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来源 :老区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tao22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方太乡是兴国县一个美丽的乡村,有着千亩有机茶园。云雾缭绕的茶园群山环抱,行走在其中,清新的空气夹杂着茶叶的香气扑面而来。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这片茶园的主人——益香园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韦荣。
  “芝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在兴国县方太乡,提起李韦荣,村民们不由得竖起大拇指。他们眼中的这个总是笑嘻嘻的李总,不但干事细心,而且特别能吃苦,是个心地善良的好妹子。
  多年来,李韦荣守候着一片茶林,践行不忘初心的诺言。在创业的同时,积极参与公益,帮助孤寡老人,关爱留守儿童,捐资助学,并在兴国县方太乡、鼎龙乡、枫边乡链接带动贫困户50户,带动贫困人员220人,安置残疾人或重症残疾人家属15人就业,带动周边农户650户参与有机茶的种植与管理。许多贫困户在她的带领下,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你若精彩天自安排。”这是李韦荣的座右铭。创业路上,她不为名利所扰,不为繁华所困,专注于自身的修炼,坚持着最初的理想,一心一意,用心浇灌出最美的花朵。
  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
  李韦荣出生于1974年,出生六个月的时候患上小儿麻痹症,右腿落下了终生残疾。高中毕业后,由于身体的残疾,她没能如愿以偿的踏进大学的校门。带着父亲给的400元现金,不甘平庸的她选择了南下打工,凭着一股子闯劲和不服输的韧劲,李韦荣排除万难,由一个普通工人做到线长、质检员、车间主任、办公室文员,最后成长为年薪几十万的外资企业总经理,也收获了甜蜜的爱情。
  在事业小有成就之时,2007年,响应国家发出的号召,李韦荣萌生了回乡创业的念头。在考察发展项目的过程中,一次偶然的机会,李韦荣和丈夫去参观别人的茶园,看到茶叶种植过程中化肥、农药的泛滥,她决定回乡创建有机茶园。经过反复勘察,她将有机茶叶种植基地选址位于兴国县方太乡海拔930米的方山岭,注册商标“方太妹”,先后成立兴国县明岳种养专业合作社、兴国县雾园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为了拓展国内外市场,2013年成立兴国益香园茶业有限公司。如今,公司成为一家集茶叶种植、加工、销售、进出口、电子商务、研发、茶文化传播及农业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实业公司,建成2000亩集“山、水、园、林、路”相统一的高效生态有机茶园,被评为省级标准示范园,有标准化厂房、自动化生产线、品牌旗舰店等,产品有绿茶、红茶、白茶、黄金茶、茯茶等。
  真实的世界没有那么多一夜暴富的故事。从十二年前的180亩茶园起步,到目前的2000亩有机茶园,李韦荣一步一个脚印,把“方太妹”打造成了江西省著名商标、江西名牌产品。因为身体原因,她比别的创业者吃过更多苦、受过更多挫折,如今和记者讲起过往的种种,李韦荣显得格外云淡风轻。
  致富不忘乡亲
  提到扶贫,李韦荣也有自己的见解。她说,普通人对扶贫的认识不多。过去说到扶贫,想是不是要捐钱、捐物,用这些以表达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但真的接触到扶贫之后,才知道扶贫要以长期发展为目的的。
  自2007年起在方太乡开发有机茶叶种植基地以来,李韦荣就以带动周边乡、村农户、贫困户及残疾人致富为己任。在扶贫帮困的路子上,她认为“授人以鱼,莫若授人以渔”。为了让更多的农户、贫困户及残疾人学得一技之长,她开展送科技下乡扶贫活动,每年免费在基地培训室进行2~3次科技培训,组织农户、贫困户及残疾人学习有机茶叶的培育管理、制茶工艺、病虫害防治的培训。每年培训人员300人次以上,让广大农户、贫困户及残疾人通过培训,掌握一技之长,走上脱贫致富路。在茶园管理和茶叶加工方面,李韦荣除了给茶农们提供技术支持外,还将国内外的茶叶发展动态及时、准确传达给茶农,让他们不出家门就能了解外面的动态。
  精准扶贫工作启动后,乡里希望李韦荣能利用自己的经验带动更多的贫困户。2018年,李韦荣开始参与“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行动,在兴国县深度贫困村枫边乡茅坪村新开发有机茶园500亩。该村有农户150户,贫困户却有30户,全村没有一个产业,村民的主要收入是青壮年外出打工,老人孩子皆留守村中。她以“土地流转+务工+分红”的方式打造特色精准扶贫产业基地。目前已新建有机茶园500亩,标准化厂房1500平方米,生产设备已投入使用。新基地建成后每年提供了400个就业岗位,带动当地农户150户534人、链接贫困户24户,贫困人员120人,辐射周边350戶家庭妇女参与茶园种植与管理工作,村民可以用现金、土地入股,新基地建成后除了产生经济效益还有效缓解乡村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现状。同时,合作社免费为当地群众提供茶苗、有机肥料,给予技术指导、专题培训,培养出一批本地种茶、制茶能手,助力稳定脱贫。
  爱心帮扶身边人
  李韦荣说,对于每一个创业者来说,创业之路都是艰辛的,她的成长得到了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与帮助,所以她很感恩,希望当自己有能力的时候,可以回馈社会,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她经常鼓励村民发奋图强,尤其是一些身体残疾的贫困户,不要放弃努力,要依靠自身力量脱贫致富。
  她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记者在茶园采访时看到,贫困户张冬香正带领员工忙着给茶树锄草、施肥。“我每天都来基地上班,这些年来,在李总的关心下,通过公司的培训,我由普通家庭妇女成长为公司的管理干部,年收入增加到30000多元,厂里的事、家务事两不误。像我们这个年龄的家庭妇女在家门口也能挣到钱,是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52岁的张冬香,已在这片茶园工作了十几个年头。
  看到记者来采访,正在茶园里务工的乡亲们都打开了话茬子。太乡井口村贫困户钟迎福告诉记者,他入股了5万元股金到公司,每个季度分红1125元,一年有4500元收入。其妻温秀英身体不好,但是也能在茶叶种植基地工作。夫妻两人通过公司带动帮扶,年收入达到15000元,他非常感激李总。
  鼎龙乡贫困户邱联明夫妻,从2006年来到益香园茶业有限公司务工。通过公司的培训,他现在成为一名制茶的好师傅,夫妻俩年收入达到10000元以上。通过李韦荣的帮扶与自己的努力 ,现在家里盖起了新房,日子越过越红火。
  环顾四周,和张冬香、钟迎福、邱联明这样常年在茶园务工的贫困户还有很多。一张张笑脸背后,记者感受到的是他们对于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李韦荣说,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未来能带领他们在决胜全面小康大道上越走越稳、越走越好。
  责任编辑:李佳佳
其他文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摆脱贫困,首要并不是摆脱物质的贫困,而是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貧困。”近年来,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进一步激发建档立卡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内生动力,引导建档立卡贫困群众知党恩、感党恩、跟党走,萍乡经开区将精神扶贫作为扶贫工作的重头戏,将扶贫与扶志、扶智、扶勤、扶德结合起来,坚持扶志为先、扶智为本、扶勤为要、扶德为魂,引导建档立卡贫困群众摒弃“等、靠、要
期刊
[提 要]基于CLDS2016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实证分析农业技术培训对农户家庭非农就业转移的影响。研究发现,农业技术培训对农户家庭非农就业转移有显著抑制作用;家庭劳动力人数和农业机械化水平对农户参加农业技术培训有显著正向影响;户主年龄、户主非常健康的身体状况和村庄交通状况与农户参加农业技术培训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据此提出,应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以营造良好氛围、合理制定方案以提升培训质量、重视
期刊
新就业 新生活  “梦想花园”社区是江西赣州市南康区家具产业园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这是南康区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建设安置点,也是易地扶贫搬迁“搬”出贫困户幸福生活的一个缩影。  走进社区,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柏油路面干净清新,楼房规划整齐,幼儿园、卫生所、警务室、电商超市、网吧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在这个梦想花开的地方,每天都孕育着新的希望。  “精准扶贫暖人心,安居乐业赋新篇。”在南康区家具
期刊
老师在我的印象中是和蔼可亲的文弱书生,而当了十几年老师的杨立,却把第一书记做得有模有样。不仅深受贫困户的爱戴,而且大家亲切地叫他“泥腿子书记”。  槐洲村地处江洲镇腹地,自然资源相对匮乏。用他的话讲,“没有产业支撑,扶贫永远只是一句空谈。”而扶贫产业项目最好是收益周期不能太长,还要风险可控。思前想后,杨立决定养鱼,为贫困户增收。  割草喂鱼,放下教鞭拿镰刀  没有启动资金,他就用20斤成鱼抵租金,
期刊
家,太冷了!一间间杈杈房漏风又漏雨。  地,太瘦了!一片片荒坡收获玉米一箩筐。  路,太远了!一条条回家山路攀爬一晌午。  多年前,从滇西北到滇西南,千里边疆万道山,在云南直过民族地区随处可见这样的场景。  近几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云南省把直过民族聚居区作为全省脱贫攻坚的重点,一族一策、一族一帮。最近,云南省88个贫困县全部退出贫困县序列,独龙族、德昂族、基诺族、佤族、普
期刊
冬日暖阳下,在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新田村深山里,一名身上布满泥灰的男子将小树苗放在已经挖好的坑里,右手拿起铲子用土埋好,双脚踩实松土、再浇上水,操作熟练,不到两分钟就把树苗种好了。  晶莹剔透的汗珠顺着他的脸庞滑落在干涸的地里,他的眼神疲惫中带着坚定,望着原本光秃秃的山上树立起整齐的小树苗,他笑了。这个朴实、勤劳、坚定的人就是宜春市委编办派驻万载县潭埠镇新田村的第一书记黄棠华。  破难而立真担当  
期刊
[提 要]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人口迁移对区域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以江西省为例,对中国历史时期内四次大规模人口迁移:永嘉、安史、靖康三次战乱导致的人口南迁和明清时期的“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进行研究,分析其与江西儒学、宗教、商业、方言等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及传播之间的联系,得出人口迁移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规律。   [关键词]人口迁移;文化发展;文化传播;江西文化;历史人口南迁   [作者简介
期刊
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党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广大扶贫工作队是行走在广袤农村大地上忠诚践诺扶贫事业的排头兵。他们肩负着扶贫事业的神圣使命,一批批从省里、市里、县里来的扶贫干部深入偏僻的农村、山区,走田埂、访农户、看大棚、坐炕头,话民生、聊项目,推就业、助搬迁……俯下身子,沉到基层,竭尽全力致力于脱贫攻坚,被当地群众视为“家里人”,被贫困户称为“贴心人”;他们不顾艰辛,披星戴月,攻坚克难,精准施策,
期刊
[提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环境治理取得了显著效果。但是由于农村环境问题具有复杂性和历史性等特点,在治理过程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如环境治理主体不健全、生活污水没有得到有效治理以及农民环保观念依旧不足等。在今后农村环境治理过程中,要健全农村环境治理体制机制、制定环境治理计划、多渠道拓展资金来源以及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的作用,推动农村环境治理取得更大成效,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环境的需要。
期刊
朱胜江,男,1976年9月出生,汉族,江西瑞金人,中共党员,现任叶坪乡人民政府乡长。脱贫攻坚以来,朱胜江坚持以干为先、以干为本、以干为荣,聚焦重点干、进取干、创新干,干出了群众称赞的好口碑、干出了叶坪乡脱贫攻坚和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一片新天地。2018年,叶坪乡被评为赣州市脱贫攻坚先进乡镇,2020年10月被评为江西省首批“五型”政府建设示范乡镇。  重点干:脱贫攻坚关键在于精准  脱贫攻坚贵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