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夯扩桩,一种新型桩型,以单桩承载力为主,同时起到挤密和加固地基土,提高桩端地基土强度的作用。在提高地基承载力的同时,对土的挤密,部分消除湿陷;再对桩间土进行浸水强夯,以完全消除湿陷。这样既提高了地基土的承载力,又消除了土体的湿陷性。
关键词:夯扩桩 浸水强夯 提高承载力消除湿陷
中图分类号:E271文献标识码: A
1 前言
夯扩桩是充分发挥桩侧摩阻力和桩端支承力的一种新桩型,以单桩承载力为主,同时起到挤密和加固地基土,提高桩端地基土强度的作用。夯扩桩是在锤击沉管桩的机械设备与施工方法的基础上加以改进,采用夯扩的方式将桩端混合料扩大成大头形的一种桩型,通过增大桩端截面和挤密地基土,使桩的承载力大幅提高。
2 CFG桩复合地基的特点
对地质适应性强、持力层选择范围广,投资省。只要层位稳定、有足够厚度的稍密~密实的中砂~砾砂层、硬塑~坚硬状态的一般粘性土和网纹状粘性土、可塑~硬塑状态的砂质或砾质粘性土,均宜作为桩端持力层,这样可以较容易找到合适的持力层,只要桩底处在中等强度的土层即可,通过不断的夯扩挤密土层,可以达到其他需要较长桩身桩型的同等承载,而夯扩桩的造价却很低,实际上减小了桩的长度,并可最大程度地控制桩长的一致性。实践证明,除了岩石面距离地面很浅或上部淤泥、松土层总厚度达到15m以上地区,其他地质情况均可采用。
地基土挤密程度高,桩端面积大,承载力高。通过一次或二次夯扩,使桩端下被夯实土层中一定范围的土体得到了极大的密实,纵向的实际承载力比较高,也有利于减小沉降。
在内管底部放置干硬性混凝土作为薄型土塞,可有效起到止淤和短时止水作用,保证混凝土的浇注质量。
相对其它桩型,特别是锤击沉管灌注桩,可省去桩靴或桩尖。
控制外管的提升距离,可以形成更为理想的扩大头形状。
桩身混凝土借助于柴油锤力量和内夯管的自重作用压密成型,能避免或减少缩颈和断桩等现象的产生,设计桩径能够保证。
可视地层土质条件,调节施工参数、桩长和扩大头直径以提高单桩承载力。
采用振动拔管,可以增加桩身混凝土的密实度,改善成桩质量。
抗拔性能好,夯扩桩与仅依靠桩身摩擦力作为抗拔力的等截面桩型相比,抗拔力可以成倍的提高。可以广泛应用于独立的地下室结构。
施工机械轻便,机动灵活,适应性强;施工速度快、工期短、性价比高。
3 工程应用案例
3.1工程概况
某拟建调蓄水池平面尺寸为60m×42.0m,框架结构,预计基础埋深为-5.0m左右。规划总建筑面积2520.00m2。要求地基承载力180kpa。
场地内地层主要为杂填土、黄土状粉土。现描述如下:
①杂填土:灰色,层厚1.0m~6.8m,以粉土为主,含少量卵石、圆砾,局部可见植物根系,成份不均,结构松散。
稍湿松散~稍密
②黄土状粉土:黄色,层厚3.20m~16.30m,该层黄土状粉土分布于全部场地,未揭穿。厚度大,具自重湿陷性,湿陷等级为II级(中等)。fak=130kPa 、Es=5.0Mpa、K=20000kN/m3、γ=18 kN/m3、φ=35°。
3.2 设计方案
该拟建场地为湿陷性黄土。根据国家有关规范及设计院设计方案要求,该场地采用DDC孔内深层强夯法方案进行处理。强夯夯击能≥1000kN.m,锤重15t,落距7~10m;桩点间距4.8m(可视现场情况适当调整);人工成孔直径1.60m,深度8.0m。预填石料2.0m,浸水加湿,后续填1:1素土、石子混合料高度2.0m,夯击次数≥8次;处理影响深度≥15.0m。
夯扩桩完工后对桩间土进行浸水强夯。用洛阳铲冲击形成4.0m的浸水孔,在孔内浸水。浸水后用3000kN.m夯击能平锤强夯,然后用2000kN.m满夯。
4本工程复合地基的施工
4.1本工程的主要施工工序为:基坑开挖→人工成孔→预填石料→预浸水→机械夯扩扩大头→分段填料、夯实至开挖面→挖浸水点→桩间土点夯→满夯褥垫层→摊铺→竣工验收。
现就各主要工序的具体施工方法说明如下:
4.1.1基坑开挖由土建施工单位进行。为满足机械操作面,开挖深度至538.95m。开挖后应进行场地平整,场地高差不得大于300mm。
4.1.2桩孔采用人工成孔,直径1.6m,深度8.0m,樁孔应孔壁垂直,中心偏差不得大于桩径的30cm,垂直度偏差不应大于12cm。
4.1.3根据试夯得出的结论,预填2.0m石料进行浸水,其总下沉量和填料量较大,处理效果较好。浸水应提前10h以上进行,水量以灌满2.0m;浸水后,夯8下;将孔内灌入1.0m深清水,填入石料2.0m3,10h后用柱锤夯8次形成扩大头。
4.1.4机械夯扩扩大头及分段夯击成桩时,达到下列条件即可停止夯击,进行下次填料: 1)夯锤跳锤、反弹明显。分段填料量应严格按照试夯确定的参数和设计要求进行施工,以确保桩体的密实度。
4.1.5桩头部分无法完全夯击密实。为保证整个桩体的质量, 挖出土方含桩头石料,可现场拌和用于垫层施工。
4.1.6成桩后在桩间土,用洛阳铲冲击形成4.0m的浸水孔,在孔内浸水。
4.1.7浸水后用3000kN.m夯击能平锤强夯,然后用2000kN.m满夯。夯点布置在夯扩桩桩间,
4.1.8强夯夯锤质量宜为21t,其地面形式宜为圆形,锤底面积宜按土的性质确定,锤底静接地压力值宜为30kpa,锤的底面宜对称设置若干的上下贯通的排气孔,孔径宜为300mm-400mm。
4.1.9强夯法施工,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4.1.9.1清理平整施工场地
4.1.9.2标出第一遍夯点位置,并测量场地高程
4.1.9.3起重机就位,夯锤置于夯点位置
4.1.9.4测量夯前锤顶高程
4.1.9.5将夯锤起吊到预定高度,开启脱钩装置,夯锤脱钩自由下落,放下吊钩,测量锤顶高程,若发现因坑底倾斜而造成夯锤歪斜时,应及时将夯坑整平;
4.1.9.6重复步骤5),按设计规定的夯击次数及控制标准,完成一个夯点的夯击,当夯坑过深,出现提锤困难,但无明显隆起,而尚未达到控制标准时,宜将夯坑回填至于坑顶齐平后,继续夯击。
4.1.9.7换夯点,重复步骤3)-6),完成第一遍全部夯点的夯击。
4.1.9.8用推土机将夯坑填平,并测量场地高程
4.1.9.9在规定的时间间隔后,按上述步骤逐次完成全部夯击遍数,最后,采用低能量满夯,将场地表层松土夯实,并测量夯后场地高程。
具体如下图所示。
4.1.8褥垫层采用一次性摊铺。因厚度较大,拌和料需在摊铺前进行洒水增湿。混合料中的水泥,在垫层摊铺完毕后,均匀的铺洒在垫层表面,采用挖掘机拌和、翻铺均匀。
4.1.9垫层摊铺控制厚度1.20m左右,最后采用低能量满夯一遍,满夯采用低落距锤夯击,夯印相接。以保证表层土的夯实效果。夯击后整个场坪标高应略高于基底标高,以保证清槽时不扰动垫层。
4.2强夯检测:强夯效果检测委托有相应资质的第三方检测单位进行,检测须在强夯结束28d进行。对地基土的承载力及湿陷性进行检测。
5结束语
该工程,地基土经夯扩桩处理后,经检测,地基承载力已满足设计要求,但土的湿陷性只是部分消除,在对桩间土进行浸水强夯后,土的湿陷性完全消除。达到设计要求。经过近一年来观察,主体沉降符合规范要求,未见地基开裂沉陷。
以下谈点施工感想:因地质资料偏差或分析不足,夯扩投料量控制不准确,上拔高度h过大或过小等,从而造成夯扩头不足或过大。夯扩头不足造成桩的端承面积不够,影响桩的承载力;夯扩头过大则影响到相邻桩的夯扩头的形成。
根据试桩夯扩情况,由设计确认计算夯扩头是否达到设计要求。在施工过程中,根据规范要求计算出夯扩料投料量并在施工中控制运用。严格控制夯锤上提高度h。 使夯扩头混合料同外围土层密实。
应合理地组织施工,对浸水量和浸水时间进行严格监控和记录,既要保证土体浸水量达到最优含水率,有不能使其成为饱和土。
对混合料拌合要进行严格控制,所用料石和土的比例按设计要求配比,撒水量适中,既不能太多,(多了粘锤)也不能太少(少了达不到最优含水率,同时考虑自然蒸发损失水分)。
根据本工程实际施工效果分析,在特殊地质条件下,对施工工艺的灵活应用,巧妙结合,使难点问题简单化。与其它桩型相比,其优越性较为明显。夯扩桩不管是质量上,还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都取得了成功。
关键词:夯扩桩 浸水强夯 提高承载力消除湿陷
中图分类号:E271文献标识码: A
1 前言
夯扩桩是充分发挥桩侧摩阻力和桩端支承力的一种新桩型,以单桩承载力为主,同时起到挤密和加固地基土,提高桩端地基土强度的作用。夯扩桩是在锤击沉管桩的机械设备与施工方法的基础上加以改进,采用夯扩的方式将桩端混合料扩大成大头形的一种桩型,通过增大桩端截面和挤密地基土,使桩的承载力大幅提高。
2 CFG桩复合地基的特点
对地质适应性强、持力层选择范围广,投资省。只要层位稳定、有足够厚度的稍密~密实的中砂~砾砂层、硬塑~坚硬状态的一般粘性土和网纹状粘性土、可塑~硬塑状态的砂质或砾质粘性土,均宜作为桩端持力层,这样可以较容易找到合适的持力层,只要桩底处在中等强度的土层即可,通过不断的夯扩挤密土层,可以达到其他需要较长桩身桩型的同等承载,而夯扩桩的造价却很低,实际上减小了桩的长度,并可最大程度地控制桩长的一致性。实践证明,除了岩石面距离地面很浅或上部淤泥、松土层总厚度达到15m以上地区,其他地质情况均可采用。
地基土挤密程度高,桩端面积大,承载力高。通过一次或二次夯扩,使桩端下被夯实土层中一定范围的土体得到了极大的密实,纵向的实际承载力比较高,也有利于减小沉降。
在内管底部放置干硬性混凝土作为薄型土塞,可有效起到止淤和短时止水作用,保证混凝土的浇注质量。
相对其它桩型,特别是锤击沉管灌注桩,可省去桩靴或桩尖。
控制外管的提升距离,可以形成更为理想的扩大头形状。
桩身混凝土借助于柴油锤力量和内夯管的自重作用压密成型,能避免或减少缩颈和断桩等现象的产生,设计桩径能够保证。
可视地层土质条件,调节施工参数、桩长和扩大头直径以提高单桩承载力。
采用振动拔管,可以增加桩身混凝土的密实度,改善成桩质量。
抗拔性能好,夯扩桩与仅依靠桩身摩擦力作为抗拔力的等截面桩型相比,抗拔力可以成倍的提高。可以广泛应用于独立的地下室结构。
施工机械轻便,机动灵活,适应性强;施工速度快、工期短、性价比高。
3 工程应用案例
3.1工程概况
某拟建调蓄水池平面尺寸为60m×42.0m,框架结构,预计基础埋深为-5.0m左右。规划总建筑面积2520.00m2。要求地基承载力180kpa。
场地内地层主要为杂填土、黄土状粉土。现描述如下:
①杂填土:灰色,层厚1.0m~6.8m,以粉土为主,含少量卵石、圆砾,局部可见植物根系,成份不均,结构松散。
稍湿松散~稍密
②黄土状粉土:黄色,层厚3.20m~16.30m,该层黄土状粉土分布于全部场地,未揭穿。厚度大,具自重湿陷性,湿陷等级为II级(中等)。fak=130kPa 、Es=5.0Mpa、K=20000kN/m3、γ=18 kN/m3、φ=35°。
3.2 设计方案
该拟建场地为湿陷性黄土。根据国家有关规范及设计院设计方案要求,该场地采用DDC孔内深层强夯法方案进行处理。强夯夯击能≥1000kN.m,锤重15t,落距7~10m;桩点间距4.8m(可视现场情况适当调整);人工成孔直径1.60m,深度8.0m。预填石料2.0m,浸水加湿,后续填1:1素土、石子混合料高度2.0m,夯击次数≥8次;处理影响深度≥15.0m。
夯扩桩完工后对桩间土进行浸水强夯。用洛阳铲冲击形成4.0m的浸水孔,在孔内浸水。浸水后用3000kN.m夯击能平锤强夯,然后用2000kN.m满夯。
4本工程复合地基的施工
4.1本工程的主要施工工序为:基坑开挖→人工成孔→预填石料→预浸水→机械夯扩扩大头→分段填料、夯实至开挖面→挖浸水点→桩间土点夯→满夯褥垫层→摊铺→竣工验收。
现就各主要工序的具体施工方法说明如下:
4.1.1基坑开挖由土建施工单位进行。为满足机械操作面,开挖深度至538.95m。开挖后应进行场地平整,场地高差不得大于300mm。
4.1.2桩孔采用人工成孔,直径1.6m,深度8.0m,樁孔应孔壁垂直,中心偏差不得大于桩径的30cm,垂直度偏差不应大于12cm。
4.1.3根据试夯得出的结论,预填2.0m石料进行浸水,其总下沉量和填料量较大,处理效果较好。浸水应提前10h以上进行,水量以灌满2.0m;浸水后,夯8下;将孔内灌入1.0m深清水,填入石料2.0m3,10h后用柱锤夯8次形成扩大头。
4.1.4机械夯扩扩大头及分段夯击成桩时,达到下列条件即可停止夯击,进行下次填料: 1)夯锤跳锤、反弹明显。分段填料量应严格按照试夯确定的参数和设计要求进行施工,以确保桩体的密实度。
4.1.5桩头部分无法完全夯击密实。为保证整个桩体的质量, 挖出土方含桩头石料,可现场拌和用于垫层施工。
4.1.6成桩后在桩间土,用洛阳铲冲击形成4.0m的浸水孔,在孔内浸水。
4.1.7浸水后用3000kN.m夯击能平锤强夯,然后用2000kN.m满夯。夯点布置在夯扩桩桩间,
4.1.8强夯夯锤质量宜为21t,其地面形式宜为圆形,锤底面积宜按土的性质确定,锤底静接地压力值宜为30kpa,锤的底面宜对称设置若干的上下贯通的排气孔,孔径宜为300mm-400mm。
4.1.9强夯法施工,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4.1.9.1清理平整施工场地
4.1.9.2标出第一遍夯点位置,并测量场地高程
4.1.9.3起重机就位,夯锤置于夯点位置
4.1.9.4测量夯前锤顶高程
4.1.9.5将夯锤起吊到预定高度,开启脱钩装置,夯锤脱钩自由下落,放下吊钩,测量锤顶高程,若发现因坑底倾斜而造成夯锤歪斜时,应及时将夯坑整平;
4.1.9.6重复步骤5),按设计规定的夯击次数及控制标准,完成一个夯点的夯击,当夯坑过深,出现提锤困难,但无明显隆起,而尚未达到控制标准时,宜将夯坑回填至于坑顶齐平后,继续夯击。
4.1.9.7换夯点,重复步骤3)-6),完成第一遍全部夯点的夯击。
4.1.9.8用推土机将夯坑填平,并测量场地高程
4.1.9.9在规定的时间间隔后,按上述步骤逐次完成全部夯击遍数,最后,采用低能量满夯,将场地表层松土夯实,并测量夯后场地高程。
具体如下图所示。
4.1.8褥垫层采用一次性摊铺。因厚度较大,拌和料需在摊铺前进行洒水增湿。混合料中的水泥,在垫层摊铺完毕后,均匀的铺洒在垫层表面,采用挖掘机拌和、翻铺均匀。
4.1.9垫层摊铺控制厚度1.20m左右,最后采用低能量满夯一遍,满夯采用低落距锤夯击,夯印相接。以保证表层土的夯实效果。夯击后整个场坪标高应略高于基底标高,以保证清槽时不扰动垫层。
4.2强夯检测:强夯效果检测委托有相应资质的第三方检测单位进行,检测须在强夯结束28d进行。对地基土的承载力及湿陷性进行检测。
5结束语
该工程,地基土经夯扩桩处理后,经检测,地基承载力已满足设计要求,但土的湿陷性只是部分消除,在对桩间土进行浸水强夯后,土的湿陷性完全消除。达到设计要求。经过近一年来观察,主体沉降符合规范要求,未见地基开裂沉陷。
以下谈点施工感想:因地质资料偏差或分析不足,夯扩投料量控制不准确,上拔高度h过大或过小等,从而造成夯扩头不足或过大。夯扩头不足造成桩的端承面积不够,影响桩的承载力;夯扩头过大则影响到相邻桩的夯扩头的形成。
根据试桩夯扩情况,由设计确认计算夯扩头是否达到设计要求。在施工过程中,根据规范要求计算出夯扩料投料量并在施工中控制运用。严格控制夯锤上提高度h。 使夯扩头混合料同外围土层密实。
应合理地组织施工,对浸水量和浸水时间进行严格监控和记录,既要保证土体浸水量达到最优含水率,有不能使其成为饱和土。
对混合料拌合要进行严格控制,所用料石和土的比例按设计要求配比,撒水量适中,既不能太多,(多了粘锤)也不能太少(少了达不到最优含水率,同时考虑自然蒸发损失水分)。
根据本工程实际施工效果分析,在特殊地质条件下,对施工工艺的灵活应用,巧妙结合,使难点问题简单化。与其它桩型相比,其优越性较为明显。夯扩桩不管是质量上,还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都取得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