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继台湾的“养生教主”林光常倒台后,大陆的另一位“养生大师”张悟本也受到公众的广泛质疑。为什么中国会频频产生“养生大师”?究其根源,是“药食同源”或食物治病之说在民间备受推崇。
药食同源是中国养生的基本理论之一,最早出现于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一的《黄帝内经》。书中说,“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到了唐朝, 《黄帝内经太素》称,“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这是“药食同源”理念的深化。
今天张悟本把这种观念通俗化到了极端:“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厨房就是你家药房”,“隔壁菜市场就是最好的医院”。药食同源的养生理论是否正确,是否能让人受益,现在只能说,很多东西需要现代实验科学来检验,或需经过循证医学的验证。未经检验的只能是见仁见智。那些说自己吃什么东西治好了什么病的顶多只是个人的经验,吃什么和不吃什么与治病之间没有必然的单一的联系,简单地讲,病与非病、健康和亚健康不完全是因为吃了什么和不吃什么。
另一方面,药食同源的养生理论也得到了现有政策的支持。例如,2002年2月28日中国卫生部公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对药食同源物品、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和保健食品禁用物品做出具体规定。这表明药食同源的养生理念得到国家政策的允许。
药食同源的养生行为和“养生大师”的出现还有一个重要的现实社会状况:环境恶化,杂病丛生,公众看病难和看不起病。于是公众也就热心于通过养生来自我保健,以期不得病或少得病。面对种种社会需求,形形色色的“养生大师”便应运而生。
“养生大师”的出现还与现行的监管体制不到位有关。例如,张悟本一直在打擦边球,声称自己是在讲养生,而非行医看病,因而国家有关行医的卫生法规管不到他。此外,在浮躁和功利化的社会文化氛围中,出版、报刊、广播、电视等一千媒体的鼓噪也为那些“养生大师”的“出山”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为了不让那些信口雌黄的“养生大师”们继续误导公众,需要的是从上述社会现象中找原因,下功夫进行科学的宣传、监管和引导。
药食同源是中国养生的基本理论之一,最早出现于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一的《黄帝内经》。书中说,“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到了唐朝, 《黄帝内经太素》称,“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这是“药食同源”理念的深化。
今天张悟本把这种观念通俗化到了极端:“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厨房就是你家药房”,“隔壁菜市场就是最好的医院”。药食同源的养生理论是否正确,是否能让人受益,现在只能说,很多东西需要现代实验科学来检验,或需经过循证医学的验证。未经检验的只能是见仁见智。那些说自己吃什么东西治好了什么病的顶多只是个人的经验,吃什么和不吃什么与治病之间没有必然的单一的联系,简单地讲,病与非病、健康和亚健康不完全是因为吃了什么和不吃什么。
另一方面,药食同源的养生理论也得到了现有政策的支持。例如,2002年2月28日中国卫生部公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对药食同源物品、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和保健食品禁用物品做出具体规定。这表明药食同源的养生理念得到国家政策的允许。
药食同源的养生行为和“养生大师”的出现还有一个重要的现实社会状况:环境恶化,杂病丛生,公众看病难和看不起病。于是公众也就热心于通过养生来自我保健,以期不得病或少得病。面对种种社会需求,形形色色的“养生大师”便应运而生。
“养生大师”的出现还与现行的监管体制不到位有关。例如,张悟本一直在打擦边球,声称自己是在讲养生,而非行医看病,因而国家有关行医的卫生法规管不到他。此外,在浮躁和功利化的社会文化氛围中,出版、报刊、广播、电视等一千媒体的鼓噪也为那些“养生大师”的“出山”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为了不让那些信口雌黄的“养生大师”们继续误导公众,需要的是从上述社会现象中找原因,下功夫进行科学的宣传、监管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