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的重要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做好普及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工作,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本文以“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的出版为例,剖析其选题策划过程、审稿编辑加工过程、营销推广过程中的策略与经验,探讨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传统文化 守正创新 出版实践
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从五千年来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中而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著作集中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品格,是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儿女的智慧结晶。普及和推广中华经典著作的阅读,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疑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简称“三全”丛书)就是基于这样的考量而策划出版的。该套丛书自2010年推出第一辑以来,已经走过10年的出版历程,全套丛书的出书规模现已超过100种,并在持续增加,累计发货码洋超3亿元,增长势头良好。
回顾该套丛书的出版经验,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传统文化图书市场的驱动因素,有助于我们紧跟时代步伐,深度挖掘读者需求,有助于更好地丰富相关出版物品种。
一、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顺应时代发展要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前人著作中的思想仍然给身处新时代的人们以启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在中央精神的指导下,在各项政策的积极推动下,全国图书零售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古典文学、哲学、历史、学术、国学经典等传统文化相关板块持续增长,热度不减。各级各类出版基金也为传统文化相关图书的出版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整理、展示、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是当今出版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传统文化出版重镇的中华书局,是一家有着100多年历史的资深出版机构。中华书局多年来深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领域,以“弘扬传统 服务学术 传承文明 创新生活”为己任,积累了相当丰厚的出版资源。这无疑为策划出版“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全”丛书从浩如烟海的中华文化典籍中精选出有新时代价值、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集中呈现给读者,并通过“全注全译”的形式,在现代读者与古代典籍之间搭起桥梁,便于今人更全面、更深入地认识、理解和传承前人留下的精神财富。
二、坚持守正的出版原则,保证学术质量
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宣传思想战线进入了守正创新的重要阶段。守正创新,是新时代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出版工作的指导方针。“三全”丛书从选题策划、体例设计、约请作者、审稿编辑加工等方面,将守正创新的原则落到了实处。
1.严格选目标准
守正的原则体现在“三全”丛书的选目上。在策划过程中,编辑室采取广泛提名、严格挑选的方式,筛选出能够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品种列入出版计划。在已经出版的上百种图书中,上启春秋时期的《周易》《尚书》,下至清代的《聊斋志异》《经史百家杂钞》,时间跨度大。同时,丛书内容也包罗万象。丛书中囊括了传统意义上的经史子集各部著作,经部的“四书五经”“十三经”等均已出齐;史部著作已出版《国语》《战国策》等;子部著作在不断补充中,已出版的有《老子》《庄子》《韩非子》《管子》《墨子》《列子》《孙子兵法》等,还有范围广泛的集部著作,如《楚辞》《文选》等。丛书内部的细分产品线有地理类的《大唐西域记》《徐霞客游记》等,字书类的《尔雅》《说文解字》等,农工类的《齐民要术》《梦溪笔谈》等,家书家训类的《颜氏家训》《曾国藩家训》等,还有《世说新语》《坛经》《茶经·续茶经》《随园食单》《阅微草堂笔记》《古文观止》等多种类型的经典著作,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精华、最有生命力的部分。
在选取和收录必读热门经典著作的同时,丛书也注意挖掘和整理相对“冷门”的著作,如《黄帝四经·关尹子·尸子》《公孙龙子(外三种)》等 ,为这些名声不显的著作提供了一个全本全注全译的完整版本,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积累做好了扎实的基础工作。
2.择优约请作者
守正的原则体现在所约请的译注作者上。本套丛书的译注作者,如王世舜(《尚书》)、胡平生(《礼记》)、彭林(《仪礼》)、陈桐生(《国语》《盐铁论》)、石声汉(《齐民要术》)、林家骊(《楚辞》)、王志彬(《文心雕龙》)、朱惠荣(《徐霞客游记》)、梁满仓(《人物志》)、张善文(《周易》)、陈桥驿(《水经注》)等,均为相关研究领域的资深学者专家,学养深厚,观点权威。这样一批高水平的作者,真正保证了“点到位、注到位、译到位”,为普通读者准确读懂经典,避免误解,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严谨体例设计
守正的原则体现在体例设计上。这套书的体例以原文、注释、译文为主,部分辅以题解等栏目,力争帮助读者实现无障碍阅读。在原文方面,一般选择通行版本尤其是中华书局已出版的点校整理本为底本,并依照现代汉语规范对用字进行处理,便于读者阅读。在注释方面,一般包括注音、释词、串讲和必要的校记,对文中涉及的背景及典故进行简要准确的说明,有些地方还注意汇集相关评论。在译文方面,尽量做到语言流畅、表达清晰,准确传达原文意思,体现原文的意境和风格。同时,为严格把关,名副其实,凡是不适合或做不到全本全注全译的品种均不能入选丛书,故《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没有收录。
这些守正的原则保证了丛书的学术水准,是其获得多层次读者广泛认可的基础。
三、多方面创新,不断扩大市场影响
唯有坚持走创新发展的道路,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得一席之地。为此,中华书局各部门进行了多样尝试,下大力气进行供给侧方面的结构性改革,通过各种形式的创新,将传统文化读物重新细化、包装,让它们更加具有亲和力,更容易“飞入寻常百姓家”。
1.拓展多条产品线,构建立体产品网络
随着已出品种的增加,中华书局将丛书中的相关图书选出,先后推出了“四书五经(大字本)”“十三经”等独立品种,为读者选购提供便利条件。同时,不断丰富丛书中的产品线,如管理类的《管子》《商君书》等,医学类的《黄帝内经》《温疫论》等,人物列传类的《唐才子传》《廉吏传》等,蒙学经典读物《笠翁对韵》《格言联璧》《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等,进一步细分市场,构建立体产品网络,满足读者不同需求。
2.打造丛书品牌,明晰丛书形象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上市以来深受各层面读者的欢迎,被大家亲切地称为“三全”丛书。我们顺势而为,为丛书设计了“三全”的品牌标志,并从2019年7月起印制于全套系图书的封面上。自此,“三全”有了自己的LOGO,成为一个IP,这不但使其品牌形象更加清晰、准确,而且更有利于口碑传播,更易被读者所认知和接纳。
为了响应市场变化,编辑部积极参与营销活动,比如为“中华书局1912”公众号撰写文章,为网店的商品浏览页面提供拉页素材,参与平台直播活动等,这些创新型营销活动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与市场终端的多重互动,也为策划选题带来了更广阔的思路。
四、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基础。“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挖掘、整理和传承中华经典名著文本,正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非常有意义的一项工作。本着这样的信念,“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坚持守正创新的原则,严格质量把关,创新产品设计,扎实结构布局,探索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传统文化普及圖书出版规划之路。
(作者单位系中华书局)
关键词:传统文化 守正创新 出版实践
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从五千年来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中而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著作集中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品格,是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儿女的智慧结晶。普及和推广中华经典著作的阅读,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疑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简称“三全”丛书)就是基于这样的考量而策划出版的。该套丛书自2010年推出第一辑以来,已经走过10年的出版历程,全套丛书的出书规模现已超过100种,并在持续增加,累计发货码洋超3亿元,增长势头良好。
回顾该套丛书的出版经验,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传统文化图书市场的驱动因素,有助于我们紧跟时代步伐,深度挖掘读者需求,有助于更好地丰富相关出版物品种。
一、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顺应时代发展要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前人著作中的思想仍然给身处新时代的人们以启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在中央精神的指导下,在各项政策的积极推动下,全国图书零售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古典文学、哲学、历史、学术、国学经典等传统文化相关板块持续增长,热度不减。各级各类出版基金也为传统文化相关图书的出版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整理、展示、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是当今出版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传统文化出版重镇的中华书局,是一家有着100多年历史的资深出版机构。中华书局多年来深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领域,以“弘扬传统 服务学术 传承文明 创新生活”为己任,积累了相当丰厚的出版资源。这无疑为策划出版“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全”丛书从浩如烟海的中华文化典籍中精选出有新时代价值、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集中呈现给读者,并通过“全注全译”的形式,在现代读者与古代典籍之间搭起桥梁,便于今人更全面、更深入地认识、理解和传承前人留下的精神财富。
二、坚持守正的出版原则,保证学术质量
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宣传思想战线进入了守正创新的重要阶段。守正创新,是新时代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出版工作的指导方针。“三全”丛书从选题策划、体例设计、约请作者、审稿编辑加工等方面,将守正创新的原则落到了实处。
1.严格选目标准
守正的原则体现在“三全”丛书的选目上。在策划过程中,编辑室采取广泛提名、严格挑选的方式,筛选出能够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品种列入出版计划。在已经出版的上百种图书中,上启春秋时期的《周易》《尚书》,下至清代的《聊斋志异》《经史百家杂钞》,时间跨度大。同时,丛书内容也包罗万象。丛书中囊括了传统意义上的经史子集各部著作,经部的“四书五经”“十三经”等均已出齐;史部著作已出版《国语》《战国策》等;子部著作在不断补充中,已出版的有《老子》《庄子》《韩非子》《管子》《墨子》《列子》《孙子兵法》等,还有范围广泛的集部著作,如《楚辞》《文选》等。丛书内部的细分产品线有地理类的《大唐西域记》《徐霞客游记》等,字书类的《尔雅》《说文解字》等,农工类的《齐民要术》《梦溪笔谈》等,家书家训类的《颜氏家训》《曾国藩家训》等,还有《世说新语》《坛经》《茶经·续茶经》《随园食单》《阅微草堂笔记》《古文观止》等多种类型的经典著作,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精华、最有生命力的部分。
在选取和收录必读热门经典著作的同时,丛书也注意挖掘和整理相对“冷门”的著作,如《黄帝四经·关尹子·尸子》《公孙龙子(外三种)》等 ,为这些名声不显的著作提供了一个全本全注全译的完整版本,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积累做好了扎实的基础工作。
2.择优约请作者
守正的原则体现在所约请的译注作者上。本套丛书的译注作者,如王世舜(《尚书》)、胡平生(《礼记》)、彭林(《仪礼》)、陈桐生(《国语》《盐铁论》)、石声汉(《齐民要术》)、林家骊(《楚辞》)、王志彬(《文心雕龙》)、朱惠荣(《徐霞客游记》)、梁满仓(《人物志》)、张善文(《周易》)、陈桥驿(《水经注》)等,均为相关研究领域的资深学者专家,学养深厚,观点权威。这样一批高水平的作者,真正保证了“点到位、注到位、译到位”,为普通读者准确读懂经典,避免误解,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严谨体例设计
守正的原则体现在体例设计上。这套书的体例以原文、注释、译文为主,部分辅以题解等栏目,力争帮助读者实现无障碍阅读。在原文方面,一般选择通行版本尤其是中华书局已出版的点校整理本为底本,并依照现代汉语规范对用字进行处理,便于读者阅读。在注释方面,一般包括注音、释词、串讲和必要的校记,对文中涉及的背景及典故进行简要准确的说明,有些地方还注意汇集相关评论。在译文方面,尽量做到语言流畅、表达清晰,准确传达原文意思,体现原文的意境和风格。同时,为严格把关,名副其实,凡是不适合或做不到全本全注全译的品种均不能入选丛书,故《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没有收录。
这些守正的原则保证了丛书的学术水准,是其获得多层次读者广泛认可的基础。
三、多方面创新,不断扩大市场影响
唯有坚持走创新发展的道路,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得一席之地。为此,中华书局各部门进行了多样尝试,下大力气进行供给侧方面的结构性改革,通过各种形式的创新,将传统文化读物重新细化、包装,让它们更加具有亲和力,更容易“飞入寻常百姓家”。
1.拓展多条产品线,构建立体产品网络
随着已出品种的增加,中华书局将丛书中的相关图书选出,先后推出了“四书五经(大字本)”“十三经”等独立品种,为读者选购提供便利条件。同时,不断丰富丛书中的产品线,如管理类的《管子》《商君书》等,医学类的《黄帝内经》《温疫论》等,人物列传类的《唐才子传》《廉吏传》等,蒙学经典读物《笠翁对韵》《格言联璧》《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等,进一步细分市场,构建立体产品网络,满足读者不同需求。
2.打造丛书品牌,明晰丛书形象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上市以来深受各层面读者的欢迎,被大家亲切地称为“三全”丛书。我们顺势而为,为丛书设计了“三全”的品牌标志,并从2019年7月起印制于全套系图书的封面上。自此,“三全”有了自己的LOGO,成为一个IP,这不但使其品牌形象更加清晰、准确,而且更有利于口碑传播,更易被读者所认知和接纳。
为了响应市场变化,编辑部积极参与营销活动,比如为“中华书局1912”公众号撰写文章,为网店的商品浏览页面提供拉页素材,参与平台直播活动等,这些创新型营销活动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与市场终端的多重互动,也为策划选题带来了更广阔的思路。
四、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基础。“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挖掘、整理和传承中华经典名著文本,正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非常有意义的一项工作。本着这样的信念,“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坚持守正创新的原则,严格质量把关,创新产品设计,扎实结构布局,探索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传统文化普及圖书出版规划之路。
(作者单位系中华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