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健康行为调查研究

来源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kai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健康行为是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方面正常的行为表现,是一种理想的行为,象征着人类行为的方向。健康行为具体可分为外显健康行为和内在健康行为,外显健康行为,包括饮食的定时定量、适当的体育锻炼、不吸烟、不酗酒等;内在健康行为可表述为情绪愉快、关系和谐、人格统一、适应环境、有自知之明等等。国内对健康教育的主要研究集中在对健康教育思想的阐述、健康教育内容的探讨、健康教育价值的讨论等理论层面,且这些研究也主要是针对高校,对中学的研究较少,特别是健康行为教育现状的比较研究则更少。然而对学生健康行为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对于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教师如实了解中学生的健康行为教育的实际情况,合理地、有针对性地解决中学生健康行为教育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用价值。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归纳法对山西省36所全日制中学的1868名中学学生的健康行为进行研究,探讨目前在山西省重点中学学生健康行为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造成问题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教育主管部门开展中学生健康行为教育工作提供决策依据,从而提高中学生健康水平。
  一、中学生健康行为研究结果与分析
  1.中学生运动卫生习惯的分析
  运动卫生习惯是指人们在长期的运动生涯中,形成的较稳定的活动方式、时间、途径等。中学生具有良好的运动卫生习惯,可以达到促进生长发育、增强体质和免疫力、预防疾病、提高运动能力、减少损伤、延缓衰老等目的。从表1分析得知:中学学生的运动卫生习惯不尽如人意,大部分学生只是偶尔在运动前后做准备活动和放松活动,分别有26%的学生和26.6%的学生从未做过准备活动和放松活动;23.3%的学生经常饭前饭后半小时内剧烈活动;24.8%的学生在运动中经常有过度疲劳的感觉。在“运动中喝饱水”、“运动后马上沐浴”两种行为上,情况稍好一些。这说明重点中学必须加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卫生习惯的教育,学校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多传授一些有关运动卫生习惯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卫生习惯。
  2.中学生的安全、急救行为调查分析
  通过对中学学生的安全急救行为的调查结果显示(见表2),(1)中学学生的安全急救行为的正确率不高,部分学生没有掌握像“人工呼吸”等必要的急救措施。(2)不同县区学生的安全急救行为之间差别不大,只是一般县区学生的安全急救行为的正确率稍低一些。特别是“遵守交通规则”行为不如其他县区。
  以上结果表明,重点学校学生在安全急救教育上存在一定的问题,没有注重学生良好安全急救行为的培养,导致学生缺乏必要的安全急救措施,有的学生不知道发现有人触电时的首要措施是什么,不清楚受伤出血时该如何正确处理,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贫困县区的重点学校学生所处社会环境与其他县区不同,交通规则的约束不明显或不存在,又缺乏家庭安全教育和学校安全教育,因此安全急救行为,特别是“遵守交通规则”行为不如其他县区;高中生所受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时间较长,经验丰富,掌握的安全急救措施较多,因此安全急救行为的正确率比初中生高。
  3.中学生防治疾病行为调查结果分析
  (1)中学生防治疾病行为的正确率较高,但在“贫血预防”、“肺结核预防”、“高血压预防”、“糖尿病预防”等行为上存在不足。(2)不同县区之间重点中学学生防治疾病行为差异不显著。(3)高中生的防治疾病行为好于初中生。(4)结果表明了重点学校学生的防治疾病的知识较丰富,意识较强,行为较积极。这一方面是学校教育的结果,另一方面家庭教育和社会熏陶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中学生防治疾病行为的形成主要受个人知识、意识强弱的影响,而受经济水平、性格特征的影响较小,所以不同县区的重点学校学生之间,在防治疾病行为上的差异不明显。
  4.中学生营养饮食行为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调查得知:(1)中学生的饮食行为健康程度较低,大部分学生存在着偏食、吃零食、喜吃甜食的现象。(2)不同县区重点中学生的饮食行为的合理性呈下降趋势,其中发达县市区中学生的偏食、吃零食现象最为严重。这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生活条件越好,生活水平也越高,家庭在经济上有条件满足中学生各方面的饮食需要。(3)高中生的饮食行为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不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根本性的变化。(4)男女生的饮食行为差别较为明显;女生在偏食、吃零食、喜吃甜食等行为上明显多于男生,男生则在吃饭看电视等行为上多于女生。
  5.中学生生活方式的调查分析
  通过调查得知:(1)中学生的生活方式的健康程度不高,特别是在洗脚行为、玩游戏机行为上更为突出。(2)不同县区重点中学学生的生活方式之间除读书行为的差别不大外,其他行为均差异显著,表现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升高,高中生的洗手、洗脸、洗脚等行为明显趋于健康,睡眠、看电视、玩游戏机等行为好于初中生。(3)女生的生活方式好于男生。
  二、结论
  1.通过对学生的运动习惯行为的调查分析,总体来说学生的运动习惯行为不尽人意。大部分学生运动前后习惯安排不合理,缺乏一定的科学性。
  2.学校在安全急救教育上存在一定的问题,没有注重学生良好安全急救行为的培养,导致学生缺乏必要的安全急救措施,其后果不堪设想的。
  3.通过对学生防治疾病调查,可以看出学生防治疾病行为的正确率很高,但在部分疾病的预防行为上存在不足。
  4.总体来说,学生的饮食行为健康程度较低大部分学生存在着偏食,吃零食,喜吃甜食的现象。
  5.重点中学在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教育上重视不够,没有注重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行为培养。
  参考文献
  [1] 朱江,张耀灿.大学道德概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86.
  [2] 李昌烟等.青少年道德修养误区.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刘永庆)
其他文献
春天的树上,  长出嫩嫩的芽瓣。  夏天的树上,  挂满肥肥的叶片。  秋天的树上,  树叶涂满鲜红和金黄。  冬天的树下,  树叶落地化成土壤。  落葉是大自然的邮票,  把一年四季  寄给你,  寄给我,  寄给大家。  麻辣点评:大自然是一位神奇的魔术师,他能给人们带来无穷无尽的惊喜!瞧,这次他又把一年四季当作一份有趣的礼物,寄给了你,寄给了我,寄给了快乐生活的每一个人!
人的各种行为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而动机又产生于人本身存在的各种需要。对人进行不断激励的过程,实际是指从人一定的需要(未满足的需要)出发,为达到某一目标而采取的行动,进而实现人自身需要的满足,而后又为满足新的需要产生新的行为的过程。有效的激励模式和激励制度是保证被激励者最大限度完成既定目标的必要前提。  一、陕西省学校体育教师激励机制现状概括  1.初步形成学校体育人力资源开发的观念  为有效地
很多植物的壽命是很长的。柑橘树、板栗树可以活200~300年,巨杉可以活5000~6000年,而在热带地区有一种植物叫“龙血树”,最古老的一棵已经生长了8000年以上,是全世界植物中的“老寿星”。
这一天,词语国贴出了一张公告——  为了保卫词语国的安全,特选拔侦察兵一名,请大家踊跃报名。  词语大王  不一会儿,就有好多词语报名了,什么“隐伏”“隐身”“隐没”“隐匿(nì)”,等等。经过一系列比赛,最后“隐蔽”和“隐藏”进入了决赛。  词语大王亲自主持决赛,它对“隐蔽”和“隐藏”说:“你们有什么本领,就在此比试比试吧!”  “隐藏”机灵地躲到一棵大树后,词语大王就看不到它了。“隐藏”得意地
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个备受关注而又争论不休的问题。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学理论主要源于国外的先进思想,那么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关系发生了什么新的变化,而中小学教师又应提升哪些方面的素质以促进二者的结合呢?下面从新课程改革中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关系及中小学教师在促进二者结合中自身素质的提升两方面谈起。  一、新课程改革中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关系  教学理论,作为一个名词,它泛指人们对有关教
大力发展县域中小学教育事业,切实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有赖于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的师资队伍。高师院校担负着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的功能;同时也为行业、区域经济建设与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在资源整合视角下,依托高师院校网络平台,借力中小学国培计划,积极构建“WTPTP”县域中小学师资职前职后一体化“互动学习共同体”培养新途径。  基于高师院校网络平台的县
我国在世纪交替之际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引起了理论与实践界对课程与教学关系的激烈探讨,当时的很多讨论以国外学者Oliva划分的五种模式(即课程与教学相互独立模式、相互交叉模式、课程包含教学模式、教学包含课程模式、以及循环互动模式)[1]为起点,在分析比较论述的基础上,更多的学者基于建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立场,开始关注和提倡课程包含教学的“大课程观”模式。这一倾向虽然与我国传统上对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摘 要 运用数据库技术对四套新课标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材中的汉字部件名称进行统计,并参照《现代常用字部件及部件名称规范》(2009)作比较分析。调查对象以国内四套有代表性的语文教材为主,包括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语文版。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教材中汉字部件名称整体大致符合国家语言文字规范标准,但也存在着汉字部件名称比较混乱,分歧较大,同一部件在同一套教材或不同的教材中名称很不一致。这表明我国的语文教
阅读是英语教学的主要载体,但是在各个层次的英语阅读教学中,传统的教法仍然为主导方法,多是教师讲,学生记。教师讲解生词、句子,介绍课文的结构,解释课文的要义,而学生尽可能详细地笔记教师所讲内容,结果是学生可能记住了大量的词汇和句子结构,但篇章能力差,不能掌握英语文章的文体结构特征,体会不出英语篇章的美,写不出符合英语思维习惯的篇章。从语言研究成果和语言教学实践出发,笔者认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把文体学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有机统一。长期以来,人们对学科教学是坚持学科中心论还是坚持学生中心论一直存在着理论上的争议和实践中的矛盾。那么,在学科教学中,如何才能达到教与学两个方面的有机统一?在这里,提倡在学科教学中要遵循学科教学的二重原理,即:教与学对应的原理、教与学科对应的原理。    一、学科教学的二重原理概述    1.教与学对应的原理  由皮亚杰提出的“教与学对应的原理”源于夸美纽斯的“教育适应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