數百名员工的命运。很多事务已经与个人喜好和利益没有多少关系。他完全可以选择停下来,换一个职业。袁君觉得,如果他真的这样做了,一定会成为非常优秀的作家。但他并没有,他依然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一边处理集团内部的争斗,一边应付来自市场的压力。
  袁君读着这位亿万富豪的生前日记,想着如同这位富豪一样匆匆的赶路人,敬意有之,叹惋有之,悲凉亦有之……逝者已矣,但袁君决定做点什么来改变还活着的人。
  在这个富豪的葬礼上,袁君公布了他一天的开销,这个数字甚至还不及一个中产之家小孩子一天的花费。他拼命赚钱,却丝毫享受不到金钱带来的愉悦。在日记中他写道,他的快乐竟然来自于一次汽车在路上抛锚,他让司机等拖车来,自己则一个人步行去公司。他惊奇地发现,路边有那么多有趣的店面,他甚至看到了迎春花。他写道:“如果没记错的话,我最后一次见它应该是在大学毕业那一年,同学们看到迎春花开了,一起去踏青。”
  这震惊了在场所有的人。袁君在悼词里写:“他不是在车上,就是在飞机上,或者在会议室。他的生命自从承担起百人的企业之后,就再也没有了四季。他最美丽的记忆不是赚得第一桶金的激动,也不是公司十周年庆典上的高朋满座,而是那个步行的午后,那一路惊奇的发现。我想,最后的时光里,他一定为自己铺设了一条芬芳的小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他应该是笑着走过那条通往天堂的小路,甚至还哼起了儿歌……所以,在此,让我们一起向一个人的死因致敬。”
  那是袁君第一次在葬礼上听到掌声,她知道那不是对逝者的不恭,而是大家情不自禁用这种方式表达内心最真挚的尊敬。
  后来,袁君与富豪之子成为好朋友。这位富二代没有子承父业,将公司交给了经理人,他在一个小公司上班,业余时间开了一间不盈利也不赔钱的书吧。日子过得很平静,也很快乐。袁君时常去他的书吧,叫上一杯咖啡,捧一本闲书,消遣一段闲适的时光。
  袁君依然会时不时地想起那位富豪,疲于奔命的时候,忙到快要失去知觉的时候,袁君总会告诉自己,慢一点,再慢一点,时间不用拿着鞭子追赶也会走过。
  一种活法叫向死而生
  葬礼是一种道别,而道别并不意味着绝望。袁君印象最深刻的一次道别,是为一位德高望重的高中校长做葬礼主持。校长姓肖,享年85岁,他风趣幽默,生前最爱热闹,他们家迎来送往,永远有络绎不绝的客人,大家都觉得这是一位喜欢被打扰的老人。
  校长的老伴没对袁君提任何要求,只是很详细地讲了老校长生前的点点滴滴,包括每次深夜十一点送走最后一位客人时,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真不知道,这个园子还能热闹多久。”
  在老人家细细碎碎的述说中,袁君知道了老校长其实已经身患四种癌症,生命对他来说已经是沉重的负担。可每一次濒临死亡,他还是会顽强抗争,他希望这个园子能持续热闹。
  袁君没有将老人的告别仪式选在殡仪馆,她想这不是一个如此特别的老人想要的告别。他喜欢热闹,喜欢分享人生智慧给那些还在赶路的人,最后的告别他也一定希望以一种热闹而特别的方式。
  冥思苦想后,袁君决定开一个告别Party,就在老校长的家里,让每一位来送行的人都讲一件与老校长有关的、最有趣的事——让大家微笑着给老校长送行,也让老校长带着微笑上路。
  一位邻居说:“我在肖老的楼上,家里有个不打不练琴的孩子。每天,让他练琴前先打骂一番。后来有一天,肖老上楼来敲门,给我儿子带来了很多礼物,有书、有玩具。肖老对我儿子说:我每天在楼下,免费听你弹琴,这点礼物算是感谢吧,谢谢你让我每天都可以听到那么优美的琴声。从此,我再没有为练琴的事打过儿子,他因为楼下有双欣赏他乐曲的耳朵而变得很努力,这是我儿子刚刚通过的钢琴十级证书……”
  肖老多年的老友回忆说:有一天他突然来串门,恰好肖老刚洗完澡,于是,他看到了肖老稀疏的头发、胳膊上那因化疗而粗黑的血管,他顿时泪如雨下。肖老却笑着对他说:“一会儿让你见识一下化妆的魅力。”一个小时后,再出现在他面前的肖老,又像往常一样利落潇洒。肖老对他说:“我天天都在做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事,我觉得挺快乐的。身体糟粕,但灵魂体面。”
  没有哭泣,没有哀乐,一百七十位来宾,一百七十个故事。大家都在微笑着追忆,在一种感而不伤的氛围里,分享着那样一个智慧的老人给每个人带来的无穷教益。每个人都应要求穿着自己最漂亮的礼服,这看上去仿佛是一场盛大的颁奖典礼。葬礼令老校长的老伴落泪,她对袁君说:“你应该算老肖交到的最后一个知己,谢谢你。”
  很少有人能把葬礼主持人这样一个职业当成爱好,最开始有人找上袁君时,她总会想方设法拒绝,而如今袁君有求必应。两年来,她主持了近百场葬礼,如同在近百人的生命里穿梭。她说,她就像活了一百辈子,体验了百味人生。现在的她很感谢这份爱好给予她的一切,一场葬礼浓缩了一个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全部,每一段故事对于袁君来说都是养分。
  从死亡的角度看向生命,会懂得如何更好地活在当下。
其他文献
近两年,网络婚介、电视相亲雨后春笋般遍布城乡,一些不法婚介机构提供虚假信息或信息核实不严等,对征婚者造成损失。遭遇婚介纠纷,如何维权?  婚介只是搭桥,被骗只能自己担责?  【案例】42岁的谢女士在某婚介所交了1800元的服务费后,婚介所提供的一位男士的资料显示:康安,51岁,离异,某个体装饰公司经理,年收入27万元。出于对婚介所的信任,谢女士与康安确定了恋爱关系。其间,康安向谢女士借款11万余元
期刊
作为时下热门的交流工具,微博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用微博表达思想,分享心情本是自己的事,但也要紧守法律底线,有些信息不能“博”,莫让微博给自己惹祸。  散布谣言  【案例】2013年7月的一天,大学生江民为吸引网民的关注,编造了一则学校所在地即将发生大地震的消息,并将其发布在自己的微博上。其后,江民的微博迅速得到关注,五天内,点击率达近万次,造成其学校所在地的部分群众走出家门,涌上街头躲避地震。在
期刊
随着手机操作系统的盛行,二维码已经成为智能手机一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着黑白色方块用手机摄像头一扫,能加微信好友、装软件、上网、看视频,还能赢取优惠券,不少人见识了它的神奇魔力。于是,经常会看到有人使用二维码到处扫一扫。如今你再这样做就会遇到危险,二维码为何会“有毒”?犯罪分子又是如何巧妙设置圈套的?  扫二维码,存款不翼而飞  2013年11月13日下午5点多,汪女士跑进嘉兴市洪合派出所,
期刊
《南下北上求学记》  陈桂棣 春桃 著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中国农民调查》作者最新力作,一对敢讲真话的作者,揭示中国教育体制弊病已成民族之痛的力作。一个个亲身经历又刻骨铭心的故事,新鲜、生动、敏感、犀利,充满直面现实的警世力量。  精彩段落:  其实,以灌输为手段,以应试为中心,以扼杀青少年的思维和创造潜能为后果的这种教育体制,叫人忍无可忍的岂止是“作业的巨大压力”?  这种以考分为核心指标、高
期刊
我一直想有一本书,能够陪伴自己独自旅行,就像齐秦或许巍的歌。  这本书不那么厚,便于携带;每篇文章不那么长,韵味却是长久;它让人觉得有趣,有时又提供一点胡椒粉似的忧伤;书名固然可以叫《瓦尔登湖》,更好的却是《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一天下午,朋友林特特在QQ上对我说,给我个地址,给你寄我出的第一本书。  三天后,我收到一本书,薄、轻,封面是一间地中海风格咖啡馆的外墙,爱琴海的风在午后三点悄然
期刊
我和希希相恋于上世纪50年代,在我们涉及到谈婚论嫁时,希希相告她家相亲的规矩,即“两看”程序和“三好”标准。所谓“两看”,就是先看照片后看人,倘若照片面相不好就不见人了。所谓“三好”,就是单位好、成分好、人品好。“三好”缺一免谈。我很自信地跟希希说:“那就照程序走呗,凭我的面相还过不了关吗?”随后就找了一张戴墨镜、穿红底白条弹力衫的时尚照交给希希。  周末我特意买了两张《柏林情话》电影票约希希看。
期刊
2013年,一部《南下北上求学记》再度影响图书市场,作者是被誉为中国最敢讲真话的作家伉俪——春桃与陈桂棣。2004年,他们以一部《中国农民调查》震惊中国。保持追问,珍惜愤怒,如斯风骨,无比可贵。春桃,这个被老公陈桂棣称为“她在我建筑文学的大厦中确实起到了钢筋的作用”的人,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女子?  冲烟烈酒的组合  春桃,原名吴春桃,生于湖南醴陵,长于江西萍乡,锦瑟华年时,是一个写散文小说的文艺女青
期刊
在人心浮躁盲目扩张的当下,守着一份小心,开着一家小店,给自己做一道小菜,或许,才是一份小小的满足和幸福。  蜜桃是一家餐厅的名字,位于SOHO尚都西塔,不大,装修也不奢华,菜品更不华贵,人均消费60元而已。可就是这样一家在北京城一抓一大把的小餐厅,偏偏让演员高圆圆牵肠挂肚——因为她就是蜜桃餐厅的老板娘。  开个茶庄倒贴钱  高圆圆开店属于作茧自缚,当初SOHO尚都开盘时,她有点儿闲钱,听朋友说买商
期刊
职场包装,傍上公司白富美  2010年9月6日,刚从中山大学金融学研究生班毕业不久的张奇峰,正式到广州天河北路国信证券公司销售部上班。这里高档写字楼林立,职场精英群集。  张奇峰发现,同事们每天不是讨论如何搞定大客户,就是聊投资、房、车等,个个都买了房子,上下班、跑业务也大都是自己开车。他知道,从事证劵销售,其实就是和有钱人打交道,而要想积攒这方面的人脉,靠的是身份。  1985年出生的张奇峰,父
期刊
自信、从容、优雅的聂筑梅,别具魅力。作为江苏亚东建设发展集团董事局主席,她所取得的一个又一个骄人业绩,令人深深折服。  在她名字前,点缀着一串串闪亮的荣誉:南京市劳动模范、南京市外商投资企业优秀总经理、南京市第十届优秀企业家、江苏省第五届优秀女企业家、江苏省优秀党务工作者、南京市首届十佳慈善之星、江苏省政府授予“最具爱心慈善捐赠个人”称号、江苏省三八红旗手、全国三八红旗手……  梅花香自何處?下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