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致富有先后,消费也不可能齐步走。高质量的消费还得靠富裕阶层。让一部分人先消费起来,让他们的支出成为更广大人比群众的收入。最终提振全体国民的消费水平。
危机当头,刺激消费。扩大内需,这已是广泛共识,但要发动13亿人来消费则远不是家电下乡和发消费券那么简单。
真正的消费源泉在哪里?
目前看来,家电下乡和发消费券似乎也只能隔靴搔痒。因为两者主要惠及的是城市低收入者和农民。他们不是不想消费,而是在衣食住行、医疗、子女教育、养老方面的欠账太多,没钱消费,也不敢消费。一次两次地获得几百元的补贴不能真正改变他们的经济状况和消费习惯。
那么,当我们打开视野,13亿人中,真正的消费源泉在哪里呢?
美国人尼尔弗格森发明了一个新词Chinamerica。背后的意思是中国、美国组成了一个虚拟的国家:西部即美国有全球最大消费市场,东部即中国有世界最多的储蓄和最强的制造能力。东、西部合作的方式为前者负责生产、后者负责消费。现在北美、欧洲“疲软”了,最快也要三五年才能恢复。这部分出口的减少只有用内需来弥补。
这里要考虑两方面的问题:内需的数量和质量。首先是数量,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中国完全可以分化出几亿消费力强的“美国人”,弥补美国衰退造成的影响绰绰有余。如果内需带动了生产,低收入群体的就业得到了保障,工资性收入获得增长,对未来预期乐观,那样他们才会跟着进入消费大军。其次是消费的质量,那些过去向欧美输出产品的企业,如果转向农村,他们势必降低品牌、质量、技术方面的努力和投入,利润率也会降低。日后,当国际经济形势好转,这批企业恐怕一时也拿不出适销于国际市场的产品。所以,要保持高质量的生产水平,首先还得靠沿海地区、一线城市富裕阶层的消费拉动。因此,在这场世纪危机中,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地喊出来:“让一部分人先消费起来吧!让他们的支出成为更广大人民群众的收入,最终提振全体国民的消费水平。”
克服“均消费”的魔障
让一部分人先消费起来,摆在个体面前很容易理解——他有钱就可以多消费,但摆在国家层面,特别是要形成一种政策支持时,却容易陷入“平均主义”的魔障而争议再三。
国人既有均贫富的理想,又有“周急不继富”的古训,凭什么让一部分人“主攻”消费,另一部分人埋头生产?于是,从去年末到两会中一直热议的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都被淹没在“富人更受益”、“绝对不能让富人沾光”的呼声中!富裕阶层到海外消费更是被直斥为“背叛了中国经济”。按这种逻辑,那些反对奥巴马“只买美国货案”议案的美国议员岂不是犯了叛国罪?
所以,我们应该反过来想。改革开放30年,富人们积累了如此多的财富,难道我们就不能用点政策来刺激刺激,这年头“消费才是爱国,才是贡献”!
改革开放30年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富民。还有一句响彻大江南北的口号: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这句话容不得细想!共同致富听起来很美好但却不现实,那么让什么人先富起来,不是工农兵能行吗?如何富起来,雇工办厂、倒买倒卖可以吗?富到什么程度,家庭财产超过一万元可不可以?
邓小平有一个伟大的发明就是不争论,不去与那些钻牛角尖的人纠缠,当今天我们已经在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时,上面几个问题也已有了结果,可惜远远不能让人满意。工农兵没有先富,反而在“阵痛”中承担了太多的“改革的成本”。多数富人的致富方式让人不敢苟同,甚至连人品都备受质疑,至于贫富分化更是触目惊心……不过,有人后悔当年没好好讨论那几个问题吗?也许要感谢当年没有网络,不然不知有多少正义之士会拍案而起,改革开放恐怕会在群情激愤下流产。
如果说现阶段要从改革开放的经验中得到什么启示的话,那就应该是:致富有先后,消费也不可能齐步走。改革富民时我们让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扩大内需时也应当让一部分人先消费起来。
至于提高个人所得税是不是“富人更受益”,我们不知道“富人”是否包括月入三四千元的“白领”或“伪白领”。因为当前个税起征点为2000元,这在一个中小城市都最多算温饱线,何来富人之说。如果真正是身家几千万、过亿的富人群体,他们一来合法避税的手段本来就很多,二来也早已不用刺激了。从历年个税的比例看,真正的贡献者恰恰是月入几千上万的白领,而这部分人的消费往往是最容易刺激出来的。壮大这一类人,并给他们信心,将迸发出可观的、高质量的消费。
编辑 陈建光
危机当头,刺激消费。扩大内需,这已是广泛共识,但要发动13亿人来消费则远不是家电下乡和发消费券那么简单。
真正的消费源泉在哪里?
目前看来,家电下乡和发消费券似乎也只能隔靴搔痒。因为两者主要惠及的是城市低收入者和农民。他们不是不想消费,而是在衣食住行、医疗、子女教育、养老方面的欠账太多,没钱消费,也不敢消费。一次两次地获得几百元的补贴不能真正改变他们的经济状况和消费习惯。
那么,当我们打开视野,13亿人中,真正的消费源泉在哪里呢?
美国人尼尔弗格森发明了一个新词Chinamerica。背后的意思是中国、美国组成了一个虚拟的国家:西部即美国有全球最大消费市场,东部即中国有世界最多的储蓄和最强的制造能力。东、西部合作的方式为前者负责生产、后者负责消费。现在北美、欧洲“疲软”了,最快也要三五年才能恢复。这部分出口的减少只有用内需来弥补。
这里要考虑两方面的问题:内需的数量和质量。首先是数量,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中国完全可以分化出几亿消费力强的“美国人”,弥补美国衰退造成的影响绰绰有余。如果内需带动了生产,低收入群体的就业得到了保障,工资性收入获得增长,对未来预期乐观,那样他们才会跟着进入消费大军。其次是消费的质量,那些过去向欧美输出产品的企业,如果转向农村,他们势必降低品牌、质量、技术方面的努力和投入,利润率也会降低。日后,当国际经济形势好转,这批企业恐怕一时也拿不出适销于国际市场的产品。所以,要保持高质量的生产水平,首先还得靠沿海地区、一线城市富裕阶层的消费拉动。因此,在这场世纪危机中,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地喊出来:“让一部分人先消费起来吧!让他们的支出成为更广大人民群众的收入,最终提振全体国民的消费水平。”
克服“均消费”的魔障
让一部分人先消费起来,摆在个体面前很容易理解——他有钱就可以多消费,但摆在国家层面,特别是要形成一种政策支持时,却容易陷入“平均主义”的魔障而争议再三。
国人既有均贫富的理想,又有“周急不继富”的古训,凭什么让一部分人“主攻”消费,另一部分人埋头生产?于是,从去年末到两会中一直热议的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都被淹没在“富人更受益”、“绝对不能让富人沾光”的呼声中!富裕阶层到海外消费更是被直斥为“背叛了中国经济”。按这种逻辑,那些反对奥巴马“只买美国货案”议案的美国议员岂不是犯了叛国罪?
所以,我们应该反过来想。改革开放30年,富人们积累了如此多的财富,难道我们就不能用点政策来刺激刺激,这年头“消费才是爱国,才是贡献”!
改革开放30年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富民。还有一句响彻大江南北的口号: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这句话容不得细想!共同致富听起来很美好但却不现实,那么让什么人先富起来,不是工农兵能行吗?如何富起来,雇工办厂、倒买倒卖可以吗?富到什么程度,家庭财产超过一万元可不可以?
邓小平有一个伟大的发明就是不争论,不去与那些钻牛角尖的人纠缠,当今天我们已经在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时,上面几个问题也已有了结果,可惜远远不能让人满意。工农兵没有先富,反而在“阵痛”中承担了太多的“改革的成本”。多数富人的致富方式让人不敢苟同,甚至连人品都备受质疑,至于贫富分化更是触目惊心……不过,有人后悔当年没好好讨论那几个问题吗?也许要感谢当年没有网络,不然不知有多少正义之士会拍案而起,改革开放恐怕会在群情激愤下流产。
如果说现阶段要从改革开放的经验中得到什么启示的话,那就应该是:致富有先后,消费也不可能齐步走。改革富民时我们让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扩大内需时也应当让一部分人先消费起来。
至于提高个人所得税是不是“富人更受益”,我们不知道“富人”是否包括月入三四千元的“白领”或“伪白领”。因为当前个税起征点为2000元,这在一个中小城市都最多算温饱线,何来富人之说。如果真正是身家几千万、过亿的富人群体,他们一来合法避税的手段本来就很多,二来也早已不用刺激了。从历年个税的比例看,真正的贡献者恰恰是月入几千上万的白领,而这部分人的消费往往是最容易刺激出来的。壮大这一类人,并给他们信心,将迸发出可观的、高质量的消费。
编辑 陈建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