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眼前看到的世界为什么是这个样子,而不是那个“视之不见”样子,一定有一种力量在起着支配作用。这个力量“视而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却处处能感受到它的存在,它就是老子口中经常提到的“道”,我们可以大致理解为自然规律。
我们都知道水往低处流,是什么力量让水这样的,我们看不到,但人类经过长期的观察和实践认识了这种现象,并借这种认识来为现实服务。
“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这是流传于民间的谚语。为什么大雨来之前燕子要低飞呢?一种说法是说燕子以食用各种小昆虫为主,每当快要下雨的时候,空气里的水分浓度急剧增高,昆虫的翅膀沾上水分,加重了飞行的负担,只好沿着地面爬动;还有一些在土壤里穴居的昆虫由于气压降低,湿度增强,在土壤里感觉很不舒服,也就纷纷爬出土外,透透空气,燕子在空中捕不到虫,只能低飞来寻找食物。还有一种说法是,下雨前,气流不够稳定,燕子得不到合适的风力抬升它高飞,所以在飞行中就会忽高忽低,掠水剪波,翻飞不定。
“日落胭脂红,不雨就生风。”这也是人类多年实践总结出来的观察天气的经验。为什么太阳在落山的时候呈现胭脂红就是下雨的前兆呢?雨前空气中含有较多的水汽和杂质,由于蓝色的光被大气散射殆尽,只剩下波长最长的红光,所以我们看到的太阳颜色就呈胭脂红。红,意味着水分的浓度高,下雨的几率自然就大。
普通百姓并不能用科学来解释这些现象,他们看到的只是燕子、蛇、太阳和雨的情况,而让燕子、蛇、太阳和雨发生联系的力量是一只无形的手——气候变化的规律。正如在市场经济中,我们只是看到价格在波动,而实际上这种波动是由一只看不见的手——供需杠杆来操纵的。我们不能制造规律,我们只能利用规律,所以老子说:“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意思是认识了自然规律的人是明智的,不认识自然规律而轻举妄动,往往就会出现灾祸。
按规律办事,就是不与不变的法则作对。世界本来就是这个样子,你非要改变它,不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吗?比如市场是客观的,东西多了,如果需求不旺盛,自然不值钱;东西少了,如果需求还很旺盛,自然就会增值。价格是随供需变化而变化的,这就是经济规律,制定计划就要尊重这个规律。“大跃进”时期,我们违背经济规律,把本来不可能的事情当作可能的事情去做,结果给社会带来了灾难。比如一亩地就那么大,在当时能打个四五百斤粮食就已经不错了,如果相信亩产可以上万斤,你就可能制定出不合理的计划。我们被当时经济的快速发展冲昏了头脑,于是凭空生出了一个“15年超英赶美”的念头。现在50多年已经过去了,尽管我们的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离英美还有相当的距离,足见当时想法的荒唐。这就是不按规律办事的表现。
当然,规律是要人来掌握的。在利用规律的过程中,我们不见得都能做得合理。比如实行了市场经济,不见得我们就能自然地按市场规律办事,必要时也需要人为干预。但这种干预不是为了与规律作对,更不是要消灭规律,而是修正人的违背规律的行为,使之回到规律的轨道上来。老子说:“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意思是,我为什么就能知道万事万物初始的情况呢?就是凭借“道”知道的。一旦明道,便无师自通,一通百通。
例如,水是流动的,在自然状态下,是从高处向低处流的,这就是规律。一旦懂了这个规律,我们就可以推断长江最终会流向东边的大海,因为从长江的源头向东,基本上是西高东低,这并不需要我们始终跟着长江水的流动来观察。一旦懂得了这个规律,我们也可以推断,水是不能阻挡的,靠筑堤垒坝是不能解决水患的,必须给水开通一条疏导的渠道,让它流到对人无害或有益的地方去。一旦懂得了这个规律,我们还可以推断,水可以裹挟松软的泥土沿山坡流下,形成泥石流。因此,我们选择房屋建设位置就应避开容易形成泥石流的地区,以免对我们的生命财产构成威胁。你看,规律是不是让我们一通百通?
“道”无影无形,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在老子眼里,“天下莫能臣”,不受人的支配。它给你的好处你想多得不可能,它带给你的坏处你想摆脱也不可能,“道”就是这么公正无私,不偏不倚。比如一说到台风,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它给人类带来了灾害。其实从科学的角度看,没有台风,我们的灾害可能更多。如果没有台风,人类所需的淡水资源就会严重短缺。据科学家们的测算,一般的台风,每次登陆能带来近30亿吨降水!每年,台风给中国、日本、印度、菲律宾、越南以及美国沿海地区带来的降水量,往往会占各地区全年降水总量的25%左右。如果没有台风,赤道地区的热量就不能随台风吹向各地,冷热分布就会不均匀。
有利就有弊,这就是大自然的公平。指望公平以外再有所得,就是非分,就是失“道”。老子说:“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投身不殆。”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先生曾解释这段文字说:“懂得‘规律’自然懂得‘宽容’,懂得‘宽容’自然懂得‘秉公’,懂得‘秉公’自然赢得‘拥戴’,赢得‘拥戴’自然赢得‘天下’,赢得‘天下’自然取得‘道义’,取得‘道义’自然‘长治久安’,‘长治久安’自然‘终身不殆’。”
我们都知道水往低处流,是什么力量让水这样的,我们看不到,但人类经过长期的观察和实践认识了这种现象,并借这种认识来为现实服务。
“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这是流传于民间的谚语。为什么大雨来之前燕子要低飞呢?一种说法是说燕子以食用各种小昆虫为主,每当快要下雨的时候,空气里的水分浓度急剧增高,昆虫的翅膀沾上水分,加重了飞行的负担,只好沿着地面爬动;还有一些在土壤里穴居的昆虫由于气压降低,湿度增强,在土壤里感觉很不舒服,也就纷纷爬出土外,透透空气,燕子在空中捕不到虫,只能低飞来寻找食物。还有一种说法是,下雨前,气流不够稳定,燕子得不到合适的风力抬升它高飞,所以在飞行中就会忽高忽低,掠水剪波,翻飞不定。
“日落胭脂红,不雨就生风。”这也是人类多年实践总结出来的观察天气的经验。为什么太阳在落山的时候呈现胭脂红就是下雨的前兆呢?雨前空气中含有较多的水汽和杂质,由于蓝色的光被大气散射殆尽,只剩下波长最长的红光,所以我们看到的太阳颜色就呈胭脂红。红,意味着水分的浓度高,下雨的几率自然就大。
普通百姓并不能用科学来解释这些现象,他们看到的只是燕子、蛇、太阳和雨的情况,而让燕子、蛇、太阳和雨发生联系的力量是一只无形的手——气候变化的规律。正如在市场经济中,我们只是看到价格在波动,而实际上这种波动是由一只看不见的手——供需杠杆来操纵的。我们不能制造规律,我们只能利用规律,所以老子说:“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意思是认识了自然规律的人是明智的,不认识自然规律而轻举妄动,往往就会出现灾祸。
按规律办事,就是不与不变的法则作对。世界本来就是这个样子,你非要改变它,不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吗?比如市场是客观的,东西多了,如果需求不旺盛,自然不值钱;东西少了,如果需求还很旺盛,自然就会增值。价格是随供需变化而变化的,这就是经济规律,制定计划就要尊重这个规律。“大跃进”时期,我们违背经济规律,把本来不可能的事情当作可能的事情去做,结果给社会带来了灾难。比如一亩地就那么大,在当时能打个四五百斤粮食就已经不错了,如果相信亩产可以上万斤,你就可能制定出不合理的计划。我们被当时经济的快速发展冲昏了头脑,于是凭空生出了一个“15年超英赶美”的念头。现在50多年已经过去了,尽管我们的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离英美还有相当的距离,足见当时想法的荒唐。这就是不按规律办事的表现。
当然,规律是要人来掌握的。在利用规律的过程中,我们不见得都能做得合理。比如实行了市场经济,不见得我们就能自然地按市场规律办事,必要时也需要人为干预。但这种干预不是为了与规律作对,更不是要消灭规律,而是修正人的违背规律的行为,使之回到规律的轨道上来。老子说:“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意思是,我为什么就能知道万事万物初始的情况呢?就是凭借“道”知道的。一旦明道,便无师自通,一通百通。
例如,水是流动的,在自然状态下,是从高处向低处流的,这就是规律。一旦懂了这个规律,我们就可以推断长江最终会流向东边的大海,因为从长江的源头向东,基本上是西高东低,这并不需要我们始终跟着长江水的流动来观察。一旦懂得了这个规律,我们也可以推断,水是不能阻挡的,靠筑堤垒坝是不能解决水患的,必须给水开通一条疏导的渠道,让它流到对人无害或有益的地方去。一旦懂得了这个规律,我们还可以推断,水可以裹挟松软的泥土沿山坡流下,形成泥石流。因此,我们选择房屋建设位置就应避开容易形成泥石流的地区,以免对我们的生命财产构成威胁。你看,规律是不是让我们一通百通?
“道”无影无形,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在老子眼里,“天下莫能臣”,不受人的支配。它给你的好处你想多得不可能,它带给你的坏处你想摆脱也不可能,“道”就是这么公正无私,不偏不倚。比如一说到台风,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它给人类带来了灾害。其实从科学的角度看,没有台风,我们的灾害可能更多。如果没有台风,人类所需的淡水资源就会严重短缺。据科学家们的测算,一般的台风,每次登陆能带来近30亿吨降水!每年,台风给中国、日本、印度、菲律宾、越南以及美国沿海地区带来的降水量,往往会占各地区全年降水总量的25%左右。如果没有台风,赤道地区的热量就不能随台风吹向各地,冷热分布就会不均匀。
有利就有弊,这就是大自然的公平。指望公平以外再有所得,就是非分,就是失“道”。老子说:“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投身不殆。”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先生曾解释这段文字说:“懂得‘规律’自然懂得‘宽容’,懂得‘宽容’自然懂得‘秉公’,懂得‘秉公’自然赢得‘拥戴’,赢得‘拥戴’自然赢得‘天下’,赢得‘天下’自然取得‘道义’,取得‘道义’自然‘长治久安’,‘长治久安’自然‘终身不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