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的提出
多年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历史与社会课变成了教师讲条条,学生背条条的现象,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人通过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对问题教学方法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二、问题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应该是主动的,如果知识是强迫给予的,不产生生活化,对个人就不产生意义,被暂时强迫的记忆很快就会忘记,所以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使学习者主动去获得知识,这样的记忆才会长久。
2、教育先驱皮亚杰认为:真正的理解就是自我发现,所以完善的学习过程应该有一个环境,让学习者不断产生新的想法,新旧知识之间有产生互动的机会让学习者能自我调适并选择自己所需的知识,以达到学习的目的。
3、前苏联心理学家鲁宾斯坦的《问题思维理论》指出:思维的核心是创新,思维起始于问题,是由问题情境产生的,而且是以解决问题情境为目的的。
三、问题教学法的内涵
问题教学法是指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由教师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以问题的发现、探究和解决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和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其教学程序图如图所示:
设置问题,创造情境,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探索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二者相互结合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问题教学法在历史与社会课中的支用
1、问题情境的设置
(1)用音乐渲染问题情境。历史与社会课的理论一般比较抽象、枯燥,如果运用音乐创设激烈的矛盾冲突情境,使学生能够在教学中始终保持兴奋,在愉悦的情境中接受知识,慎思明辨,从而达到使学生融会贯通地接受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例如,在讲述甲午中日战争内容时,剪切播放历史题材电视片断:4月,正是春意盎然,百花待放的进节,可是你可晓得,上个世纪1895年4月,在京城,人们却是面带焦虑,行色匆匆。几个关心时局的人们在低声地议义勇:“听说李中堂到日本求和,在马关遇刺了?”“只是受了点轻伤,他的儿子李经方已授命继续同洋人谈判。我看要签的这个条约一定比过去在南京、北京签的危害更大啊!”“你说得对,我听说中堂已在条约上签字了。”而此时的谭嗣同则正挥毫填写诗以表达心头之愤: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学生听到这里,情绪已十分激动,思绪也仿佛进入到了那个时代中,并倾注了对那个时代深深的爱国主义情感就会油然而生:每一个热血儿郎都会投身到爱国救亡活动中去!
(2)用演示小品再现问题情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问。通过学生自身表演小品发现问题,少引起认知矛盾,产生学习动机和学习的强烈愿望。例如:转换角色,移位思考,创设历史情境。这是一种虚拟的情境,是一种心理上的假设。如有条件,可以用小品的形式进行,让学生扮演几个角色,把大家都带入到那个时代那个情境中去。首先教师给学生营造历史事件发生时的客观环境氛围,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历史感,然后引导学生设想自己就是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某一历史人物,以此实现角色的转换,进入到虚拟的历史情境中,从而拉近学生与历史事件间的心理距离。
(3)以漫画显示情境。历史与社会课教材在进行概念表述时,不仅有理论阐释,而且还有许多漫画寓理于趣地辅助学生理解概念。在概念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上已有的和自己平时收集的典型漫画为教学服务,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发挥两个信号系统的作用,创设一些可感可知、有声有色的直以情境,变呆板为生动。
2、以辩论情境探求问题的解决
以辩促思,真理愈辩俞明,通过创造学生的辩论情境,使学生在辩论中发现问题,以及在解决问题中运用知识,从而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讲述当代社会面临主要问题人口问题时,可以把同学们平时了解事实搬到课堂里,因人口多,下岗工人再就业成了大问题,外地民工大量到来,是因为他们那里劳动力大量剩余,因找不到工作而偷窃他夺时有发生,就是因为人多找工作困难,让学生们深入分析这些熟知的事实,从中来发现问题,认识人口问题的严重性。
3、以活动情境运用知识
在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上有一幅醒目标语:“I hear, I forgot, I see, I remember, I do, I under stand.”(听到的,过眼烟云,看见的,记忆在心,做过的,浃髓沦肌)这句话充分体现了活动的重要性,学生在学习活动的角色体验中,激发了学习兴趣,学会了合作,学会了创造,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把不完全知识,变为完全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互助合作的活动显得非常必要。
五、问题教学法实施的意义
问题情境教学方法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学特点,使学生能完整地参与问题的发现、探究和解决的全过程,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创造欲和主体意识,这种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探索知识、进行创新思维的过程,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
多年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历史与社会课变成了教师讲条条,学生背条条的现象,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人通过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对问题教学方法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二、问题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应该是主动的,如果知识是强迫给予的,不产生生活化,对个人就不产生意义,被暂时强迫的记忆很快就会忘记,所以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使学习者主动去获得知识,这样的记忆才会长久。
2、教育先驱皮亚杰认为:真正的理解就是自我发现,所以完善的学习过程应该有一个环境,让学习者不断产生新的想法,新旧知识之间有产生互动的机会让学习者能自我调适并选择自己所需的知识,以达到学习的目的。
3、前苏联心理学家鲁宾斯坦的《问题思维理论》指出:思维的核心是创新,思维起始于问题,是由问题情境产生的,而且是以解决问题情境为目的的。
三、问题教学法的内涵
问题教学法是指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由教师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以问题的发现、探究和解决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和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其教学程序图如图所示:
设置问题,创造情境,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探索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二者相互结合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问题教学法在历史与社会课中的支用
1、问题情境的设置
(1)用音乐渲染问题情境。历史与社会课的理论一般比较抽象、枯燥,如果运用音乐创设激烈的矛盾冲突情境,使学生能够在教学中始终保持兴奋,在愉悦的情境中接受知识,慎思明辨,从而达到使学生融会贯通地接受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例如,在讲述甲午中日战争内容时,剪切播放历史题材电视片断:4月,正是春意盎然,百花待放的进节,可是你可晓得,上个世纪1895年4月,在京城,人们却是面带焦虑,行色匆匆。几个关心时局的人们在低声地议义勇:“听说李中堂到日本求和,在马关遇刺了?”“只是受了点轻伤,他的儿子李经方已授命继续同洋人谈判。我看要签的这个条约一定比过去在南京、北京签的危害更大啊!”“你说得对,我听说中堂已在条约上签字了。”而此时的谭嗣同则正挥毫填写诗以表达心头之愤: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学生听到这里,情绪已十分激动,思绪也仿佛进入到了那个时代中,并倾注了对那个时代深深的爱国主义情感就会油然而生:每一个热血儿郎都会投身到爱国救亡活动中去!
(2)用演示小品再现问题情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问。通过学生自身表演小品发现问题,少引起认知矛盾,产生学习动机和学习的强烈愿望。例如:转换角色,移位思考,创设历史情境。这是一种虚拟的情境,是一种心理上的假设。如有条件,可以用小品的形式进行,让学生扮演几个角色,把大家都带入到那个时代那个情境中去。首先教师给学生营造历史事件发生时的客观环境氛围,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历史感,然后引导学生设想自己就是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某一历史人物,以此实现角色的转换,进入到虚拟的历史情境中,从而拉近学生与历史事件间的心理距离。
(3)以漫画显示情境。历史与社会课教材在进行概念表述时,不仅有理论阐释,而且还有许多漫画寓理于趣地辅助学生理解概念。在概念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上已有的和自己平时收集的典型漫画为教学服务,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发挥两个信号系统的作用,创设一些可感可知、有声有色的直以情境,变呆板为生动。
2、以辩论情境探求问题的解决
以辩促思,真理愈辩俞明,通过创造学生的辩论情境,使学生在辩论中发现问题,以及在解决问题中运用知识,从而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讲述当代社会面临主要问题人口问题时,可以把同学们平时了解事实搬到课堂里,因人口多,下岗工人再就业成了大问题,外地民工大量到来,是因为他们那里劳动力大量剩余,因找不到工作而偷窃他夺时有发生,就是因为人多找工作困难,让学生们深入分析这些熟知的事实,从中来发现问题,认识人口问题的严重性。
3、以活动情境运用知识
在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上有一幅醒目标语:“I hear, I forgot, I see, I remember, I do, I under stand.”(听到的,过眼烟云,看见的,记忆在心,做过的,浃髓沦肌)这句话充分体现了活动的重要性,学生在学习活动的角色体验中,激发了学习兴趣,学会了合作,学会了创造,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把不完全知识,变为完全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互助合作的活动显得非常必要。
五、问题教学法实施的意义
问题情境教学方法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学特点,使学生能完整地参与问题的发现、探究和解决的全过程,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创造欲和主体意识,这种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探索知识、进行创新思维的过程,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