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听说读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培养目标,而读是所有能力培养的基础,是重中之重,阅读、写作能力。可见培养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然而,不树立新型的教育观念,就不能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那么,学生的词汇、用语、朗读、概括能力都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来谈谈在阅读教学课上的几点训练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能力训练
正文:
小学阶段是基础能力培养的重要时期,语文作为基础学科,担负着非常重要的责任,尤其是在阅读能力的培养上,关系到学生一生的发展。
一、阅读能力培养的首要任务是词句训练
课文的组成单位是词语和句子,读课文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情感。因此,对于词语和句子的掌握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阅读质量。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词句训练,让学生自觉地使用学过的词语组织句子,再用熟悉的句子组织一段话,才能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由此可见,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知识,是发展阅读和写作的两项重要基础。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下意识的引导学生认识词语的运用的重要性,从而主动的去理解词语、积累词语,为培养阅读能力打下重要的基础。具体来说,词语的训练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既要重视理解又要重视运用,把学与用结合起来;二是所有的训练一定要与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紧密结合起来。一些经常使用的词语,要引导学生在说话和作文中有意识地使用。一些基本句子形式,要引导学生加深对它们的认识,并让他们习惯性的口头造句,有目的地书面造句子,从而学以致用。有的词语一读就懂,不需要讲解。有的词语需要稍作比较;学生才能理解。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时应让学生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和用法。重点引导学生的运用,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祖国丰富的语言。
二、教给阅读方法,指导阅读具体
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决定了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有明确而具体的指导。首先要指导学生的预习。让学生明白预习是培养自学能力和学习习惯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低年段的学生不会预习,教师就要把预习当做一门课带到课堂上,一步步的指导学生上好预习课,第一步要读熟课文,解决课文中不认识的字词,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第二步要边读边想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比较准确的说出来;第三步可以进一步借助词典,理解词句。通过这三步比较完整的预习方法的指导,再加上四、五篇课文的重复训练,学生会逐渐归纳出适合自己的预习方法,从而独立完成。随着年段的提高,阅读内容越来越丰富,训练的项目也要相应提高。在上述训练的基础上,给学生布置方向性预习提纲,让学生遵循原则,使预习由扶向放过渡。学生课前的预习越充分,课堂教学效果就月事半功倍。从而节省出大量的时间进行大量的阅读。而且学生通过预习,掌握了方法,提高了自学能力,也为阅读开了一个好头。其次对于精讲课文要有计划的进行教学。阅读教材都是按照单元分组的形式编写的。教学时,要抓住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以精读带略读,以课内带课外,以一篇带多篇,有重点、有计划地训练学生,逐步提高独立阅读能力。因此,精讲课文就具有非常重要的示范作用了,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都要靠精讲课文来实现。一些文质兼优的课文片断,在老师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范读下,可以把文字情绪转化为情感,在轻重缓急和抑扬顿挫中表达出来。学生或是被吸引,或是有所感悟,为学习树立了良好的榜样,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智慧的启迪、情感的熏陶。
三、阅读能力的培养和学生的质疑能力相联系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传统的阅读教学,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地位。我们是要通过一篇篇课文的教学帮助学生学习到阅读知识的方法,形成阅读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那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就必须让学生积极地思考起来,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教师可以让学生预习课文,自己处理字音字义,实在不能解决的,老师再帮助解决。教学中,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把不能理解的地方(如句子、某一自然段、某些内容等)提出来。刚开始,学生确实提不出来,教师就从一句话,一个意思开始,这样让学生逐步养成阅读课文时主动去找出自己的质疑处,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尽可能启发他们互相解答。他们确实解决不了的,再由教师讲解。例如,在学习《鸟的天堂》时,教师可以质疑开场:“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學习第11课《鸟的天堂》,但奇怪的是这个?鸟的天堂?却没有一只鸟,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让我们走进文本,去一探究竟吧!”学生在质疑中质疑,一定会得到很好的学习效果。
四、培养阅读能力要注意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
阅读能力的提高一定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仅仅通过课本里几十篇课文有些天方夜谭。我们必须通过阅读教学,激发学生去课外主动寻找读物阅读的兴趣。在教学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也无法及时作答,反而是学生间可以把疑问解决。教师在教《蜘蛛的网》时,有个学生提出问题:“蜘蛛的网能粘住小飞虫,甲虫等等,它自己却不会粘住,是什么原因?”教师一时没有想到学生会提出这个问题,但是马上随机应变,发动学生,说:“你们想想吧!看谁能想出来?”有个学生回答说:“因为蜘蛛身上有油,所以粘不住。”教师接着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学生答:“我在《动脑筋爷爷》那本书上看到的。”这就是一个课外阅读的成功示范。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用词准确,旁征博引,可见,学生是在课外阅读获得的知识。因此,激励学生广泛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本方法。平时,教师也要为学生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读物,启发学生运用教学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学生的广泛阅读,必能丰富知识,开拓思路。成为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好方法。
总之,阅读能力的提高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的循序渐进的训练来完成的,教师主动地培养,一定会使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发展与提高的。
参考文献:
[1]袁同云.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 (14)
[2]林文兰.试论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1(10)
[3]蒋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探索[J].才智.2010(06)
[4]樊小妮.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1(13)
[5]李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索与尝试[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03)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能力训练
正文:
小学阶段是基础能力培养的重要时期,语文作为基础学科,担负着非常重要的责任,尤其是在阅读能力的培养上,关系到学生一生的发展。
一、阅读能力培养的首要任务是词句训练
课文的组成单位是词语和句子,读课文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情感。因此,对于词语和句子的掌握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阅读质量。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词句训练,让学生自觉地使用学过的词语组织句子,再用熟悉的句子组织一段话,才能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由此可见,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知识,是发展阅读和写作的两项重要基础。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下意识的引导学生认识词语的运用的重要性,从而主动的去理解词语、积累词语,为培养阅读能力打下重要的基础。具体来说,词语的训练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既要重视理解又要重视运用,把学与用结合起来;二是所有的训练一定要与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紧密结合起来。一些经常使用的词语,要引导学生在说话和作文中有意识地使用。一些基本句子形式,要引导学生加深对它们的认识,并让他们习惯性的口头造句,有目的地书面造句子,从而学以致用。有的词语一读就懂,不需要讲解。有的词语需要稍作比较;学生才能理解。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时应让学生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和用法。重点引导学生的运用,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祖国丰富的语言。
二、教给阅读方法,指导阅读具体
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决定了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有明确而具体的指导。首先要指导学生的预习。让学生明白预习是培养自学能力和学习习惯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低年段的学生不会预习,教师就要把预习当做一门课带到课堂上,一步步的指导学生上好预习课,第一步要读熟课文,解决课文中不认识的字词,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第二步要边读边想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比较准确的说出来;第三步可以进一步借助词典,理解词句。通过这三步比较完整的预习方法的指导,再加上四、五篇课文的重复训练,学生会逐渐归纳出适合自己的预习方法,从而独立完成。随着年段的提高,阅读内容越来越丰富,训练的项目也要相应提高。在上述训练的基础上,给学生布置方向性预习提纲,让学生遵循原则,使预习由扶向放过渡。学生课前的预习越充分,课堂教学效果就月事半功倍。从而节省出大量的时间进行大量的阅读。而且学生通过预习,掌握了方法,提高了自学能力,也为阅读开了一个好头。其次对于精讲课文要有计划的进行教学。阅读教材都是按照单元分组的形式编写的。教学时,要抓住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以精读带略读,以课内带课外,以一篇带多篇,有重点、有计划地训练学生,逐步提高独立阅读能力。因此,精讲课文就具有非常重要的示范作用了,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都要靠精讲课文来实现。一些文质兼优的课文片断,在老师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范读下,可以把文字情绪转化为情感,在轻重缓急和抑扬顿挫中表达出来。学生或是被吸引,或是有所感悟,为学习树立了良好的榜样,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智慧的启迪、情感的熏陶。
三、阅读能力的培养和学生的质疑能力相联系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传统的阅读教学,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地位。我们是要通过一篇篇课文的教学帮助学生学习到阅读知识的方法,形成阅读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那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就必须让学生积极地思考起来,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教师可以让学生预习课文,自己处理字音字义,实在不能解决的,老师再帮助解决。教学中,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把不能理解的地方(如句子、某一自然段、某些内容等)提出来。刚开始,学生确实提不出来,教师就从一句话,一个意思开始,这样让学生逐步养成阅读课文时主动去找出自己的质疑处,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尽可能启发他们互相解答。他们确实解决不了的,再由教师讲解。例如,在学习《鸟的天堂》时,教师可以质疑开场:“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學习第11课《鸟的天堂》,但奇怪的是这个?鸟的天堂?却没有一只鸟,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让我们走进文本,去一探究竟吧!”学生在质疑中质疑,一定会得到很好的学习效果。
四、培养阅读能力要注意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
阅读能力的提高一定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仅仅通过课本里几十篇课文有些天方夜谭。我们必须通过阅读教学,激发学生去课外主动寻找读物阅读的兴趣。在教学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也无法及时作答,反而是学生间可以把疑问解决。教师在教《蜘蛛的网》时,有个学生提出问题:“蜘蛛的网能粘住小飞虫,甲虫等等,它自己却不会粘住,是什么原因?”教师一时没有想到学生会提出这个问题,但是马上随机应变,发动学生,说:“你们想想吧!看谁能想出来?”有个学生回答说:“因为蜘蛛身上有油,所以粘不住。”教师接着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学生答:“我在《动脑筋爷爷》那本书上看到的。”这就是一个课外阅读的成功示范。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用词准确,旁征博引,可见,学生是在课外阅读获得的知识。因此,激励学生广泛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本方法。平时,教师也要为学生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读物,启发学生运用教学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学生的广泛阅读,必能丰富知识,开拓思路。成为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好方法。
总之,阅读能力的提高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的循序渐进的训练来完成的,教师主动地培养,一定会使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发展与提高的。
参考文献:
[1]袁同云.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 (14)
[2]林文兰.试论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1(10)
[3]蒋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探索[J].才智.2010(06)
[4]樊小妮.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1(13)
[5]李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索与尝试[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