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清华,就不能拍电影了吗
“我很想拍一部真实,有质感的青春电影。能倒映出青春里真正的烦恼、简单的开心、热血的奋斗和纯粹的校园生活。”
讲起夏天里那部引爆深圳外国语学校的电影《风起梧桐》,94年的深圳女孩 Mandy记忆犹新。2014年,她花了一个暑假组建起团队,自编自导拍了这部电影,致敬深爱的母校25周年校庆。
Mandy的父母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深圳,之后就没离开过。Mandy从小学起就是“深外人”,高二时一个偶然的机会,她成了学校广播电视中心的负责人和主持人。她和电视台的伙伴们都有一股打从心底里的狂热,即便肩负沉重的高考压力,还是搜肠刮肚地想了一大堆点子,制作各种新奇的栏目,例如时事评论、quiz show、历史节目、综艺游戏和访谈,甚至还有美食节目。如果节目精彩,整晚都能听见贯穿整座教学楼的哄堂大笑和尖叫声。“我们穿梭于楼层之间,任何事物都无法与这雀跃和极大的满足感相比。”
尽管在爱好这件事上很活跃,但她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学霸。高三那年她参加了中国传媒大学的招生,全国只有二十个录取名额,Mandy就是获得资格的一员。但因为身边的人苦口婆心地劝说,外加当时举棋不定,她最终选择参加高考,成功考取了清华大学号称“百里挑一”的经管系。
她在大学一边学习金融,一边继续捣鼓自己的爱好——拍电影。大二时Mandy找到高中一起做电台的伙伴,她觉得这可能是他们最后一个集体作品了。趁大家在变成大人、踏入社会之前,索性最后再任性一次:“单纯做我们喜欢的事情,记录我们真实的青春。”
电影讲述了无数人都经历过的高三,其中还加入了深外印记最重的保送考,这些都是取材自Mandy自己和同学的经历。“《风起》有点像个伪纪录片,写的都是我们身边的真人真事。”她通过微博收集了上百位同龄人的青春故事,前前后后共写了一年多,筹备期间仅试用的剧本就有7个版本,再往下细分的版本数量,根本计不清。
Mandy吐槽,在拍摄的一个月里,自己足足晒黑了三个色号;做后期的时候,连续几天只睡了一两个小时。即便如此,她也能打满鸡血,全心全意地扑在作品上。
2014年的夏天,《风起梧桐》比三伏的太阳还要火热。一夜之间,它一篇推送的阅读量就超过了20万。Mandy带着自己的作品,在深圳成功举办了首映,随后走过了清华、复旦,最终回到深外。
想拥有什么,要先学会放下
也就是在这个暑假,她下决心离开投行去学习电影制作。站在电影和金融的交叉路口,她坦言,选择的时候并不容易。
Mandy的性子有些倔。高考时清华只开放了四个专业,各录取一人,其中经管学院的分数最高、竞争最激烈。由于分数不够,她大一时留在了英语系,但总觉得哪里不对:“应该是因为执念和有点钻牛角尖吧,只能去英语系,我不太甘心。”第二个学期,她就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转到了经管。
Mandy的妈妈从事金融行业,当然希望女儿能成为自己的同行。大学时Mandy对电影制作的热情依旧不减,但已经在经管就读的她,又希望自己在这个群体中足够出类拔萃。
大四假期时,Mandy已经在香港的一间著名投行实习。就算是清华经管专业的本科生,一届最多也只有六七个人能去。但在实习期间她慢慢发现,自己对于工作提不起兴趣,下班后身心俱疲。“看着满屏的数字会想,我做的事情对这个世界有什么改变呢?除了我,谁不能做这些事呢?”
她打电话给妈妈,妈妈好奇地问:“你也不是不能熬夜的人啊,去年夏天拍電影你吃了那么多苦,怎么从来不见你哼唧?”这番话点醒了Mandy。最后剪辑阶段她连续几天只睡一两个小时,但从没感觉累过,内心无比充实。
“那一刻,我发现自己就像个好不容易追求到著名白富美的男生,在众人艳羡的目光里,突然意识到自己真正喜欢的其实是村头常斗嘴的发小。”
当时Mandy在经管这方面很有优势,学电影反而有点南辕北辙,似乎之前付出了那么多,都跟将来没什么关系。“但我是一个很热血的人,在做决定的当下不会考虑很多,是一个‘我喜欢,就想做’的人。所以‘千金难买我喜欢’,就去学电影了。”
通过煎熬的申请期和紧张的面试,她收到了美国电影专业Top1的南加州大学的录取通知。回顾这段在人生重大选择的挣扎期,Mandy明白了,“想要拥有什么,要先学会放下。”看着昔日的同学们投身金融,她换了个思路:“电影这条路很难走,但我还是想全力一试,万一朋友们将来得争着投资我的片子呢?”
家里没有任何人从事影视或者相关的行业,父母都更希望她找一份安稳的工作。但在Mandy表明决心后,家人都支持她。拍摄第二部作品时,Mandy的妈妈还在休息的时候榨西瓜汁、熬绿豆沙送去剧组,下班后悄悄地去探女儿的班。“他们去了两天之后就发现根本接近不了我,也没办法跟我说上话,因为实在是太忙了。”Mandy笑着说。
现在,她的新电影《再见十八班》,一个同样讲深圳的故事,马上就要和我们见面了。
深圳校服的情怀
学电影的人多少有点文艺情怀,很少会说我就是要做商业片的导演,但Mandy就很明确:“我绝对是商业片。我本人看片的口味也不会很喜欢文艺片,我喜欢节奏快戏剧化的、能牵动人、让人又哭又笑,跟上节奏的那种片子。”
她的目标,就是拍出让观众觉得“商业片其实也不错”的电影,让观众感受到它的真诚,享受其中。
在《再见十八班》里,主角介绍自己的第一句台词就是“我是个深二代”。对于深圳,Mandy觉得这一代是很特别的:“我觉得是因为我们是看着这个城市长大的,这个城市反过来也在看着我们长大。深圳开通了地铁,开了很多mall,还有图书馆、音乐厅、市民中心这些地方,都一点一点修了起来。”
Mandy在深圳罗湖长大,小时候觉得那里就是城市的中心。在她眼里,城市变得越来越好。身为深圳人的自豪感,体现在Mandy的两部作品写的都是深圳的故事,里面的服装也坚持用深圳学生的校服。她觉得这是一个有情怀在内的载体。“而且我会更在意深圳的观众对于电影的评价,他们感受到的东西应该也会更多。”
她很肯定地说:“这部电影的话可能给别的地方的观众看,有些地方他们不懂,但是深圳的观众看了会有会心一笑的感觉,觉得‘对对对,深圳就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