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高中岁月

来源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t521ki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这个流行怀旧的年代,谈论青春,总离不开梦想与疼痛之类的话题:有人执持梦想,渴望借此抚慰现实;有人眷恋疼痛,期冀从中激活魂灵。然而,我的青春记忆却无关梦想、不知疼痛。
  说起来,这一切或许都与故乡偏远闭塞有关。当山峦限制了想象、河流阻碍了梦想,谁还会念念不忘于诗和远方?对我来说,学习几乎就是生活的全部,而考上一个好大学的念头,完全替代了那些虚无缥缈的梦想。在这种刻板的生活方式下,激情飞扬或感伤颓唐的青春,自然与我无缘。
  好在上天公平,高中生活虽然抹去了青春的丰富驳杂,但它也向我馈赠了毅力和坚韧。记得那时读文科,很多知识都超出了我的认知水平。但这又何妨?对于弄不懂的内容,我一定会殚精竭虑、死记硬背一番。今天看来,这种笨拙的学习方法其实意义深远。因为知识的构成,无非材料与判断两方面。前者是客观知识,只有通过记忆植入大脑,方能据为己有;而后者则是主观能力,包含一个人的见识学养、思想水平等方面。毫无疑问,只有在占有材料(理解对象)的前提下,一个人才能发挥主观知识能力。从这一点看,死记硬背,甚至是常被诟病的填鸭式教育,仍有其存在的价值。
  记得高中有位历史老师,深谙填鸭之道,再加上我虽然天资平庸,但肯下死功夫,故而经常给我开小灶。他的方法是几乎从不解释历史观这一类的复杂概念,而是以编口诀的方式,将朝代更替、历史沿革等各种材料纳入其中,责令我务必倒背如流。所谓笨鸟先飞,那时的我不问缘由、埋头苦干,一学期下来,竟达到了他的要求。更为可喜的是,阅读历史,继而延展到文学史、美学史、哲学史、宗教史等各个领域,搭建起人文知识的平台和视野,再依据兴趣,潜入某些专门领域研读原典,业已成为我后来坚持不懈的读书方法和学术习惯。从这个角度看,人的天赋固有高下之别,但毅力所致、金石为开却是一个硬道理。
  有感于时下教育方法的“日新月异”,故而心有所动,希望这段埋头苦干、无问西东的青春岁月,能够引起青年学子的共鸣。
  (責任编辑 / 刘金华)
其他文献
里德斯跪倒在地,火苗随同使人窒息的浓烟似乎穿透了他的心肺,他勉强扶着岩壁站稳,一阵强烈的震荡又将他震翻,头重重地撞在地上,疼得要命。他用双手支撑着爬起,恍惚间看见一个身影向他走来……  “里德斯上校!里德斯上校!”  里德斯慢慢睁开双眼,挣扎着试图坐起来,突然又有一阵强烈的眩晕袭来,让他不禁闷哼一声,再次躺回床上。  “我怎么在医院?”  “您不记得了吗?您这次带领突击队在清除超脑的一个据点的时候
重庆,已经不是原来的重庆了。  当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正在想该如何度过这糟糕的一天。传统媒体落幕的速度比大多数人想象得都快,《重庆时报》在最后一版刊登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有点儿像不舍离开舞台的演员,唱出一个略带埋怨的尾音。我的记者生涯也就此告一段落。然而,在最后一天,电脑上弹出的信息,让这个告别日变得离奇起来。  这是一封奇怪的邮件,比起告别信,它更像是一首诗、一些不知所云的闲篇,似乎好心提醒你
Xenobot?你在说什么?你确定你说的不是Xenomorph(异形)?  前段时间,活体机器人Xenobot论文的发表,曾一度引发了话题热度,仿佛科幻世界的大门离我们又近了一步。“人类终于创造了电影中的异形。”“潘多拉魔盒终于被打开,人类在作大死的方向上又进了一步。”“太好了,我的‘五竹叔’终于来了!”  打住! 我们承认《异形》里的外星生物会引发人的身心战栗,而《庆余年》里皮肤吹弹可破、战斗力
【编者按】捷克科幻历史悠久,独树一帜,名家甚多,市场广泛。捷克科幻杂志的发行量和科幻图书出版量非常大,最大科幻杂志《XB-1》每期发行5000-8000册左右,对人口一千万的小国来说实属难得。参考美国三亿人口,三大传统科幻杂志每期也就两万左右,充分说明捷克科幻粉丝群的强大和活跃。国内比较熟悉的捷克科幻作家只有卡雷尔·恰佩克,因语言隔阂和东欧国家的文化并不太流行等种种原因,其他科幻作品少有中译本。本
共享经济(分享经济)  互联网 (万物互联:共享)  中国制造2025(制造强国战略——品质革命,工匠精神)  人类命运共同体(大国崛起、文化复兴)  河长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创新型国家(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  蓝天保卫战(生态环境)  新型城镇化(城镇化)  乡村振兴(城乡差距)  报告原文  五年来,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82.7万亿元,年均增长7.1%)。  五年来,创新驱动发
我的高中生涯,是我迄今走得最艰难的一段旅途。  农村家庭的极端贫困,偏远山区教育的落后,再加上青春期的叛逆,内因外因组合在一起,使我成了一头笼中的困兽,虽有冲出去的强烈意愿,但每每重重地撞到笼壁上,鲜血淋漓,却不得破笼而出。屡败屡战,屡战屡败,高中时的我,活成了一个不断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  那时,课外书成了我唯一的慰藉。我躲在从各种途径费力得到的书刊中,窥视或想象远在天边的文明世界,以及那里更美
孔子向来温良恭俭让,行事如此,说话也是。他擅长以问句收结,《论语》全书总共20篇492章,其中有54章以问句作为结尾。问句,不管是疑问句,还是反问句,很少有强迫命令态势,仿佛提供了一个相对温和的语言支架,答案不明晰,却又自在问句中,留待对话者自揣得之。正如孔子自言:“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论语·子罕》)孔子说自己无知,是圣人虚心之语,但由此可见孔子日常
6:30,闹钟准时响起。  陈东几乎是条件反射般地拍灭了床头柜上的闹钟,在床上做了一个舒适伸展的“大”字形,吼出一长串几近撕心裂肺的“啊”——  陈东努力让自己清醒过来。  起床,洗脸,刷牙,从门上的信筒里取出当天配送来的饼干和能量饮料后,陈东坐在餐桌前一边听着电视里循环播放的实时天气、交通状况和当日工作安排,一边略显机械地咀嚼着饼干。早晨生活对陈东来说如固定仪式,几乎可以在二十五分钟里下意识地重
它第一次体会到混沌的感觉,仿佛无数个自己浑浑噩噩地挤在一起。它努力去辨识四周环境,但感觉到的只有一片漆黑,就像瞎子用力去看,聋子用力去听。  怎么回事?它開始回忆,虽然念头转得很慢,但记忆却莫名地清晰。若时光倒流,那无数细碎的小意识逐渐消失,一个依然迟缓,但相对完整的意识浮出水面。视觉和触觉回归了,它观察自己,用了三分钟,终于得出结论。我是一只蟑螂?  这个发现令它震惊,比看着菌团从自己身上蒸发更
“你见过大海吗?”  她直视着我的眼睛,目光闪烁,仿佛又开启了某段回忆,仿佛期待着某个回答。  我透过她身体不连续的半透明投影望见了那片海,独属于她的海,海面平静地映出城的另一边的虚影。在海的那一边,仍是这里寻常的灰白墙屏。  我被手环上的细小电流击醒的时候,时间已经晚了五分钟。这五分钟我只能尽力在起床整理的过程去弥补,在手忙脚乱一番后,总算是赶上了手环上数字的不息跳动。很快,这间居所将被另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