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健康行为是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方面正常的行为表现,是一种理想的行为,象征着人类行为的方向。健康行为具体可分为外显健康行为和内在健康行为,外显健康行为,包括饮食的定时定量、适当的体育锻炼、不吸烟、不酗酒等;内在健康行为可表述为情绪愉快、关系和谐、人格统一、适应环境、有自知之明等等。国内对健康教育的主要研究集中在对健康教育思想的阐述、健康教育内容的探讨、健康教育价值的讨论等理论层面,且这些研究也主要是针对高校,对中学的研究较少,特别是健康行为教育现状的比较研究则更少。然而对学生健康行为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对于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教师如实了解中学生的健康行为教育的实际情况,合理地、有针对性地解决中学生健康行为教育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用价值。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归纳法对山西省36所全日制中学的1868名中学学生的健康行为进行研究,探讨目前在山西省重点中学学生健康行为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造成问题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教育主管部门开展中学生健康行为教育工作提供决策依据,从而提高中学生健康水平。
一、中学生健康行为研究结果与分析
1.中学生运动卫生习惯的分析
运动卫生习惯是指人们在长期的运动生涯中,形成的较稳定的活动方式、时间、途径等。中学生具有良好的运动卫生习惯,可以达到促进生长发育、增强体质和免疫力、预防疾病、提高运动能力、减少损伤、延缓衰老等目的。从表1分析得知:中学学生的运动卫生习惯不尽如人意,大部分学生只是偶尔在运动前后做准备活动和放松活动,分别有26%的学生和26.6%的学生从未做过准备活动和放松活动;23.3%的学生经常饭前饭后半小时内剧烈活动;24.8%的学生在运动中经常有过度疲劳的感觉。在“运动中喝饱水”、“运动后马上沐浴”两种行为上,情况稍好一些。这说明重点中学必须加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卫生习惯的教育,学校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多传授一些有关运动卫生习惯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卫生习惯。
2.中学生的安全、急救行为调查分析
通过对中学学生的安全急救行为的调查结果显示(见表2),(1)中学学生的安全急救行为的正确率不高,部分学生没有掌握像“人工呼吸”等必要的急救措施。(2)不同县区学生的安全急救行为之间差别不大,只是一般县区学生的安全急救行为的正确率稍低一些。特别是“遵守交通规则”行为不如其他县区。
以上结果表明,重点学校学生在安全急救教育上存在一定的问题,没有注重学生良好安全急救行为的培养,导致学生缺乏必要的安全急救措施,有的学生不知道发现有人触电时的首要措施是什么,不清楚受伤出血时该如何正确处理,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贫困县区的重点学校学生所处社会环境与其他县区不同,交通规则的约束不明显或不存在,又缺乏家庭安全教育和学校安全教育,因此安全急救行为,特别是“遵守交通规则”行为不如其他县区;高中生所受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时间较长,经验丰富,掌握的安全急救措施较多,因此安全急救行为的正确率比初中生高。
3.中学生防治疾病行为调查结果分析
(1)中学生防治疾病行为的正确率较高,但在“贫血预防”、“肺结核预防”、“高血压预防”、“糖尿病预防”等行为上存在不足。(2)不同县区之间重点中学学生防治疾病行为差异不显著。(3)高中生的防治疾病行为好于初中生。(4)结果表明了重点学校学生的防治疾病的知识较丰富,意识较强,行为较积极。这一方面是学校教育的结果,另一方面家庭教育和社会熏陶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中学生防治疾病行为的形成主要受个人知识、意识强弱的影响,而受经济水平、性格特征的影响较小,所以不同县区的重点学校学生之间,在防治疾病行为上的差异不明显。
4.中学生营养饮食行为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调查得知:(1)中学生的饮食行为健康程度较低,大部分学生存在着偏食、吃零食、喜吃甜食的现象。(2)不同县区重点中学生的饮食行为的合理性呈下降趋势,其中发达县市区中学生的偏食、吃零食现象最为严重。这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生活条件越好,生活水平也越高,家庭在经济上有条件满足中学生各方面的饮食需要。(3)高中生的饮食行为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不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根本性的变化。(4)男女生的饮食行为差别较为明显;女生在偏食、吃零食、喜吃甜食等行为上明显多于男生,男生则在吃饭看电视等行为上多于女生。
5.中学生生活方式的调查分析
通过调查得知:(1)中学生的生活方式的健康程度不高,特别是在洗脚行为、玩游戏机行为上更为突出。(2)不同县区重点中学学生的生活方式之间除读书行为的差别不大外,其他行为均差异显著,表现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升高,高中生的洗手、洗脸、洗脚等行为明显趋于健康,睡眠、看电视、玩游戏机等行为好于初中生。(3)女生的生活方式好于男生。
二、结论
1.通过对学生的运动习惯行为的调查分析,总体来说学生的运动习惯行为不尽人意。大部分学生运动前后习惯安排不合理,缺乏一定的科学性。
2.学校在安全急救教育上存在一定的问题,没有注重学生良好安全急救行为的培养,导致学生缺乏必要的安全急救措施,其后果不堪设想的。
3.通过对学生防治疾病调查,可以看出学生防治疾病行为的正确率很高,但在部分疾病的预防行为上存在不足。
4.总体来说,学生的饮食行为健康程度较低大部分学生存在着偏食,吃零食,喜吃甜食的现象。
5.重点中学在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教育上重视不够,没有注重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行为培养。
参考文献
[1] 朱江,张耀灿.大学道德概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86.
[2] 李昌烟等.青少年道德修养误区.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刘永庆)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归纳法对山西省36所全日制中学的1868名中学学生的健康行为进行研究,探讨目前在山西省重点中学学生健康行为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造成问题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教育主管部门开展中学生健康行为教育工作提供决策依据,从而提高中学生健康水平。
一、中学生健康行为研究结果与分析
1.中学生运动卫生习惯的分析
运动卫生习惯是指人们在长期的运动生涯中,形成的较稳定的活动方式、时间、途径等。中学生具有良好的运动卫生习惯,可以达到促进生长发育、增强体质和免疫力、预防疾病、提高运动能力、减少损伤、延缓衰老等目的。从表1分析得知:中学学生的运动卫生习惯不尽如人意,大部分学生只是偶尔在运动前后做准备活动和放松活动,分别有26%的学生和26.6%的学生从未做过准备活动和放松活动;23.3%的学生经常饭前饭后半小时内剧烈活动;24.8%的学生在运动中经常有过度疲劳的感觉。在“运动中喝饱水”、“运动后马上沐浴”两种行为上,情况稍好一些。这说明重点中学必须加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卫生习惯的教育,学校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多传授一些有关运动卫生习惯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卫生习惯。
2.中学生的安全、急救行为调查分析
通过对中学学生的安全急救行为的调查结果显示(见表2),(1)中学学生的安全急救行为的正确率不高,部分学生没有掌握像“人工呼吸”等必要的急救措施。(2)不同县区学生的安全急救行为之间差别不大,只是一般县区学生的安全急救行为的正确率稍低一些。特别是“遵守交通规则”行为不如其他县区。
以上结果表明,重点学校学生在安全急救教育上存在一定的问题,没有注重学生良好安全急救行为的培养,导致学生缺乏必要的安全急救措施,有的学生不知道发现有人触电时的首要措施是什么,不清楚受伤出血时该如何正确处理,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贫困县区的重点学校学生所处社会环境与其他县区不同,交通规则的约束不明显或不存在,又缺乏家庭安全教育和学校安全教育,因此安全急救行为,特别是“遵守交通规则”行为不如其他县区;高中生所受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时间较长,经验丰富,掌握的安全急救措施较多,因此安全急救行为的正确率比初中生高。
3.中学生防治疾病行为调查结果分析
(1)中学生防治疾病行为的正确率较高,但在“贫血预防”、“肺结核预防”、“高血压预防”、“糖尿病预防”等行为上存在不足。(2)不同县区之间重点中学学生防治疾病行为差异不显著。(3)高中生的防治疾病行为好于初中生。(4)结果表明了重点学校学生的防治疾病的知识较丰富,意识较强,行为较积极。这一方面是学校教育的结果,另一方面家庭教育和社会熏陶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中学生防治疾病行为的形成主要受个人知识、意识强弱的影响,而受经济水平、性格特征的影响较小,所以不同县区的重点学校学生之间,在防治疾病行为上的差异不明显。
4.中学生营养饮食行为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调查得知:(1)中学生的饮食行为健康程度较低,大部分学生存在着偏食、吃零食、喜吃甜食的现象。(2)不同县区重点中学生的饮食行为的合理性呈下降趋势,其中发达县市区中学生的偏食、吃零食现象最为严重。这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生活条件越好,生活水平也越高,家庭在经济上有条件满足中学生各方面的饮食需要。(3)高中生的饮食行为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不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根本性的变化。(4)男女生的饮食行为差别较为明显;女生在偏食、吃零食、喜吃甜食等行为上明显多于男生,男生则在吃饭看电视等行为上多于女生。
5.中学生生活方式的调查分析
通过调查得知:(1)中学生的生活方式的健康程度不高,特别是在洗脚行为、玩游戏机行为上更为突出。(2)不同县区重点中学学生的生活方式之间除读书行为的差别不大外,其他行为均差异显著,表现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升高,高中生的洗手、洗脸、洗脚等行为明显趋于健康,睡眠、看电视、玩游戏机等行为好于初中生。(3)女生的生活方式好于男生。
二、结论
1.通过对学生的运动习惯行为的调查分析,总体来说学生的运动习惯行为不尽人意。大部分学生运动前后习惯安排不合理,缺乏一定的科学性。
2.学校在安全急救教育上存在一定的问题,没有注重学生良好安全急救行为的培养,导致学生缺乏必要的安全急救措施,其后果不堪设想的。
3.通过对学生防治疾病调查,可以看出学生防治疾病行为的正确率很高,但在部分疾病的预防行为上存在不足。
4.总体来说,学生的饮食行为健康程度较低大部分学生存在着偏食,吃零食,喜吃甜食的现象。
5.重点中学在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教育上重视不够,没有注重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行为培养。
参考文献
[1] 朱江,张耀灿.大学道德概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86.
[2] 李昌烟等.青少年道德修养误区.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