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论述高校资助育人锥体模式的构建与应用,分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提出资助与人文关怀、资助与能力培养、资助与励志相结合等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的要点,探讨从辅导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朋辈互助小组三个维度构建资助育人锥体模式,并从发挥辅导员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建立朋辈互助小组的长效运行机制三方面应用资助育人锥体模式。
【关键词】高校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资助育人 锥体模式 构建 应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3C-0039-03
当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面临着既要经济助人,又要励志育人的双重挑战。资助以教育为导向,资助是手段,育人是目标,这样才能实现最大效益,体现出真正的价值。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紧贴精准资助主题,实现资助育人制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契合,实现立德树人。高校要实现学生资助工作必须把“育人”这一主线贯穿到资助工作的全过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资助工作,才能真正做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物质上帮助学生,在精神上培育学生,在能力上锻炼学生,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自信、自尊、自强精神,切实发挥资助与育人相统一的功效。
一、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
(一)思想上存在精神贫困的现象
部分贫困学生由于家庭环境、经济条件的限制,缺乏培训和锻炼机会,能力素质相对欠缺,不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参与校内外勤工助学岗位竞聘时易遭遇挫折,只能依靠助学金、贫困补助等救助方式解决经济困难,因而容易滋生“等、靠、要”的依赖思想。部分受资助学生不思上进,不知感恩,不参加公益活动,思想上沦为“双困生”,摆脱精神上的贫困远比摆脱经济上的贫困要复杂得多。因此,建立起一套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业、心理、就业帮助等全方位支持体系,根据不同贫困生在心理、人格、思想上的特殊性和差异性,选择相应的教育内容和方式,将助学与育人、助困与励志相结合,物质资助与精神激励并举是目前高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面临的挑战。
(二)实践中存在能力素质薄弱现象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他们很大一部分来自经济、文化、教育相对落后的地区,部分学生在学习方面普遍表现出基础薄弱、知识面窄、实践操作和人际交往能力相对较差,他们的一些素质拓展发展性需求难以实现,综合素质相对较差。辅导员在资助工作中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认真分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面临的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帮助他们成才。
实践能力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否真正解困,因此,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成为资助工作中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由于来自边远地区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大部分精力集中在课堂学习,很少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因而能力方面存在欠缺,在社会实践中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同时他们也缺乏主动寻求社会实践的动力和途径。在这种情况下,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要善于用欣赏的眼光来对待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和才能,根据他们的特点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以提升他们的能力素质。
(三)心理素质上存在自卑敏感现象
由于家庭经济的压力,很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面对竞争、压力、挫折的时候更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很少向别人敞开心扉。因此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心健康,培养他们积极心理品质尤为重要。可以通过建立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档案,做好心理教育,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会在遇到心理问题时去心理健康中心咨询,及时掌握和疏导他们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还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进行正向引导,培养他们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
二、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的要点
(一)将资助与人文关怀结合起来
将资助与人文关怀相结合要求我们正确认识作为受助主体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地位,公平公正地开展资助工作,多方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问题,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人文关怀,营造一个关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性化环境。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人文关怀还要注重学生良好品格的塑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促使其全面发展,使他们学会自强自立,感恩社会,报效祖国。
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经济资助时,要注意资助的方式和方法,要尊重他们的尊严和人格,只有真诚的尊重和关怀才能产生好的工作效果和教育效果。资助应该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受到国家和社会为他们带来的人文关怀。高职院校应将提高资助育人水平作为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鼓励学生努力上进,不能停留在传统的说教层面,要深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真诚与他们交流,谈话谈心要注意方式方法,注意保护学生隐私,让学生在接受资助的同时,感受到国家、学校的关怀,让爱心在心底生根、发芽。
传达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文关怀,需要营造一个关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性化环境。一方面,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心理及自身发展等精神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加强宣传,在校园内积极营造扶贫帮困、互助互爱的良好氛围。要充分调动教师和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与资助活动,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之间形成团结融洽的关系,消除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歧视和隔阂,对他们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尊重,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营造愉快和谐的人际交往环境。
(二)将资助与能力培养结合起来
高校资助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和心理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增强自立意识、提高知识技能,促进他们的全面进步、和谐发展。
作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者,辅导员必须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努力使资助工作做到“因事而化、因時而进、因势而新”。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使资助工作的目标和旗帜“亮起来”;以学生成长成才为牵引,让资助工作的内容和形式“立起来”;以精准资助理念为支撑,使资助工作的方法和手段“活起来”,大力加强精准资助、就业创业引导及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等工作。 辅导员应了解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能力素质的要求,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增强其实践技能和适应能力。辅导员要注意发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的优点,鼓励他们参与社会调查,参加公益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掌握学习方法,丰富专业知识,实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三)将资助与励志结合起来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励志教育主要是通过感性和理性的引导、教育,唤起他们的自主意识,使他们克服自卑、忧虑和依赖感,培养他们自我规划能力,激发其潜能。辅导员要创造条件,努力将励志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环境中。营造自信乐观、自强励志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环境。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励志教育中,要结合学生情况,选择典型事迹,向周围的学生宣传、推广,增强贫苦学生成才事例的影响力,带动更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才,更好地发挥榜样作用。
三、资助育人锥体模式的构建与应用
探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和资助育人工作的要点后,需要把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三个维度,即辅导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朋辈成长互助小组,这三个维度以及人文关怀、能力培养、励志教育的主线,共同构成三面一体的资助育人锥体模式。
(一)锥体模式的构建
1.锥体模式的三个维度。锥体模式的三个维度分别是辅导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朋辈互助小组,辅导员作为教育者,是锥体模式的主导者。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受教育者是资助育人工作的受益者,在锥体模式中处于主体地位。朋辈互助成长小组由同专业优秀学长、同级同学组成,目的是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2.锥体模式的结构。锥体模式如下图所示,以辅导员为顶点,人文关怀、能力培养、励志教育为主线构成資助育人工作的三个平面,以朋辈互助小组为实际操作平台,通过发挥辅导员的主导作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主体作用和朋辈互助成长小组的力量,提高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摆脱经济困难、提升综合素养,促进其全面成才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二)锥体模式在资助育人过程中的应用
1.发挥辅导员的主导作用。探索一套适应当代青年群体特点、满足他们成长需要的资助育人模式和方法,以心换心、以情换情、以人化人,是辅导员的使命和责任。辅导员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实效为先的基本原则,不仅以理服人,更要以情感人,不仅要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知心朋友,更要成为他们的人生导师。
辅导员在开展资助工作时可以通过摸底调查,掌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第一手资料,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为他们建立绿色成长方案,通过跟踪记载学生大学生涯成长的点点滴滴,并及时反馈给他们,激励或警示他们不断提高自我、完善自我。辅导员还应注意收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功案例,用成功案例激励学生,为树立榜样。
2.充分调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结合新时代要求,对接学生需求,利用新媒体新技术,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搭建展示新平台和成长新舞台,教育引导学生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征途中,增强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绽放青春色彩,实现人生梦想。
在平时的工作中,辅导员要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分析,了解他们的优点和长处,针对不同年级的受助学生制定符合其成长规律的资助育人方案,在开展校园活动时,有针对性地指导他们参与可以发挥长处的活动,在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时,根据学生特点及兴趣爱好,找到适合他们发挥特长的平台,积累经验,增强自信,不断进步。如以培养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把各项资助项目的落实与学生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社团活动、各项能力比赛等形式,培养和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加强他们竞争意识和写作能力,鼓励他们敢于拔尖,培养其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3.建立朋辈互助小组的长效运行机制。朋辈互助小组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资助育人工作的效果与朋辈间的学长们的辅导带动关系密切相关。因此可通过建立朋辈互助小组,选拔和培训优秀学干,积极有序地组织和实施各项资助活动,通过示范带动作用,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组织协调、沟通表达的能力。
由辅导员、学生会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设计活动方式和内容,指导学生自我发展、自我成长,辅导员对活动进行指导,使其不偏离思想教育工作的航线。通过横向调动学生投身专业学习、创新创业比赛、社会实践、团学工作的积极性,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在纵向上引领学生从新生入学的起航工程、生涯规划到毕业时的就业导航,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升自身能力素质,实现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的目标。
总之,发挥辅导员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朋辈互助小组为实践操作平台,构建起亲切、真实、有温度、有思想的锥体模式资助育人模式。
【参考文献】
[1]赵红霞,高培培.子代教育对中国农村贫困代际传递的影响——基于CHIP2013的实证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7(12)
[2]袁自煌.建设教育强国的根本遵循[J].中国高等教育,2017(10)
[3]于杰,朱爱华,石晶.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J].学理论,2013(8)
【基金项目】2018年北海职业学院教育教学改革课题“精准扶贫视阈下广西高高职院校学生资助育人功能及其实效性研究”(2018YJY06)
【作者简介】赵晓兰(1980— ),广西钦州人,北海职业学院讲师,辅导员,研究方向:高职学生管理及创业就业指导。
(责编 苏 洋)
【关键词】高校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资助育人 锥体模式 构建 应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3C-0039-03
当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面临着既要经济助人,又要励志育人的双重挑战。资助以教育为导向,资助是手段,育人是目标,这样才能实现最大效益,体现出真正的价值。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紧贴精准资助主题,实现资助育人制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契合,实现立德树人。高校要实现学生资助工作必须把“育人”这一主线贯穿到资助工作的全过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资助工作,才能真正做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物质上帮助学生,在精神上培育学生,在能力上锻炼学生,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自信、自尊、自强精神,切实发挥资助与育人相统一的功效。
一、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
(一)思想上存在精神贫困的现象
部分贫困学生由于家庭环境、经济条件的限制,缺乏培训和锻炼机会,能力素质相对欠缺,不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参与校内外勤工助学岗位竞聘时易遭遇挫折,只能依靠助学金、贫困补助等救助方式解决经济困难,因而容易滋生“等、靠、要”的依赖思想。部分受资助学生不思上进,不知感恩,不参加公益活动,思想上沦为“双困生”,摆脱精神上的贫困远比摆脱经济上的贫困要复杂得多。因此,建立起一套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业、心理、就业帮助等全方位支持体系,根据不同贫困生在心理、人格、思想上的特殊性和差异性,选择相应的教育内容和方式,将助学与育人、助困与励志相结合,物质资助与精神激励并举是目前高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面临的挑战。
(二)实践中存在能力素质薄弱现象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他们很大一部分来自经济、文化、教育相对落后的地区,部分学生在学习方面普遍表现出基础薄弱、知识面窄、实践操作和人际交往能力相对较差,他们的一些素质拓展发展性需求难以实现,综合素质相对较差。辅导员在资助工作中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认真分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面临的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帮助他们成才。
实践能力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否真正解困,因此,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成为资助工作中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由于来自边远地区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大部分精力集中在课堂学习,很少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因而能力方面存在欠缺,在社会实践中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同时他们也缺乏主动寻求社会实践的动力和途径。在这种情况下,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要善于用欣赏的眼光来对待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和才能,根据他们的特点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以提升他们的能力素质。
(三)心理素质上存在自卑敏感现象
由于家庭经济的压力,很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面对竞争、压力、挫折的时候更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很少向别人敞开心扉。因此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心健康,培养他们积极心理品质尤为重要。可以通过建立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档案,做好心理教育,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会在遇到心理问题时去心理健康中心咨询,及时掌握和疏导他们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还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进行正向引导,培养他们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
二、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的要点
(一)将资助与人文关怀结合起来
将资助与人文关怀相结合要求我们正确认识作为受助主体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地位,公平公正地开展资助工作,多方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问题,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人文关怀,营造一个关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性化环境。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人文关怀还要注重学生良好品格的塑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促使其全面发展,使他们学会自强自立,感恩社会,报效祖国。
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经济资助时,要注意资助的方式和方法,要尊重他们的尊严和人格,只有真诚的尊重和关怀才能产生好的工作效果和教育效果。资助应该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受到国家和社会为他们带来的人文关怀。高职院校应将提高资助育人水平作为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鼓励学生努力上进,不能停留在传统的说教层面,要深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真诚与他们交流,谈话谈心要注意方式方法,注意保护学生隐私,让学生在接受资助的同时,感受到国家、学校的关怀,让爱心在心底生根、发芽。
传达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文关怀,需要营造一个关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性化环境。一方面,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心理及自身发展等精神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加强宣传,在校园内积极营造扶贫帮困、互助互爱的良好氛围。要充分调动教师和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与资助活动,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之间形成团结融洽的关系,消除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歧视和隔阂,对他们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尊重,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营造愉快和谐的人际交往环境。
(二)将资助与能力培养结合起来
高校资助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和心理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增强自立意识、提高知识技能,促进他们的全面进步、和谐发展。
作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者,辅导员必须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努力使资助工作做到“因事而化、因時而进、因势而新”。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使资助工作的目标和旗帜“亮起来”;以学生成长成才为牵引,让资助工作的内容和形式“立起来”;以精准资助理念为支撑,使资助工作的方法和手段“活起来”,大力加强精准资助、就业创业引导及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等工作。 辅导员应了解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能力素质的要求,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增强其实践技能和适应能力。辅导员要注意发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的优点,鼓励他们参与社会调查,参加公益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掌握学习方法,丰富专业知识,实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三)将资助与励志结合起来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励志教育主要是通过感性和理性的引导、教育,唤起他们的自主意识,使他们克服自卑、忧虑和依赖感,培养他们自我规划能力,激发其潜能。辅导员要创造条件,努力将励志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环境中。营造自信乐观、自强励志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环境。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励志教育中,要结合学生情况,选择典型事迹,向周围的学生宣传、推广,增强贫苦学生成才事例的影响力,带动更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才,更好地发挥榜样作用。
三、资助育人锥体模式的构建与应用
探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和资助育人工作的要点后,需要把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三个维度,即辅导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朋辈成长互助小组,这三个维度以及人文关怀、能力培养、励志教育的主线,共同构成三面一体的资助育人锥体模式。
(一)锥体模式的构建
1.锥体模式的三个维度。锥体模式的三个维度分别是辅导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朋辈互助小组,辅导员作为教育者,是锥体模式的主导者。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受教育者是资助育人工作的受益者,在锥体模式中处于主体地位。朋辈互助成长小组由同专业优秀学长、同级同学组成,目的是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2.锥体模式的结构。锥体模式如下图所示,以辅导员为顶点,人文关怀、能力培养、励志教育为主线构成資助育人工作的三个平面,以朋辈互助小组为实际操作平台,通过发挥辅导员的主导作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主体作用和朋辈互助成长小组的力量,提高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摆脱经济困难、提升综合素养,促进其全面成才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二)锥体模式在资助育人过程中的应用
1.发挥辅导员的主导作用。探索一套适应当代青年群体特点、满足他们成长需要的资助育人模式和方法,以心换心、以情换情、以人化人,是辅导员的使命和责任。辅导员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实效为先的基本原则,不仅以理服人,更要以情感人,不仅要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知心朋友,更要成为他们的人生导师。
辅导员在开展资助工作时可以通过摸底调查,掌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第一手资料,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为他们建立绿色成长方案,通过跟踪记载学生大学生涯成长的点点滴滴,并及时反馈给他们,激励或警示他们不断提高自我、完善自我。辅导员还应注意收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功案例,用成功案例激励学生,为树立榜样。
2.充分调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结合新时代要求,对接学生需求,利用新媒体新技术,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搭建展示新平台和成长新舞台,教育引导学生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征途中,增强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绽放青春色彩,实现人生梦想。
在平时的工作中,辅导员要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分析,了解他们的优点和长处,针对不同年级的受助学生制定符合其成长规律的资助育人方案,在开展校园活动时,有针对性地指导他们参与可以发挥长处的活动,在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时,根据学生特点及兴趣爱好,找到适合他们发挥特长的平台,积累经验,增强自信,不断进步。如以培养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把各项资助项目的落实与学生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社团活动、各项能力比赛等形式,培养和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加强他们竞争意识和写作能力,鼓励他们敢于拔尖,培养其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3.建立朋辈互助小组的长效运行机制。朋辈互助小组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资助育人工作的效果与朋辈间的学长们的辅导带动关系密切相关。因此可通过建立朋辈互助小组,选拔和培训优秀学干,积极有序地组织和实施各项资助活动,通过示范带动作用,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组织协调、沟通表达的能力。
由辅导员、学生会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设计活动方式和内容,指导学生自我发展、自我成长,辅导员对活动进行指导,使其不偏离思想教育工作的航线。通过横向调动学生投身专业学习、创新创业比赛、社会实践、团学工作的积极性,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在纵向上引领学生从新生入学的起航工程、生涯规划到毕业时的就业导航,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升自身能力素质,实现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的目标。
总之,发挥辅导员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朋辈互助小组为实践操作平台,构建起亲切、真实、有温度、有思想的锥体模式资助育人模式。
【参考文献】
[1]赵红霞,高培培.子代教育对中国农村贫困代际传递的影响——基于CHIP2013的实证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7(12)
[2]袁自煌.建设教育强国的根本遵循[J].中国高等教育,2017(10)
[3]于杰,朱爱华,石晶.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J].学理论,2013(8)
【基金项目】2018年北海职业学院教育教学改革课题“精准扶贫视阈下广西高高职院校学生资助育人功能及其实效性研究”(2018YJY06)
【作者简介】赵晓兰(1980— ),广西钦州人,北海职业学院讲师,辅导员,研究方向:高职学生管理及创业就业指导。
(责编 苏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