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根据某一工民建工程勘察及验槽经验,分析了勘察外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认识了冲洪积层局部软弱土层存在的特点及经验教训。
关键词:勘察;验槽;软弱土;经验教训
工民建工程地基基础施工之前,需要各方对基槽进行检验,以便发现不可预见问题时及时进行设计变更或地基处理。本文通过对某民俗村1#楼地基验槽发现的问题,重新审视了在冲洪积地层区域进行工程勘察特别是外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总结教训。
1.区域地质概况及场地地形地貌
场区位于场区大地构造单元位于鲁西中台隆(Ⅱ2)—鲁西拱断束(Ⅲ8)—泰沂穹断束(Ⅵ25)区内,南邻新蒙凹断束(Ⅵ26)。区域内构造发育,脆性断裂以北西方向为主,北东方向、东西方向、南北方向次之。
拟建场地现状为泰山东麓某村居民区,场地一般地面标高为247.50~259.70m,最大高差为12.20m,地势起伏大。地貌单元属山前冲洪积平原,地形上总体呈东北高、西南低。
2.场地地层情况
据勘察报告,在地表下12.00m深度范围内,除杂填土外,其余为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地层及太古宙晚太古代阜平期蒙山超单元扫帚峪单元片麻状细粒黑云英云闪长岩(msTo13)。
①杂填土(Q4ml)
杂色,结构松散,均匀性差,主要由碎砖块、混凝土碎块及漂卵石等建筑垃圾组成,局部为粘性土。该层分布较为普遍,一般层厚0.20~3.00m,平均厚度1.20m。
②强风化漂卵石(Q3pl)
黄褐色,肉红色,中密至密实,成分为强风化混合花岗岩和片麻岩及少量粗砂、粘性土,岩芯多为密实粗砂粒状,个别尚存坚硬风化核,并可见环状铁锰锈斑,粒间孔隙为粘性土充填并与风化漂卵石互成一体,不易区分。该层分布普遍,层厚2.70m~10.50m,平均厚度8.03m,层底埋深6.50m~11.70m,层底标高237.30m~249.10m。
③全风化片麻状细粒黑云英云闪长岩(msTo13)
黄褐色,中粗粒结构,片麻状构造,成分主要以长石、石英为主,次为角闪石、云母等,风化裂隙极为发育,手可捏碎,岩芯呈砂状。该层分布普遍,部分钻孔未揭露,揭露厚度0.60m~2.80m,平均揭露厚度1.54m,埋深8.70m~11.80m,层底标高239.10m~246.90m。
④强风化片麻状细粒黑云英云闪长岩(msTo13)
黄褐色,中粗粒结构,片麻状构造 ,成分主要以长石、石英为主,次为角闪石、云母等,裂隙发育,锤击可碎,岩芯呈碎块状,少量呈短柱状。该层分布普遍,未揭穿,最大揭露厚度2.50m。
3.1#楼验槽揭示及地基处理意见
地基验槽时,在基坑内北部及东部部分区域发现软弱土,呈黑色,无臭味,并挖出炭化树木残段。经现场踏勘,确定该层土属泥炭质土,可见残留植物根系等,据此推断该层形成于年代久远的冲洪积期,被强风化漂卵石覆盖。
野外勘察时2#楼西北角11#钻孔受场地条件限制向北侧偏移了10m,该钻孔岩芯未发现软弱土,且后来条件允许时未能及时补充钻探。不能确定2#楼基础下是否分布软弱土。此时,2#楼基础垫层已施工完毕。经各方共同验槽后提出如下地基处理意见。
① 挖除1#楼基坑内泥炭质土,超挖部分用7:3砂石换填;
② 为进一步探明泥炭质土层的分布范围,在1#楼及2#楼间布设两个施工勘察钻探孔。
4.施工勘察结论
根据地基处理意见,安排一台钻机对指定位置进行施工勘察。A钻孔位于1#、2#住宅楼中间靠近2#楼西北角处,进尺7.0m;B钻孔位于1#、2#住宅楼中间靠近1#楼东北角处,进尺3.4m。现将A、B两个钻探孔简要描述如下:
A钻孔岩芯描述数据:第①层:强风化漂卵石,本层层厚4.0m;第②层:全风化片麻状细粒黑云英云闪长岩,本层未揭穿,揭露厚度3.0m。
B钻孔岩芯描述数据:第①层:强风化漂卵石,本层层厚1.2m;第②层:粗砂,本层厚0.9m;第③层泥炭质土,本层层厚0.9m;第④层强风化漂卵石,本层未揭穿,揭露厚度0.4m。
根据以上两个施工勘察钻孔揭露地层情况及实地调查,该层泥炭质土仅分布在1#楼基坑内北部及东部部分区域,未向2#住宅楼基底延伸。
5.经验及教训
根据以上两个施工勘察钻孔揭露地层情况及实地调查,该层泥炭质土仅分布在1#楼基坑北部及东部部分区域,未向2#住宅楼基底延伸。若是A钻孔岩芯揭露软弱土层,则该软弱土层极有可能向2#楼基底延伸,因2#楼基础垫层已经施工完毕,且正在进行基础施工,其危害和损失是极大的。本工程验槽过程中及时发现了勘察外业工作中存在的疏漏和问题,对工程勘察负责人和外业技术人员敲响了警钟,应特别注意在冲洪积地层区域进行工程勘察过程中是否存在软弱土层等工程不良地质现象。
(作者单位:山东农业大学勘察设计研究院)
关键词:勘察;验槽;软弱土;经验教训
工民建工程地基基础施工之前,需要各方对基槽进行检验,以便发现不可预见问题时及时进行设计变更或地基处理。本文通过对某民俗村1#楼地基验槽发现的问题,重新审视了在冲洪积地层区域进行工程勘察特别是外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总结教训。
1.区域地质概况及场地地形地貌
场区位于场区大地构造单元位于鲁西中台隆(Ⅱ2)—鲁西拱断束(Ⅲ8)—泰沂穹断束(Ⅵ25)区内,南邻新蒙凹断束(Ⅵ26)。区域内构造发育,脆性断裂以北西方向为主,北东方向、东西方向、南北方向次之。
拟建场地现状为泰山东麓某村居民区,场地一般地面标高为247.50~259.70m,最大高差为12.20m,地势起伏大。地貌单元属山前冲洪积平原,地形上总体呈东北高、西南低。
2.场地地层情况
据勘察报告,在地表下12.00m深度范围内,除杂填土外,其余为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地层及太古宙晚太古代阜平期蒙山超单元扫帚峪单元片麻状细粒黑云英云闪长岩(msTo13)。
①杂填土(Q4ml)
杂色,结构松散,均匀性差,主要由碎砖块、混凝土碎块及漂卵石等建筑垃圾组成,局部为粘性土。该层分布较为普遍,一般层厚0.20~3.00m,平均厚度1.20m。
②强风化漂卵石(Q3pl)
黄褐色,肉红色,中密至密实,成分为强风化混合花岗岩和片麻岩及少量粗砂、粘性土,岩芯多为密实粗砂粒状,个别尚存坚硬风化核,并可见环状铁锰锈斑,粒间孔隙为粘性土充填并与风化漂卵石互成一体,不易区分。该层分布普遍,层厚2.70m~10.50m,平均厚度8.03m,层底埋深6.50m~11.70m,层底标高237.30m~249.10m。
③全风化片麻状细粒黑云英云闪长岩(msTo13)
黄褐色,中粗粒结构,片麻状构造,成分主要以长石、石英为主,次为角闪石、云母等,风化裂隙极为发育,手可捏碎,岩芯呈砂状。该层分布普遍,部分钻孔未揭露,揭露厚度0.60m~2.80m,平均揭露厚度1.54m,埋深8.70m~11.80m,层底标高239.10m~246.90m。
④强风化片麻状细粒黑云英云闪长岩(msTo13)
黄褐色,中粗粒结构,片麻状构造 ,成分主要以长石、石英为主,次为角闪石、云母等,裂隙发育,锤击可碎,岩芯呈碎块状,少量呈短柱状。该层分布普遍,未揭穿,最大揭露厚度2.50m。
3.1#楼验槽揭示及地基处理意见
地基验槽时,在基坑内北部及东部部分区域发现软弱土,呈黑色,无臭味,并挖出炭化树木残段。经现场踏勘,确定该层土属泥炭质土,可见残留植物根系等,据此推断该层形成于年代久远的冲洪积期,被强风化漂卵石覆盖。
野外勘察时2#楼西北角11#钻孔受场地条件限制向北侧偏移了10m,该钻孔岩芯未发现软弱土,且后来条件允许时未能及时补充钻探。不能确定2#楼基础下是否分布软弱土。此时,2#楼基础垫层已施工完毕。经各方共同验槽后提出如下地基处理意见。
① 挖除1#楼基坑内泥炭质土,超挖部分用7:3砂石换填;
② 为进一步探明泥炭质土层的分布范围,在1#楼及2#楼间布设两个施工勘察钻探孔。
4.施工勘察结论
根据地基处理意见,安排一台钻机对指定位置进行施工勘察。A钻孔位于1#、2#住宅楼中间靠近2#楼西北角处,进尺7.0m;B钻孔位于1#、2#住宅楼中间靠近1#楼东北角处,进尺3.4m。现将A、B两个钻探孔简要描述如下:
A钻孔岩芯描述数据:第①层:强风化漂卵石,本层层厚4.0m;第②层:全风化片麻状细粒黑云英云闪长岩,本层未揭穿,揭露厚度3.0m。
B钻孔岩芯描述数据:第①层:强风化漂卵石,本层层厚1.2m;第②层:粗砂,本层厚0.9m;第③层泥炭质土,本层层厚0.9m;第④层强风化漂卵石,本层未揭穿,揭露厚度0.4m。
根据以上两个施工勘察钻孔揭露地层情况及实地调查,该层泥炭质土仅分布在1#楼基坑内北部及东部部分区域,未向2#住宅楼基底延伸。
5.经验及教训
根据以上两个施工勘察钻孔揭露地层情况及实地调查,该层泥炭质土仅分布在1#楼基坑北部及东部部分区域,未向2#住宅楼基底延伸。若是A钻孔岩芯揭露软弱土层,则该软弱土层极有可能向2#楼基底延伸,因2#楼基础垫层已经施工完毕,且正在进行基础施工,其危害和损失是极大的。本工程验槽过程中及时发现了勘察外业工作中存在的疏漏和问题,对工程勘察负责人和外业技术人员敲响了警钟,应特别注意在冲洪积地层区域进行工程勘察过程中是否存在软弱土层等工程不良地质现象。
(作者单位:山东农业大学勘察设计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