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扼要分析了华北水院设计初步课程的教学现状,讨论了该门课程的基本概念,检视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走向,梳理了教学内容的重要模块,最后提出了注重建筑设计基础培养的模块化教学方法。
【关键词】设计基础教学 模块化 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本项目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教学改革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025-01
设计初步课程是建筑学专业本科一年级的基础课,课程的设置旨在使一年级学生对建筑进行初步的了解,掌握基本的表现技法,并建立起初步的建筑空间感,在整个建筑学教育中起到启蒙作用。我校的设计初步课程分为《设计初步(上)》和《设计初步(下)》两部分,分别在上下两个学期完成。《设计初步(上)》内容重在指导学生认知建筑及进行基本的建筑表现技法训练,《设计初步(下)》则是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小型建筑设计实践。设计初步课程对于后期建筑设计理论和方法的学习起着奠基作用,而网络的兴起使当代的知识传播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教师或教材已不再是学生们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甚至也并非重要的来源,尤其是在建筑学基础教育这一课程特点鲜明的领域;而在当代大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学生们,综合知识结构和汲取知识的能力与方式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更重要的是,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也使建筑设计的思考与实施过程都呈现出与以往完全不同的状态。建筑基础教育需要承载的任务也必然随之变化。为了改善这一现状,我们进行了一些探索。
1.重视技法训练的传统教学思路
我校的设计初步课程目前采取的教学方式是以建筑表现技法的基础训练为核心,配合一些建筑理论介绍的传统教学思路。这种教学思路深受源自法国巴黎美术学院的“布扎”建筑教育体系的影响。“布扎”教育体系对中国现代建筑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已在中国建筑学教育体系中成功实践了几十年,为我国培养出一了大批优秀的建筑设计师。这种传统教学思路也是我国应用最为广泛的教学方法,它注重培养学生基本的建筑素养,通过大量的技法练习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建筑基本功。
然而,随着建筑领域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这种教学思路的一些弊端。低年级学生的对建筑的认知较为感性,思维主要受具体形象支配,缺乏抽象化的建筑思维和建筑空间想象,而这正是设计初步课程的培养重点。但传统的教学思路过分侧重于技法训练,对于建筑思维和空间意识的培养着力不足,也缺少系统的建筑理论讲解,导致了许多学生在后期的设计课程中不会运用建筑的形态构成规律,甚至所设计的建筑形式是对一些具体形象的模仿,有些学生则片面追求建筑形象的新奇,对建筑空间及功能上的组织理解不深。另一方面,当今的建筑行业蓬勃发展,建筑理论和表现方法与以往相比都产生了新的变化,尤其是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日益完善,打破了徒手绘图的垄断地位,在绘制施工图和效果图方面已经成为一个主要手段。
2.注重建筑设计基础的模块化教学思路
2.1模块化教学思路的整合与生成
为了顺应建筑领域新的发展和变化,并弥补传统教学体系的漏洞,我们结合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经验,在分析研究国内外一些重点院校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教学尝试——模块化教学方法。所谓模块化就是将有一定关联性的教学内容整合成独立的多个模块,针对各个模块的多个教学内容展开训练。传统的设计初步课程安排较为散乱,条理不够明晰,不利于学生接受和理解。而对于培养学生建筑观有着极为重要作用的形态构成和建筑空间认知,在原有教学体系中涉及较少。
2.2模块化教学思路的可行性
模块化教学思路课程的安排分为两学期,每学期8周,每周8学时,符合我校现有的教学安排。模块化教学思路并非摒弃了传统的教学内容,而是在涵盖了现有教学体系的重点授课内容的前提下,加入空间限定、小品建造等新内容,并将这些课程安排得更具条理性和类型性,突出强调了对建筑空间的理解和认知。重新整编的课程内容更适合当今建筑学的新发展,旨在培养出基本技法与建筑思维全面发展的学生,为其后的设计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清晰的脉络也更易于使学生逐步的学习、理解。
2.3模块化教学思路的逻辑性
模块化教学思路中各模块并不是单一、孤立的。它们相互间环环相扣,具有紧密的逻辑关系。模块设置按照“认知——技法——空间——实践”的线索进行六大模块的设置,每个模块都要有各自重点强调的内容,它们是经过基础知识要点归纳整合而成,模块内涵盖多个教学要点,一个教学要点有时会在多个模块中被反复强调,因而它们之间由于建筑入门教学的综合性而具有了逻辑性和连续性。模块与模块之间的关系是逐层递进、密不可分的,前一个模块是后一个模块的铺垫和基础,后一个模块是前一个模块的深入和发展。
3.评价方法及效果预期
为了平衡结果和过程的评分比重,在近几年的课程改革尝试中,我们引入了新的评价体系(表格1)。由单一的任课老师在期末依据作业质量给出成绩,改为在不同的设计阶段分别由学生之间互评,任课老师评价,督导教师审定的多重评价体系。评价内容也从单一的模型成果,转变为分析报告、制作过程、答辩等阶段性成果,丰富成果展示内容,加强师生间的交流。
结语
设计初步课程模块化教学目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按照类型掌握各个模块的知识要点,在练习基本技法的基础上,结合形态构成和空间限定的重点训练,奠定坚实全面的建筑设计基础。当然,模块化教学思路也尚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对形态构成内容的设置深度不够,建造实践也因缺乏相关的木工车间、模型车间、数字模型等教学基地而无法快速全面完成。模块化教学方法的完善还需更多的时间和努力,也许一个完美的设计基础训练模式根本就不存在。真正有意义的应该是教学研究改革的过程,教师通过这个过程提高,学生通过这个过程成长。
参考文献:
[1]赵魏岩.必要的转变——建筑学基础知识的结构不良性及其教学活动研究[M].建筑设计及基础[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2]高长征.建筑模型制作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讨论[J].华北水利水电学报(社科版),2012,(4)
[3]罗奇.东南大学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观察与思考[J].华中建筑,2011,(11)
[4]丁蔓琪,汪如刚,庄程宇.归纳与整合——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及方法探析[J].华中建筑,2010,(5)
【关键词】设计基础教学 模块化 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本项目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教学改革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025-01
设计初步课程是建筑学专业本科一年级的基础课,课程的设置旨在使一年级学生对建筑进行初步的了解,掌握基本的表现技法,并建立起初步的建筑空间感,在整个建筑学教育中起到启蒙作用。我校的设计初步课程分为《设计初步(上)》和《设计初步(下)》两部分,分别在上下两个学期完成。《设计初步(上)》内容重在指导学生认知建筑及进行基本的建筑表现技法训练,《设计初步(下)》则是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小型建筑设计实践。设计初步课程对于后期建筑设计理论和方法的学习起着奠基作用,而网络的兴起使当代的知识传播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教师或教材已不再是学生们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甚至也并非重要的来源,尤其是在建筑学基础教育这一课程特点鲜明的领域;而在当代大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学生们,综合知识结构和汲取知识的能力与方式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更重要的是,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也使建筑设计的思考与实施过程都呈现出与以往完全不同的状态。建筑基础教育需要承载的任务也必然随之变化。为了改善这一现状,我们进行了一些探索。
1.重视技法训练的传统教学思路
我校的设计初步课程目前采取的教学方式是以建筑表现技法的基础训练为核心,配合一些建筑理论介绍的传统教学思路。这种教学思路深受源自法国巴黎美术学院的“布扎”建筑教育体系的影响。“布扎”教育体系对中国现代建筑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已在中国建筑学教育体系中成功实践了几十年,为我国培养出一了大批优秀的建筑设计师。这种传统教学思路也是我国应用最为广泛的教学方法,它注重培养学生基本的建筑素养,通过大量的技法练习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建筑基本功。
然而,随着建筑领域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这种教学思路的一些弊端。低年级学生的对建筑的认知较为感性,思维主要受具体形象支配,缺乏抽象化的建筑思维和建筑空间想象,而这正是设计初步课程的培养重点。但传统的教学思路过分侧重于技法训练,对于建筑思维和空间意识的培养着力不足,也缺少系统的建筑理论讲解,导致了许多学生在后期的设计课程中不会运用建筑的形态构成规律,甚至所设计的建筑形式是对一些具体形象的模仿,有些学生则片面追求建筑形象的新奇,对建筑空间及功能上的组织理解不深。另一方面,当今的建筑行业蓬勃发展,建筑理论和表现方法与以往相比都产生了新的变化,尤其是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日益完善,打破了徒手绘图的垄断地位,在绘制施工图和效果图方面已经成为一个主要手段。
2.注重建筑设计基础的模块化教学思路
2.1模块化教学思路的整合与生成
为了顺应建筑领域新的发展和变化,并弥补传统教学体系的漏洞,我们结合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经验,在分析研究国内外一些重点院校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教学尝试——模块化教学方法。所谓模块化就是将有一定关联性的教学内容整合成独立的多个模块,针对各个模块的多个教学内容展开训练。传统的设计初步课程安排较为散乱,条理不够明晰,不利于学生接受和理解。而对于培养学生建筑观有着极为重要作用的形态构成和建筑空间认知,在原有教学体系中涉及较少。
2.2模块化教学思路的可行性
模块化教学思路课程的安排分为两学期,每学期8周,每周8学时,符合我校现有的教学安排。模块化教学思路并非摒弃了传统的教学内容,而是在涵盖了现有教学体系的重点授课内容的前提下,加入空间限定、小品建造等新内容,并将这些课程安排得更具条理性和类型性,突出强调了对建筑空间的理解和认知。重新整编的课程内容更适合当今建筑学的新发展,旨在培养出基本技法与建筑思维全面发展的学生,为其后的设计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清晰的脉络也更易于使学生逐步的学习、理解。
2.3模块化教学思路的逻辑性
模块化教学思路中各模块并不是单一、孤立的。它们相互间环环相扣,具有紧密的逻辑关系。模块设置按照“认知——技法——空间——实践”的线索进行六大模块的设置,每个模块都要有各自重点强调的内容,它们是经过基础知识要点归纳整合而成,模块内涵盖多个教学要点,一个教学要点有时会在多个模块中被反复强调,因而它们之间由于建筑入门教学的综合性而具有了逻辑性和连续性。模块与模块之间的关系是逐层递进、密不可分的,前一个模块是后一个模块的铺垫和基础,后一个模块是前一个模块的深入和发展。
3.评价方法及效果预期
为了平衡结果和过程的评分比重,在近几年的课程改革尝试中,我们引入了新的评价体系(表格1)。由单一的任课老师在期末依据作业质量给出成绩,改为在不同的设计阶段分别由学生之间互评,任课老师评价,督导教师审定的多重评价体系。评价内容也从单一的模型成果,转变为分析报告、制作过程、答辩等阶段性成果,丰富成果展示内容,加强师生间的交流。
结语
设计初步课程模块化教学目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按照类型掌握各个模块的知识要点,在练习基本技法的基础上,结合形态构成和空间限定的重点训练,奠定坚实全面的建筑设计基础。当然,模块化教学思路也尚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对形态构成内容的设置深度不够,建造实践也因缺乏相关的木工车间、模型车间、数字模型等教学基地而无法快速全面完成。模块化教学方法的完善还需更多的时间和努力,也许一个完美的设计基础训练模式根本就不存在。真正有意义的应该是教学研究改革的过程,教师通过这个过程提高,学生通过这个过程成长。
参考文献:
[1]赵魏岩.必要的转变——建筑学基础知识的结构不良性及其教学活动研究[M].建筑设计及基础[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2]高长征.建筑模型制作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讨论[J].华北水利水电学报(社科版),2012,(4)
[3]罗奇.东南大学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观察与思考[J].华中建筑,2011,(11)
[4]丁蔓琪,汪如刚,庄程宇.归纳与整合——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及方法探析[J].华中建筑,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