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余映潮是一名深受广大语文教师喜爱的特级教师,究其原因,不外乎其“鲜活灵动”的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本文以其执教的《济南的冬天》为例,拟从教材处理、教学思路、课堂提问等方面对其教学艺术探幽析微。
【关键词】余映潮 ; 教学艺术 ; 探幽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146-01
余映潮老师的课堂教学,以“美”为灵魂,以“块”为框架,以“品”为手段。《济南的冬天》彰显了他“理性思考,诗意策划”的教学思想和“鲜活灵动”的教学艺术。
一、教材处理机智的艺术
教材处理,简言之就是“教什么”“选什么教”“教什么最好”。因此,教材处理的艺术就是科学地、动态地、机智地组织教学内容的艺术,就是提炼与组合的教学艺术。
且看余映潮执教的《济南的冬天》的教学创意——熟读一篇:反复朗读课文,概说课文大意,概括课文段意;精读一段:精读课文第三段,即“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一段,从划分层次、概括段意、语言的表现力等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细读品味;背读一节:背读课文第五段。
余映潮老师对此篇课文的处理遵循了教材处理的基本原则——简化教学头绪,优化教学内容。《济南的冬天》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提出目标的设计要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并且在教学建议部分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不难看出,新课标要求教师注重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并且学会精读、略读的不同方法。余老师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确定了对教材进行文本细读的处理。
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提示为“品味诗文优美的语言”,要求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从文章的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反复研读。余映潮老师依据教材在单元中的“地位”以及教材自身的文体特色来确定品味语言的教学处理,“只取一瓢饮”,重点突出、细节到位,不失为优质的课堂阅读教学。
二、教学思路清晰的艺术
余映潮老师倡导“教学思路设计的要素是教学线条简洁、教学步骤明朗、教学版块清晰。”他依据这一教学思路设计的原则确定了自己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文意理解,美段細读。一块块、一步步循序渐进地落实教学内容,完成教学目标。
首先,第一板块,“文意理解”。让学生通过归纳概括“济南冬天的特点”来理解全文大意,用的是“一线串珠法”,整体带动对课文的理解品读,表现出一种“线索之美”。学生一步一步地分析,教师一步一步地引导,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的力度和深度加强了;同时通过研讨回归文本,细读文本,可以说余老师很好的完成了“文意理解”这一教学内容。
其次,第二板块,“美段细读”。余老师精选课文第三自然段来引导学生品读赏析。此版块的每一个环节都很精彩,尤其是第二大环节“做作业”。实则就是习题训练,余老师却巧妙地处理成一堂层次较高的“赏析课”,新颖别致,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于无形中,化解了他们因应付考试而带来的紧张感和压力感。余老师一共出示了四道阅读训练题让学生来做:第一,“对这段文字进行诗意的画面命名”。在这一诗意的命名过程中,学生绞尽脑汁,费劲心思,训练了他们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第二,“圈出像线索一样贯穿全段的一个字”,在学生有争议的时候,余老师立足文本,告诉学生“雪”是写的内容,而“妙”字是画面的主要特点,因此整段都是写的小雪之妙,训练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对段落的分析能力;第三,“说说‘顶’‘镶’字为什么用得好”。其中涉及到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训练的是语言赏析能力;第四题,“品析‘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的表达之妙”,此问题具有代表性和概括性,而且信息量很大,锻炼了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最后,余老师又扼要点明何为“文意理解”,何为“美段细读”。显而易见,整堂课的教学思路非常清晰,分为两大板块,所有的教学设计、教学提问都围绕教学目标。不仅让学生领会了济南冬天的特点,而且还教会学生如何品析字词句段。从而在学生回答问题、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完成“整体——部分——精段”的教学。
三、有效课堂提问的艺术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足见提出问题本身的意义性。教学是一门艺术,有效提问更是一门艺术。精彩的提问能够诱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从而优化课堂教学。
余老师注重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处处显示其艺术性地提问技巧。开课之初,余老师就用一个看似很简单却有趣的问题“老师给你们训练的第一个内容将会是什么”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此,“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从而在不经意间巧妙地引出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一种读书的方法——文意理解,美段细读。可谓为整节课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在“文意理解”这一板块中,余老师设计了主问题:“宝地”“温晴”“奇迹”“有山有水”“慈善”“理想的境界”,这几个词和短语,哪一个最适合概括济南的冬天的特点?这是《济南的冬天》必讲的一个问题,多数老师可能只是直接问学生“济南冬天的特点是什么”,如果这样来设计教学的话,根据以往的阅读训练,相信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找到“温晴”二字,后面文章便无需再细读,一个问题问下去收获的信息量太小。且如此一来,如何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势必得不到良好地锻炼。反观余老师的问题设计,“宝地”、“温晴”、“奇迹”、“有山有水”、“慈善”、“理想的境界”这些词都是赞美济南冬天的,要探究哪一个最适合,必然要进入到文本里面去寻找依据。这样一个提问,牵动了学生对全篇文章的反复阅读;同时在师生对话过程中,学生也体会到作者热爱济南的情感,如此方能于不知不觉中走进文本,达到“一问能抵许多问”的艺术效果,彰显了余老师一贯倡导的“主问题设计”的教学艺术,可谓匠心独运。
当学生心里有想法却苦于无法表达时,余老师帮助学生整理思路,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每当学生发言结束后,余老师总能根据学生的发言,适当引用学生的语言给以恰当的评点和引导,而不是简单的“对”与“不对”或“好”与“不好”,体现了余老师巧妙的语言技巧和精湛的教学艺术,折射的是余老师优秀的教师素养。
余老师的整个教学流程自然、和谐、行云流水,既教授了课文的重要内容,又让学生学习并掌握了阅读的方法。学生学习的内容和掌握的知识都是教学过程中自然生成的,没有强行灌输、没有牵强附会。学生易学、老师易教,这也许就是名师的高明兼魅力之处吧。
参考文献
[1]余映潮.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
【关键词】余映潮 ; 教学艺术 ; 探幽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146-01
余映潮老师的课堂教学,以“美”为灵魂,以“块”为框架,以“品”为手段。《济南的冬天》彰显了他“理性思考,诗意策划”的教学思想和“鲜活灵动”的教学艺术。
一、教材处理机智的艺术
教材处理,简言之就是“教什么”“选什么教”“教什么最好”。因此,教材处理的艺术就是科学地、动态地、机智地组织教学内容的艺术,就是提炼与组合的教学艺术。
且看余映潮执教的《济南的冬天》的教学创意——熟读一篇:反复朗读课文,概说课文大意,概括课文段意;精读一段:精读课文第三段,即“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一段,从划分层次、概括段意、语言的表现力等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细读品味;背读一节:背读课文第五段。
余映潮老师对此篇课文的处理遵循了教材处理的基本原则——简化教学头绪,优化教学内容。《济南的冬天》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提出目标的设计要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并且在教学建议部分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不难看出,新课标要求教师注重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并且学会精读、略读的不同方法。余老师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确定了对教材进行文本细读的处理。
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提示为“品味诗文优美的语言”,要求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从文章的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反复研读。余映潮老师依据教材在单元中的“地位”以及教材自身的文体特色来确定品味语言的教学处理,“只取一瓢饮”,重点突出、细节到位,不失为优质的课堂阅读教学。
二、教学思路清晰的艺术
余映潮老师倡导“教学思路设计的要素是教学线条简洁、教学步骤明朗、教学版块清晰。”他依据这一教学思路设计的原则确定了自己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文意理解,美段細读。一块块、一步步循序渐进地落实教学内容,完成教学目标。
首先,第一板块,“文意理解”。让学生通过归纳概括“济南冬天的特点”来理解全文大意,用的是“一线串珠法”,整体带动对课文的理解品读,表现出一种“线索之美”。学生一步一步地分析,教师一步一步地引导,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的力度和深度加强了;同时通过研讨回归文本,细读文本,可以说余老师很好的完成了“文意理解”这一教学内容。
其次,第二板块,“美段细读”。余老师精选课文第三自然段来引导学生品读赏析。此版块的每一个环节都很精彩,尤其是第二大环节“做作业”。实则就是习题训练,余老师却巧妙地处理成一堂层次较高的“赏析课”,新颖别致,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于无形中,化解了他们因应付考试而带来的紧张感和压力感。余老师一共出示了四道阅读训练题让学生来做:第一,“对这段文字进行诗意的画面命名”。在这一诗意的命名过程中,学生绞尽脑汁,费劲心思,训练了他们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第二,“圈出像线索一样贯穿全段的一个字”,在学生有争议的时候,余老师立足文本,告诉学生“雪”是写的内容,而“妙”字是画面的主要特点,因此整段都是写的小雪之妙,训练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对段落的分析能力;第三,“说说‘顶’‘镶’字为什么用得好”。其中涉及到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训练的是语言赏析能力;第四题,“品析‘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的表达之妙”,此问题具有代表性和概括性,而且信息量很大,锻炼了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最后,余老师又扼要点明何为“文意理解”,何为“美段细读”。显而易见,整堂课的教学思路非常清晰,分为两大板块,所有的教学设计、教学提问都围绕教学目标。不仅让学生领会了济南冬天的特点,而且还教会学生如何品析字词句段。从而在学生回答问题、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完成“整体——部分——精段”的教学。
三、有效课堂提问的艺术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足见提出问题本身的意义性。教学是一门艺术,有效提问更是一门艺术。精彩的提问能够诱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从而优化课堂教学。
余老师注重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处处显示其艺术性地提问技巧。开课之初,余老师就用一个看似很简单却有趣的问题“老师给你们训练的第一个内容将会是什么”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此,“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从而在不经意间巧妙地引出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一种读书的方法——文意理解,美段细读。可谓为整节课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在“文意理解”这一板块中,余老师设计了主问题:“宝地”“温晴”“奇迹”“有山有水”“慈善”“理想的境界”,这几个词和短语,哪一个最适合概括济南的冬天的特点?这是《济南的冬天》必讲的一个问题,多数老师可能只是直接问学生“济南冬天的特点是什么”,如果这样来设计教学的话,根据以往的阅读训练,相信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找到“温晴”二字,后面文章便无需再细读,一个问题问下去收获的信息量太小。且如此一来,如何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势必得不到良好地锻炼。反观余老师的问题设计,“宝地”、“温晴”、“奇迹”、“有山有水”、“慈善”、“理想的境界”这些词都是赞美济南冬天的,要探究哪一个最适合,必然要进入到文本里面去寻找依据。这样一个提问,牵动了学生对全篇文章的反复阅读;同时在师生对话过程中,学生也体会到作者热爱济南的情感,如此方能于不知不觉中走进文本,达到“一问能抵许多问”的艺术效果,彰显了余老师一贯倡导的“主问题设计”的教学艺术,可谓匠心独运。
当学生心里有想法却苦于无法表达时,余老师帮助学生整理思路,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每当学生发言结束后,余老师总能根据学生的发言,适当引用学生的语言给以恰当的评点和引导,而不是简单的“对”与“不对”或“好”与“不好”,体现了余老师巧妙的语言技巧和精湛的教学艺术,折射的是余老师优秀的教师素养。
余老师的整个教学流程自然、和谐、行云流水,既教授了课文的重要内容,又让学生学习并掌握了阅读的方法。学生学习的内容和掌握的知识都是教学过程中自然生成的,没有强行灌输、没有牵强附会。学生易学、老师易教,这也许就是名师的高明兼魅力之处吧。
参考文献
[1]余映潮.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