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入声调的消失,使得构词能力极强的、本是入声调的“一、不”在词语中的语意对比作用弱化,因此需要以其他的方式进行弥补,加之汉语对音节音乐美感的追求,于是就形成了“一、不”的特殊音变。
【关键词】 音变 异化 语意 入声 音乐美
众所周知,由于各种原因,在语流中,相邻的音素、音节或声调因相互影响有时会发生变化,这就是所谓的语流音变。在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上册)中有一个《双音节连读调型表》,非常直观地表现出双音节连读而发生的音变现象,它们或表现为调型的变化,或表现为调值的变化,或二者兼而有之。有趣的是,在稍后的对“一、不”的变调的表述中,却明确地写着:“(一、不)在去声前,一律变35;在非去声前,‘一’变51。”两相对比,我们不难发现,“一、不”的变调是不遵循《双音节连读调型表》所揭示的规律的,尤其是“一”,在与其后音节连读时,不仅与“不”一样有调值上的明显变化,甚至调型也与通常情况下的音变不同。
为了论述的方便,我们首先用表格的形式将《双音节连读调型表》与“一、不”的特殊音变的调值情况作个对比。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不”与阴平、阳平、上声结合时的音变与普通音变相差不大:调型一致,只有调值上略微有些出入;除此之外,“一、不”与其他音节相结合产生的音变,不仅调值与正常音变差异大,而且调型也完全不同:普通情况下,阴平与其他声调连读是不发生读音的改变的,而阴平调的“一”与其他声调的音节结合都产生了音变:在与阴平、阳平、上声音节相连时,由55变读为51;在与去声音节相连时,由55变读为35。去声调的“不”在与去声音节相连时,由51变读为35,这也与普通情况下变为53差距甚远,不仅调值不同,而且调型也完全相左。
我们知道,语流音变现象主要包括同化、异化、弱化、增音、脱落等几种类型。其中,同化是指语流中两个邻近的不同或不近的音,其中一个受到另一个的影响变得跟它相同或相近。这种现象可以用“省力说”加以解释,如《双音节连读调型表》中表现出来的音变就是如此。但“省力说”却无法解释音变中的异化现象。所谓异化,指的是语流中两个相邻的相同或相近的音,其中一个受到另一个的影响而变得不同或不相近,比如普通话中“上声﹢上声”变为“阳平﹢上声”就是一种异化现象。其实,“一、不”的特殊音变正属于异化。那么,造成“一、不”的读音异化的真正原因何在呢?
笔者认为,这首先要归因于“一、不”是两个构词能力极强、与其他音节结合率极高的音节。《汉语大词典》中,“一”有23个义项,由“一”与其他音节构成的词多达1800余条;“不”有6个义项,由“不”与其他音节构成的词也达1500余条。这些词中,尤其是双音节词,其重音往往落在“一、不”后面的一个音节上,但是对整个词的語意表达,“一、不”却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想凸显语意,依靠声调上的明显对比是一个简单易行的办法,这时前面的“一、不”产生特殊的音变也就非常自然了。
其次,在中古音韵系统中,“一、不”都是入声调的字,释处忠在《元和韵谱》中说:“入声者直而促”,这与“哀而安”的平声、“厉而举”的上声、“清而远”的去声差异明显,由“一、不”与其他音节构成的词的语意通过声调的对比往往十分突出。而入声在近现代音尤其是普通话中的消失,势必会对“一、不”这类使用广泛、构词能力强的音节的读音造成极大的影响,需要通过特殊的音变来形成新的语音对比。
再次,汉语讲究抑扬顿挫的韵律美,句子如此,词语也如此。四音节的成语自不必细说,如“龙腾虎跃、拔苗助长、洋洋得意、狐假虎威、出生入死”无一不是平仄相间的,读起来节奏明快、和谐悦耳。就连双音节的词也尽量做到平仄交错,而“一、不”的特殊音变正好体现了这一点。上表中的“一杯、一条、一笔、一队、不低、不行、不满 、不利”读其特殊变调就比读普通情况下的变调要顺口自然得多。
参考书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三版、上册)[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2]岑运强.语言学基础理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3]胡安顺.音韵学通论[M].中华书局,2005年
[4]布龙菲尔德.语言论[M].商务印书馆,1980年
【关键词】 音变 异化 语意 入声 音乐美
众所周知,由于各种原因,在语流中,相邻的音素、音节或声调因相互影响有时会发生变化,这就是所谓的语流音变。在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上册)中有一个《双音节连读调型表》,非常直观地表现出双音节连读而发生的音变现象,它们或表现为调型的变化,或表现为调值的变化,或二者兼而有之。有趣的是,在稍后的对“一、不”的变调的表述中,却明确地写着:“(一、不)在去声前,一律变35;在非去声前,‘一’变51。”两相对比,我们不难发现,“一、不”的变调是不遵循《双音节连读调型表》所揭示的规律的,尤其是“一”,在与其后音节连读时,不仅与“不”一样有调值上的明显变化,甚至调型也与通常情况下的音变不同。
为了论述的方便,我们首先用表格的形式将《双音节连读调型表》与“一、不”的特殊音变的调值情况作个对比。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不”与阴平、阳平、上声结合时的音变与普通音变相差不大:调型一致,只有调值上略微有些出入;除此之外,“一、不”与其他音节相结合产生的音变,不仅调值与正常音变差异大,而且调型也完全不同:普通情况下,阴平与其他声调连读是不发生读音的改变的,而阴平调的“一”与其他声调的音节结合都产生了音变:在与阴平、阳平、上声音节相连时,由55变读为51;在与去声音节相连时,由55变读为35。去声调的“不”在与去声音节相连时,由51变读为35,这也与普通情况下变为53差距甚远,不仅调值不同,而且调型也完全相左。
我们知道,语流音变现象主要包括同化、异化、弱化、增音、脱落等几种类型。其中,同化是指语流中两个邻近的不同或不近的音,其中一个受到另一个的影响变得跟它相同或相近。这种现象可以用“省力说”加以解释,如《双音节连读调型表》中表现出来的音变就是如此。但“省力说”却无法解释音变中的异化现象。所谓异化,指的是语流中两个相邻的相同或相近的音,其中一个受到另一个的影响而变得不同或不相近,比如普通话中“上声﹢上声”变为“阳平﹢上声”就是一种异化现象。其实,“一、不”的特殊音变正属于异化。那么,造成“一、不”的读音异化的真正原因何在呢?
笔者认为,这首先要归因于“一、不”是两个构词能力极强、与其他音节结合率极高的音节。《汉语大词典》中,“一”有23个义项,由“一”与其他音节构成的词多达1800余条;“不”有6个义项,由“不”与其他音节构成的词也达1500余条。这些词中,尤其是双音节词,其重音往往落在“一、不”后面的一个音节上,但是对整个词的語意表达,“一、不”却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想凸显语意,依靠声调上的明显对比是一个简单易行的办法,这时前面的“一、不”产生特殊的音变也就非常自然了。
其次,在中古音韵系统中,“一、不”都是入声调的字,释处忠在《元和韵谱》中说:“入声者直而促”,这与“哀而安”的平声、“厉而举”的上声、“清而远”的去声差异明显,由“一、不”与其他音节构成的词的语意通过声调的对比往往十分突出。而入声在近现代音尤其是普通话中的消失,势必会对“一、不”这类使用广泛、构词能力强的音节的读音造成极大的影响,需要通过特殊的音变来形成新的语音对比。
再次,汉语讲究抑扬顿挫的韵律美,句子如此,词语也如此。四音节的成语自不必细说,如“龙腾虎跃、拔苗助长、洋洋得意、狐假虎威、出生入死”无一不是平仄相间的,读起来节奏明快、和谐悦耳。就连双音节的词也尽量做到平仄交错,而“一、不”的特殊音变正好体现了这一点。上表中的“一杯、一条、一笔、一队、不低、不行、不满 、不利”读其特殊变调就比读普通情况下的变调要顺口自然得多。
参考书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三版、上册)[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2]岑运强.语言学基础理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3]胡安顺.音韵学通论[M].中华书局,2005年
[4]布龙菲尔德.语言论[M].商务印书馆,198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