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既是学生依法享有的“权利”,又是学生保障自身合法“权力”的途径。当前学生参与高校管理存在着参与层次较低、管理机制不健全、参与效果评估模糊并缺乏反馈等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与决策的层次,完善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运行机制和规章制度。
【关键词】 权利与权力;学生参与;高校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8)07-00-01
随着高等教育市场化程度的加深,高校收费制度和招生录取方式的变化,高校与学生的关系日益从“管理和被管理者”的关系转变为“服务提供者与消费者”的关系。伴随着学生自主意识的增强,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既是其应享有的“权利”,又应基于自身合法身份,获得保障自身正当权益的“权力”。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民主化趋势日益显著的今天,如何科学理性地赋予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权力,如何妥善、合理地保障学生的权利诉求,是值得谨慎思考与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理论的基本内涵
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是指大学生以管理主体身份介入高校的内部自我管理过程,并能影响学校最终决策的管理活动。从管理主体来看,大学生应该成为高校内部管理者之一,应和行政人员、教师等管理主体具有平等的主体身份;从管理过程来看,学生参与高校管理应强调管理的全过程性,而不是一种形式上的点缀;从管理内容来看,学生应主要参与与其利益相关的事务,如对学校的教学、课程设置、教师评价、学生生活等事务发表意见;从管理的结果来看,参与管理的学生组织或个人,应通过合法的手段,对学校内部管理要素施加影响,并能影响学校的最终决策。
二、当前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瓶颈
1.学生参与高校管理层次较低
通过对我国相关教育法律文件和大学章程的文本分析发现:虽然国家政策文件中对给予了学生“参政议政”的权利,但是往往局限于低层面、小范围。比如在学生组织、宿舍协管、教师教学质量评估等方面学生存在一定参与决策的权利,而在学校发展目标的规划、学校的定位选择、人事任命与选择、改革发展的决策、学生培养模式的制定等高端层次學生基本没有参与的权利。另外学生参与决策的程度主要是以知情、咨询为主,比如校长信箱、校长接待日等形式,局限于表层参与阶段,没有达到共同决策的目的。此外学生参与的形式往往是学生提出意见后,很少的号反馈。这既和学校对学生能力和经验不信任有关,也和学生自身意识不够,积极性不高有关。
2.学生参与管理的机制不健全
目前的大学章程和教育法律文件对于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具体形式、途径及方式都没明确的规定,这就导致了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盲目性和不可实践性,使其无法得到落实。另外对于学生参与层次也没有明确的规定,几乎所有学生,不论其能力、意识、利益相关性大小,都会无区分度的参与同一种程度的决策,这不但浪费了时间和经历,更浪费了学生杰出的决策能力,使学生的意见得不到真正的传达。没有良好的制度保障和健全的机制,只会造成学生参与学校决策政策束之高阁,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学生参与效果评估模糊并缺乏反馈
虽然多数高校已经认识到了大学内部治理中的学生参与的重要意义,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学生参与成效并不理想。在高校管理中,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大学内部治理中,这会导致学生参与机会稀少和实践经验不足。加之大学治理又是新兴发展的事务,包括大学内部治理中的利益相关者在内的所有成员如何有效的参与大学治理都是在不断地探索中前进。那么,对于大学内部治理过程中学生参与的进行以及应有的成效评估,就显得尤为困难,“摸着石头过河”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大学内部治理中学生参与的难度系数。另外,当前大学内部治理过程中学生的参与过于形式化,流于表面,学生参与的效度模糊。学生能够参与到什么程度,参与意见是否会被考虑并接纳,是否会被引入到大学内部治理的具体事务中来,这些都不得而知。学生参与并没有参与效度和效果评估,久而久之,没有可观的参与效果和具体的规章制度引领学生参与的不断前进,就会使学生参与变得过于松散、随机、不科学。参与效度的模糊并缺乏相应的反馈,不仅挫伤了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积极性,也加重了大学内部治理中学生参与的困难。
三、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改进策略
1.提高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与决策的层次
参与高校管理可分为三个层次,初级层次以行使知情权、监督权和建议权为核心,中级层次以行使行动权、咨询权和评议权为核心,高级层次以行使决策权、表决权和投票权为核心。目前我国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与决策的途径和方式还主要集中在初级层次或者中高级层次的初级阶段,如高校普遍设置的校务公开栏、校长信箱、校长接待日以及实行的学生助理制、学生评议制等,都只停留在知情权、监督权、建议权等初级阶段和层次。学生组织、学生干部参与管理也仅仅停留在宿舍、食堂等生活服务管理层面,对学校重大方针的决策根本无从参与。鉴于大学生身心发展和群体功能的特殊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范围和程度可以是有限的,但学生作为学校主体参与学校各个层次管理的权利却是不可忽视的。
2.完善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运行机制
完整的高等教育活动过程可以依次分为:规划过程、组织过程、控制过程和评估过程四个阶段,在这四个阶段应该保证学生均占有一席之地,这一做法西方国家早有尝试。在规划过程中,学生组织应该收集广大学生对学校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意见,从中发现问题,确定活动的目标;在组织过程中学生要参与到任务分工和人员配置,积极执行、贯彻、落实工作计划;在控制过程学生要参与评估、检查等环节;在评估环节学生也要具有重要的发言权,并且做好信息公开,保证学生的意见和建立能够得到切实有效的反馈。
按照利益相关者理论和专业性原则可以将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活动划分为四类:
依据该理论可以探索学生产生分层参与高校管理的机制。如位于第一象限的活动,与学生的利益相关度高,但同时专业要求度也高,比如学校的发展与规划,这类活动因为学生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因此应该偶尔参加,学生一般作为旁听者和建议者。位于第四象限的管理活动,具有高利益相关,低专业性,这类活动学生有相应的能力参加,如选课制、教学评级按制度等,这类活动要鼓励学生参与管理,赋予学生管理和决策的权利,提高他们的参与层次,不能仅仅停留在知情的层次,充分发挥学生的智慧和主动性让学生真正享有“参政议政”的权利。对于第二象限和第三象限的活动,由于与学生的利益相关度较低,因此学生的参与热情也会相应较低,可以在培养学生参与管理的意识,提高学生管理水平和决策的基础上逐步推行。
3.完善学生参与高校管理决策的规章制度
建立和完善学生参与学校管理与决策的规章制度是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与决策和高校依法治校的制度保障。今后相应的法律条文的修订应明确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具体权力范围,并尽可能详细的规定具体的实施办法,增强法律条文在高校管理实践中的可操作性,以保障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参考文献:
[1]傅永春.高等学校学生管理理念的发展研究——基于对《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文本分析[J].教育科学,2012,(5)53-57.
[2]苏兆斌,孔微巍,李天鹰.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制度反思与建议[J].当代教育科学,2015,(17)33-43.
[3]黄明东,蒋立杰,黄俊.学生自主管理理论之构建[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3(1),67-72.
【关键词】 权利与权力;学生参与;高校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8)07-00-01
随着高等教育市场化程度的加深,高校收费制度和招生录取方式的变化,高校与学生的关系日益从“管理和被管理者”的关系转变为“服务提供者与消费者”的关系。伴随着学生自主意识的增强,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既是其应享有的“权利”,又应基于自身合法身份,获得保障自身正当权益的“权力”。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民主化趋势日益显著的今天,如何科学理性地赋予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权力,如何妥善、合理地保障学生的权利诉求,是值得谨慎思考与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理论的基本内涵
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是指大学生以管理主体身份介入高校的内部自我管理过程,并能影响学校最终决策的管理活动。从管理主体来看,大学生应该成为高校内部管理者之一,应和行政人员、教师等管理主体具有平等的主体身份;从管理过程来看,学生参与高校管理应强调管理的全过程性,而不是一种形式上的点缀;从管理内容来看,学生应主要参与与其利益相关的事务,如对学校的教学、课程设置、教师评价、学生生活等事务发表意见;从管理的结果来看,参与管理的学生组织或个人,应通过合法的手段,对学校内部管理要素施加影响,并能影响学校的最终决策。
二、当前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瓶颈
1.学生参与高校管理层次较低
通过对我国相关教育法律文件和大学章程的文本分析发现:虽然国家政策文件中对给予了学生“参政议政”的权利,但是往往局限于低层面、小范围。比如在学生组织、宿舍协管、教师教学质量评估等方面学生存在一定参与决策的权利,而在学校发展目标的规划、学校的定位选择、人事任命与选择、改革发展的决策、学生培养模式的制定等高端层次學生基本没有参与的权利。另外学生参与决策的程度主要是以知情、咨询为主,比如校长信箱、校长接待日等形式,局限于表层参与阶段,没有达到共同决策的目的。此外学生参与的形式往往是学生提出意见后,很少的号反馈。这既和学校对学生能力和经验不信任有关,也和学生自身意识不够,积极性不高有关。
2.学生参与管理的机制不健全
目前的大学章程和教育法律文件对于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具体形式、途径及方式都没明确的规定,这就导致了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盲目性和不可实践性,使其无法得到落实。另外对于学生参与层次也没有明确的规定,几乎所有学生,不论其能力、意识、利益相关性大小,都会无区分度的参与同一种程度的决策,这不但浪费了时间和经历,更浪费了学生杰出的决策能力,使学生的意见得不到真正的传达。没有良好的制度保障和健全的机制,只会造成学生参与学校决策政策束之高阁,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学生参与效果评估模糊并缺乏反馈
虽然多数高校已经认识到了大学内部治理中的学生参与的重要意义,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学生参与成效并不理想。在高校管理中,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大学内部治理中,这会导致学生参与机会稀少和实践经验不足。加之大学治理又是新兴发展的事务,包括大学内部治理中的利益相关者在内的所有成员如何有效的参与大学治理都是在不断地探索中前进。那么,对于大学内部治理过程中学生参与的进行以及应有的成效评估,就显得尤为困难,“摸着石头过河”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大学内部治理中学生参与的难度系数。另外,当前大学内部治理过程中学生的参与过于形式化,流于表面,学生参与的效度模糊。学生能够参与到什么程度,参与意见是否会被考虑并接纳,是否会被引入到大学内部治理的具体事务中来,这些都不得而知。学生参与并没有参与效度和效果评估,久而久之,没有可观的参与效果和具体的规章制度引领学生参与的不断前进,就会使学生参与变得过于松散、随机、不科学。参与效度的模糊并缺乏相应的反馈,不仅挫伤了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积极性,也加重了大学内部治理中学生参与的困难。
三、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改进策略
1.提高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与决策的层次
参与高校管理可分为三个层次,初级层次以行使知情权、监督权和建议权为核心,中级层次以行使行动权、咨询权和评议权为核心,高级层次以行使决策权、表决权和投票权为核心。目前我国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与决策的途径和方式还主要集中在初级层次或者中高级层次的初级阶段,如高校普遍设置的校务公开栏、校长信箱、校长接待日以及实行的学生助理制、学生评议制等,都只停留在知情权、监督权、建议权等初级阶段和层次。学生组织、学生干部参与管理也仅仅停留在宿舍、食堂等生活服务管理层面,对学校重大方针的决策根本无从参与。鉴于大学生身心发展和群体功能的特殊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范围和程度可以是有限的,但学生作为学校主体参与学校各个层次管理的权利却是不可忽视的。
2.完善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运行机制
完整的高等教育活动过程可以依次分为:规划过程、组织过程、控制过程和评估过程四个阶段,在这四个阶段应该保证学生均占有一席之地,这一做法西方国家早有尝试。在规划过程中,学生组织应该收集广大学生对学校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意见,从中发现问题,确定活动的目标;在组织过程中学生要参与到任务分工和人员配置,积极执行、贯彻、落实工作计划;在控制过程学生要参与评估、检查等环节;在评估环节学生也要具有重要的发言权,并且做好信息公开,保证学生的意见和建立能够得到切实有效的反馈。
按照利益相关者理论和专业性原则可以将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活动划分为四类:
依据该理论可以探索学生产生分层参与高校管理的机制。如位于第一象限的活动,与学生的利益相关度高,但同时专业要求度也高,比如学校的发展与规划,这类活动因为学生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因此应该偶尔参加,学生一般作为旁听者和建议者。位于第四象限的管理活动,具有高利益相关,低专业性,这类活动学生有相应的能力参加,如选课制、教学评级按制度等,这类活动要鼓励学生参与管理,赋予学生管理和决策的权利,提高他们的参与层次,不能仅仅停留在知情的层次,充分发挥学生的智慧和主动性让学生真正享有“参政议政”的权利。对于第二象限和第三象限的活动,由于与学生的利益相关度较低,因此学生的参与热情也会相应较低,可以在培养学生参与管理的意识,提高学生管理水平和决策的基础上逐步推行。
3.完善学生参与高校管理决策的规章制度
建立和完善学生参与学校管理与决策的规章制度是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与决策和高校依法治校的制度保障。今后相应的法律条文的修订应明确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具体权力范围,并尽可能详细的规定具体的实施办法,增强法律条文在高校管理实践中的可操作性,以保障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参考文献:
[1]傅永春.高等学校学生管理理念的发展研究——基于对《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文本分析[J].教育科学,2012,(5)53-57.
[2]苏兆斌,孔微巍,李天鹰.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制度反思与建议[J].当代教育科学,2015,(17)33-43.
[3]黄明东,蒋立杰,黄俊.学生自主管理理论之构建[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3(1),6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