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根据南京“山水城林”的城市布局,结合古都南京的历史变迁与现代发展所独有的特色元素,从山、水、城、林这4个角度出发,对南京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并对其进行一系列视觉形象设计。把南京最具特色的标志性元素融入画面,发掘南京的一些趣味元素,进行视觉图形的想象与手绘,并进行文化产品的衍生设计,主要应用于生活用品以及文化用品中,设计出具有创意且日常的文化创意产品,用于推广南京城市文化。
关键词:南京;“山水城林”;文化;视觉设计;创意
1 南京“山水城林”文化现状分析
古都南京取钟山及其余脉之雄险,得秦淮诸河湖之灵秀,山水城林相得益彰,是世界上少见的自然风貌与人文景观相结合的都城典范。南京的山,给人以阳刚浑厚之感;南京的水,给人以阴柔灵秀之气;南京的城,更是天人合一的杰作;南京的林,在世界上享有“绿城”之誉。山水城林巧集一地,古今辉映。
在当代生活中,文化产业得到了越来越普遍的认同与重视,南京“山水城林”选取山、水、城、林4个元素为设计基础元素,以南京文化为设计内核,将南京城市所具有的文化特色从山、水、城、林这4个方面表现出来。同时,以现代生活中各种不可或缺的生活及文化用品作为创意载体,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更为广泛的传播目的,促进文化消费、经济发展;形成一个用创意进行设计、用设计传播文化、以文化促进消费、以消费推动设计的良性循环,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给受众带来不一样的视觉感受和情感体验。
2 设计对南京“山水城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设计是人类的创造性活动,自然受到人类文化的影响,同时设计也具备创造文化、传承文化的作用。中国工业设计之父柳冠中先生曾经讲到“设计师要创造新文化”便体现了设计可以反作用于文化去创造文化。传承与创新南京“山水城林”文化很大一部分是通过文化创意产品来体现的。设计既可以传承和发扬文化,又可以探索文化中的新内核,设计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有着深远的影响。
“山水城林”共同构成了南京这个城市文化的有机整体。南京的林为植物要素,山、水为地形要素,城是人工景观,四者相融相合,形成了南京独具一格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也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山水城林”这些元素于南京这座古城的意义。
2.1 “山”文化
南京山脉众多,按地理位置来看分为钟山、中山诸线、北线山脉、东线山脉、南线诸山和江北诸山。山系列插画整体用山脉贯通,选用紫金山作为代表,紫金山又称钟山,举世闻名的紫金山天文台就坐落于紫金山的第三峰上。添加了天文仪器——浑天仪的元素,具有高度识别性;虎踞山脚,龙盘天际故添加了龙与虎的元素。
北线山脉则用了栖霞山的枫叶满山来表现,山畏其高常给人一种仙境仙山之感,因此也是佛教的发源地。说起佛教就不得不提南线诸山之一的牛首山了,牛首山又被称为“仙窟山”。这与佛寺有关,传说高僧辟支曾在牛首山两峰下山洞里修神,这个洞后称“辟支洞”。辟支在这里立地成佛,上天为仙,那洞便称为“仙窟洞”。牛首山可以说是佛教文化的汇聚之地,弘觉寺塔和牛首山摩崖石更是其标志性的存在。
2.2 “水”文化
南京水系纵横交错,是古往今来多少兵家必争江南富庶之地,主要分为长江、秦淮河水系、金川南河水系、其他水系和湖泊井泉。其中最知名莫过于秦淮河水系了。所以在画面顶端运用了秦淮河水系的元素,从秦淮河畔江南水乡流淌下来的水系为骨架,玄武湖畔夏季盛开的荷花元素必不可少,水系被锦鲤环绕,生动有趣。
南京的水怎能少得了镇水神兽——玄武呢?玄武亦称玄冥,龟蛇合体,为水神,居北海,龟长寿,玄冥成了长生不老的象征,冥间亦在北方,故为北方之神。所以添加了玄武神兽的元素。
2.3 “城”文化
洗尽铅华,南京的城历尽沧桑之后又重新焕发了现代化都市的风采。新庄立交宛若一条连接南京城市的通道。甘熙宅第以及秦淮民居都向我们展示了南京古城的风采;将报恩寺置于画面中央,新庄立交贯穿,并运用南京经典的狮子桥雕像元素。金陵辟邪是一尊神奇威武的石刻,辟邪是中国传说中一象征祥瑞辟邪的神兽,似狮而带翅膀。它能驱走邪秽、袯除不祥,是代表南京城市的形象大使。画面古今结合,既展示了南京古城的雄伟建筑,又展现了如今这座六朝古都繁华的都市圈。
2.4 “林”文化
南京是一座被林覆盖的城。山林植被以及园林绿化使南京城散發着泥土的芬芳,南京城最大的净化者亦是这郁郁葱葱的林了。南京明城墙以及民国时期遗留下的古民居贯穿于山林之间,梅花山盛开的梅花占据了画面的绝大部分,竹林间的小竹屋,牛首山林间的弘觉寺塔,象征和平的鸽子盘旋于林间,象征了即使曾有朝代更迭、战火硝烟,但南京依旧保持着和平的初心,印证于林,从未改变。
3 南京“山水城林”文化创意设计的原则
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市场定位应该是大众的日用品而不是摆件,文化创意设计的市场定位应是面向大众的,因此文创产品在设计上应该满足以下原则:
3.1 美观实用原则
美观与实用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实用不美观,不具有市场竞争力;美观不实用,同样也不能很好地发挥产品的物质功能,也就不能充分发挥产品的整体效能。
3.2 创新性原则
创新性原则要求设计师具有超凡脱俗的创造力和表现力,善于突破传统模式。在进行南京“山水城林”文化创作的时候,必须符合创新性原则,进而设计出符合购买者实际需求的产品。
3.3 文化性原则
在南京“山水城林”文化创意设计中,对文化和情感的精炼和重新设计,使其成为具有文化象征意义的特殊形式。通过文化从而引发消费者的情感共鸣,将情感传达给消费者,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
3.4 可行性原则
任何文化产品都一定要具备可行性。文化与设计的结合一定要切实可行,见之于实际,而不仅仅是纸上谈兵。 4 南京“山水城林”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案例
文化创意产品的主要类型有:艺术衍生品、动漫电影衍生品、旅游纪念产品、博物馆产品、特定主题纪念产品、传统符号文化产品6种。在当今时代发展的前提下,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潜力是巨大的。笔者根据南京“山水城林”的文化元素设计了系列文化创意产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非常宝贵的财富,南京“山水城林”文化衍生品设计是建立在插画基础上的文化创意,是南京历史文化底蕴的传承与发展。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通过文化创意的传播来实现,使其符合当今社会的时代潮流,插画也不局限于艺术的界限,开始向文化以及商业的趋势发展。
此系列四幅插画设计可应用于各种产品之上,以增添产品的文化底蕴以及对消费者的吸引,从而达到对南京源远流长的城市文化的发扬,具备传承南京特色城市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价值。
5 結语
文化是一个国家与民族的精神与灵魂,更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南京“山水城林”文化是古城南京重要的精神财富,更是南京历史文化底蕴的传承与发展。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通过文化创意的传播来实现,使其符合当今社会的时代潮流,形成价值体系。通过设计让文化不局限于艺术的界限,开始向商业以及大众的趋势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扬是我们每一个研究这个课题所面临的不可避免的问题,这条路还很长,需要我们每一位设计师保持初心坚定地走下去。
参考文献:
[1] 杨新华.南京名片[M].南京出版社,2006:78-80.
[2] 杨卫泽.美丽南京·山水城林[M].南京出版社,2013.
[3] 王鹏善.首论钟山文化[M].南京出版社,2008:13.
[4] 杨新华,吴阗.山水城林话金陵[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03.
[5] 武源.地域特色文创产品设计的创意思维研究[J].湖南包装,2018,33(05):50-53.
[6] 杨新华,王宝林.南京山水城林[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29.
作者简介:孙嘉琪(1996—),女,安徽淮南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传媒艺术设计。
通讯作者:杨杰(1973—),男,副教授,研究方向:品牌形象与广告设计。
关键词:南京;“山水城林”;文化;视觉设计;创意
1 南京“山水城林”文化现状分析
古都南京取钟山及其余脉之雄险,得秦淮诸河湖之灵秀,山水城林相得益彰,是世界上少见的自然风貌与人文景观相结合的都城典范。南京的山,给人以阳刚浑厚之感;南京的水,给人以阴柔灵秀之气;南京的城,更是天人合一的杰作;南京的林,在世界上享有“绿城”之誉。山水城林巧集一地,古今辉映。
在当代生活中,文化产业得到了越来越普遍的认同与重视,南京“山水城林”选取山、水、城、林4个元素为设计基础元素,以南京文化为设计内核,将南京城市所具有的文化特色从山、水、城、林这4个方面表现出来。同时,以现代生活中各种不可或缺的生活及文化用品作为创意载体,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更为广泛的传播目的,促进文化消费、经济发展;形成一个用创意进行设计、用设计传播文化、以文化促进消费、以消费推动设计的良性循环,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给受众带来不一样的视觉感受和情感体验。
2 设计对南京“山水城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设计是人类的创造性活动,自然受到人类文化的影响,同时设计也具备创造文化、传承文化的作用。中国工业设计之父柳冠中先生曾经讲到“设计师要创造新文化”便体现了设计可以反作用于文化去创造文化。传承与创新南京“山水城林”文化很大一部分是通过文化创意产品来体现的。设计既可以传承和发扬文化,又可以探索文化中的新内核,设计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有着深远的影响。
“山水城林”共同构成了南京这个城市文化的有机整体。南京的林为植物要素,山、水为地形要素,城是人工景观,四者相融相合,形成了南京独具一格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也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山水城林”这些元素于南京这座古城的意义。
2.1 “山”文化
南京山脉众多,按地理位置来看分为钟山、中山诸线、北线山脉、东线山脉、南线诸山和江北诸山。山系列插画整体用山脉贯通,选用紫金山作为代表,紫金山又称钟山,举世闻名的紫金山天文台就坐落于紫金山的第三峰上。添加了天文仪器——浑天仪的元素,具有高度识别性;虎踞山脚,龙盘天际故添加了龙与虎的元素。
北线山脉则用了栖霞山的枫叶满山来表现,山畏其高常给人一种仙境仙山之感,因此也是佛教的发源地。说起佛教就不得不提南线诸山之一的牛首山了,牛首山又被称为“仙窟山”。这与佛寺有关,传说高僧辟支曾在牛首山两峰下山洞里修神,这个洞后称“辟支洞”。辟支在这里立地成佛,上天为仙,那洞便称为“仙窟洞”。牛首山可以说是佛教文化的汇聚之地,弘觉寺塔和牛首山摩崖石更是其标志性的存在。
2.2 “水”文化
南京水系纵横交错,是古往今来多少兵家必争江南富庶之地,主要分为长江、秦淮河水系、金川南河水系、其他水系和湖泊井泉。其中最知名莫过于秦淮河水系了。所以在画面顶端运用了秦淮河水系的元素,从秦淮河畔江南水乡流淌下来的水系为骨架,玄武湖畔夏季盛开的荷花元素必不可少,水系被锦鲤环绕,生动有趣。
南京的水怎能少得了镇水神兽——玄武呢?玄武亦称玄冥,龟蛇合体,为水神,居北海,龟长寿,玄冥成了长生不老的象征,冥间亦在北方,故为北方之神。所以添加了玄武神兽的元素。
2.3 “城”文化
洗尽铅华,南京的城历尽沧桑之后又重新焕发了现代化都市的风采。新庄立交宛若一条连接南京城市的通道。甘熙宅第以及秦淮民居都向我们展示了南京古城的风采;将报恩寺置于画面中央,新庄立交贯穿,并运用南京经典的狮子桥雕像元素。金陵辟邪是一尊神奇威武的石刻,辟邪是中国传说中一象征祥瑞辟邪的神兽,似狮而带翅膀。它能驱走邪秽、袯除不祥,是代表南京城市的形象大使。画面古今结合,既展示了南京古城的雄伟建筑,又展现了如今这座六朝古都繁华的都市圈。
2.4 “林”文化
南京是一座被林覆盖的城。山林植被以及园林绿化使南京城散發着泥土的芬芳,南京城最大的净化者亦是这郁郁葱葱的林了。南京明城墙以及民国时期遗留下的古民居贯穿于山林之间,梅花山盛开的梅花占据了画面的绝大部分,竹林间的小竹屋,牛首山林间的弘觉寺塔,象征和平的鸽子盘旋于林间,象征了即使曾有朝代更迭、战火硝烟,但南京依旧保持着和平的初心,印证于林,从未改变。
3 南京“山水城林”文化创意设计的原则
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市场定位应该是大众的日用品而不是摆件,文化创意设计的市场定位应是面向大众的,因此文创产品在设计上应该满足以下原则:
3.1 美观实用原则
美观与实用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实用不美观,不具有市场竞争力;美观不实用,同样也不能很好地发挥产品的物质功能,也就不能充分发挥产品的整体效能。
3.2 创新性原则
创新性原则要求设计师具有超凡脱俗的创造力和表现力,善于突破传统模式。在进行南京“山水城林”文化创作的时候,必须符合创新性原则,进而设计出符合购买者实际需求的产品。
3.3 文化性原则
在南京“山水城林”文化创意设计中,对文化和情感的精炼和重新设计,使其成为具有文化象征意义的特殊形式。通过文化从而引发消费者的情感共鸣,将情感传达给消费者,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
3.4 可行性原则
任何文化产品都一定要具备可行性。文化与设计的结合一定要切实可行,见之于实际,而不仅仅是纸上谈兵。 4 南京“山水城林”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案例
文化创意产品的主要类型有:艺术衍生品、动漫电影衍生品、旅游纪念产品、博物馆产品、特定主题纪念产品、传统符号文化产品6种。在当今时代发展的前提下,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潜力是巨大的。笔者根据南京“山水城林”的文化元素设计了系列文化创意产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非常宝贵的财富,南京“山水城林”文化衍生品设计是建立在插画基础上的文化创意,是南京历史文化底蕴的传承与发展。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通过文化创意的传播来实现,使其符合当今社会的时代潮流,插画也不局限于艺术的界限,开始向文化以及商业的趋势发展。
此系列四幅插画设计可应用于各种产品之上,以增添产品的文化底蕴以及对消费者的吸引,从而达到对南京源远流长的城市文化的发扬,具备传承南京特色城市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价值。
5 結语
文化是一个国家与民族的精神与灵魂,更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南京“山水城林”文化是古城南京重要的精神财富,更是南京历史文化底蕴的传承与发展。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通过文化创意的传播来实现,使其符合当今社会的时代潮流,形成价值体系。通过设计让文化不局限于艺术的界限,开始向商业以及大众的趋势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扬是我们每一个研究这个课题所面临的不可避免的问题,这条路还很长,需要我们每一位设计师保持初心坚定地走下去。
参考文献:
[1] 杨新华.南京名片[M].南京出版社,2006:78-80.
[2] 杨卫泽.美丽南京·山水城林[M].南京出版社,2013.
[3] 王鹏善.首论钟山文化[M].南京出版社,2008:13.
[4] 杨新华,吴阗.山水城林话金陵[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03.
[5] 武源.地域特色文创产品设计的创意思维研究[J].湖南包装,2018,33(05):50-53.
[6] 杨新华,王宝林.南京山水城林[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29.
作者简介:孙嘉琪(1996—),女,安徽淮南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传媒艺术设计。
通讯作者:杨杰(1973—),男,副教授,研究方向:品牌形象与广告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