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现今语文教学中,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仍然是许多老师感到头疼的问题。我觉得要提高小学生的习作能力,语文老师应立足课堂,利用好手头的教材。近几年,很多老师把课堂小练笔挤进了课堂,这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所谓“小练笔”就是围绕某一个重点或中心,进行范围小、篇幅短的习作练习。在阅读教学中,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小练笔训练,不仅可以减缓作文的坡度,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而且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小练笔训练呢?
一、改写
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织,重新表达。如改变叙述顺序,改变人称等,如此即可以检测学生对课文的准确程度和深度,又强化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和表现力,可谓一举两得。在古诗教学中,可经常采用这种方法来提供学生练笔的机会。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古诗大多都是浅显易懂的,在学生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可引导他们把自己当作诗人,将这些古诗改写成自述式的现代文。如我在教学了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时,在学生理解了“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这句诗的意思后,让学生展开想象,把古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投入,一个个有趣的故事跃然纸上。在现代文教学中,我们也同样可以采纳这种方法。如在教学《新型玻璃》一课,学生学完课文,了解了各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之后,我安排了一个改写练习:选择一种玻璃,用第一人称的形式作自我介绍。有的学生写道:“小朋友们,你们认识我吗?我叫夹丝玻璃,我的特点是……”结合这个练习,我再进一步要求学生将课文中只提到名称的其他几种玻璃,根据自己的想象写出它们的特点和用途。还鼓励学生自己设想出一种新型玻璃,并用书面形式加以介绍。这一改写练习,使学生投入到愉快的学习活动中,既有效地巩固了这一节课所学的内容,又促进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精神。
二、扩写
把阅读与扩写结合起来就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过程。从扩写一句话到一段话再到一篇文章,学生需要运用在阅读中积累的知识和写作技法,这也是学生学以致用的过程。扩写就是把短文衍化为长文,它既要充实具体,又要精炼生动,而不是重复罗嗦,画蛇添足。扩写常用“添枝叶法”和“情节扩展法”。前者是通过增加合理的虚构成分进行扩写,后者是把原文简单的内容加以扩展,二者都是变概括为具体。
1、“添枝叶法”。
学生在理解课文基础上,对课文的某些部分进行“添枝叶法”:或给句子加上修饰成分,或给人物加上外貌和心理活动描写,或扩充情节。
《草船借箭》第二自然段用“添枝叶法”来具体描写周瑜和诸葛亮的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等。
2、“情节扩展法”。
所谓“情节扩展法”,就是让学生在对课文理解的基础上,根据课文中简单的一句话或几句话,合理发挥自己的想象,把内容扩写具体。例如,《将相和》一文中,廉颇“负荆请罪”这是极为概括的,也是扩写练习的好材料。指导扩写时,我要求学生把握廉颇、蔺相如二人性格特征,用“情节扩展法”来具体叙述廉颇亲自登门向蔺相如的经过,把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描绘出来。
扩写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想象力,提高描写与叙述的技能。
三、补写
有些课文写得含蓄,刻意在文中留下空白让读者揣摩;有些课文因表达的需要,省略了一些内容,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想象、延伸的空间,为学生的再创作提供了平台。教师要以独特的视觉、敏锐的语感抓住课文的空白点引导学生充分想象,实现读写的结合与迁移。
学这样的文章时,教师可充分抓住这些“空白”,让学生把写得简练的地方补写具体,把写得含蓄的地方补充完整,学生通过填补这些“空白”,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提高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女娲补天》是人教版第六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神话故事。神话故事最大的特点是充满了神奇的想象力。我在教学中就抓住课文中的关键之处,让学生进行想象小练笔。课文中写女娲找五彩石部分时,只写到了女娲忙了几天几夜,而没有写女娲是怎样找的。于是我让学生根据神话故事的特点发挥自己奇特的想象,写几句话:“女娲会到哪些地方去找,怎样找的?” 有的学生写:“在茫茫的大雪山,女娲不顾严寒边走边用手摸着雪里的石头,细细地分辨着。她走遍了整个雪山,终于在山顶找到了白颜色的石头。”有的学生写:“女娲到过很多地方,她很渴,就到小溪边喝水。这时小鱼对她说:“茫茫的大海里有蓝颜色的石头。”女娲顾不上喝水就向大海奔去。她在大海里足足找了一天一夜,终于在一个珊瑚丛中发现了蓝色的石头,女娲像获得珍宝一样把它放入怀里。”这样的训练既让学生在想象小练笔中体会到了女娲补天的艰难,心目中的女娲的形象更丰满更高大了,又让他们的灵性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地释放,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写作兴趣。
四、仿写
儿童都有着天然的模仿能力,仿写是从阅读到独立写作过程中起桥梁作用的一种有效的训练形式。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可模仿的例子,指导学生进行仿写,降低习作的难度,激发他们习作的兴趣,进而提高他们的习作能力。仿写可分为仿篇和仿段,在练笔训练中,可以以仿段为主。小学语文教材中就有很多这样的范例。如《火烧云》这篇课文,课文中第四、五、六自然段对火烧云的形态作了具体描写,而课文的最后一段也有描写火烧云形态的句子,却简简单单,一笔带过,这时,教师可鼓励学生展开想象,仿照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的写法,按照火烧云出现、变化、消失的顺序写下来,要写上变化快的词语。这样,学生就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在空中遨游。
除了进行句式的仿写外,自然段的段式结构也有好几种,例如在三年级上册教材中学生接触最多的是总分段式,学生对这种结构的概念可能还比较模糊,所以在练笔前要先对这种结构方式向学生进行分析讲述。如教学《香港,璀璨的明珠》一课时,当讲到第5自然段“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香港就成了灯的海洋……如同闪光的长河奔流不息”时,可先问学生:“你从哪里看出夜晚的香港是‘灯的海洋’?”学生说道:从“港湾里闪耀的灯光”和“马路上一串串明亮的车灯”中可以看出,然后再告诉他们:这一自然段以“一到夜晚,整个香港就成了灯的海洋”一句为总起句,后面都是写灯的海洋的具体场景,这种结构段式就叫做总分段式。接着,可趁热打铁,让学生仿照第5自然段的写法,围绕“一到休假日,街上就热闹起来”写一段话,让学生活学活用,当堂掌握这种结构段式。
五、续写
有些文章的结尾写得比较留有余地、耐人寻味,给学生留有巨大的猜想空间。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合理的想象把这样的猜想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如在教学完《穷人》一课后,我让学生为文章续写结尾。其中有的同学这样写道“……在渔夫和桑娜的辛勤操劳下,七个孩子终于长大成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有的同学写“桑娜为了使西蒙的两个孩子过得更好,倾注了自己全部的爱,而自己的一个孩子却不幸夭折了……”有的同学写“……在一次捕鱼时,渔夫打捞到一箱珠宝,变卖成钱,从此全家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由此可见,学生的创造性是不可估测的,在他们清澈的童眸中装着许多个异彩纷呈的世界。
六、缩写
要求学生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采用一定的语言组织结构形式,概括提炼课文的内容,字数一般为原文的三分之一左右,以此培养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能力。这种练笔以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为主却不是段意的简单结合,不至于让学生失去对课文的品读趣味性。如《将相和》一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分别把每部分概括为小标题,然后训练学生讲述每部分主要内容,并坚持由说到写。在这样的训练中,学生很快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缩写有利于学生迅速掌握文章的内容,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概括能力,训练学会上语言的简洁。阅读与缩写结合“书越读越薄”和“长文短讲”的要求,对学生而言更是一举两得的好机会。缩写训练适合在较长的课文中进行,缩写训练的前提是充分阅读,掌握文章中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明晓人物间的关系。
总之,巧用随文练笔,就能开辟出一片读写结合的“芳草地”。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现成的“下锅之米”,使学生有话可说,有材料可写,更重要的是,小练笔大大提高了阅读教学中写的密度,从而也极大地提高了语言文字训练的强度。但课内留给学生的时间毕竟有限,而语文百分之七十的所得在课外。 因此,我们更重要的是借助课堂小练笔的训练,培养学生养成一种“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从而将之拓展成为“阅读小练笔”,乃至“生活小练笔”,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就能事半功倍。
一、改写
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织,重新表达。如改变叙述顺序,改变人称等,如此即可以检测学生对课文的准确程度和深度,又强化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和表现力,可谓一举两得。在古诗教学中,可经常采用这种方法来提供学生练笔的机会。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古诗大多都是浅显易懂的,在学生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可引导他们把自己当作诗人,将这些古诗改写成自述式的现代文。如我在教学了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时,在学生理解了“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这句诗的意思后,让学生展开想象,把古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投入,一个个有趣的故事跃然纸上。在现代文教学中,我们也同样可以采纳这种方法。如在教学《新型玻璃》一课,学生学完课文,了解了各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之后,我安排了一个改写练习:选择一种玻璃,用第一人称的形式作自我介绍。有的学生写道:“小朋友们,你们认识我吗?我叫夹丝玻璃,我的特点是……”结合这个练习,我再进一步要求学生将课文中只提到名称的其他几种玻璃,根据自己的想象写出它们的特点和用途。还鼓励学生自己设想出一种新型玻璃,并用书面形式加以介绍。这一改写练习,使学生投入到愉快的学习活动中,既有效地巩固了这一节课所学的内容,又促进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精神。
二、扩写
把阅读与扩写结合起来就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过程。从扩写一句话到一段话再到一篇文章,学生需要运用在阅读中积累的知识和写作技法,这也是学生学以致用的过程。扩写就是把短文衍化为长文,它既要充实具体,又要精炼生动,而不是重复罗嗦,画蛇添足。扩写常用“添枝叶法”和“情节扩展法”。前者是通过增加合理的虚构成分进行扩写,后者是把原文简单的内容加以扩展,二者都是变概括为具体。
1、“添枝叶法”。
学生在理解课文基础上,对课文的某些部分进行“添枝叶法”:或给句子加上修饰成分,或给人物加上外貌和心理活动描写,或扩充情节。
《草船借箭》第二自然段用“添枝叶法”来具体描写周瑜和诸葛亮的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等。
2、“情节扩展法”。
所谓“情节扩展法”,就是让学生在对课文理解的基础上,根据课文中简单的一句话或几句话,合理发挥自己的想象,把内容扩写具体。例如,《将相和》一文中,廉颇“负荆请罪”这是极为概括的,也是扩写练习的好材料。指导扩写时,我要求学生把握廉颇、蔺相如二人性格特征,用“情节扩展法”来具体叙述廉颇亲自登门向蔺相如的经过,把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描绘出来。
扩写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想象力,提高描写与叙述的技能。
三、补写
有些课文写得含蓄,刻意在文中留下空白让读者揣摩;有些课文因表达的需要,省略了一些内容,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想象、延伸的空间,为学生的再创作提供了平台。教师要以独特的视觉、敏锐的语感抓住课文的空白点引导学生充分想象,实现读写的结合与迁移。
学这样的文章时,教师可充分抓住这些“空白”,让学生把写得简练的地方补写具体,把写得含蓄的地方补充完整,学生通过填补这些“空白”,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提高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女娲补天》是人教版第六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神话故事。神话故事最大的特点是充满了神奇的想象力。我在教学中就抓住课文中的关键之处,让学生进行想象小练笔。课文中写女娲找五彩石部分时,只写到了女娲忙了几天几夜,而没有写女娲是怎样找的。于是我让学生根据神话故事的特点发挥自己奇特的想象,写几句话:“女娲会到哪些地方去找,怎样找的?” 有的学生写:“在茫茫的大雪山,女娲不顾严寒边走边用手摸着雪里的石头,细细地分辨着。她走遍了整个雪山,终于在山顶找到了白颜色的石头。”有的学生写:“女娲到过很多地方,她很渴,就到小溪边喝水。这时小鱼对她说:“茫茫的大海里有蓝颜色的石头。”女娲顾不上喝水就向大海奔去。她在大海里足足找了一天一夜,终于在一个珊瑚丛中发现了蓝色的石头,女娲像获得珍宝一样把它放入怀里。”这样的训练既让学生在想象小练笔中体会到了女娲补天的艰难,心目中的女娲的形象更丰满更高大了,又让他们的灵性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地释放,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写作兴趣。
四、仿写
儿童都有着天然的模仿能力,仿写是从阅读到独立写作过程中起桥梁作用的一种有效的训练形式。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可模仿的例子,指导学生进行仿写,降低习作的难度,激发他们习作的兴趣,进而提高他们的习作能力。仿写可分为仿篇和仿段,在练笔训练中,可以以仿段为主。小学语文教材中就有很多这样的范例。如《火烧云》这篇课文,课文中第四、五、六自然段对火烧云的形态作了具体描写,而课文的最后一段也有描写火烧云形态的句子,却简简单单,一笔带过,这时,教师可鼓励学生展开想象,仿照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的写法,按照火烧云出现、变化、消失的顺序写下来,要写上变化快的词语。这样,学生就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在空中遨游。
除了进行句式的仿写外,自然段的段式结构也有好几种,例如在三年级上册教材中学生接触最多的是总分段式,学生对这种结构的概念可能还比较模糊,所以在练笔前要先对这种结构方式向学生进行分析讲述。如教学《香港,璀璨的明珠》一课时,当讲到第5自然段“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香港就成了灯的海洋……如同闪光的长河奔流不息”时,可先问学生:“你从哪里看出夜晚的香港是‘灯的海洋’?”学生说道:从“港湾里闪耀的灯光”和“马路上一串串明亮的车灯”中可以看出,然后再告诉他们:这一自然段以“一到夜晚,整个香港就成了灯的海洋”一句为总起句,后面都是写灯的海洋的具体场景,这种结构段式就叫做总分段式。接着,可趁热打铁,让学生仿照第5自然段的写法,围绕“一到休假日,街上就热闹起来”写一段话,让学生活学活用,当堂掌握这种结构段式。
五、续写
有些文章的结尾写得比较留有余地、耐人寻味,给学生留有巨大的猜想空间。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合理的想象把这样的猜想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如在教学完《穷人》一课后,我让学生为文章续写结尾。其中有的同学这样写道“……在渔夫和桑娜的辛勤操劳下,七个孩子终于长大成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有的同学写“桑娜为了使西蒙的两个孩子过得更好,倾注了自己全部的爱,而自己的一个孩子却不幸夭折了……”有的同学写“……在一次捕鱼时,渔夫打捞到一箱珠宝,变卖成钱,从此全家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由此可见,学生的创造性是不可估测的,在他们清澈的童眸中装着许多个异彩纷呈的世界。
六、缩写
要求学生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采用一定的语言组织结构形式,概括提炼课文的内容,字数一般为原文的三分之一左右,以此培养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能力。这种练笔以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为主却不是段意的简单结合,不至于让学生失去对课文的品读趣味性。如《将相和》一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分别把每部分概括为小标题,然后训练学生讲述每部分主要内容,并坚持由说到写。在这样的训练中,学生很快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缩写有利于学生迅速掌握文章的内容,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概括能力,训练学会上语言的简洁。阅读与缩写结合“书越读越薄”和“长文短讲”的要求,对学生而言更是一举两得的好机会。缩写训练适合在较长的课文中进行,缩写训练的前提是充分阅读,掌握文章中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明晓人物间的关系。
总之,巧用随文练笔,就能开辟出一片读写结合的“芳草地”。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现成的“下锅之米”,使学生有话可说,有材料可写,更重要的是,小练笔大大提高了阅读教学中写的密度,从而也极大地提高了语言文字训练的强度。但课内留给学生的时间毕竟有限,而语文百分之七十的所得在课外。 因此,我们更重要的是借助课堂小练笔的训练,培养学生养成一种“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从而将之拓展成为“阅读小练笔”,乃至“生活小练笔”,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就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