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民事执行和解制度及其完善

来源 :职工法律天地·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st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执行和解制度作为我国民事执行程序的重要法律制度之一,可以快捷、迅速地化解当事人之间的纠纷,实现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在司法实践中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但是,由于我国现行立法对于执行和解的规定比较简单粗略,其实践值和作用受到客观限制,笔者就此从基础理论与司法实践进行初步研究分析。
  关键词:民事;执行;和解
  民事判决或者其他法律文书生效后,不论当事人是否满意该法律文书所确定的权利义务,当事人都应当积极履行。但在现实生活中,出于趋利避害的心理,败诉或者承担义务一方当事人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中确定的义务的现象屡见不鲜,于是“执行难”成为了普遍存在的现象。作为民事执行的一种重要方式,民事执行和解制度,在解决执行难问题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由于制度的不完善,在实务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缺陷,有待进一步改进。
  一、执行和解的概念
  执行和解,是指在民事执行过程中,双方当事人就执行标的部分或全部经双方自行协商,互相让步,自愿达成协议,经人民法院审查批准以中止或终结执行程序的一种制度。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四百六十六至四百六十八条是人民法院依法进行执行和解的法律依据。
  依照法律规定,执行和解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一是达成和解协议必须出自双方自愿,如果由于外部因素使得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违背自己真实意愿而与对方达成和解协议,必然损害权利人的利益,也可能会造成當事人以后再一次提起诉讼造成诉累及对司法资源的浪费;二是和解的内容必须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得违背公序良俗原则,和解协议不能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三是当事人必须有诉讼行为能力,当事人如果没有诉讼行为能力,应由其法定代理人为之,如果由其委托代理人执行和解的,必须由被代理人的特别授权,受权委托书必须载明委托进行和解的事项和权限;四是必要共同诉讼的案件因诉讼标的是共同的,所以在执行程序中,其中一人与对方当事人进行和解并达成协议的,需经其他共同诉讼主体承认,才对共同主体发生效力,选定代表人进行和解需经当事人同意后才能进行。
  二、执行和解的效力
  在执行程序中,虽然双方当事人自行和解达成协议可以达到中止或终结执行程序的效果,但这并不是撤销原来的法律文书,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并非原来判决、裁定等法律文书确有错误而按法定程序予以撤销,而是当事人双方在执行中互谅互让达成了协议而按照新的协议履行。对于执行和解协议的内容只能通过当事人的自动履行得到实现,而不能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即不能作为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根据。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条第二款的规定,如果申请执行人因受欺诈、胁迫、与被执行人达成和解协议或者当事人不履行和解协议,对方当事人仍可申请人民法院按原生效的法律文书执行。
  由此可见,双方当事人在执行程序中达成的和解协议不是法律文书,原判决、裁定等法律文书的法律效力并非因和解协议的达成而消失。执行和解协议类似于合同,不具有生效法律文书的强制执行力,即使当事人不履行,对方当事人也不能持和解协议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而只能申请恢复对原生效法律文书的执行。
  三、民事执行和解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一些缺陷及完善建议
  1.对达成执行和解协议的次数进行限制
  在司法实践中,对达成和解协议的次数无限制导致了多种弊端。和解协议达成后,一方当事人明确表示拒不履行该协议或者在和解协议约定的履行期限期满后,一方当事人仍未履约的,在执行期满前当事人是否可以再次达成执行和解协议?或者恢复对原判决的执行后,双方当事人是否可以再次达成执行和解协议?针对以上两个问题,现行相关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从理论上看,当事人可以不断地达成和解协议,然后又不停地反悔、不履行,而法律对此是不能加以干预的,这必然造成如下几个主要弊端:一是有些当事人往往假借和解,恶意拖讼,给对方当事人增加讼累,以达到其不法目的;二是拖长案件的结案时间,导致案件的积累,由此造成司法资源的浪费。
  因此,对达成执行和解协议的次数加以限制,能有效遏制负有履行义务的当事人恶意拖讼,利于纠纷的解决,也为人民法院在恶意拖讼的当事人和解次数满后仍不履行时主动推进执行程序提供法律依据,利于提高执行效率,避免司法资源的浪费。
  2.完善告知制度,促进执行公开
  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后,申请执行人往往以为有和解协议和生效法律文书的双重保障,和执行机关的强制执行程序就没有关系了,执行人员没有依法告知申请执行人可以恢复执行及恢复执行期限的情况下,申请执行人因被执行人没有履行和解协议而超过申请恢复执行生效法律文书的期限,导致申请执行人的权利既不能通过和解协议来实现,也不能通过恢复执行原生效法律文书来实现,其权利就无法得到法律保护。
  因此,执行机关在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的时候应明确以书面告知申请执行人可以申请恢复强制执行程序的条件和期限,以提高人民法院执行和解工作的透明度和申请执行人的实体权利的实现。
  民事执行和解制度体现了在执行程序中对于双方当事人在生效法律文书确认的权利义务范围内意思自治的尊重,有利于双方当事人矛盾的调和,提高执行效率,节约执行成本,促进当事人的权利义务最终得以确立和实现。笔者相信,只要建立科学的执行和解制度并结合司法实践进行合理的完善,执行和解制度一定会在未来人民法院执行工作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萌萌.论民事执行和解,郑州大学,硕士论文.
  [2]曾倩.执行和解协议的预期违法研究,《法制博览》,2015年34期.
  [3]谢文哲,宋春龙.作为纠纷解决模式的执行和解规范化研究——兼评最高院指导与参考案例两则,《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年06期.
  [4]唐荣刚.执行和解协议诉权的赋予与路径,《上海政法学院学报(法治论丛)》,2013年04期.
其他文献
摘 要:政工工作在现代煤炭企业管理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使政工工作能够更好的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本文首先对煤炭企业政工工作进行了介绍,然后结合一些实际问题对如何做好煤炭企业政工队伍建设提出个人建议,以促进煤炭企业的良好发展。  关键词:煤炭企业;政工工作;现状;对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也进入了发展的关键时期,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呈现越来越激烈的趋势。思想政
家家都难免剩菜,食之担心,弃之肉痛。隔夜剩菜有毒不能吃?剩菜营养损失严重?剩菜真的不好吃……虽说最理想的情况当然是不剩菜,餐餐吃新鲜。但要想餐餐都是“光盘行动”,难度还真有
摘 要:宪法序言的法律效力是宪法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目前关于宪法序言是否具有法律效力的争议,主要在于宪法序言中非规范性条款是否具有法律效力。研究序言法律效力,应当从整体上对序言的效力进行分析,并正确理解法律效力的含义。从世界范围内的宪法序言看来,无论是从序言本身的内容,还是从序言与宪法正文的关系来看,宪法序言都应当具有法律效力。  关键词:宪法序言;法律效力;法律规范;强制性  宪法序言是成文宪法的
199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确立了强制婚检法律制度.2003年颁布的《婚姻登记条例》不再将婚检报告作为婚姻登记的必备条件,2005年《黑龙江省母婴保健条例》明确
需要借助司法强制执行力予以执行的生效法律文书一般为有给付内容的法律文书。司法实践中,一般区分为两类,即金钱给付类、行为给付类。司法实践中,行为给付类案件在执行过程中,有
摘 要:监狱作为国家维护统治的暴力机关,其不仅是惩罚犯罪、实施刑罚的场所,更是反映一定社会历史时期文化的载体。所谓社会历史文化总是特定民族的社会历史文化,因而监狱反映的也必然是特定民族的社会历史文化。[1]因此,本文从法律文化的角度来深入分析清末时期中国监狱制度改革,探究其中所蕴含的中西法律文化冲突及其产生的根源,从而为我国现代监狱建设提供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监狱改革;清末;法律文化冲突;狱政
摘 要:随着我国法律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各个层面的法律规范程度也得到了加强。在劳动法领域当中引入惩罚性的赔偿就有着实质性意义,基于此,本文主要就惩罚性赔偿的功能及其在劳动法领域中的引入重要性加以分析,然后对惩罚性赔偿的制度问题和惩罚性赔偿在劳动法领域中的引入策略进行探究,希望通过这些方面的理论研究,能够对劳动法的完善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劳动法;惩罚性赔偿;问题  近些年我国在法律体系的完
期刊
今年63岁的杨老伯,虽然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有几年了,但他还是不忘关心时事,每日必读一些报刊。这天,他吃过晚饭后像往常一样拿起报纸看起来,看了一会儿,他习惯性地推了推鼻梁上方,“
我国的民族法学体系随着我国法制进程发展的加快已经基本形成,以民族法作为其研究对象的民族法学呈现出方兴未艾的趋势。关于民族法学的性质,应当是一门独立的综合性法学学科,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