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题:人教版选修3-3第七章第3节分子间作用力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学案式教学法:这种方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学案阅读教材、进行有效自学、独立思考,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小组解决不了的再进行全班式讨论、甚至争论。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进一步纠正学生中的错误认识,得到正确的结论。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还有可能生成新的问题,需要学生进一步思考和学习,这是非常宝贵的资源。
二.教材分析:
这节内容分析了分子间的斥力和引力的不同特点后,再让学生观察其图像,并作出分子间的合力随分子间距变化的图像。学生在作图的过程中,不仅知道了分子间的作用力的在不同范围内的特点,重要的是加深了对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理解,学会如何用图像来表示某个变化的量,这对提高学生用函数图像表达、分析物理问题的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三.学情分析:
1、分子间的作用力,是微观领域的力,学生很难理解大量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是什么样子的,所以设计好教科书中的实验显得尤为重要。
2、对于分子间作用力的图像,学生首次遇到在同一坐标系中表达两个方向不同在变量问题,也是思维方式上的一个障碍难点。
四.教学流程:
1.自主学习、完成学案:指导学生围绕学案阅读教材,进行自学,并独立完成学案内容。
2.组内交流、合作探究: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检查学案内容完成情况,针对不同看法相互讨论并尽量达成一致意见
3.小组展示、生生质疑、师生质疑、拓展延伸:
4.方法归纳、总结评价:
5.测评训练、巩固提高:通过练习,强化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方法归纳、总结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处理比较好的地方是上述第3个环节。首先检查学生学案的完成情况:
(1)检测学生自学效果。让学生甲提出一实验现象,提问学生乙:“该现象反映了分子与分子之间哪种特点?”。例如:甲问:“扩散现象”;乙答“说明分子间有空隙”。
(2)根据课本图象和课本“思考与讨论”要求做出的分子所受合力的图象总结分子间作用力的规律:①斥力和引力都随分子间距的增大而减小,但斥力减小的更快;②当分子间距为r0时,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大小相等,合力为0;③当分子间距小于r0 时,斥力大于引力,作用力的合力表现为斥力,并随分子间距的增大而减小;④当分子间距大于r0 时,引力大于斥力,其合力表现为引力,并随分子间距的增大而先减小增大后减小至0;
在这一环节重点讨论了分子所受合力随分子间距变化的规律。
然后针对本节重点和难点,我进行了以下设计:
(3)根据大家总结的规律再作出分子间作用力的图像
多名学生展示并进行评价:略
问:“怎样可以又快又准地作出分子間作用力的图象呢?”
学生归纳作图的要点:①当r= r0时,斥力和引力大小相等。②斥力和引力都随分子间距的增大而减小,但斥力减小得更快。③分子所受合力随分子间距变化的规律。
(4)分组实验:拉断绳子,体会分子间的引力作用。拉断的绳子不能再复原,了解分子间作用力的作用范围。
(5)新生成的问题:①分子间的合力什么时候最大?②r0大概是多少?③从图象来看,分子间引力和斥力都将趋近与0,那大致到什么位置分子力接近与0呢?
这些新生成的问题留待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下节课给出结果。
五.反思与总结:
1.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充分发挥学案的功能,真正做到"不学不讲、不议不讲、不练不讲",就可以杜绝以往填鸭式的满堂灌模式,彻底还给学生学生学习的权利。
2. 《学记》中早就指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所以让学生通过小组甚至在全班范围内进行相互交流,我认为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
3.学生通过所学内容的讨论,可以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加深理解;同时还可以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对问题的钻研精神和训练语言表达的能力。
4.通过测评,结果表明:普通班里95%以上的学生都很好地掌握了分子间斥力、引力和分子间作用合力的规律,并能熟练运用之,我感到非常满意。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学案式教学法:这种方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学案阅读教材、进行有效自学、独立思考,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小组解决不了的再进行全班式讨论、甚至争论。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进一步纠正学生中的错误认识,得到正确的结论。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还有可能生成新的问题,需要学生进一步思考和学习,这是非常宝贵的资源。
二.教材分析:
这节内容分析了分子间的斥力和引力的不同特点后,再让学生观察其图像,并作出分子间的合力随分子间距变化的图像。学生在作图的过程中,不仅知道了分子间的作用力的在不同范围内的特点,重要的是加深了对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理解,学会如何用图像来表示某个变化的量,这对提高学生用函数图像表达、分析物理问题的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三.学情分析:
1、分子间的作用力,是微观领域的力,学生很难理解大量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是什么样子的,所以设计好教科书中的实验显得尤为重要。
2、对于分子间作用力的图像,学生首次遇到在同一坐标系中表达两个方向不同在变量问题,也是思维方式上的一个障碍难点。
四.教学流程:
1.自主学习、完成学案:指导学生围绕学案阅读教材,进行自学,并独立完成学案内容。
2.组内交流、合作探究: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检查学案内容完成情况,针对不同看法相互讨论并尽量达成一致意见
3.小组展示、生生质疑、师生质疑、拓展延伸:
4.方法归纳、总结评价:
5.测评训练、巩固提高:通过练习,强化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方法归纳、总结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处理比较好的地方是上述第3个环节。首先检查学生学案的完成情况:
(1)检测学生自学效果。让学生甲提出一实验现象,提问学生乙:“该现象反映了分子与分子之间哪种特点?”。例如:甲问:“扩散现象”;乙答“说明分子间有空隙”。
(2)根据课本图象和课本“思考与讨论”要求做出的分子所受合力的图象总结分子间作用力的规律:①斥力和引力都随分子间距的增大而减小,但斥力减小的更快;②当分子间距为r0时,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大小相等,合力为0;③当分子间距小于r0 时,斥力大于引力,作用力的合力表现为斥力,并随分子间距的增大而减小;④当分子间距大于r0 时,引力大于斥力,其合力表现为引力,并随分子间距的增大而先减小增大后减小至0;
在这一环节重点讨论了分子所受合力随分子间距变化的规律。
然后针对本节重点和难点,我进行了以下设计:
(3)根据大家总结的规律再作出分子间作用力的图像
多名学生展示并进行评价:略
问:“怎样可以又快又准地作出分子間作用力的图象呢?”
学生归纳作图的要点:①当r= r0时,斥力和引力大小相等。②斥力和引力都随分子间距的增大而减小,但斥力减小得更快。③分子所受合力随分子间距变化的规律。
(4)分组实验:拉断绳子,体会分子间的引力作用。拉断的绳子不能再复原,了解分子间作用力的作用范围。
(5)新生成的问题:①分子间的合力什么时候最大?②r0大概是多少?③从图象来看,分子间引力和斥力都将趋近与0,那大致到什么位置分子力接近与0呢?
这些新生成的问题留待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下节课给出结果。
五.反思与总结:
1.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充分发挥学案的功能,真正做到"不学不讲、不议不讲、不练不讲",就可以杜绝以往填鸭式的满堂灌模式,彻底还给学生学生学习的权利。
2. 《学记》中早就指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所以让学生通过小组甚至在全班范围内进行相互交流,我认为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
3.学生通过所学内容的讨论,可以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加深理解;同时还可以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对问题的钻研精神和训练语言表达的能力。
4.通过测评,结果表明:普通班里95%以上的学生都很好地掌握了分子间斥力、引力和分子间作用合力的规律,并能熟练运用之,我感到非常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