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博物馆经营模式的不断发展,博物馆对外交流不断增加,“走出去”成为博物馆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模式。这种模式突破了空间的局限,拉近了博物馆与公众的距离。民营博物馆在管理方式与社会关系上具有相对灵活的优势,文章以广州市普公古陶瓷博物馆为考察样本,分析民营博物馆“走出去”模式的必要性、实践情况及其效应。
关键词:民营博物馆;普公古陶瓷博物馆;“走出去”模式
1 博物馆“走出去”模式的必要性
博物馆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也是进行社会教育的重要场所,其发展方向逐渐从“物的关怀”向着“人的关怀”转变。为了发挥教育职能,除了吸引观众到博物馆外,最重要的是与公众产生联系,依托特展搞活宣教内容,让博物馆文化走进学校、走进社区、走进大众。“走出去”就是博物馆主动将展览送到社区、学校、工矿企业等,这是扩大社会影响力的主要途径之一。“走出去”的目的是为了进行文化传播,博物馆所呈现给观众的不仅仅是展品,还有展品背后的丰厚文化。作为民营博物馆,广州普公古陶瓷博物馆也秉承了相似的理念,“让公众可以更好地了解华夏民族的文化,感受先人极力寻求发展而留下砥砺奋进的汗珠与背影”。
“走出去”模式不同于传统模式,其注重将博物馆的藏品和文化向公众传播。传统模式下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往往是通过观众前来参观博物馆的陈列而实现的,这种模式存在许多限制,那些没有来参观博物馆的群众无法接受博物馆文化的传播,参观博物馆的群众单凭展品陈列也不一定能完全体验到博物馆所要传递的文化。这种单纯的传统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文化的需求,博物馆需要“走出去”,故其文化传播需要进行创新,打破空间束缚,运用“走出去”的模式,让博物馆利用各种可利用的资源和高科技手段,走进社会的各个角落,进行教育和文化传播。“走出去”可以成为博物馆良好运营的一部分。广州市普公古陶瓷博物馆位于广州市越秀区珠光街,虽交通方便,但展厅空间较小,展品陈列间距较少,且参观群众多为附近社区的居民和附近学校的学生。这种情况也是许多民营博物馆运营中经常会面临的问题,因此“走出去”办展也成为了众多民营博物馆的必经之路。
2 普公古陶瓷博物馆的“走出去”情况
2.1 走进博物馆
普公古陶瓷博物馆“走出去”的具体情况,首先是走进其他博物馆进行展览。2015年普公古陶瓷博物馆与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签署共建合作协议,建立合作帮扶关系后,两馆的关系日渐密切。2016年12月1日,在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的鼎力支持下,普公古陶瓷博物馆举办了“美在成久——中国原始青瓷展”,将129件中国原始青瓷藏品展示于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成功走进国有博物馆并将自己的文物展示出去,让更多观众通过了解展品来认识普公古陶瓷博物馆。除此之外,2018年普公古陶瓷博物馆的14件珍贵文物参与了东莞市博物馆的“匠心瓷韵——东莞市博物馆藏各地窑口陶瓷展”,两次展览普公古陶瓷博物馆都通过走入其他博物馆的方式设立临时展览,将其藏品和藏品背后的历史文化向公众传播,是“走出去”的成功范例。
2.2 走进社区
博物馆与社区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博物馆提高了社区的文化品位,也因社区的优质服务而拓展了自身的功能,尤其不可否定的是,博物馆在当地领域的影响与其在该领域的活动密切相关。普公古陶瓷博物馆位于越秀区珠光街上,与珠光街道社区联系密切。在2017年3月30日上午,普公古陶瓷博物馆参加了珠光街仰忠社区微改造活动,并借此机会通过展板介绍用图片展的形式宣传了自己。但出于安全考虑,走进社区时极少直接展示藏品,多通过举办活动、图片展的形式宣传博物馆的藏品和文化,此种方式方便社区居民了解身边的普公古陶瓷博物馆。普公古陶瓷博物馆作为文化单位,在走进社区办展宣传时,加强了与社会各方面的联系、沟通和交流,使身处街道区域的它与社区群众联系深厚,吸引了稳定的游客群众,大大提高了博物馆的知名度,同时也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做出了贡献。
2.3 走进学校
博物馆与学校都是教育活动开展的重要场所,二者相结合能够互为依托、互相补充。博物館作为一个多功能的文化复合体,是传播知识、促进科学研究、弘扬文化、培育精神的重要场所。博物馆与学校相结合,开展文物知识流动课堂,在学校设立临时展览,把博物馆的知识带到学校,也进一步传播了博物馆的文化。普公古陶瓷博物馆意识到博物馆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与补充,同时也可以与学校教育形成资源互补,遂与其周边的学校签订共建合作协议。在学校设置图片展,让学生不用走进博物馆,就能了解到博物馆的文物知识。除此之外,还与比较近的八旗小学举办起了“历史小课堂”,准备在珠光路小学、八旗小学开展小小讲解员的培训。博物馆主动走进校园,将馆内的教育资源带进学校,而学校为博物馆的发展提供新的方向和动力,提升馆内人员的专业教育能力,也能够间接地解决民营博物馆知名度不足、参观人数少等问题。最终,博物馆与学校之间建立起长期的良性互动,真正地达成馆校共建的目的。
2.4 走进信息化
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新媒体的宣传作用不可忽视,新媒体交互、数字化的传播正为博物馆的未来发展开辟新方向。2018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超级连接博物馆:新方法、新公众”。用快捷的方式、依托信息技术加强与公众的沟通、交流,对于博物馆公共服务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普公古陶瓷博物馆就认识到数字化的重要性,致力于探讨博物馆与公众连接的新方法。在博物馆日当天,普公古陶瓷博物馆参与广州会场活动,带去了e场景互动屏,让观众通过扫码就可以实景参观博物馆,与博物馆进行互动。在准备充分的条件下,博物馆还与其他的技术公司合作,建立起自己的智慧文博系统。在普公古陶瓷博物馆的公众号上新开发智慧文博栏目,当中包含了VR漫游、自助导览,让观众不用到博物馆也能自由地参观,充分了解该博物馆的收藏。
诚然,民营博物馆的发展必须考虑观众。在“走出去”模式下,无论是与其他博物馆联系,还是与社区联系、与学校联系,又或者是依托新媒体宣传手段,其目的都是增加博物馆的观众量、做好文化传播、落实教育职能。
关键词:民营博物馆;普公古陶瓷博物馆;“走出去”模式
1 博物馆“走出去”模式的必要性
博物馆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也是进行社会教育的重要场所,其发展方向逐渐从“物的关怀”向着“人的关怀”转变。为了发挥教育职能,除了吸引观众到博物馆外,最重要的是与公众产生联系,依托特展搞活宣教内容,让博物馆文化走进学校、走进社区、走进大众。“走出去”就是博物馆主动将展览送到社区、学校、工矿企业等,这是扩大社会影响力的主要途径之一。“走出去”的目的是为了进行文化传播,博物馆所呈现给观众的不仅仅是展品,还有展品背后的丰厚文化。作为民营博物馆,广州普公古陶瓷博物馆也秉承了相似的理念,“让公众可以更好地了解华夏民族的文化,感受先人极力寻求发展而留下砥砺奋进的汗珠与背影”。
“走出去”模式不同于传统模式,其注重将博物馆的藏品和文化向公众传播。传统模式下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往往是通过观众前来参观博物馆的陈列而实现的,这种模式存在许多限制,那些没有来参观博物馆的群众无法接受博物馆文化的传播,参观博物馆的群众单凭展品陈列也不一定能完全体验到博物馆所要传递的文化。这种单纯的传统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文化的需求,博物馆需要“走出去”,故其文化传播需要进行创新,打破空间束缚,运用“走出去”的模式,让博物馆利用各种可利用的资源和高科技手段,走进社会的各个角落,进行教育和文化传播。“走出去”可以成为博物馆良好运营的一部分。广州市普公古陶瓷博物馆位于广州市越秀区珠光街,虽交通方便,但展厅空间较小,展品陈列间距较少,且参观群众多为附近社区的居民和附近学校的学生。这种情况也是许多民营博物馆运营中经常会面临的问题,因此“走出去”办展也成为了众多民营博物馆的必经之路。
2 普公古陶瓷博物馆的“走出去”情况
2.1 走进博物馆
普公古陶瓷博物馆“走出去”的具体情况,首先是走进其他博物馆进行展览。2015年普公古陶瓷博物馆与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签署共建合作协议,建立合作帮扶关系后,两馆的关系日渐密切。2016年12月1日,在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的鼎力支持下,普公古陶瓷博物馆举办了“美在成久——中国原始青瓷展”,将129件中国原始青瓷藏品展示于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成功走进国有博物馆并将自己的文物展示出去,让更多观众通过了解展品来认识普公古陶瓷博物馆。除此之外,2018年普公古陶瓷博物馆的14件珍贵文物参与了东莞市博物馆的“匠心瓷韵——东莞市博物馆藏各地窑口陶瓷展”,两次展览普公古陶瓷博物馆都通过走入其他博物馆的方式设立临时展览,将其藏品和藏品背后的历史文化向公众传播,是“走出去”的成功范例。
2.2 走进社区
博物馆与社区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博物馆提高了社区的文化品位,也因社区的优质服务而拓展了自身的功能,尤其不可否定的是,博物馆在当地领域的影响与其在该领域的活动密切相关。普公古陶瓷博物馆位于越秀区珠光街上,与珠光街道社区联系密切。在2017年3月30日上午,普公古陶瓷博物馆参加了珠光街仰忠社区微改造活动,并借此机会通过展板介绍用图片展的形式宣传了自己。但出于安全考虑,走进社区时极少直接展示藏品,多通过举办活动、图片展的形式宣传博物馆的藏品和文化,此种方式方便社区居民了解身边的普公古陶瓷博物馆。普公古陶瓷博物馆作为文化单位,在走进社区办展宣传时,加强了与社会各方面的联系、沟通和交流,使身处街道区域的它与社区群众联系深厚,吸引了稳定的游客群众,大大提高了博物馆的知名度,同时也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做出了贡献。
2.3 走进学校
博物馆与学校都是教育活动开展的重要场所,二者相结合能够互为依托、互相补充。博物館作为一个多功能的文化复合体,是传播知识、促进科学研究、弘扬文化、培育精神的重要场所。博物馆与学校相结合,开展文物知识流动课堂,在学校设立临时展览,把博物馆的知识带到学校,也进一步传播了博物馆的文化。普公古陶瓷博物馆意识到博物馆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与补充,同时也可以与学校教育形成资源互补,遂与其周边的学校签订共建合作协议。在学校设置图片展,让学生不用走进博物馆,就能了解到博物馆的文物知识。除此之外,还与比较近的八旗小学举办起了“历史小课堂”,准备在珠光路小学、八旗小学开展小小讲解员的培训。博物馆主动走进校园,将馆内的教育资源带进学校,而学校为博物馆的发展提供新的方向和动力,提升馆内人员的专业教育能力,也能够间接地解决民营博物馆知名度不足、参观人数少等问题。最终,博物馆与学校之间建立起长期的良性互动,真正地达成馆校共建的目的。
2.4 走进信息化
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新媒体的宣传作用不可忽视,新媒体交互、数字化的传播正为博物馆的未来发展开辟新方向。2018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超级连接博物馆:新方法、新公众”。用快捷的方式、依托信息技术加强与公众的沟通、交流,对于博物馆公共服务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普公古陶瓷博物馆就认识到数字化的重要性,致力于探讨博物馆与公众连接的新方法。在博物馆日当天,普公古陶瓷博物馆参与广州会场活动,带去了e场景互动屏,让观众通过扫码就可以实景参观博物馆,与博物馆进行互动。在准备充分的条件下,博物馆还与其他的技术公司合作,建立起自己的智慧文博系统。在普公古陶瓷博物馆的公众号上新开发智慧文博栏目,当中包含了VR漫游、自助导览,让观众不用到博物馆也能自由地参观,充分了解该博物馆的收藏。
诚然,民营博物馆的发展必须考虑观众。在“走出去”模式下,无论是与其他博物馆联系,还是与社区联系、与学校联系,又或者是依托新媒体宣传手段,其目的都是增加博物馆的观众量、做好文化传播、落实教育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