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儿童抽动障碍发病率逐年增高,严重影响患儿身心健康。周正教授认为儿童抽动障碍脾虚肝旺型多见,易挟风痰引动伏邪;主张标本同治,本则健脾,标则平肝,以健脾平肝,熄风化痰为法,擅用经方四逆散、六君子汤加减。并主张身心共治,患儿与家长整体干预,获效良好。
关键词:中医经验 抑木扶土法 儿童抽动障碍 中医治疗
中图分类号:R749.9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96/j.2096-3475.2021.05.117
抽动障碍是一种以不自主、反复、快速的一个或多个部位肌肉运动抽动和/或发声抽动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该病患病率约为 0.05%-3%[1],近年来小儿的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男孩更为多见[2]。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西药治疗常给予氟哌啶醇、可乐定等抗精神病药,需长期服药且易反复,不良反应严重,给儿童的身心健康及家庭带来了严重的负担。而中医药在本病的治疗中显示出明显的优势。周正教授,是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药临床人才,从事儿科临床工作30多年,应用中医药治疗抽动障碍有丰富的经验。周正教授认为本病归属于“肝风”“慢惊风”“抽搐”“瘛疭”等范畴,病位主要在肝,以脾虚肝旺为主要病机,易挟风痰,外风引动内风,风动“伏邪”而致症状反复发作、缠绵不愈!治疗上主要采用抑木扶土法以治其本,疏风散邪、化痰熄风以治其标。急则治其标,平肝熄风;缓则治其本,健脾化痰。主张患儿、家长综合干预,立体治疗,共同进行心理疏导。本人有幸侍诊左右,获益匪浅。兹将周正教授善治儿童抽动障碍的学术经验介绍如下。
一、发病:儿童体质的“两有余、三不足”决定病机的特异性
小儿固有的“两有余、三不足”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小儿易患“肝有余”“亢而生风”,“脾不足”“脾虚生湿痰聚”之病。《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万全曰:“肝者,足厥阴风木也。木生风,故主风……肝之窍在目,故有病常以目候之,如肝有风,则目连剳……”。小儿肝常有余,为纯阳之体,感邪后易化热生火,引动肝风,外风引动内风、伏邪,上焦则见肺窍之风,如吸鼻、皱鼻,中焦则见肝窍之风、脾窍之风,如咧嘴、吸腹,下焦则见踢腿、抖腿等症。又小儿脾常不足,加之后天喂养不当、调护失宜,或久病耗损,导致脾胃受损,气血生化乏源,濕聚成痰,肝木失去脾土濡养,痰浊扰动肝风,脾土败则肝木乘之,故小儿抽动障碍者脾虚肝旺型者居多。
二、传变:外风引动内风、伏邪
儿童抽动障碍多反复发作,缠绵不愈,多因外风引动内风,引动伏邪而发。钱乙《小儿药证直决》中提出:“凡病或新或久,皆引肝风,风动则上干头目,目属肝,风入于目,上下左右如风吹,不轻不重,儿不能任,故目连剳也”,《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亦云:“风胜则动”。然风邪又有外风、内风之别,外风多由外感而得,内风则因脏腑功能失调而致,内风尤与“肝”关系密切。风邪“善行而数变”,上行至头面颈项者则出现摇头、点头、眨眼、皱眉、耸鼻、扭脖等,下行至胸腹四肢者则出现缩胸、腹肌抽动、扭腰、四肢抽动等。 “百病多由痰作祟”,朱震亨 《丹溪心法·痰》中云:“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风痰内扰,横窜经络,故出现一系列如眨眼、皱眉、耸鼻、咧嘴、摇头、耸肩等症状,且症状反复,此消彼长,迁延难愈。反复发作的根本原因是伏邪未去,病邪仍留。
三、治疗:倡导肝宜疏,脾宜健原则,擅用扶土抑木法,标本同治
儿童抽动障碍病属“肝风”证。肝主疏泄而性喜条达,脏腑阴阳平衡气机条达均有赖肝的疏畅条达;脾主升清,为“后天之本”,五脏皆赖脾的濡养。肝疏畅条达功能有赖脾土濡养,脾主运化升清亦需肝的疏泄,即“土得木而达”,“木赖土以培之”,反之则出现“土虚木旺”“木不疏土”的病证[3]。小儿肝常有余,体禀纯阳,感邪后易化热引动肝风。脾常不足,脾胃受损后湿聚成痰,肝木失去脾土濡养,痰浊扰动肝风,土虚木摇,故出现一系列抽动症状。治疗方面宜抑肝扶木,健脾化痰为法,方选四逆散合六君子汤为基本方,酌选钩藤、天麻、龙骨、牡蛎、蝉蜕、僵蚕、全蝎等熄风止痉之品。同时周正教授善用引经药物,如眨眼、挤眼加菊花、青葙子、密蒙花等,如耸鼻、抽吸鼻子加辛夷、白芷、苍耳子等;如颈背部部抽动加葛根,上肢抽动加桑枝,腹部抽动加白芍、大腹皮、枳实,下肢抽动加牛膝,喉部发声加木蝴蝶、藏青果、桔梗等,辨证施治加上对症用药,使药达病所,疗效显增。
四、巩固调理:家长与患儿同治,立体干预治疗
情绪紧张、精神压力过大及不和谐的家庭环境可能诱发或加重病情。有研究[2]显示抽动障碍患儿在焦虑情绪方面、躯体化惊恐、广泛性焦虑、以及焦虑总分评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同时显示抽动障碍患儿家长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且患儿的心理行为受家长情绪等因素的影响。故对家长与患儿共同进行心理疏导在治疗本病中的作用不容忽视。让家长对本病有正确的认识和了解,避免家长与患儿不良情绪相互影响,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及学习环境,有规律地生活学习,适当户外活动,使孩子身心放松。
五、典型案例 患儿孙某,男 ,10岁,就诊日期:2018年9月8 日。患儿因“频繁挤眼、咧嘴2年余,耸肩、抖手1年,吸腹、甩腿3月”为代主诉就诊。患儿于2年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挤眼、咧嘴等症状表现,经治疗好转。遇感冒或情绪紧张时偶有病情反复。1年前患儿出现耸肩、抖手,改为服用硫必利治疗,症状有所好转,服用半年后停药。近3个月来出现耸肩、抖手,伴挤眼、咧嘴,并出现吸腹、甩腿等表现,意识清楚,夜间无症状发作,纳眠可,大便干。既往史:受凉后反复咳嗽难愈,出生史无特殊。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查体:营养良好,形体适中,舌质淡红,苔黄厚,脉滑数。辅助检查:抽动障碍耶鲁评分42分。血生化:肝肾功能正常,抗“O”正常,铜蓝蛋白正常,脑电图回示:正常儿童脑电图。中医诊断:肝风证,属脾虚肝旺、痰热动风型。西医诊断:慢性抽动障碍。治法:健脾化痰,平肝熄风。给予:四逆散合六君子汤加减。中药予醋柴胡6g、生白芍15g、炒枳实10g、生甘草6g、茯苓12g、清半夏9g、太子参10g 、陈皮6.木瓜10g、伸筋草10g、谷精草10g、炒蒺藜10g、全蝎3g 、钩藤10g、大腹皮15g、 郁金10g,14剂,日1剂,分2次水冲服。嘱家长不要刺激孩子,不要过分关注,放松心情,预防感冒。复诊(2018.9.21):患儿挤眼、咧嘴症状明显减少,耸肩、抖手及吸腹、甩腿动作仍较明显,上方去谷精草,加桑枝10g、川牛膝8g,续服用21付。三诊(2018.10.10):患儿抽动症状基本消失,诊察舌脉平和,苔薄白。复查抽动症耶鲁评分32分。守上方巩固,继服21剂。后3月随访,病情未再反复。
按语:该患儿抽动症状多样,多次发作反复,病情复杂,病程绵长,属本虚标实。周正教授认为,本病病位在肝,病机为脾虚肝旺,风痰扰动伏邪。肝主疏泄,病机主风。脾主升清,有赖肝之疏泄,水湿运化有赖脾的运化及肝的疏泄。若肝气郁滞,气机不畅,脏腑功能失调,肝风燥扰;脾胃受损,痰浊内生。风痰相搏,横窜经络,故而出现面肌抽动,四肢抖动,腹肌抽动等各种异常症状。治疗以健脾疏肝,化痰熄风,方选四逆散合六君子汤加减。方中四逆散、郁金以疏肝行气解郁,全蝎以搜风通络,熄风止痉;谷精草以祛风明目;木瓜、伸筋草、桑枝以疏肝柔筋通络,复诊挤眼症状明显减轻,去谷精草加桑枝以加强舒筋通络之效;大腹皮、枳实为行气化滞,消痰除痞,以缓解吸腹症状。太子参、半夏、陈皮、茯苓、天麻、炒蒺藜以以健脾化痰,平肝潜阳,治其本。各药共起健脾化痰,平肝熄风之效。肝性喜调达,肝之疏泄功能受情绪影响,本例中周正教授对家长及患儿进行心理疏导,使家长及患儿情绪调畅,服药后疗效更加显著。
六、结语
儿童抽动障碍临床表现多样,临证中要善于抓住主要病机。周正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认为脾虚肝旺为其主要病机,多挟风痰之邪引动伏邪而致症状反复。治疗善用扶土抑木法,标本同治。同时主张家长与患儿共同心理疏导,医生主导,家长患儿共治,立体干预,能收到更加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孙锟,沈颖.小儿内科学[M]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457.
[2]陈颖萍,陈燕惠.抽动障碍患儿及家长心理状态调查.中国妇幼卫生杂志,2014,5(6):11-14 .
[3] 江美容,廖永州,劉华等. 李宜瑞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经验撷要.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20 ,27 (6 ):28-30.
项目基金:河南省首批中医药青苗人才培养项目,编号:豫中医科教(2018)16号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河南郑州 450000)
关键词:中医经验 抑木扶土法 儿童抽动障碍 中医治疗
中图分类号:R749.9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96/j.2096-3475.2021.05.117
抽动障碍是一种以不自主、反复、快速的一个或多个部位肌肉运动抽动和/或发声抽动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该病患病率约为 0.05%-3%[1],近年来小儿的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男孩更为多见[2]。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西药治疗常给予氟哌啶醇、可乐定等抗精神病药,需长期服药且易反复,不良反应严重,给儿童的身心健康及家庭带来了严重的负担。而中医药在本病的治疗中显示出明显的优势。周正教授,是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药临床人才,从事儿科临床工作30多年,应用中医药治疗抽动障碍有丰富的经验。周正教授认为本病归属于“肝风”“慢惊风”“抽搐”“瘛疭”等范畴,病位主要在肝,以脾虚肝旺为主要病机,易挟风痰,外风引动内风,风动“伏邪”而致症状反复发作、缠绵不愈!治疗上主要采用抑木扶土法以治其本,疏风散邪、化痰熄风以治其标。急则治其标,平肝熄风;缓则治其本,健脾化痰。主张患儿、家长综合干预,立体治疗,共同进行心理疏导。本人有幸侍诊左右,获益匪浅。兹将周正教授善治儿童抽动障碍的学术经验介绍如下。
一、发病:儿童体质的“两有余、三不足”决定病机的特异性
小儿固有的“两有余、三不足”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小儿易患“肝有余”“亢而生风”,“脾不足”“脾虚生湿痰聚”之病。《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万全曰:“肝者,足厥阴风木也。木生风,故主风……肝之窍在目,故有病常以目候之,如肝有风,则目连剳……”。小儿肝常有余,为纯阳之体,感邪后易化热生火,引动肝风,外风引动内风、伏邪,上焦则见肺窍之风,如吸鼻、皱鼻,中焦则见肝窍之风、脾窍之风,如咧嘴、吸腹,下焦则见踢腿、抖腿等症。又小儿脾常不足,加之后天喂养不当、调护失宜,或久病耗损,导致脾胃受损,气血生化乏源,濕聚成痰,肝木失去脾土濡养,痰浊扰动肝风,脾土败则肝木乘之,故小儿抽动障碍者脾虚肝旺型者居多。
二、传变:外风引动内风、伏邪
儿童抽动障碍多反复发作,缠绵不愈,多因外风引动内风,引动伏邪而发。钱乙《小儿药证直决》中提出:“凡病或新或久,皆引肝风,风动则上干头目,目属肝,风入于目,上下左右如风吹,不轻不重,儿不能任,故目连剳也”,《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亦云:“风胜则动”。然风邪又有外风、内风之别,外风多由外感而得,内风则因脏腑功能失调而致,内风尤与“肝”关系密切。风邪“善行而数变”,上行至头面颈项者则出现摇头、点头、眨眼、皱眉、耸鼻、扭脖等,下行至胸腹四肢者则出现缩胸、腹肌抽动、扭腰、四肢抽动等。 “百病多由痰作祟”,朱震亨 《丹溪心法·痰》中云:“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风痰内扰,横窜经络,故出现一系列如眨眼、皱眉、耸鼻、咧嘴、摇头、耸肩等症状,且症状反复,此消彼长,迁延难愈。反复发作的根本原因是伏邪未去,病邪仍留。
三、治疗:倡导肝宜疏,脾宜健原则,擅用扶土抑木法,标本同治
儿童抽动障碍病属“肝风”证。肝主疏泄而性喜条达,脏腑阴阳平衡气机条达均有赖肝的疏畅条达;脾主升清,为“后天之本”,五脏皆赖脾的濡养。肝疏畅条达功能有赖脾土濡养,脾主运化升清亦需肝的疏泄,即“土得木而达”,“木赖土以培之”,反之则出现“土虚木旺”“木不疏土”的病证[3]。小儿肝常有余,体禀纯阳,感邪后易化热引动肝风。脾常不足,脾胃受损后湿聚成痰,肝木失去脾土濡养,痰浊扰动肝风,土虚木摇,故出现一系列抽动症状。治疗方面宜抑肝扶木,健脾化痰为法,方选四逆散合六君子汤为基本方,酌选钩藤、天麻、龙骨、牡蛎、蝉蜕、僵蚕、全蝎等熄风止痉之品。同时周正教授善用引经药物,如眨眼、挤眼加菊花、青葙子、密蒙花等,如耸鼻、抽吸鼻子加辛夷、白芷、苍耳子等;如颈背部部抽动加葛根,上肢抽动加桑枝,腹部抽动加白芍、大腹皮、枳实,下肢抽动加牛膝,喉部发声加木蝴蝶、藏青果、桔梗等,辨证施治加上对症用药,使药达病所,疗效显增。
四、巩固调理:家长与患儿同治,立体干预治疗
情绪紧张、精神压力过大及不和谐的家庭环境可能诱发或加重病情。有研究[2]显示抽动障碍患儿在焦虑情绪方面、躯体化惊恐、广泛性焦虑、以及焦虑总分评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同时显示抽动障碍患儿家长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且患儿的心理行为受家长情绪等因素的影响。故对家长与患儿共同进行心理疏导在治疗本病中的作用不容忽视。让家长对本病有正确的认识和了解,避免家长与患儿不良情绪相互影响,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及学习环境,有规律地生活学习,适当户外活动,使孩子身心放松。
五、典型案例 患儿孙某,男 ,10岁,就诊日期:2018年9月8 日。患儿因“频繁挤眼、咧嘴2年余,耸肩、抖手1年,吸腹、甩腿3月”为代主诉就诊。患儿于2年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挤眼、咧嘴等症状表现,经治疗好转。遇感冒或情绪紧张时偶有病情反复。1年前患儿出现耸肩、抖手,改为服用硫必利治疗,症状有所好转,服用半年后停药。近3个月来出现耸肩、抖手,伴挤眼、咧嘴,并出现吸腹、甩腿等表现,意识清楚,夜间无症状发作,纳眠可,大便干。既往史:受凉后反复咳嗽难愈,出生史无特殊。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查体:营养良好,形体适中,舌质淡红,苔黄厚,脉滑数。辅助检查:抽动障碍耶鲁评分42分。血生化:肝肾功能正常,抗“O”正常,铜蓝蛋白正常,脑电图回示:正常儿童脑电图。中医诊断:肝风证,属脾虚肝旺、痰热动风型。西医诊断:慢性抽动障碍。治法:健脾化痰,平肝熄风。给予:四逆散合六君子汤加减。中药予醋柴胡6g、生白芍15g、炒枳实10g、生甘草6g、茯苓12g、清半夏9g、太子参10g 、陈皮6.木瓜10g、伸筋草10g、谷精草10g、炒蒺藜10g、全蝎3g 、钩藤10g、大腹皮15g、 郁金10g,14剂,日1剂,分2次水冲服。嘱家长不要刺激孩子,不要过分关注,放松心情,预防感冒。复诊(2018.9.21):患儿挤眼、咧嘴症状明显减少,耸肩、抖手及吸腹、甩腿动作仍较明显,上方去谷精草,加桑枝10g、川牛膝8g,续服用21付。三诊(2018.10.10):患儿抽动症状基本消失,诊察舌脉平和,苔薄白。复查抽动症耶鲁评分32分。守上方巩固,继服21剂。后3月随访,病情未再反复。
按语:该患儿抽动症状多样,多次发作反复,病情复杂,病程绵长,属本虚标实。周正教授认为,本病病位在肝,病机为脾虚肝旺,风痰扰动伏邪。肝主疏泄,病机主风。脾主升清,有赖肝之疏泄,水湿运化有赖脾的运化及肝的疏泄。若肝气郁滞,气机不畅,脏腑功能失调,肝风燥扰;脾胃受损,痰浊内生。风痰相搏,横窜经络,故而出现面肌抽动,四肢抖动,腹肌抽动等各种异常症状。治疗以健脾疏肝,化痰熄风,方选四逆散合六君子汤加减。方中四逆散、郁金以疏肝行气解郁,全蝎以搜风通络,熄风止痉;谷精草以祛风明目;木瓜、伸筋草、桑枝以疏肝柔筋通络,复诊挤眼症状明显减轻,去谷精草加桑枝以加强舒筋通络之效;大腹皮、枳实为行气化滞,消痰除痞,以缓解吸腹症状。太子参、半夏、陈皮、茯苓、天麻、炒蒺藜以以健脾化痰,平肝潜阳,治其本。各药共起健脾化痰,平肝熄风之效。肝性喜调达,肝之疏泄功能受情绪影响,本例中周正教授对家长及患儿进行心理疏导,使家长及患儿情绪调畅,服药后疗效更加显著。
六、结语
儿童抽动障碍临床表现多样,临证中要善于抓住主要病机。周正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认为脾虚肝旺为其主要病机,多挟风痰之邪引动伏邪而致症状反复。治疗善用扶土抑木法,标本同治。同时主张家长与患儿共同心理疏导,医生主导,家长患儿共治,立体干预,能收到更加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孙锟,沈颖.小儿内科学[M]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457.
[2]陈颖萍,陈燕惠.抽动障碍患儿及家长心理状态调查.中国妇幼卫生杂志,2014,5(6):11-14 .
[3] 江美容,廖永州,劉华等. 李宜瑞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经验撷要.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20 ,27 (6 ):28-30.
项目基金:河南省首批中医药青苗人才培养项目,编号:豫中医科教(2018)16号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河南郑州 4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