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更是每一个家庭的希望。校车作为孩子每天上下学乘坐的交通工具,其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校车为学生提供了便利,解决了家庭接送的困难,但一些校车也程度不同地存在安全隐患,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刺痛了社会神经。
关键词:校车 安全 思考
校车是指获得有关运营的交通许可,用于接送接受学前教育、义务教育的幼儿、中小学生的载客汽车。校车承载的是稚嫩的生命,牵动的是社会的神经。校车安全是生命工程,更是良心工程。我国发布了首部强制性国家标准《专用小学生校车安全技术条件》,要求每个小学生座位必须安装安全带,每辆校车上至少应安装一个照管人员座位,专用小学生校车必须安装汽车行驶记录仪(该装置俗称“汽车黑匣子”)建立校车运营台账,强化安全管理与责任意识。《校车安全条例》的即将颁布实施,将校车安全纳入了法制化管理轨道,是使校车成为“学生安全的流动宿舍”和“安全无忧的绿色通道”的保障屏障。
一、必须重视校车安全理念和制度建设
安全靠人,只有增强责任心和安全意识,安全才有保障,生命才会美丽。教育部公布的《全国中小学安全形势分析报告》显示,全国各地上报的各类中小学校园安全事故中,有61.61%发生在校外,主要以溺水和交通事故为主,其中交通事故受伤人数最多。而农村是校园安全事故多发地区,全国各地上报的各类中小学校园安全事故中,27.68%发生在城市,72.32%发生在农村。尽管国家早就制定了中小学生校车强制标准,但校车安全质量问题存在许多隐患。不论是学校的自备车还是学校租用客运公司的客车,不论单位自行开通的班车还是家长自行组合租用的客车,以及社会运营车辆,都存在安全隐患,其中没有原则、底线、制度的侥幸心理就是最大的隐患。这种侥幸心理从学校到家长再到司机都广泛存在着。当校车由社会提供时,就要收费赢利,家长则要承担交通费用,学校则要完成接送孩子任务,结果就是各方都在心理上把校车安全运行的标准降低了,能坐20人的校车,坐60人也就默许了。超员在原则面前放松了应有的警惕,金钱面前放松了道德的底线,严格的管理制度在金钱面前也显得苍白无力。虽然各方都期望不出事,但隐患就这么埋着。校车就是在这种多隐患状态下低质量运行,安全问题爆发是不可避免的。
严格校车运行的安全标准,是规避侥幸心理的有效办法,比如设定校车的特殊警示标志、规定校车必须限速、不能超载、校车司机要有严格资格等等。学校应当对学生、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进行交通安全教育,向学生讲解校车安全乘坐知识和校车安全事故应急处理技能并定期组织演练。同时学校应当指派照管人员随校车全程照管乘车学生,并定期对随车照管人员进行安全教育,组织随车照管人员学习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安全防范和急救知识,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时刻提醒驾驶人员遵守校车管理的有关规定,提高责任心。要教育中小学生坚决不乘拼装车、报废车、农用车、货运车等非法运营车辆和超员车辆上下学,教育提醒步行上下学的中小学生遵守交通规则,主动安全避让行驶车辆,并要提醒学生家长提高安全意识和监护人责任意识,不得租用不符合安全规定的车辆接送学生。要认真开展对校车驾驶员的安全教育,增强驾驶员的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和守法意识。要督促中小学、幼儿园注意防范冬季大雾、降雪及路面结冰对学生和幼儿上下学交通安全的不利影响,严格遵守雪、雾天气安全驾驶的规定,必要时可采取停运接送学生上下学车辆或调整上课、入园时间等安全措施。从诸多方面规划校车安全运行的路线图,并加强实际执行的监管,从车况状态、校车证件齐备、驾驶人员资质、超员超速等方面加强路检路查,使安全意识既润物无声又警钟长鸣,提高校车管理者、运营者的风险规避预控能力,校车才能成为“学生安全的流动校舍”和“安全无忧的绿色通道”。
二、加大对校车安全的监管
校车承载的是稚嫩的生命,校车安全既是对责任的鞭笞,也是对良心的拷问。加大监管力度,确保学生安全,责任重于泰山,丝毫不能含糊。在这样的前提下,在创新社会管理的格局中,由政府积极主导,发展规范、安全的校车,不仅是优化教育服务的需要,更是根治校车乱象的关键。提供校车服务、实施校车工程既是促进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的保障条件,也是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基础工程;同时实施校车工程也缓解了城市交通压力,为家长和学生提供了方便条件,节省了能耗,也提供了多个就业岗位,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但是,目前校车的现状很“乱”。一些校车,安全不达标,管理不到位,事故隐患多;一些“黑校车”,没有任何审批手续,完全是“山寨版”,违章更是家常便饭;一些农村地区,有的人利用农用车、拖拉机甚至报废车辆接送学生。校车乱象背后,实是监管缺位。不论是教育机构还是交管部门,都无法推脱监管不力之责,造成了目前“教育部门管不了,职能部门抓不着”的局面。而且,在司机和老师“不怕死”的后面,还有着家庭和社会需求强烈而校车服务资源严重短缺的现实。正是两者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成为了校车混乱的根源。
在日益扩容的城市,家长对校车的渴望由来已久,但很多人至今还在发愁;在广袤的农村地区,教育结构调整,中小学大规模撤并,孩子的上学路越来越远,特别是那些留守儿童,父母长年在外打工,无人接送上学……在这样的现实中,校车自然成为人们渴求的教育资源,破解校车难题已经成为广大家长的强烈呼唤。
“黑校车”虽然“黑”,但在不少地方,却成为家长和学生的无奈选择。一个不容忽视的背景是,近年来,随着农村地区撤乡并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的不断推进,农村教育事业在集约化、跨越式的发展过程中,导致越来越多的孩子再也不能在家门口上学了。“黑校车”便应运而生,为收入仍不宽裕的农民和平民家庭节约了学生的交通成本。目前,一则是校车数量少,一部分学生坐不上车;二则即便有校车,其站点设置、发车时间、发车频次也难以满足广大学生的需要,坐车很难。 面对这样的交通服务空白,“黑校车”尽管存在安全隐患,却以较低的成本提供了价格便宜、乘坐方便的交通选择。尽管知道这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但在目前情势下,“黑校车”往往成了一些家长和学生的唯一选择。正如不少租黑车的家长所言,这是一个“实在没有办法”的办法。超载的“黑校车”之所以能趁虚而入、大行其道,固然有学校和家长安全意识淡薄、存在侥幸心理以及一些司机唯利是图等原因,但根本问题,还在于教育资源失衡、公共服务缺乏,暴露了政府的公共责任“软肋”。 目前,交通、公安、教育、安监等多部门都负有监管职能,政府不能缺位,应该承担起监管责任。实施校车安全工程、整治交通秩序、打击“黑校车”和非法运营已刻不容缓,只有形成共同推进的管理机制,一方面靠政府引导,一方面靠市场运作,净化校车市场,校车的社会运营才能得到保障。
三、切实做好校车安全的保障工作
《校车安全条例(征求意见稿)》从制度上赋予了校车特权,让校车享有优先权,校车都被涂成最醒目的明黄色,享有很多特权:其他车辆自觉避让,收费站免收过路费等。校车的这些特权,有的已成为习惯,有的已被地方人大立法确认。这些“特权”饱含着成人对孩子的特护,饱含着家长对儿女的呵护,饱含着社会对弱小的保护。这是一种文明的体现,是我们对下一代、对未来生命的尊重与安全承诺。达成这样的共识,即意味着在社会生活中,我们更多地需要耐心,需要容忍,需要平和的心境,还需要一份真心的付出。能否搞好校车工程,不仅在于财力是否充足,更重要的是有没有对孩子生命负责的使命感,以及是否尽到了教育投入的政府责任。有了这种决心和责任感,把每一个孩子都看成自己的孩子、国家的未来,就能挤出购买和运营校车的钱。
由此看来,实施校车安全工程,不仅要督促各级政府承担起教育投入的主要责任,把校车开支列入财政预算,保证校车运营所需的投入,还要选拔最好的司机去开校车。要通过立法等手段,赋予校车更多的路权,让校车成为真正的“特权车”,因为这样的“特权”,人民发自内心地拥护。对校车的投入,并不是有钱就能做到的,关键还要看决心和对孩子负责的意识。要加大教育投入特别是基础教育投入力度,为中小学校车购买、使用资金安排制度出口,由公共财政为基础教育事业埋单。这样既能让孩子坐校车美梦成真,又能避免校车成为学生的新负担。同时,要重视校车驾驶员的驾驶技术与应急能力考核,严格监管校车使用,避免校车因车况差、超载成为马路杀手。
安全是一种幸福,安全是一种尊严,安全是一种文明,安全是一种财富。安全是形象,安全是效益,平安是福,安全是金。良好的安全秩序要靠机制来维护,靠责任心来呵护,要靠监管来保障,靠规范化管理来运行。惟其如此,校车安全才能使师生享受安全与健康的保障。
关键词:校车 安全 思考
校车是指获得有关运营的交通许可,用于接送接受学前教育、义务教育的幼儿、中小学生的载客汽车。校车承载的是稚嫩的生命,牵动的是社会的神经。校车安全是生命工程,更是良心工程。我国发布了首部强制性国家标准《专用小学生校车安全技术条件》,要求每个小学生座位必须安装安全带,每辆校车上至少应安装一个照管人员座位,专用小学生校车必须安装汽车行驶记录仪(该装置俗称“汽车黑匣子”)建立校车运营台账,强化安全管理与责任意识。《校车安全条例》的即将颁布实施,将校车安全纳入了法制化管理轨道,是使校车成为“学生安全的流动宿舍”和“安全无忧的绿色通道”的保障屏障。
一、必须重视校车安全理念和制度建设
安全靠人,只有增强责任心和安全意识,安全才有保障,生命才会美丽。教育部公布的《全国中小学安全形势分析报告》显示,全国各地上报的各类中小学校园安全事故中,有61.61%发生在校外,主要以溺水和交通事故为主,其中交通事故受伤人数最多。而农村是校园安全事故多发地区,全国各地上报的各类中小学校园安全事故中,27.68%发生在城市,72.32%发生在农村。尽管国家早就制定了中小学生校车强制标准,但校车安全质量问题存在许多隐患。不论是学校的自备车还是学校租用客运公司的客车,不论单位自行开通的班车还是家长自行组合租用的客车,以及社会运营车辆,都存在安全隐患,其中没有原则、底线、制度的侥幸心理就是最大的隐患。这种侥幸心理从学校到家长再到司机都广泛存在着。当校车由社会提供时,就要收费赢利,家长则要承担交通费用,学校则要完成接送孩子任务,结果就是各方都在心理上把校车安全运行的标准降低了,能坐20人的校车,坐60人也就默许了。超员在原则面前放松了应有的警惕,金钱面前放松了道德的底线,严格的管理制度在金钱面前也显得苍白无力。虽然各方都期望不出事,但隐患就这么埋着。校车就是在这种多隐患状态下低质量运行,安全问题爆发是不可避免的。
严格校车运行的安全标准,是规避侥幸心理的有效办法,比如设定校车的特殊警示标志、规定校车必须限速、不能超载、校车司机要有严格资格等等。学校应当对学生、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进行交通安全教育,向学生讲解校车安全乘坐知识和校车安全事故应急处理技能并定期组织演练。同时学校应当指派照管人员随校车全程照管乘车学生,并定期对随车照管人员进行安全教育,组织随车照管人员学习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安全防范和急救知识,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时刻提醒驾驶人员遵守校车管理的有关规定,提高责任心。要教育中小学生坚决不乘拼装车、报废车、农用车、货运车等非法运营车辆和超员车辆上下学,教育提醒步行上下学的中小学生遵守交通规则,主动安全避让行驶车辆,并要提醒学生家长提高安全意识和监护人责任意识,不得租用不符合安全规定的车辆接送学生。要认真开展对校车驾驶员的安全教育,增强驾驶员的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和守法意识。要督促中小学、幼儿园注意防范冬季大雾、降雪及路面结冰对学生和幼儿上下学交通安全的不利影响,严格遵守雪、雾天气安全驾驶的规定,必要时可采取停运接送学生上下学车辆或调整上课、入园时间等安全措施。从诸多方面规划校车安全运行的路线图,并加强实际执行的监管,从车况状态、校车证件齐备、驾驶人员资质、超员超速等方面加强路检路查,使安全意识既润物无声又警钟长鸣,提高校车管理者、运营者的风险规避预控能力,校车才能成为“学生安全的流动校舍”和“安全无忧的绿色通道”。
二、加大对校车安全的监管
校车承载的是稚嫩的生命,校车安全既是对责任的鞭笞,也是对良心的拷问。加大监管力度,确保学生安全,责任重于泰山,丝毫不能含糊。在这样的前提下,在创新社会管理的格局中,由政府积极主导,发展规范、安全的校车,不仅是优化教育服务的需要,更是根治校车乱象的关键。提供校车服务、实施校车工程既是促进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的保障条件,也是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基础工程;同时实施校车工程也缓解了城市交通压力,为家长和学生提供了方便条件,节省了能耗,也提供了多个就业岗位,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但是,目前校车的现状很“乱”。一些校车,安全不达标,管理不到位,事故隐患多;一些“黑校车”,没有任何审批手续,完全是“山寨版”,违章更是家常便饭;一些农村地区,有的人利用农用车、拖拉机甚至报废车辆接送学生。校车乱象背后,实是监管缺位。不论是教育机构还是交管部门,都无法推脱监管不力之责,造成了目前“教育部门管不了,职能部门抓不着”的局面。而且,在司机和老师“不怕死”的后面,还有着家庭和社会需求强烈而校车服务资源严重短缺的现实。正是两者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成为了校车混乱的根源。
在日益扩容的城市,家长对校车的渴望由来已久,但很多人至今还在发愁;在广袤的农村地区,教育结构调整,中小学大规模撤并,孩子的上学路越来越远,特别是那些留守儿童,父母长年在外打工,无人接送上学……在这样的现实中,校车自然成为人们渴求的教育资源,破解校车难题已经成为广大家长的强烈呼唤。
“黑校车”虽然“黑”,但在不少地方,却成为家长和学生的无奈选择。一个不容忽视的背景是,近年来,随着农村地区撤乡并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的不断推进,农村教育事业在集约化、跨越式的发展过程中,导致越来越多的孩子再也不能在家门口上学了。“黑校车”便应运而生,为收入仍不宽裕的农民和平民家庭节约了学生的交通成本。目前,一则是校车数量少,一部分学生坐不上车;二则即便有校车,其站点设置、发车时间、发车频次也难以满足广大学生的需要,坐车很难。 面对这样的交通服务空白,“黑校车”尽管存在安全隐患,却以较低的成本提供了价格便宜、乘坐方便的交通选择。尽管知道这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但在目前情势下,“黑校车”往往成了一些家长和学生的唯一选择。正如不少租黑车的家长所言,这是一个“实在没有办法”的办法。超载的“黑校车”之所以能趁虚而入、大行其道,固然有学校和家长安全意识淡薄、存在侥幸心理以及一些司机唯利是图等原因,但根本问题,还在于教育资源失衡、公共服务缺乏,暴露了政府的公共责任“软肋”。 目前,交通、公安、教育、安监等多部门都负有监管职能,政府不能缺位,应该承担起监管责任。实施校车安全工程、整治交通秩序、打击“黑校车”和非法运营已刻不容缓,只有形成共同推进的管理机制,一方面靠政府引导,一方面靠市场运作,净化校车市场,校车的社会运营才能得到保障。
三、切实做好校车安全的保障工作
《校车安全条例(征求意见稿)》从制度上赋予了校车特权,让校车享有优先权,校车都被涂成最醒目的明黄色,享有很多特权:其他车辆自觉避让,收费站免收过路费等。校车的这些特权,有的已成为习惯,有的已被地方人大立法确认。这些“特权”饱含着成人对孩子的特护,饱含着家长对儿女的呵护,饱含着社会对弱小的保护。这是一种文明的体现,是我们对下一代、对未来生命的尊重与安全承诺。达成这样的共识,即意味着在社会生活中,我们更多地需要耐心,需要容忍,需要平和的心境,还需要一份真心的付出。能否搞好校车工程,不仅在于财力是否充足,更重要的是有没有对孩子生命负责的使命感,以及是否尽到了教育投入的政府责任。有了这种决心和责任感,把每一个孩子都看成自己的孩子、国家的未来,就能挤出购买和运营校车的钱。
由此看来,实施校车安全工程,不仅要督促各级政府承担起教育投入的主要责任,把校车开支列入财政预算,保证校车运营所需的投入,还要选拔最好的司机去开校车。要通过立法等手段,赋予校车更多的路权,让校车成为真正的“特权车”,因为这样的“特权”,人民发自内心地拥护。对校车的投入,并不是有钱就能做到的,关键还要看决心和对孩子负责的意识。要加大教育投入特别是基础教育投入力度,为中小学校车购买、使用资金安排制度出口,由公共财政为基础教育事业埋单。这样既能让孩子坐校车美梦成真,又能避免校车成为学生的新负担。同时,要重视校车驾驶员的驾驶技术与应急能力考核,严格监管校车使用,避免校车因车况差、超载成为马路杀手。
安全是一种幸福,安全是一种尊严,安全是一种文明,安全是一种财富。安全是形象,安全是效益,平安是福,安全是金。良好的安全秩序要靠机制来维护,靠责任心来呵护,要靠监管来保障,靠规范化管理来运行。惟其如此,校车安全才能使师生享受安全与健康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