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1959年,加拿大社会学家戈夫曼对“自我呈现理论”作了较系统的阐述。他认为,每个人总试图在社会情境中保持适当的印象,以求得到肯定的评价。社交网络出现后,人们逐渐将社交活动转移到互联网上,通过文字、图像、声音等符号系统来构建自己的形象。本文通过对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日志进行自我呈现的行为的研究,总结了大学生在社交网站中使用日志进行自我呈现的特征和效果,探索了“自我呈现理论”的新意义和在网络时代的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 社交网络 自我呈现
自我呈现又称自我表现、印象管理,意指为了使他人按照我们的愿望看待自己而在他人面前展示自我的努力。1959年,加拿大社会学家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对自我呈现理论作了较系统的阐述。他认为,每个人都有向他人表演自己的问题,每个人总试图在社会情境中保持适当的印象,以求得到肯定的评价①。社会生活也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通过合适的自我呈现,给他人一个可接受的角色形象。因而,每个人都可能有许多方式——其中有些方式是无意识的——来控制别人对自己的印象。
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时代,人们的活动空间从具体的地理空间向虚拟的网络空间延伸,社交网络逐渐成为人们交流思想、建立感情、呈现自我的新家园,从而受到越来越多网民的青睐②。目前,人人网是中国最大、最具影响力的社交网站之一,在大学生用户中拥有绝对领先地位,人人网为用户提供了日志、新鲜事、公共主页、即时通讯、相册等丰富的互联网功能体验,而作为人人网的一个重要的组成模块,网络日志无疑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许多社交网站在创立之初就引入网络日志这一功能并将其作为用户自我呈现的重要方式,后来又不断改进,在网络日志中进一步融合了文字、图像、音频、视频和链接等方式,且能够让读者以互动的方式留下意见。社交网站用户在写网络日志时,或多或少都会意识到读者的存在,他们都渴望别人看完自己的日志能与自己交流,如果能产生共鸣则最为欣喜。网络日志的特性、反馈与互动等都反映出社交网站用户自我呈现的行为和心理特征。
一、调查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主要研究三个维度的问题。首先研究大学生社交网络的使用情况以及总体特点。其次研究大学生如何在社交网站上使用日志进行自我呈现的问题,主要研究了自我呈现的几种载体的使用频率、自我呈现的手段和策略。最后赋予社交网络自我呈现对现实生活的影响以一定理论性的阐释。研究主要从自我概念的形成,与他者的互动关系和线上生活如何影响线下行为的角度来进行剖析。
1、对象选取
在北邮校园内随机抽取了20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在性别方面男女比例大约为1:1。
2、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共设置了21个问题,其中包括用户身份特征类问题,用户对人人网日志的使用情况,以及用户使用日志进行自我呈现的效果等,最后是综合性的网络自我与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差异的问题。
二、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研究共回收102份有效问卷,其中男生55人,女生47人。在这102人中,44.1%的用户每天都会登录人人网,41.2%的用户每周登录1—6次,14.7%的用户每周登录次数在1次以下。就日志来看,29.4%的用户从来不写日志,只有16.7%的用户写日志的间隔时间在三个月以内。就写日志的目的来看,37.5%的用户写日志是为了记录事件,26.4%的用户是为了发泄情绪,16.7%的用户则是为了让好友更了解自己。从真实性来看,65.8%的用户表示会在日志里表达自己真实的兴趣爱好和观点品位等信息。同样,在写作的语言技巧方面,39.7%的用户表示会完全不加修饰地描述自己的真实经历,60.3%的用户表示日志中描述事件会使用一些修饰性的语言。在日志里与好友的互动中,多数人表示希望得到“同感、支持、关心、表扬、鼓励”的回复。在好友评价对自己的影响方面,一半的用户表示会受到好友评价影响,另一半表示不会。在总体的网络自我与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差异方面,65.7%的用户认为网络自我与现实自我没有差异,34.3%的用户认为网络上呈现的形象更好,因为“现实中负面的东西一般不会呈现在网上”。57.8%的用户认为网络自我与理想自我没有差异,42.2%的用户认为网络自我与理想自我仍然存在差异,主要表现为“不够理性、不够沉静、不够完美”等。46%的用户认为自己能够通过人人网塑造理想的形象,54%的用户表示不能成功地塑造理想的形象。
1、大学生在虚拟空间里进行自我呈现活动的特点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利用社交网络进行自我呈现的特点可以概括为:第一,接近一半的用户对社交网络具有依赖性,每天都会登录社交网站。第二,在社交网站的各项功能中,“发表状态”由于其即时性、便捷性而最受欢迎,除此之外,上传照片、发表日志的功能能够较全面地反应用户的生活、爱好和性格,但由于程序繁琐、所需时间太长以及观赏性等其他顾虑,用户对这两项功能的使用频率不高。第三,大学生在利用社交网站进行自我呈现的时候是有意识的,他们在有意识地塑造自己的形象,为了达到相应的目的,他们所使用的语言等手段有时候可能是虚构的、夸张的,并不完全真实。这与戈夫曼所强调的“人际交往的过程就是人们表演自我的过程”是相符的。
2、社交网络中日志的呈现方式和其他方式的比较
在社交网络中,用户很少把日志功能与现实生活中的“日记”等同。大部分情况下,当一条简短的状态或一张照片不足以表达用户的心情或思考的深度时,他们才会通过日志表达激动或沮丧的感情,以使好友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此外,相较于照片、状态等功能,用户在写日志时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不断回忆往事、斟酌语言,这个过程可能需要花费数小时。同时,文字也具有照片所不具有的特性:文字是长时间思考的结果,较为理性,与日常生活的琐事相比,它是作者较深层次的内心体验;文字可以说是单向度的,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读者可以发挥想象力去还原作者所经历的事件和场景;“人们在写作的时候能够有更多的时间来考虑信息的内容,设计信息的组合”③,用户可以通过语言技巧对事件和感想进行修饰,以达到预期的艺术效果,并引起情感共鸣。另外,网络日志还具有隐私性和公开性的双重特性,是用户将私人秘密与公共空间相结合的特殊产物。在写作的语言技巧方面,为了达到预期的效果,大部分用户会虚构一部分内容或使用夸张的语言来描述事件。有研究指出,“人人网也是一个进行自我创作的地方”,用户通过各种方式的充分展示,实现了自己的文本意义。如果说发表状态、上传照片呈现的是表面的自我,那么发表日志可以看做是向读者呈现内心的自我。 3、大学生的网络自我与现实和理想自我的差异
大部分被访者认为网络自我和现实自我没有太大差异,除了会选择性地在社交网络中呈现自己较好的一面外,用户在社交网络中使用的语言、上传的照片、发表的言论等仍然受到个体心理因素的影响。人们在远距离交往时倾向于投射理想的自我,但在实际操作中,超过一半的被访者认为自己不能在社交网络中塑造理想的形象,即使个体在向他人“表演”的过程中已经筛选出了符合自己理想形象的符号来控制别人对自己的印象,但“这些方式可能是无意识的”,“网络人际交往之间的印象整饰,多多少少都带有现实生活经验的痕迹”④,只是由于表达的随意性和自由性,个体可以筛选和重组现实生活的经验。网络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差异表明,青年在社交网络的自我呈现中,主体是破碎的,现实自我、网络自我和理想自我共同作用于自我呈现行为⑤。即使自我呈现意识相当强的人,也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语言和非语言行为,网络自我更多地受到现实自我的影响。正如戈夫曼所说,人们在社会活动中会通过适当的调节来保持良好的印象。
结语
在现代生活的压力和快节奏背景下,以人人网为代表的人际互动类的个人网站己经成为大学生展示自我、重塑自我的新空间。这个新的空间所提供的表演舞台也因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和所赋予的生活内容而变得更加真实和富有意义。根据研究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大学生在利用社交网站进行自我呈现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他们有意识地选择特定事件、使用语言技巧,目的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塑造理想的形象。
第二,与状态、相册等功能相比,大学生使用日志功能的频率较低。发表日志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日志所呈现的也是用户更为理性的深层次的心理体验。
第三,大学生利用社交网络呈现的自我与现实自我没有太大差异,但与理想自我差异较大。网络人际交往之间的印象整饰,多多少少都带有现实生活经验的痕迹。
德国学者斯普兰格说:在人的一生中,再没有像青年时期那样强烈渴望被理解的时期了,没有任何人会像青年那样陷入强烈的孤独之中渴望着被人接近与理解,没有任何人会像青年那样站在遥远的地方呼唤。本文通过对大学生使用网络日志进行自我呈现的行为的研究,旨在关注大学生在社交网络中进行情感诉求的动因、方式和效果,进一步探讨戈夫曼“自我呈现理论”的意义和在网络时代的发展。□
参考文献
①欧文·戈夫曼 著,冯钢 译:《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7
②陆莹,《人人网中大学生自我呈现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
③Walther J B.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impersonal,interpersonal,and hyper personal interacti-on[J].Communication Research,1996;Cutler Impression management theory and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Academic Press,1996
④屈勇,《网络人际交往中的印象整饰的特殊性》[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10
⑤黄菲,《青年在社交网络中的自我呈现研究》[D].中山大学,2010
(作者单位: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
责编:周蕾
【关键词】大学生 社交网络 自我呈现
自我呈现又称自我表现、印象管理,意指为了使他人按照我们的愿望看待自己而在他人面前展示自我的努力。1959年,加拿大社会学家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对自我呈现理论作了较系统的阐述。他认为,每个人都有向他人表演自己的问题,每个人总试图在社会情境中保持适当的印象,以求得到肯定的评价①。社会生活也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通过合适的自我呈现,给他人一个可接受的角色形象。因而,每个人都可能有许多方式——其中有些方式是无意识的——来控制别人对自己的印象。
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时代,人们的活动空间从具体的地理空间向虚拟的网络空间延伸,社交网络逐渐成为人们交流思想、建立感情、呈现自我的新家园,从而受到越来越多网民的青睐②。目前,人人网是中国最大、最具影响力的社交网站之一,在大学生用户中拥有绝对领先地位,人人网为用户提供了日志、新鲜事、公共主页、即时通讯、相册等丰富的互联网功能体验,而作为人人网的一个重要的组成模块,网络日志无疑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许多社交网站在创立之初就引入网络日志这一功能并将其作为用户自我呈现的重要方式,后来又不断改进,在网络日志中进一步融合了文字、图像、音频、视频和链接等方式,且能够让读者以互动的方式留下意见。社交网站用户在写网络日志时,或多或少都会意识到读者的存在,他们都渴望别人看完自己的日志能与自己交流,如果能产生共鸣则最为欣喜。网络日志的特性、反馈与互动等都反映出社交网站用户自我呈现的行为和心理特征。
一、调查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主要研究三个维度的问题。首先研究大学生社交网络的使用情况以及总体特点。其次研究大学生如何在社交网站上使用日志进行自我呈现的问题,主要研究了自我呈现的几种载体的使用频率、自我呈现的手段和策略。最后赋予社交网络自我呈现对现实生活的影响以一定理论性的阐释。研究主要从自我概念的形成,与他者的互动关系和线上生活如何影响线下行为的角度来进行剖析。
1、对象选取
在北邮校园内随机抽取了20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在性别方面男女比例大约为1:1。
2、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共设置了21个问题,其中包括用户身份特征类问题,用户对人人网日志的使用情况,以及用户使用日志进行自我呈现的效果等,最后是综合性的网络自我与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差异的问题。
二、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研究共回收102份有效问卷,其中男生55人,女生47人。在这102人中,44.1%的用户每天都会登录人人网,41.2%的用户每周登录1—6次,14.7%的用户每周登录次数在1次以下。就日志来看,29.4%的用户从来不写日志,只有16.7%的用户写日志的间隔时间在三个月以内。就写日志的目的来看,37.5%的用户写日志是为了记录事件,26.4%的用户是为了发泄情绪,16.7%的用户则是为了让好友更了解自己。从真实性来看,65.8%的用户表示会在日志里表达自己真实的兴趣爱好和观点品位等信息。同样,在写作的语言技巧方面,39.7%的用户表示会完全不加修饰地描述自己的真实经历,60.3%的用户表示日志中描述事件会使用一些修饰性的语言。在日志里与好友的互动中,多数人表示希望得到“同感、支持、关心、表扬、鼓励”的回复。在好友评价对自己的影响方面,一半的用户表示会受到好友评价影响,另一半表示不会。在总体的网络自我与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差异方面,65.7%的用户认为网络自我与现实自我没有差异,34.3%的用户认为网络上呈现的形象更好,因为“现实中负面的东西一般不会呈现在网上”。57.8%的用户认为网络自我与理想自我没有差异,42.2%的用户认为网络自我与理想自我仍然存在差异,主要表现为“不够理性、不够沉静、不够完美”等。46%的用户认为自己能够通过人人网塑造理想的形象,54%的用户表示不能成功地塑造理想的形象。
1、大学生在虚拟空间里进行自我呈现活动的特点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利用社交网络进行自我呈现的特点可以概括为:第一,接近一半的用户对社交网络具有依赖性,每天都会登录社交网站。第二,在社交网站的各项功能中,“发表状态”由于其即时性、便捷性而最受欢迎,除此之外,上传照片、发表日志的功能能够较全面地反应用户的生活、爱好和性格,但由于程序繁琐、所需时间太长以及观赏性等其他顾虑,用户对这两项功能的使用频率不高。第三,大学生在利用社交网站进行自我呈现的时候是有意识的,他们在有意识地塑造自己的形象,为了达到相应的目的,他们所使用的语言等手段有时候可能是虚构的、夸张的,并不完全真实。这与戈夫曼所强调的“人际交往的过程就是人们表演自我的过程”是相符的。
2、社交网络中日志的呈现方式和其他方式的比较
在社交网络中,用户很少把日志功能与现实生活中的“日记”等同。大部分情况下,当一条简短的状态或一张照片不足以表达用户的心情或思考的深度时,他们才会通过日志表达激动或沮丧的感情,以使好友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此外,相较于照片、状态等功能,用户在写日志时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不断回忆往事、斟酌语言,这个过程可能需要花费数小时。同时,文字也具有照片所不具有的特性:文字是长时间思考的结果,较为理性,与日常生活的琐事相比,它是作者较深层次的内心体验;文字可以说是单向度的,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读者可以发挥想象力去还原作者所经历的事件和场景;“人们在写作的时候能够有更多的时间来考虑信息的内容,设计信息的组合”③,用户可以通过语言技巧对事件和感想进行修饰,以达到预期的艺术效果,并引起情感共鸣。另外,网络日志还具有隐私性和公开性的双重特性,是用户将私人秘密与公共空间相结合的特殊产物。在写作的语言技巧方面,为了达到预期的效果,大部分用户会虚构一部分内容或使用夸张的语言来描述事件。有研究指出,“人人网也是一个进行自我创作的地方”,用户通过各种方式的充分展示,实现了自己的文本意义。如果说发表状态、上传照片呈现的是表面的自我,那么发表日志可以看做是向读者呈现内心的自我。 3、大学生的网络自我与现实和理想自我的差异
大部分被访者认为网络自我和现实自我没有太大差异,除了会选择性地在社交网络中呈现自己较好的一面外,用户在社交网络中使用的语言、上传的照片、发表的言论等仍然受到个体心理因素的影响。人们在远距离交往时倾向于投射理想的自我,但在实际操作中,超过一半的被访者认为自己不能在社交网络中塑造理想的形象,即使个体在向他人“表演”的过程中已经筛选出了符合自己理想形象的符号来控制别人对自己的印象,但“这些方式可能是无意识的”,“网络人际交往之间的印象整饰,多多少少都带有现实生活经验的痕迹”④,只是由于表达的随意性和自由性,个体可以筛选和重组现实生活的经验。网络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差异表明,青年在社交网络的自我呈现中,主体是破碎的,现实自我、网络自我和理想自我共同作用于自我呈现行为⑤。即使自我呈现意识相当强的人,也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语言和非语言行为,网络自我更多地受到现实自我的影响。正如戈夫曼所说,人们在社会活动中会通过适当的调节来保持良好的印象。
结语
在现代生活的压力和快节奏背景下,以人人网为代表的人际互动类的个人网站己经成为大学生展示自我、重塑自我的新空间。这个新的空间所提供的表演舞台也因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和所赋予的生活内容而变得更加真实和富有意义。根据研究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大学生在利用社交网站进行自我呈现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他们有意识地选择特定事件、使用语言技巧,目的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塑造理想的形象。
第二,与状态、相册等功能相比,大学生使用日志功能的频率较低。发表日志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日志所呈现的也是用户更为理性的深层次的心理体验。
第三,大学生利用社交网络呈现的自我与现实自我没有太大差异,但与理想自我差异较大。网络人际交往之间的印象整饰,多多少少都带有现实生活经验的痕迹。
德国学者斯普兰格说:在人的一生中,再没有像青年时期那样强烈渴望被理解的时期了,没有任何人会像青年那样陷入强烈的孤独之中渴望着被人接近与理解,没有任何人会像青年那样站在遥远的地方呼唤。本文通过对大学生使用网络日志进行自我呈现的行为的研究,旨在关注大学生在社交网络中进行情感诉求的动因、方式和效果,进一步探讨戈夫曼“自我呈现理论”的意义和在网络时代的发展。□
参考文献
①欧文·戈夫曼 著,冯钢 译:《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7
②陆莹,《人人网中大学生自我呈现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
③Walther J B.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impersonal,interpersonal,and hyper personal interacti-on[J].Communication Research,1996;Cutler Impression management theory and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Academic Press,1996
④屈勇,《网络人际交往中的印象整饰的特殊性》[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10
⑤黄菲,《青年在社交网络中的自我呈现研究》[D].中山大学,2010
(作者单位: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