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只有我们心中的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
——夏加尔
初看王英的作品,隐约觉得有些夏加尔的影子,它们总是给人以梦幻般的诗意感受。她的作品以人的平常生活为根基,将自由自在的想象力和某种童趣般的稚拙和天真相结合,用来讨论有关生存、死亡、爱情、精灵等永恒的主题。
王英自幼喜欢绘画,尽管命运之神并没有从一开始就给予她这种机会。但几经周折,她还是如愿以偿地进入解放军艺术学院学习舞台美术。毕业以后,她先后在昆明世博会、文化部春节晚会等众多国家级大型文艺晚会的舞美设计中担纲重要角色。然而,这似乎并不是她所真正渴求的,对艺术的执著使她再次拿起油画笔。她先是到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进修,后来又考取了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硕士研究生班,现在在中国油画学会担任工作,艺术成了她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王英总是习惯画自己身边的人和事。画中人物似乎总是充满感伤,外形看起来总是消瘦的,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种忧郁的基调,绘画方式上具有跳跃性。她的一系列肖像画几乎都是她自己的化身。《浓妆》和《幽》完全是自我的写照,画中的色彩鲜艳,洋溢着奔放的想象力,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而《幽》的特别之处,还在于它是对于20世纪现代绘画的某种借鉴,特别是与莫迪里阿尼的作品图式有着近似之处。王英最早的一幅作品《绿脸》,人物头发被画成了黄色,脸被处理成绿色,配上蓝色和深绿的背景加上脑后不知何物的大片涂抹的玫瑰色,使得画面具有早期现代主义色彩。而绿色的脸有着某种象征意味,画中人物所处的某种混沌、不知所措、不知所往的状态,让人想起夏加尔的作品《小提琴手》(1912—1913.藏于阿姆斯特丹市立美术馆)中的绿色琴师,在那件作品中绿脸意味着复活的死者,这种象征甚至可以追溯到古埃及,那里也曾出现过脸被涂成绿色的神袛。
王英绘画中的平面风格和对20世纪早期现代主义的模仿并不是刻意的追求,而是学院教育潜移默化的结果。事实上,强调形体支撑必不可少的平面感是20世纪现代主义绘画艺术自我批评和定义过程中最基本的因素,美国现代艺术理论家克莱门特·格林伯格在论述现代派绘画时说:“二维空间的平面是绘画艺术唯一不与其它艺术共享的条件。因此,平面是现代派绘画发展的唯一定向,非它莫属。”他同时认为,现代派绘画所摈弃的并非具象实体的表现,而是对具象三维实体所处的那种空间的表现。早期现代主义距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它成为艺术传统,并不自觉地逐渐融入学院教育体系已是不争的事实。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的教学虽然仍然强调绘画基础,但对基础的理解不完全是单一的写实基本功的训练。“宽基础”的概念已经被提出,并在逐步探索和实践,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传统一部分的现代主义绘画理应被纳入“宽基础”教学框架中,这些已经在中央美术学院近年的创作中得到了反映。王英的创作当然也不会例外,只不过她对于早期现代主义风格的直接搬用,倒是使她更像莫迪里阿尼或夏加爾的学生。
然而,王英的绘画具有鲜明的个人语汇。尽管王英从来没有把自己当成一位女性主义艺术家(至少她自己还并没有强化这种主体意识),但在她的作品当中几乎很少出现男人的形象。女人,在她的作品当中充当着不同的角色。她的许多作品都是对自我内心世界的关照,并以象征、荒诞和怪异的手法来描绘她内心的现实和感觉空间。《在哪里》受到早期现代主义风格的某些影响,画家以狂放的笔触,大面积橙红色的涂抹,营造了一个令人窒息的都市角落,人物如同鬼魅般游荡期间,充满了恐惧,似乎又在追问“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荡漾在心的爱情》和《失忆》属于同样类型的作品,都与做梦或者幻想有关,实际上是女人内心的真情道白和无意识的喃喃自语。在这两件作品中都出现了猫的形象,猫这种动物在很多艺术作品中都具有象征意义的。而王英作品中的猫却具有双重身份,它时而是女主人或者说是画家自己的化身,时而又是一个精灵:它冷眼旁观,对一切了然于心。她的《怎么了》则赤裸裸地强化了人与精灵之间的对白,和前两幅画一样,猫始终是作为人物主体的陪衬出现在背景当中,人与猫的眼神以及心灵的沟通,似乎使猫成为了作品的话语中心——是猫在发问,抑或是人的灵魂在自问?这些似乎都隐含在画家和观众的幻觉之中。
她的《戏剧人生》则令人更强烈地感觉到这种幻觉的存在。画面强烈,笔法犀利,同前面提到的作品类似,这幅作品也有着巴斯基亚式的涂鸦方式,人物被画成京剧花旦的脸谱,但似乎并无美感可言。它是现实的幻觉,是贡布里奇所称的“替代物”,是艺术家和观众意象化的现实。画家利用这个几乎丑陋的脸谱式的人物来折射这个并不圆满的外部世界。这种隐喻在她的另外两件作品《梦语》和《子夜》中也有直白的表达。画家借助艺术语言,通过对于艺术形象的勾画把人们行为和见识的种种可能给展现出来,而观者通过这种艺术形象又能对现实的追问作出某些理性判断。从这个角度来看,王英的创作并不能简单地看成女性画家的自言自语,她透过女人的心灵,毫不掩饰地搬用传统现代主义的手法来展现她所理解的现实,这是一种率性的流露,相信她能以这种努力,创造出更为精彩的艺术作品,更为自如地融入到当代艺术主流当中。
——夏加尔
初看王英的作品,隐约觉得有些夏加尔的影子,它们总是给人以梦幻般的诗意感受。她的作品以人的平常生活为根基,将自由自在的想象力和某种童趣般的稚拙和天真相结合,用来讨论有关生存、死亡、爱情、精灵等永恒的主题。
王英自幼喜欢绘画,尽管命运之神并没有从一开始就给予她这种机会。但几经周折,她还是如愿以偿地进入解放军艺术学院学习舞台美术。毕业以后,她先后在昆明世博会、文化部春节晚会等众多国家级大型文艺晚会的舞美设计中担纲重要角色。然而,这似乎并不是她所真正渴求的,对艺术的执著使她再次拿起油画笔。她先是到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进修,后来又考取了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硕士研究生班,现在在中国油画学会担任工作,艺术成了她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王英总是习惯画自己身边的人和事。画中人物似乎总是充满感伤,外形看起来总是消瘦的,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种忧郁的基调,绘画方式上具有跳跃性。她的一系列肖像画几乎都是她自己的化身。《浓妆》和《幽》完全是自我的写照,画中的色彩鲜艳,洋溢着奔放的想象力,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而《幽》的特别之处,还在于它是对于20世纪现代绘画的某种借鉴,特别是与莫迪里阿尼的作品图式有着近似之处。王英最早的一幅作品《绿脸》,人物头发被画成了黄色,脸被处理成绿色,配上蓝色和深绿的背景加上脑后不知何物的大片涂抹的玫瑰色,使得画面具有早期现代主义色彩。而绿色的脸有着某种象征意味,画中人物所处的某种混沌、不知所措、不知所往的状态,让人想起夏加尔的作品《小提琴手》(1912—1913.藏于阿姆斯特丹市立美术馆)中的绿色琴师,在那件作品中绿脸意味着复活的死者,这种象征甚至可以追溯到古埃及,那里也曾出现过脸被涂成绿色的神袛。
王英绘画中的平面风格和对20世纪早期现代主义的模仿并不是刻意的追求,而是学院教育潜移默化的结果。事实上,强调形体支撑必不可少的平面感是20世纪现代主义绘画艺术自我批评和定义过程中最基本的因素,美国现代艺术理论家克莱门特·格林伯格在论述现代派绘画时说:“二维空间的平面是绘画艺术唯一不与其它艺术共享的条件。因此,平面是现代派绘画发展的唯一定向,非它莫属。”他同时认为,现代派绘画所摈弃的并非具象实体的表现,而是对具象三维实体所处的那种空间的表现。早期现代主义距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它成为艺术传统,并不自觉地逐渐融入学院教育体系已是不争的事实。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的教学虽然仍然强调绘画基础,但对基础的理解不完全是单一的写实基本功的训练。“宽基础”的概念已经被提出,并在逐步探索和实践,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传统一部分的现代主义绘画理应被纳入“宽基础”教学框架中,这些已经在中央美术学院近年的创作中得到了反映。王英的创作当然也不会例外,只不过她对于早期现代主义风格的直接搬用,倒是使她更像莫迪里阿尼或夏加爾的学生。
然而,王英的绘画具有鲜明的个人语汇。尽管王英从来没有把自己当成一位女性主义艺术家(至少她自己还并没有强化这种主体意识),但在她的作品当中几乎很少出现男人的形象。女人,在她的作品当中充当着不同的角色。她的许多作品都是对自我内心世界的关照,并以象征、荒诞和怪异的手法来描绘她内心的现实和感觉空间。《在哪里》受到早期现代主义风格的某些影响,画家以狂放的笔触,大面积橙红色的涂抹,营造了一个令人窒息的都市角落,人物如同鬼魅般游荡期间,充满了恐惧,似乎又在追问“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荡漾在心的爱情》和《失忆》属于同样类型的作品,都与做梦或者幻想有关,实际上是女人内心的真情道白和无意识的喃喃自语。在这两件作品中都出现了猫的形象,猫这种动物在很多艺术作品中都具有象征意义的。而王英作品中的猫却具有双重身份,它时而是女主人或者说是画家自己的化身,时而又是一个精灵:它冷眼旁观,对一切了然于心。她的《怎么了》则赤裸裸地强化了人与精灵之间的对白,和前两幅画一样,猫始终是作为人物主体的陪衬出现在背景当中,人与猫的眼神以及心灵的沟通,似乎使猫成为了作品的话语中心——是猫在发问,抑或是人的灵魂在自问?这些似乎都隐含在画家和观众的幻觉之中。
她的《戏剧人生》则令人更强烈地感觉到这种幻觉的存在。画面强烈,笔法犀利,同前面提到的作品类似,这幅作品也有着巴斯基亚式的涂鸦方式,人物被画成京剧花旦的脸谱,但似乎并无美感可言。它是现实的幻觉,是贡布里奇所称的“替代物”,是艺术家和观众意象化的现实。画家利用这个几乎丑陋的脸谱式的人物来折射这个并不圆满的外部世界。这种隐喻在她的另外两件作品《梦语》和《子夜》中也有直白的表达。画家借助艺术语言,通过对于艺术形象的勾画把人们行为和见识的种种可能给展现出来,而观者通过这种艺术形象又能对现实的追问作出某些理性判断。从这个角度来看,王英的创作并不能简单地看成女性画家的自言自语,她透过女人的心灵,毫不掩饰地搬用传统现代主义的手法来展现她所理解的现实,这是一种率性的流露,相信她能以这种努力,创造出更为精彩的艺术作品,更为自如地融入到当代艺术主流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