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突出强调语文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要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关注生命,点化和润泽生命是教育之核心。但受应试的束缚,一直以来,形成了重知识灌输轻人文培养,重应试教育轻生命教育的局面。现行的语文教材有大量的直接阐释生命,呼唤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的课文,为进行生命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敬畏生命》《斑羚飞渡》《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伟大的悲剧》等,可是语文教师们忽视了这种教育,在学生内心都没有引起真正的共鸣。
一、呼唤“生命意识教育”的到来
1.新课程呼唤“生命意识教育”
生命意识教育是美国学者杰·唐纳·化特士于1968年首次提出,此后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经过近四十年的实践历程,河南大学的刘济良教授在全面考察了国内学者的重要观点后提出,生命意识教育是“在学生物质性生命的前提下,在个体生命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对个体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进行完整性、人文性的生命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活出生命的意蕴,绽放生命的光彩,实现生命的辉煌”。这一概念正与《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不谋而合。
2.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呼唤“生命意识教育”
阅读教学是凭借阅读材料中具有客观意义的文字符号,通过感觉、知觉、思维和想象等多种心理活动来理解阅读材料的意义,掌握阅读材料的内容和形式,它是帮助学生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塑造人格的重要途径。把生命意识与阅读教育结合起来,就是充分利用阅读教学这一有效的途径,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灌输,培养学生优良的品格、聪慧悟性、丰富的情感和敏锐的感觉,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观。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生命意识教育的实践途径
(一)结合初中阶段青少年心理需求,深入挖掘教材中生命教育元素,理解教材中深刻而丰富的生命内涵
初中语文课本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素材与资源,教师首先应该结合初中阶段青少年较突出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需求,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生命教育元素,归纳生命教育主题,做到目标明确化、系统化、实用化。
1.确立“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生命元素主题
青少年在情感方面异常脆弱,害怕挫折,个别还无视生命的珍贵,教育应该把“热爱生命、珍惜生命”这一主题放在首要位置上,让学生了解生命的美好,帮助他们塑造一个健康光明、乐观坚强的人生。如课文《蝉》,作者用先抑后扬的手法,由一只小小的蝉引发了对生命的感悟。当知道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就活一个夏天时,本来无足轻重甚至恼人的蝉令作者惊讶起来。这些就是让学生知道一个朴素而深刻的哲理:生活历程就是如此,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不管90年,90天,都要好好地活着。
2.确立“同情弱小、平等尊重”生命元素主题
初中阶段的青少年身心发育正处在巨变期,他们情绪变化大,控制能力差,特别是受到家庭暴力、社会暴力、影视文学暴力影响的青少年,情绪压抑,性格暴躁。近几年来校园暴力的新闻屡见不鲜。教师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真善美的情怀,培养他们同情弱小、物我平等、相互尊重的情思。如课文《老王》,杨绛用细腻的笔触真实动人地描写了那样一个令人同情的忠厚而不幸的底层劳动人民,并且字里行间渗透出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应该互相关爱等观念。
3.确立“学会感恩、善良博大”生命元素主题
初中阶段的青少年人生观、是非观已初步形成,但并未形成正确的评判标准,受外界影响很大。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把教材中“学会感恩,学会善良博大”这一生命教育元素充分地挖掘出来,达到以文育情的目的。如课文《散步》所体现的价值观是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写作目的是希望把这种我们民族引以为豪的传统美德代代相传,平时身体力行,把它渗透到生活的点点滴滴,用心去孝敬你的父母,体谅他们的每一份苦心。
4.确立“放眼世界、关注现实”生命元素主题
初中阶段的青少年正是个性形成时期,有叛逆心理,注重自我价值体验。教师要善于挖掘此类生命教育题材,不断地引导学生走出小我,放眼世界,关注广阔的社会现实生活。如让学生感受诗歌《观沧海》中曹操抒发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感受《〈论语〉十则》中孔子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的光辉的人格魅力;感受《音乐巨人贝多芬》中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和坚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依托语文课堂教学,构建生命教育平台,完成师生共同的生命成长。
课堂是维系教师与学生的桥梁与纽带,是教师与学生传授知识、交流感情的最重要场所。郑桂华博士曾经说过:课堂是师生共同完成生命成长的地方。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教育环节。
1.构建情境的课堂,突显生命教育元素
处于初中阶段的青少年,他们思维的组合性已经向辩证的逻辑方向发展,但需求仍多样化。如果我们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出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情感,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会更易于生命教育课程目标的完成。如在教授《散步》时欣赏音乐《让爱住我家》,然后再过渡,“同学们,听着这温馨甜美的音乐,我想大家一定会想到我们温暖的家。老师想问问大家,你们家里有哪些人?大家在一起時会干些什么呢?”这时,学生都有很多话好说,教师再顺水推舟,切入到亲情与生命的主题,出示一些温馨家庭的图片。
2.构建民主的课堂,完成师生共同的生命成长
生命教育的指向目标应该是学生,生命教育的成果体现也应该是学生。构建一种民主的课堂氛围,使教育过程人性化,更有利于生命教育目标的完成。构建民主的课堂,完成师生共同生命成长,应该具有以下条件:教学过程在民主的课堂氛围下进行;学生善于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善于倾听学生的个体性表达,做一个民主课堂的鼓励者,同时也是高屋建瓴的引导者。这样的民主课堂才会展现出鲜活的个性、向善的张力和生命的能动性。
3.构建“读-品-悟”相结合的课堂,追求深度的生命感知
生命教育只有和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才会真正变得鲜活、有意义、充满生命力。学生在与文本、作家平等对话,充分交流之后,会结合自身实际,得到独特的生命体验。如教授《台阶》一课,学生被作者笔下的父爱所感动,其中一位同学这样写道:“学习了《台阶》这篇课文,我从李森祥笔下了解到了父爱的伟大。而我的父亲呢?这份伟大是否一直在平凡的生活中被我忽视?我曾经抱怨过父亲只是一位普通的泥水工,一个月1000多块钱的工资只够维持生计,不能给我锦衣华服的生活,更不能让我像别人那样上学有私家车接送。但是,今天,我忽然懂得,父亲这个平凡的泥水工,给予我生命,教会我生活,教育我如何做一个有价值的人,这就足以让我尊敬、感激他一辈子!
(三)充分利用语文阅览课,拓展延伸生命教育
目前杭州市各级各类学校大都开设了语文阅览课,旨在拿出专门的时间,让学生广泛地、主动地阅读,拓宽视野,增加积累,提高人文素养。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课程资源,有效拓展延伸生命教育。
1.对学生的阅读方向做适当的指导
可以按照本文所设定的四个生命教育主题,定期分批为学生提供一些高质量的阅读书目。如《童年》——在苦难中长大,《鲁滨孙漂流记》——孤独而顽强的冒险者,《昆虫记》——谱写昆虫生命的诗篇,《简·爱》——人生追求的二重奏等等,引领学生在更广阔的生命教育海洋中邀游,去汲取更多的生命素养。
2.指导学生写读后感,畅谈对生命的思考
这个反馈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摘抄上,因为摘抄只是简单的记录,学生的思维得不到锻炼,情感得不到升华。学生的反馈更应该突出其思考的色彩。因此笔者设计了一个生命教育阅读质量反馈表,其中包括“阅读时间、阅读目的、阅读内容、阅读体验以及阅读反思、教师指导意见”共六部分内容,既便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又便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阅读进度。
3.设立生命教育阅读话题交流专场
让学生把自己最喜欢、最感动的文章拿出来一起交流分享,把学生的生命感悟活动由纯粹的个人行为变成大众交流行为,既丰富了学生的生命情感,又创设一种主动、互动、生动的阅读局面,可以说起到了1+1>2的明显效果
此外,教师不应该把阅览课仅仅定位在读书的形式上,还可以带领学生观看网络、影视、音像等方面的生命教育资料,丰富生命教育内容。比如观看汶川地震教育片,其中的一个个震撼人心的细节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可贵,让学生形成观后感等。
三、反思
语文教师应不只是教学目标的实施者,也应是经由语文教育去树立其正确的生命意识,积极实现其生命价值的富有创造的实践者。通过以上实践,教师们自身的生命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当然在以上三个实践途径的实施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在四个生命元素主题的确立中,我们往往看到是大量的现代文阅读,而把古汉语阅读给忽略了。古汉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人文精神。如何在古汉语的阅读教学中更好地挖掘生命意识教育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其次,在“读-品-悟”相结合的课堂教学中,注重的是 “悟”。课堂的教學时间非常有限,语文课堂讲究“听、说、读、写”,最后到“写”的时间经常是课堂快要结束了。学生不能充分地“品”,也就很难体悟得深,那写出来也是一些非常生硬的文字。所以,很有必要开设生命教育专题作文课。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加强生命意识教育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话题。
再者,利用语文阅览课进行生命意识教育是很好的契机。但是阅览课非常有限,通常是一周一节,学生不能很好地深入,所以,学生更多的时间是在课外阅读。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挖掘生命意识教育的资源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总之,语文教学就应是生命个体所进行的具体而又丰富的生命活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为学生搭建一个生命教育的平台,重视学生人格的完善和发展,完成师生共同的生命成长。这是语文教学追求的目标,也是教育的本质。
一、呼唤“生命意识教育”的到来
1.新课程呼唤“生命意识教育”
生命意识教育是美国学者杰·唐纳·化特士于1968年首次提出,此后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经过近四十年的实践历程,河南大学的刘济良教授在全面考察了国内学者的重要观点后提出,生命意识教育是“在学生物质性生命的前提下,在个体生命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对个体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进行完整性、人文性的生命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活出生命的意蕴,绽放生命的光彩,实现生命的辉煌”。这一概念正与《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不谋而合。
2.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呼唤“生命意识教育”
阅读教学是凭借阅读材料中具有客观意义的文字符号,通过感觉、知觉、思维和想象等多种心理活动来理解阅读材料的意义,掌握阅读材料的内容和形式,它是帮助学生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塑造人格的重要途径。把生命意识与阅读教育结合起来,就是充分利用阅读教学这一有效的途径,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灌输,培养学生优良的品格、聪慧悟性、丰富的情感和敏锐的感觉,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观。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生命意识教育的实践途径
(一)结合初中阶段青少年心理需求,深入挖掘教材中生命教育元素,理解教材中深刻而丰富的生命内涵
初中语文课本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素材与资源,教师首先应该结合初中阶段青少年较突出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需求,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生命教育元素,归纳生命教育主题,做到目标明确化、系统化、实用化。
1.确立“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生命元素主题
青少年在情感方面异常脆弱,害怕挫折,个别还无视生命的珍贵,教育应该把“热爱生命、珍惜生命”这一主题放在首要位置上,让学生了解生命的美好,帮助他们塑造一个健康光明、乐观坚强的人生。如课文《蝉》,作者用先抑后扬的手法,由一只小小的蝉引发了对生命的感悟。当知道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就活一个夏天时,本来无足轻重甚至恼人的蝉令作者惊讶起来。这些就是让学生知道一个朴素而深刻的哲理:生活历程就是如此,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不管90年,90天,都要好好地活着。
2.确立“同情弱小、平等尊重”生命元素主题
初中阶段的青少年身心发育正处在巨变期,他们情绪变化大,控制能力差,特别是受到家庭暴力、社会暴力、影视文学暴力影响的青少年,情绪压抑,性格暴躁。近几年来校园暴力的新闻屡见不鲜。教师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真善美的情怀,培养他们同情弱小、物我平等、相互尊重的情思。如课文《老王》,杨绛用细腻的笔触真实动人地描写了那样一个令人同情的忠厚而不幸的底层劳动人民,并且字里行间渗透出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应该互相关爱等观念。
3.确立“学会感恩、善良博大”生命元素主题
初中阶段的青少年人生观、是非观已初步形成,但并未形成正确的评判标准,受外界影响很大。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把教材中“学会感恩,学会善良博大”这一生命教育元素充分地挖掘出来,达到以文育情的目的。如课文《散步》所体现的价值观是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写作目的是希望把这种我们民族引以为豪的传统美德代代相传,平时身体力行,把它渗透到生活的点点滴滴,用心去孝敬你的父母,体谅他们的每一份苦心。
4.确立“放眼世界、关注现实”生命元素主题
初中阶段的青少年正是个性形成时期,有叛逆心理,注重自我价值体验。教师要善于挖掘此类生命教育题材,不断地引导学生走出小我,放眼世界,关注广阔的社会现实生活。如让学生感受诗歌《观沧海》中曹操抒发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感受《〈论语〉十则》中孔子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的光辉的人格魅力;感受《音乐巨人贝多芬》中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和坚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依托语文课堂教学,构建生命教育平台,完成师生共同的生命成长。
课堂是维系教师与学生的桥梁与纽带,是教师与学生传授知识、交流感情的最重要场所。郑桂华博士曾经说过:课堂是师生共同完成生命成长的地方。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教育环节。
1.构建情境的课堂,突显生命教育元素
处于初中阶段的青少年,他们思维的组合性已经向辩证的逻辑方向发展,但需求仍多样化。如果我们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出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情感,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会更易于生命教育课程目标的完成。如在教授《散步》时欣赏音乐《让爱住我家》,然后再过渡,“同学们,听着这温馨甜美的音乐,我想大家一定会想到我们温暖的家。老师想问问大家,你们家里有哪些人?大家在一起時会干些什么呢?”这时,学生都有很多话好说,教师再顺水推舟,切入到亲情与生命的主题,出示一些温馨家庭的图片。
2.构建民主的课堂,完成师生共同的生命成长
生命教育的指向目标应该是学生,生命教育的成果体现也应该是学生。构建一种民主的课堂氛围,使教育过程人性化,更有利于生命教育目标的完成。构建民主的课堂,完成师生共同生命成长,应该具有以下条件:教学过程在民主的课堂氛围下进行;学生善于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善于倾听学生的个体性表达,做一个民主课堂的鼓励者,同时也是高屋建瓴的引导者。这样的民主课堂才会展现出鲜活的个性、向善的张力和生命的能动性。
3.构建“读-品-悟”相结合的课堂,追求深度的生命感知
生命教育只有和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才会真正变得鲜活、有意义、充满生命力。学生在与文本、作家平等对话,充分交流之后,会结合自身实际,得到独特的生命体验。如教授《台阶》一课,学生被作者笔下的父爱所感动,其中一位同学这样写道:“学习了《台阶》这篇课文,我从李森祥笔下了解到了父爱的伟大。而我的父亲呢?这份伟大是否一直在平凡的生活中被我忽视?我曾经抱怨过父亲只是一位普通的泥水工,一个月1000多块钱的工资只够维持生计,不能给我锦衣华服的生活,更不能让我像别人那样上学有私家车接送。但是,今天,我忽然懂得,父亲这个平凡的泥水工,给予我生命,教会我生活,教育我如何做一个有价值的人,这就足以让我尊敬、感激他一辈子!
(三)充分利用语文阅览课,拓展延伸生命教育
目前杭州市各级各类学校大都开设了语文阅览课,旨在拿出专门的时间,让学生广泛地、主动地阅读,拓宽视野,增加积累,提高人文素养。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课程资源,有效拓展延伸生命教育。
1.对学生的阅读方向做适当的指导
可以按照本文所设定的四个生命教育主题,定期分批为学生提供一些高质量的阅读书目。如《童年》——在苦难中长大,《鲁滨孙漂流记》——孤独而顽强的冒险者,《昆虫记》——谱写昆虫生命的诗篇,《简·爱》——人生追求的二重奏等等,引领学生在更广阔的生命教育海洋中邀游,去汲取更多的生命素养。
2.指导学生写读后感,畅谈对生命的思考
这个反馈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摘抄上,因为摘抄只是简单的记录,学生的思维得不到锻炼,情感得不到升华。学生的反馈更应该突出其思考的色彩。因此笔者设计了一个生命教育阅读质量反馈表,其中包括“阅读时间、阅读目的、阅读内容、阅读体验以及阅读反思、教师指导意见”共六部分内容,既便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又便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阅读进度。
3.设立生命教育阅读话题交流专场
让学生把自己最喜欢、最感动的文章拿出来一起交流分享,把学生的生命感悟活动由纯粹的个人行为变成大众交流行为,既丰富了学生的生命情感,又创设一种主动、互动、生动的阅读局面,可以说起到了1+1>2的明显效果
此外,教师不应该把阅览课仅仅定位在读书的形式上,还可以带领学生观看网络、影视、音像等方面的生命教育资料,丰富生命教育内容。比如观看汶川地震教育片,其中的一个个震撼人心的细节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可贵,让学生形成观后感等。
三、反思
语文教师应不只是教学目标的实施者,也应是经由语文教育去树立其正确的生命意识,积极实现其生命价值的富有创造的实践者。通过以上实践,教师们自身的生命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当然在以上三个实践途径的实施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在四个生命元素主题的确立中,我们往往看到是大量的现代文阅读,而把古汉语阅读给忽略了。古汉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人文精神。如何在古汉语的阅读教学中更好地挖掘生命意识教育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其次,在“读-品-悟”相结合的课堂教学中,注重的是 “悟”。课堂的教學时间非常有限,语文课堂讲究“听、说、读、写”,最后到“写”的时间经常是课堂快要结束了。学生不能充分地“品”,也就很难体悟得深,那写出来也是一些非常生硬的文字。所以,很有必要开设生命教育专题作文课。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加强生命意识教育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话题。
再者,利用语文阅览课进行生命意识教育是很好的契机。但是阅览课非常有限,通常是一周一节,学生不能很好地深入,所以,学生更多的时间是在课外阅读。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挖掘生命意识教育的资源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总之,语文教学就应是生命个体所进行的具体而又丰富的生命活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为学生搭建一个生命教育的平台,重视学生人格的完善和发展,完成师生共同的生命成长。这是语文教学追求的目标,也是教育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