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哥伦比亚大学是美国最古老的“常春滕联合会”成员之一。主校区坐落在纽约市曼哈顿岛,是典型的城市大学。哥大的学术成绩享誉全球,曾产生过包括杨振宁、李政道在内的70多位诺贝尔奖得主和10位国家工程学院院士,改变人类生活的激光、调频广播的发明,也是哥伦比亚大学的荣耀。西奥多·罗斯福和富兰克林·罗斯福两任总统是这里的毕业生,第34届总统艾森豪威尔则是哥大第13任校长。14位纽约市市长、10位纽约州州长也都是哥大著名的校友。
教育学院作为哥大的三个独立学院之一,在管理上相对独立,孕育了许多世界著名的教育泰斗。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出自该校。被誉为“人民教育家”的陶行知、南开大学的创办者张伯苓、幼儿教育家陈鹤琴,也都是这所学校的校友。
我有幸作为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的访问学者,我将要面对的课题是中美中小学常态课堂下“关键教学事件”的研究。时间大约持续一个月。
我对自己的这次美国之旅充满了一种探索的冲动和新鲜的好奇!
不想,晚饭还没有完全结束,戴维先生的第一个问题就向我逼来——“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吗?”
这个问题还需要回答吗?在国内,这个耳熟能详的句子,已经在校园里响彻了20多年,它甚至已经成为我们的一个原则性口号,以至于到今天,大家感到已经无需再提了。
可有多少人认真考察过:在我们的校园里,学生真的是课堂的主人吗?
在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的教师公寓里,当课程专家戴维先生向我发问的时候,我不得不重新思考这个问题。因为,他发现,在我们的课堂上,学生并不像是主人。
晚餐还没有完全结束,我们就迫不及待地看我带来的课堂教学实况录像。戴维先生的视角还真是不一样,他不时地对我们的课堂教学实况录像“指手画脚”。
刚看了一会儿录像片,他的问题就来了:“摄像机在课堂上为什么只摄教师?为什么只见教师在那里指手画脚?”而且,在一些录像片断中,教师与学生显然没有处在一个平等的地位,因为所有教师的声音都有字幕;而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却没有字幕。无意的疏漏为什么偏偏发生在学生身上?难道连我们编辑录像的工作人员都这样看不上课堂里的学生吗?
然后,他又发现,课堂上的教师总是“抓”着学生,一个个地提问题,其他学生这时候还能学习吗?他半是认真半是玩笑地说:“要我这样上学的话,我可就不干了!”
戴维先生的评点,既让我感受到美国式的率真,又同时面临着思维的“威胁”。
课上完了,接下来是国内一些老师对教学环节点评的录像。奇怪的是,老师们点评的精力也大都放在了授课教师的身上,他们对授课教师在课堂上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关心备至,而对学生活动的关注却又少之又少。
我们的老师怎么了?
当看到一节小学数学“分类别”的课堂讨论环节时,戴维先生又发言了:“看上去孩子们都挺高兴的,一定是发现了不少东西,或者产生了不少想法,可他们为什么不能一同分享呢?”是呀,我也有些着急,老师是怎么了?为何不推波助澜,促成学生间的合作?但是,老师并没有这样做,于是,学生也不可能主动这样做,因为没有老师的指令,学生是不可以独自行事的,这就是我们的课堂。
“很好,坐下!”接下来,戴维先生又模仿了一位老师用手指往下一点的动作说:“学生回答了问题还不知道坐下吗?为什么老师还要这样手指一点,说一句‘很好,坐下’呢?要知道,这样做,小孩子连点面子都没有了,这不是在扼杀小孩子的自主能力吗?”
当我告诉他,中国的课堂上是有规矩的,学生坐下去与站起来都需要得到老师的允许时,他更加惊讶起来:“中国的老师不是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人吗?主人在课堂上还要这么小心翼翼吗?”
我警惕起来,实际上,我们自己并没有把这些口号当回事,可老外却信以为真了。
我该怎么向他解释好呢?
许多时候,我们对一些应该严肃认真的事情只是说说而已,真正做起来,却又是另一回事了。也许我们并不缺少理念,真正缺少的倒是躬行实践。
曾经看过一则报道,介绍英国2005年学校厨师赛,这是一场激烈的烹饪比赛,选手们要在有限的90分钟之内做出一顿饭,这顿饭要求有两道菜,评价的主要标准是看哪些饭菜能引起11岁孩子们的注意,看他们是不是对饭菜“一见钟情”,这与我们总是喜欢请一些专家来评判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美国海军学院考察时,我发现他们介绍学校的专题片自始至终讲述的是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过程,画面始终以学生为中心,看上去有些激动人心。不像我们在国内学校里见到的专题片,除了居高临下前来视察的各级领导,就是开拓进取的领导班子,剩下的就是名师获奖证书的大荟萃、各种荣誉的大展览......和学生有关的内容不过是一些出类拔萃者出来风光一下罢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口号常常与校园里的举动没有多少干系。
什么时候,我们能用心地去对待我们已经说过的事情?像“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既然我们自己已深信不疑,还是先把它落实在每一个课堂之中吧。
链接:
●“为什么让孩子们都在课间去挤厕所?”原来,在美国的学校里,不管是什么时候,当然包括上课时间,只要需要,学生随时可以不需任何人的批准就到厕所去。
●“你不能给他(指学生)一个最终的答案”,他十分认真地说,“因为,本来就没有这个东西。”
●“五花八门”的结论本身就是教学资源,错误的回答更应该成为师生共同解决问题的跳板,学校本身就应当成为允许学生犯错误的地方。如果能这样认识我们的教育,认识我们的学校,我们就有理由让孩子们更多地暴露一些他们原本就该有的“美丽”错误。
●这位美国老师很认真地告诉我,不要以为纵容强势学生仅仅会伤害弱势学生。即使是对强势学生来说,也是很大的不幸。因为,一个人一旦离开校园,踏上社会,还是一味地“强势”下去的话,他们可能走向人生的失败,一个成熟的社会是不会容许他们处处“强势”的。
●“因为你选择了名校,你就必须同时接受艰苦。”其实,美国的中小学教育不是没有艰苦,不过都是学生自己选择的艰苦,在选择的旗帜下,抱怨已经没有了理由。
●“学校”是什么?为什么孩子们要到学校去?孩子们渴望在学校里干什么?这是一些我们不曾思考,也不屑思考的问题。但正是由于我们缺少思考,才把学校办成了孩子们并不喜欢的地方。
(摘自《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一书)
责任编辑萧田
教育学院作为哥大的三个独立学院之一,在管理上相对独立,孕育了许多世界著名的教育泰斗。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出自该校。被誉为“人民教育家”的陶行知、南开大学的创办者张伯苓、幼儿教育家陈鹤琴,也都是这所学校的校友。
我有幸作为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的访问学者,我将要面对的课题是中美中小学常态课堂下“关键教学事件”的研究。时间大约持续一个月。
我对自己的这次美国之旅充满了一种探索的冲动和新鲜的好奇!
不想,晚饭还没有完全结束,戴维先生的第一个问题就向我逼来——“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吗?”
这个问题还需要回答吗?在国内,这个耳熟能详的句子,已经在校园里响彻了20多年,它甚至已经成为我们的一个原则性口号,以至于到今天,大家感到已经无需再提了。
可有多少人认真考察过:在我们的校园里,学生真的是课堂的主人吗?
在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的教师公寓里,当课程专家戴维先生向我发问的时候,我不得不重新思考这个问题。因为,他发现,在我们的课堂上,学生并不像是主人。
晚餐还没有完全结束,我们就迫不及待地看我带来的课堂教学实况录像。戴维先生的视角还真是不一样,他不时地对我们的课堂教学实况录像“指手画脚”。
刚看了一会儿录像片,他的问题就来了:“摄像机在课堂上为什么只摄教师?为什么只见教师在那里指手画脚?”而且,在一些录像片断中,教师与学生显然没有处在一个平等的地位,因为所有教师的声音都有字幕;而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却没有字幕。无意的疏漏为什么偏偏发生在学生身上?难道连我们编辑录像的工作人员都这样看不上课堂里的学生吗?
然后,他又发现,课堂上的教师总是“抓”着学生,一个个地提问题,其他学生这时候还能学习吗?他半是认真半是玩笑地说:“要我这样上学的话,我可就不干了!”
戴维先生的评点,既让我感受到美国式的率真,又同时面临着思维的“威胁”。
课上完了,接下来是国内一些老师对教学环节点评的录像。奇怪的是,老师们点评的精力也大都放在了授课教师的身上,他们对授课教师在课堂上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关心备至,而对学生活动的关注却又少之又少。
我们的老师怎么了?
当看到一节小学数学“分类别”的课堂讨论环节时,戴维先生又发言了:“看上去孩子们都挺高兴的,一定是发现了不少东西,或者产生了不少想法,可他们为什么不能一同分享呢?”是呀,我也有些着急,老师是怎么了?为何不推波助澜,促成学生间的合作?但是,老师并没有这样做,于是,学生也不可能主动这样做,因为没有老师的指令,学生是不可以独自行事的,这就是我们的课堂。
“很好,坐下!”接下来,戴维先生又模仿了一位老师用手指往下一点的动作说:“学生回答了问题还不知道坐下吗?为什么老师还要这样手指一点,说一句‘很好,坐下’呢?要知道,这样做,小孩子连点面子都没有了,这不是在扼杀小孩子的自主能力吗?”
当我告诉他,中国的课堂上是有规矩的,学生坐下去与站起来都需要得到老师的允许时,他更加惊讶起来:“中国的老师不是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人吗?主人在课堂上还要这么小心翼翼吗?”
我警惕起来,实际上,我们自己并没有把这些口号当回事,可老外却信以为真了。
我该怎么向他解释好呢?
许多时候,我们对一些应该严肃认真的事情只是说说而已,真正做起来,却又是另一回事了。也许我们并不缺少理念,真正缺少的倒是躬行实践。
曾经看过一则报道,介绍英国2005年学校厨师赛,这是一场激烈的烹饪比赛,选手们要在有限的90分钟之内做出一顿饭,这顿饭要求有两道菜,评价的主要标准是看哪些饭菜能引起11岁孩子们的注意,看他们是不是对饭菜“一见钟情”,这与我们总是喜欢请一些专家来评判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美国海军学院考察时,我发现他们介绍学校的专题片自始至终讲述的是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过程,画面始终以学生为中心,看上去有些激动人心。不像我们在国内学校里见到的专题片,除了居高临下前来视察的各级领导,就是开拓进取的领导班子,剩下的就是名师获奖证书的大荟萃、各种荣誉的大展览......和学生有关的内容不过是一些出类拔萃者出来风光一下罢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口号常常与校园里的举动没有多少干系。
什么时候,我们能用心地去对待我们已经说过的事情?像“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既然我们自己已深信不疑,还是先把它落实在每一个课堂之中吧。
链接:
●“为什么让孩子们都在课间去挤厕所?”原来,在美国的学校里,不管是什么时候,当然包括上课时间,只要需要,学生随时可以不需任何人的批准就到厕所去。
●“你不能给他(指学生)一个最终的答案”,他十分认真地说,“因为,本来就没有这个东西。”
●“五花八门”的结论本身就是教学资源,错误的回答更应该成为师生共同解决问题的跳板,学校本身就应当成为允许学生犯错误的地方。如果能这样认识我们的教育,认识我们的学校,我们就有理由让孩子们更多地暴露一些他们原本就该有的“美丽”错误。
●这位美国老师很认真地告诉我,不要以为纵容强势学生仅仅会伤害弱势学生。即使是对强势学生来说,也是很大的不幸。因为,一个人一旦离开校园,踏上社会,还是一味地“强势”下去的话,他们可能走向人生的失败,一个成熟的社会是不会容许他们处处“强势”的。
●“因为你选择了名校,你就必须同时接受艰苦。”其实,美国的中小学教育不是没有艰苦,不过都是学生自己选择的艰苦,在选择的旗帜下,抱怨已经没有了理由。
●“学校”是什么?为什么孩子们要到学校去?孩子们渴望在学校里干什么?这是一些我们不曾思考,也不屑思考的问题。但正是由于我们缺少思考,才把学校办成了孩子们并不喜欢的地方。
(摘自《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一书)
责任编辑萧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