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孤山行[组诗]

来源 :满族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hu2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 戏 楼
  二百年前想飞的念头
  依然悬挂在檐角
  管它楼顶是歇山还是硬山式
  我关注的是蹲守的兽们
  骨头里还有多少野性
  神听和平的招牌下
  细品味总含些诰命的味道
  我辈俗人只为听个热闹
  廊柱深处,恍惚间
  开场的锣鼓敲得人仰马翻
  出将入相,又一场好戏上演
  从青衣到老旦,从小生到花脸
  瞬息万变的人生
  多少悲歡离合打台上过
  一百种脸谱,一千种滋味
  被妻的一声轻唤打断
  道光年间的新戏台
  骤然
  空成二十一世纪的遗物
  斜阳下,几个人影渐行渐远
  再回首,一个巨大的蝉蜕
  在传统里
  保存着飞翔的冲动
  草 龙
  你来,但不一定到
  你看,也不一定见
  比如鸡头福、石敢当
  等待已久的古风拂过你了吗
  比如椒图
  猜猜,是砖雕还是壁画
  还有关帝庙三重檐下
  这两条草龙
  说奇,但怪在哪只角上呢
  大孤山杏梅的真味
  难得一尝。在朝圣的路上
  你的眼光不过是另外两条草龙
  画上的,依然在行云
  你的,只草草飞过了而已
  观 音 阁
  问大士为何倒坐
  叹世人不肯回头
  诙谐的菩提。慈悲的机锋
  一种愿力在一问一答中生长
  尘世间的三千弱水
  被净瓶里的一滴甘露点化
  变清
  变净
  变静
  从大孤山到大黄海
  一路吹起了杨柳风
  从此古镇有了自己的心经
  大家的般若波罗蜜多
  缘自或许是无心的一次转身
  角度决定了心灵的方向
  口诵偈谛的人
  心境大开
  一抬头便看见天空
  背离并不意味着舍弃
  背对大海
  一样春暖花开
  观 海 亭
  像一叶六角枫
  飘然
  落在巉岩之上
  在适宜放目的高度
  构筑比期待更悠远的守望
  大黄海就在不远的远方
  烟波上的两只小兽
  在想象中嬉戏
  几叶帆影
  载驮着黄金般的阳光
  记忆在凝望中快速倒带
  就在你十三岁那年
  蓄谋已久的海战,海啸般
  沸腾了大黄海。水浪飞迸间
  你那六根怒立的柱子
  血脉贲张一直红透到今天
  历史不会是过眼云烟
  那些不该忘却的纪念
  即使沉没海底
  依然会被再一次打捞上岸
  此时,你翘角,我亦翘脚
  你的展眉,我的翘望
  都一样的海阔天空
  头顶有百鸟朝凤
  身边矗千年银杏
  清风清风,穿亭而过
其他文献
城市的秋天不像农村那样盛大和热烈。它总是悄悄地来,慢慢地走,然后像一个顽皮的小孩,突然间就消失了。  最初秋天是从母亲那里来的:天凉了,该加衣服了。顺着母亲的话题,我们就听到了远处传来的秋天脚步声了。伴随着寒意,秋风把天空擦洗得湛蓝,一丝云也没有,而大雁的翅膀把天空托得更高了,你没法不想起“天高云淡”这个词。这时,人们听从了母亲的话,夏装收起,添加秋衣,大街上渐渐少了喧嚣和嘈杂,安静平和连同秋天一
期刊
甘愿“最后灿烂一次”  皮肤向来爱好和平。只当盾牌,不做利器。只防守,不出击。不知道什么兵器会来,却知道永不动摇的应对和坚守。冷的水,热的汤,尖利的锐物,沉重的钝器,谁侵犯了它,它都只能默默承受。对它来说,结局和原因难分伯仲,不是被挑衅,就是被误伤。哪怕被野蛮者戳破,戳成筛孔也要坚守岗位,不能退缩。唯一要做的就是一次一次振作起来,忍痛“再建设”,力争尽早恢复原貌,恢复职能,再次担当起永不冒犯他人的
期刊
少小,在我老家屯头道北,有一株古榆,长得繁繁茂茂,郁郁苍苍。对于这株古榆,我留有两个印象:头一个是,每年到了春夏之交,也就是农历四月初八、十八、二十八,这三个庙会日期间,总有一些老妈妈、老奶奶,领着儿孙,来到树前,烧香上供,叩头许愿,认古榆为干妈妈或干姥姥。我曾问过,她们说,古榆寿长,认它做干亲,好养活,能长命百岁。另一个是,有一次,我在古榆下,看乡亲备犁,其中一位叔伯问我:“你是读书人,懂的多,
期刊
生在黄土高原上的人,大抵和水都没多少缘分。不像江南人,出门就上船,家里也是前店后河,一年四季都泡在水里。恐怕也是由于少水的缘故吧,我从小就喜欢水,不仅喜欢江河湖海的汹涌澎湃,烟波浩渺,也更喜欢林泉小溪的细流蜿蜒,石浅苔深。这些年凡到外地,总会觅着有水的地方流连忘返。朋友们说我是五行缺水,我没算过命,不知道是否真缺,但喜欢水却是真的。  我出生在乡下,是在塬上,也就是黄土高原上纵横的沟壑中间残存的那
期刊
我和母亲在说外公去世的事情。外公是十六岁参加剿匪的老革命,刚刚去世不到一个月。  外公不到一岁时,他的父亲跟着贺龙闹革命,在西湾起义后不幸被捕,地方团练将他绑在一棵漆树上,一刀一刀把他砍死。抗战胜利那年,不到十六岁的外公,投身参加了解放战争,解放后又带队清剿地方土匪,经历了太多生生死死。外公八十岁刚过,腿脚行动已有所不便,却依然乐天乐地。外公说,争取活到九十岁,不找死,不怕死。外公在自己还能主事时
期刊
中国传统农业中,耕田的称农民,放蚕的呼蚕民,捕鱼的叫渔民。突然有一天,泥腿泥胳膊的农民,有了几亩虾圈,撂下锄杆子去养对虾,身份便成了虾民。其实,农民、蚕民、虾民都没走出农业学科。耕田、养蚕是传统的谋生手段,养虾是他们斗胆干起前人没有干过的农事,旨在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  对虾的故乡在海洋里。渔民在海捕中有时一网能拉到上万斤鱼、蟹,乐得大呼“淘湾了”(东港渔人方言),但一潮水下来,却拉不到多少对虾。
期刊
造物主造人时,虽然用了心,却没考虑人的高矮。个儿高的当然高兴了,个儿矮的怎么办?  高个儿确实有很多优势。打篮球投篮的时候,轻轻一扣即可。矮个儿就得蹦起来。跟人打架也得蹦起来打对方的脸。这很伤自尊。  俗话说“一俊遮百丑”,其实一“高”也可以遮百丑。说一个人帅,基本要素就是这个人不矮。如果矮,长得再周正也没用,算不上帅。用“帅”字来形容个儿矮的人显得滑稽。如果个儿高,长相差一点也可以遮掩过去。这么
期刊
大海之命运交响曲  蓝色的大幕拉开——  风的卡拉扬上场。长喙般的乐棒,短暂的宁谧。倏然,如蓄意的火星触燃优美的旋律,照亮八月我恢宏的视听。  汹涌的波涛,激荡的海浪,大海之交响器乐——管、弦、號、笛、定音鼓……和谐的奏鸣,繁复的乐音与c调的大海融合。  快板敲打命运之门。  乌云漫上来了,涂改大海。狂野的风折断了蔚蓝,揪住大海的头颅往礁石上撞。大海在呐呼,在抗争……纷纭的怒涛耸起云水的山脉。幽蓝
期刊
期刊
王童 祖籍山东掖县,父辈闯关东至辽宁丹东宽甸满族自治县。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 北京东城区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北京文学》月刊社社长助理,副编审。鲁迅文学院第二届高研班(主编班)学员。曾在《戏剧电影报》《信报》任主编助理、社长助理及评论版主编。中篇小说《美国隐形眼镜》入2001年中国小说学会文学排行榜,散文《雨中的女人》获第二届冰心散文奖,散文《寻找北京的秋天》发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