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祖父韩子衡先生生于1881年农历九月初五,是天津北辰区南仓人。1898年,他在刘快庄拜于武林奇杰李存义先生门下习武,与同门师兄弟刘云集、门广兴、张鸿庆、尚云祥、孙禄堂、韩慕侠等人同以武技享誉津门,是李存义先生的“闭门弟子”。祖父在家中兄弟排行第五,故世人称其“韩五爷”。
祖父初入武门,就遇上名师,这使他兴奋不已,立刻成了武迷、武痴。当时祖父家住天津市小树林柴家大院,离李存义先生授拳的刘快庄,至少有三四十里路程,他每天早晨都要靠着两条腿长途奔波去刘快庄学武,来回七八十里,而且乐此不疲,不是一路小跑,就是练着拳走。爷爷告诉我,那时他常在路上练的拳有马形疾蹄、燕子抄水和鹞子入林等等。经过这样长期的练习后,他打出来的燕子抄水,姿势美妙轻灵,马形疾蹄能一纵丈余,鹞子入林则急如闪电,让观之者皆钦佩不已。至于祖父神功救人,一个虎扑扑倒惊马的传奇故事,现如今还为刘快庄上了年岁的老人们津津乐道。
闭门弟子的担当
祖父是李存义先生的闭门弟子,那这个闭门弟子有什么特殊之处呢?
原来形意门历来的规矩是,老师要在众多弟子中,挑选出“顶门弟子”和“闭门弟子”。
顶门弟子要求在本门户中,武德、武功出类拔萃,在本门户中除了老师就属他了,对于外来的切磋或挑衅,他可以代表本门户接待和处理。所以必须功深技高才行。对顶门弟子,本门户无论年龄大小都可尊称他为“大师兄”(但本人不可自称,他还得按年龄大小称兄道弟,“顶门大师兄”是本门户对他的尊称)。顶门大师兄对本门户的兴衰担负着重要责任,所以这样的人物很难求。
闭门弟子呢?闭门弟子有一个最重要的责任是传承老师的衣钵。必要的时候,他要代替老师传授武功。这样,对他的要求自然也高。不但要求功力深厚,学的东西还必须全面系统,在拳架方面的每一个动作细节都得让老师满意才行,同时还得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所以,武林中有句俗语:“顶门难求,闭门更难。”
既然有老师教拳,为什么还需要闭门弟子替传呢?
练形意拳的人都知道,形意拳的特征是易学不易练。比如五行拳,不过简单的几个动作,都是一学就会的,但真正打好就难了。就是这几个动作,为了追求理想的境界,有的人往往穷其一生,不断追求。所以形意门内,就要有人对老师所传的东西有深刻的领悟,以作为将来同门师兄弟之间切磋交流的一个印证。与此同时,作为武师,全面掌握本门功夫也是非常重要的——形意拳的弟子们功成后,自立门户传授弟子学生,就需要完整而丰富多彩的内容。——这时如果老师还在,当然可以向老师学习,但如果老师不在了呢?这时闭门弟子就显现出来他的重要作用了。有了他就可以保证本门户中的武学不遗失。
李存义先生的弟子中,很多都是带着别派技艺入门学习形意拳的。这样,无论他们怎样下功夫打形意拳,身上往往不经意间就显露出别派动作的痕迹,尤其是当初练过外家拳的更加明显。而祖父则不然,他没有练过其他拳,入门时是一张白纸,所以打形意拳姿势特别纯正。或许,李存义先生当初挑选闭门弟子来传承自己的衣钵,这个条件也是首选。
通过长期考察,李存义先生看中了祖父,开始有计划地从多方面栽培祖父,他甚至凭借多年的武学经验,专门为祖父量体裁衣制定了一套练功方法,无人时总是给祖父开“小灶”。就这样,十几年过去之后,祖父终于成为李存义先生非常满意的闭门弟子。
我听祖父讲,李存义先生曾为他设计了许多拳、械套路和单练手法。如:出洞入洞、退步捋手、摇身、转身、软八手、硬八手、飞龙掌、龙形六合刀、形意十三枪、游龙双钺等等。其中游龙双钺、四门龙形剑等是集形意、八卦、太极于一身而成。形意十三枪是由翼德十三枪、六合枪之衍演而成,有独特的十字枪诀:劈、崩、拿、带、戳、棚、立、抖、筛、拨,每式都有歌诀。游龙双钺是由乾坤阴阳钺结合一些刀法衍演而成,反复共有四十八个式子,每个式子都有名称,名称起得颇有诗意非常难得。李存义先生对祖父所练习的要求非常严格,一丝不苟,每一个动作都得做到位,达不到他的满意是不准休息的。
在上述这些功法中,特别体现出祖父优势的是飞龙掌。飞龙掌这套拳,是李存义先生吸收了八极、无极、八卦、太极、拦手、长拳等拳势创编的。这趟拳比较难,如果不通形意拳理法,动作不标准,弄不好就会打成四不像的“大杂烩”。而祖父在老师的精心教习下,努力掌握了它,打起这趟拳来,神形相合,二日如电,掌势飘逸,身法灵活,阴阳互易,刚柔相济。柔时势如抽丝,绵绵不断;刚时如山崩地裂,冷脆爆突……如今多少年过去了,天津形意拳门里的人还都知道“韩五爷”有一趟压箱底的掌法——飞龙掌。
形意拳三绝
祖父在津门形意拳界被称为有“三绝”。
一绝是他能把老师所讲的拳经拳理倒背如流,字字能解。他授徒时出口成章,随口拳经拳理。那时经常有拳师向祖父请教,祖父随问随答,问一答十,精辟易懂。祖父平时不爱说话,但是,如果谈起拳的话题,马上兴致勃勃,滔滔不绝。除此之外,祖父还有两绝:第二绝是形意拳的功夫“深不可测”,第三绝是形意拳的内容(拳路、器械等)“掏挖不绝”。
在过去,作为一位武术名家,免不了和许多武林人物交流切磋。在与来者交手时,祖父自始至终没有被人打倒过。同时,他也从来没有打倒过别人。——他与人切磋,只求把对方制住,就是到了实在不出手不行的时候,也只是恰到好处地把对方放出,从没有下狠手伤害过同门、同道。这就使祖父在同行中落下了其武功“高深莫测”的印象。
所谓形意拳的东西“掏挖不尽”,这就沾了“闭门弟子”这一身份的光了。
李存义先生的技艺,大略可分为三部分。一是初到刘快庄时所传授艺;二是李存义先生去山西寻根后二次学艺补全的技艺,如“安身炮”、“八式”等练法;三是存义先生到了晚年,依托他毕生之经验,所独创的许多徒手和器械套路。有一些拳路和招法,属李存义先生单教独传。祖父是李老先生的闭门弟子,继承了老师的衣钵,担负有传承任务,李先生的功法,一般都由祖父间接教习。尤其是李存义先生逝世以后,就更加如此了。所以后来的津门形意拳门人,大部分间接或直接地受过祖父的指点和传授。也都知道祖父的东西最多,是“掏挖不尽”的。就是现如今在世的人们,不少也都以当年得到过“五爷”的传授而自豪。 关于擒拿术
也是由于“闭门弟子”这个身份的缘故,李存义先生曾向祖父传授了鲜为人知的绝技:形意拳门的七十二把擒拿术(飞拿、擒拿、打拿)、点穴、推拿正骨和按摩。并叮嘱祖父,推拿正骨、按摩只可为需要的人服务,不到万不得已,不可开诊所,用来赚钱养家。形意点穴功,因为此术比较阴狠毒辣,不许轻易传人,不到万不得已不得使用。七十二把擒拿也不许轻易传人。就是因为有老师的教导在前,后来家里虽然遇到很大困难,祖父也没有用推拿正骨术开诊所,以此挣钱养家。但是他以此技治好了许多人。而形意点穴功因其过于毒辣,他不敢轻易传人,这一绝技的详细记录《点穴谱》因是前人留下的,祖父不能也不忍毁掉,只好封存了起来,严诫后人不准开封学习。
祖父为人谦和,只要是可教的东西,总是有求必应,从不保守。由于祖父的无私传授,李存义先生的推拿正骨术和七十二把擒拿术,后来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传播。
擒拿、点穴、
推拿正骨和按摩
祖父所传的形意擒拿术包括:擒拿、飞拿、打拿(解拿)。
擒拿:当对方抓住我身体的某一部分后,或提、或顶、或拉、或推、或压等等,我都可采取舍己从人的势态,不与对方顶劲,巧妙地顺势将其拿开并擒住,使对方动弹不得。反过来,如果是我抓对方,对方主动来拿我时,我也要在不顶劲的势态下,顺势变化,使对方拿不了。或在对方拿我时,顺势将对方擒住。——这就是反拿。
飞拿:要使用这手法,其功力要求要高一些了。它讲究手疾眼快。此法与技击相似,但又有所不同。技击双方可以使用拳脚互击,比较简单直接,很容易失手伤人。飞拿不可互击,只有等对方或击或抓来攻击你时,你把对方击来的掌拳腿脚顺势拿住。这与太极推手时,二人突然离开(断开),要求劲断意不断相以。感觉到对方的抓意,你知他,他不知你。没等对方挨身时,在半路上拦截接住,把对方擒住,使他动弹不得。飞拿必须有一定的功夫才可使用。练习形意拳者,切忌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使用擒拿。——虽然东西是好的,但是别忘了“巧拿不如拙打”。
打拿:打拿不是击打对方。所谓打拿实际就是解扣。在对方抓住我的身体的某一部分后,我可以在不露声色中,顺势用身法的转换、三节的互易、劲力的变化迫使对方拿捏不牢,松开擒你之手。也可主动出击,在人员多的场合,在不影响别人的情况下,不露声色地擒住对方。这时你去哪里对方只能跟着走,而外人从外表上却看不出来。这种擒拿功夫,对使用者要求更高。使用擒拿术动作越小越好,越小越显功力,其效果也越好。拳谱讲,“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
祖父以他的功力和技巧,使用擒拿术可以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想打则打,想发则发,想化则化,想擒则擒,动作之小巧,姿态之潇洒,如不亲眼所见,真是匪夷所思。
关于擒拿术,爷爷还说过,对于一个功力深厚的形意拳家来说,对手身上无处不可解,无处不可擒,擒拿手法无穷无尽。
关于点穴,祖父之所以下传慎之又慎,是他认为,形意拳的爆发力抖绝劲,足以把人击透、震伤、致残。所以,没有必要非得按穴位击打,按穴击打未免太狠毒了。祖父常对后辈们讲:“君子学艺防身宝,小人学艺坐监牢。”“学成文武艺,要以善为本,致人以服,不得致人以死。”
祖父在传授弟子技击时,常常将招式稍加改动,使手法不致太凶狠。比如形意拳的“金鸡抖翎”,此式应该一手顺势捋带,一手击对方软肋。祖父把击软肋的手,稍向下改击对方大胯。“撩阴掌”稍向上提,改撩小腹等等。由此可见祖父的仁者之心。
祖父一辈子牢记着自己是李存义的弟子,一辈子担着师父交给自己的责任。新中国成立以后,祖父已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但他对武术的痴心不减,一面敦促家里后人用功习武,一面继续在工人公园和金刚公园内传授武术,这种活动一直持续到1971年12月与世长辞。
公元1971年12月4日,我最敬爱的祖父、形意拳一代大师韩子衡先生无疾而终,享年90岁。
祖父初入武门,就遇上名师,这使他兴奋不已,立刻成了武迷、武痴。当时祖父家住天津市小树林柴家大院,离李存义先生授拳的刘快庄,至少有三四十里路程,他每天早晨都要靠着两条腿长途奔波去刘快庄学武,来回七八十里,而且乐此不疲,不是一路小跑,就是练着拳走。爷爷告诉我,那时他常在路上练的拳有马形疾蹄、燕子抄水和鹞子入林等等。经过这样长期的练习后,他打出来的燕子抄水,姿势美妙轻灵,马形疾蹄能一纵丈余,鹞子入林则急如闪电,让观之者皆钦佩不已。至于祖父神功救人,一个虎扑扑倒惊马的传奇故事,现如今还为刘快庄上了年岁的老人们津津乐道。
闭门弟子的担当
祖父是李存义先生的闭门弟子,那这个闭门弟子有什么特殊之处呢?
原来形意门历来的规矩是,老师要在众多弟子中,挑选出“顶门弟子”和“闭门弟子”。
顶门弟子要求在本门户中,武德、武功出类拔萃,在本门户中除了老师就属他了,对于外来的切磋或挑衅,他可以代表本门户接待和处理。所以必须功深技高才行。对顶门弟子,本门户无论年龄大小都可尊称他为“大师兄”(但本人不可自称,他还得按年龄大小称兄道弟,“顶门大师兄”是本门户对他的尊称)。顶门大师兄对本门户的兴衰担负着重要责任,所以这样的人物很难求。
闭门弟子呢?闭门弟子有一个最重要的责任是传承老师的衣钵。必要的时候,他要代替老师传授武功。这样,对他的要求自然也高。不但要求功力深厚,学的东西还必须全面系统,在拳架方面的每一个动作细节都得让老师满意才行,同时还得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所以,武林中有句俗语:“顶门难求,闭门更难。”
既然有老师教拳,为什么还需要闭门弟子替传呢?
练形意拳的人都知道,形意拳的特征是易学不易练。比如五行拳,不过简单的几个动作,都是一学就会的,但真正打好就难了。就是这几个动作,为了追求理想的境界,有的人往往穷其一生,不断追求。所以形意门内,就要有人对老师所传的东西有深刻的领悟,以作为将来同门师兄弟之间切磋交流的一个印证。与此同时,作为武师,全面掌握本门功夫也是非常重要的——形意拳的弟子们功成后,自立门户传授弟子学生,就需要完整而丰富多彩的内容。——这时如果老师还在,当然可以向老师学习,但如果老师不在了呢?这时闭门弟子就显现出来他的重要作用了。有了他就可以保证本门户中的武学不遗失。
李存义先生的弟子中,很多都是带着别派技艺入门学习形意拳的。这样,无论他们怎样下功夫打形意拳,身上往往不经意间就显露出别派动作的痕迹,尤其是当初练过外家拳的更加明显。而祖父则不然,他没有练过其他拳,入门时是一张白纸,所以打形意拳姿势特别纯正。或许,李存义先生当初挑选闭门弟子来传承自己的衣钵,这个条件也是首选。
通过长期考察,李存义先生看中了祖父,开始有计划地从多方面栽培祖父,他甚至凭借多年的武学经验,专门为祖父量体裁衣制定了一套练功方法,无人时总是给祖父开“小灶”。就这样,十几年过去之后,祖父终于成为李存义先生非常满意的闭门弟子。
我听祖父讲,李存义先生曾为他设计了许多拳、械套路和单练手法。如:出洞入洞、退步捋手、摇身、转身、软八手、硬八手、飞龙掌、龙形六合刀、形意十三枪、游龙双钺等等。其中游龙双钺、四门龙形剑等是集形意、八卦、太极于一身而成。形意十三枪是由翼德十三枪、六合枪之衍演而成,有独特的十字枪诀:劈、崩、拿、带、戳、棚、立、抖、筛、拨,每式都有歌诀。游龙双钺是由乾坤阴阳钺结合一些刀法衍演而成,反复共有四十八个式子,每个式子都有名称,名称起得颇有诗意非常难得。李存义先生对祖父所练习的要求非常严格,一丝不苟,每一个动作都得做到位,达不到他的满意是不准休息的。
在上述这些功法中,特别体现出祖父优势的是飞龙掌。飞龙掌这套拳,是李存义先生吸收了八极、无极、八卦、太极、拦手、长拳等拳势创编的。这趟拳比较难,如果不通形意拳理法,动作不标准,弄不好就会打成四不像的“大杂烩”。而祖父在老师的精心教习下,努力掌握了它,打起这趟拳来,神形相合,二日如电,掌势飘逸,身法灵活,阴阳互易,刚柔相济。柔时势如抽丝,绵绵不断;刚时如山崩地裂,冷脆爆突……如今多少年过去了,天津形意拳门里的人还都知道“韩五爷”有一趟压箱底的掌法——飞龙掌。
形意拳三绝
祖父在津门形意拳界被称为有“三绝”。
一绝是他能把老师所讲的拳经拳理倒背如流,字字能解。他授徒时出口成章,随口拳经拳理。那时经常有拳师向祖父请教,祖父随问随答,问一答十,精辟易懂。祖父平时不爱说话,但是,如果谈起拳的话题,马上兴致勃勃,滔滔不绝。除此之外,祖父还有两绝:第二绝是形意拳的功夫“深不可测”,第三绝是形意拳的内容(拳路、器械等)“掏挖不绝”。
在过去,作为一位武术名家,免不了和许多武林人物交流切磋。在与来者交手时,祖父自始至终没有被人打倒过。同时,他也从来没有打倒过别人。——他与人切磋,只求把对方制住,就是到了实在不出手不行的时候,也只是恰到好处地把对方放出,从没有下狠手伤害过同门、同道。这就使祖父在同行中落下了其武功“高深莫测”的印象。
所谓形意拳的东西“掏挖不尽”,这就沾了“闭门弟子”这一身份的光了。
李存义先生的技艺,大略可分为三部分。一是初到刘快庄时所传授艺;二是李存义先生去山西寻根后二次学艺补全的技艺,如“安身炮”、“八式”等练法;三是存义先生到了晚年,依托他毕生之经验,所独创的许多徒手和器械套路。有一些拳路和招法,属李存义先生单教独传。祖父是李老先生的闭门弟子,继承了老师的衣钵,担负有传承任务,李先生的功法,一般都由祖父间接教习。尤其是李存义先生逝世以后,就更加如此了。所以后来的津门形意拳门人,大部分间接或直接地受过祖父的指点和传授。也都知道祖父的东西最多,是“掏挖不尽”的。就是现如今在世的人们,不少也都以当年得到过“五爷”的传授而自豪。 关于擒拿术
也是由于“闭门弟子”这个身份的缘故,李存义先生曾向祖父传授了鲜为人知的绝技:形意拳门的七十二把擒拿术(飞拿、擒拿、打拿)、点穴、推拿正骨和按摩。并叮嘱祖父,推拿正骨、按摩只可为需要的人服务,不到万不得已,不可开诊所,用来赚钱养家。形意点穴功,因为此术比较阴狠毒辣,不许轻易传人,不到万不得已不得使用。七十二把擒拿也不许轻易传人。就是因为有老师的教导在前,后来家里虽然遇到很大困难,祖父也没有用推拿正骨术开诊所,以此挣钱养家。但是他以此技治好了许多人。而形意点穴功因其过于毒辣,他不敢轻易传人,这一绝技的详细记录《点穴谱》因是前人留下的,祖父不能也不忍毁掉,只好封存了起来,严诫后人不准开封学习。
祖父为人谦和,只要是可教的东西,总是有求必应,从不保守。由于祖父的无私传授,李存义先生的推拿正骨术和七十二把擒拿术,后来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传播。
擒拿、点穴、
推拿正骨和按摩
祖父所传的形意擒拿术包括:擒拿、飞拿、打拿(解拿)。
擒拿:当对方抓住我身体的某一部分后,或提、或顶、或拉、或推、或压等等,我都可采取舍己从人的势态,不与对方顶劲,巧妙地顺势将其拿开并擒住,使对方动弹不得。反过来,如果是我抓对方,对方主动来拿我时,我也要在不顶劲的势态下,顺势变化,使对方拿不了。或在对方拿我时,顺势将对方擒住。——这就是反拿。
飞拿:要使用这手法,其功力要求要高一些了。它讲究手疾眼快。此法与技击相似,但又有所不同。技击双方可以使用拳脚互击,比较简单直接,很容易失手伤人。飞拿不可互击,只有等对方或击或抓来攻击你时,你把对方击来的掌拳腿脚顺势拿住。这与太极推手时,二人突然离开(断开),要求劲断意不断相以。感觉到对方的抓意,你知他,他不知你。没等对方挨身时,在半路上拦截接住,把对方擒住,使他动弹不得。飞拿必须有一定的功夫才可使用。练习形意拳者,切忌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使用擒拿。——虽然东西是好的,但是别忘了“巧拿不如拙打”。
打拿:打拿不是击打对方。所谓打拿实际就是解扣。在对方抓住我的身体的某一部分后,我可以在不露声色中,顺势用身法的转换、三节的互易、劲力的变化迫使对方拿捏不牢,松开擒你之手。也可主动出击,在人员多的场合,在不影响别人的情况下,不露声色地擒住对方。这时你去哪里对方只能跟着走,而外人从外表上却看不出来。这种擒拿功夫,对使用者要求更高。使用擒拿术动作越小越好,越小越显功力,其效果也越好。拳谱讲,“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
祖父以他的功力和技巧,使用擒拿术可以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想打则打,想发则发,想化则化,想擒则擒,动作之小巧,姿态之潇洒,如不亲眼所见,真是匪夷所思。
关于擒拿术,爷爷还说过,对于一个功力深厚的形意拳家来说,对手身上无处不可解,无处不可擒,擒拿手法无穷无尽。
关于点穴,祖父之所以下传慎之又慎,是他认为,形意拳的爆发力抖绝劲,足以把人击透、震伤、致残。所以,没有必要非得按穴位击打,按穴击打未免太狠毒了。祖父常对后辈们讲:“君子学艺防身宝,小人学艺坐监牢。”“学成文武艺,要以善为本,致人以服,不得致人以死。”
祖父在传授弟子技击时,常常将招式稍加改动,使手法不致太凶狠。比如形意拳的“金鸡抖翎”,此式应该一手顺势捋带,一手击对方软肋。祖父把击软肋的手,稍向下改击对方大胯。“撩阴掌”稍向上提,改撩小腹等等。由此可见祖父的仁者之心。
祖父一辈子牢记着自己是李存义的弟子,一辈子担着师父交给自己的责任。新中国成立以后,祖父已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但他对武术的痴心不减,一面敦促家里后人用功习武,一面继续在工人公园和金刚公园内传授武术,这种活动一直持续到1971年12月与世长辞。
公元1971年12月4日,我最敬爱的祖父、形意拳一代大师韩子衡先生无疾而终,享年9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