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从各式公开课可发现上课过程中呈现的教具品种繁多,上课形式越来越丰富,可是在常态课时,大部分教师还是一讲到底,他们很多时候是因为没有时间准备教具,就算有准备时间,在课堂上使用教具也很复杂。但是如果教师能更好的利用身边的材料,比如纸,做成教具以后,一方面上课活动丰富了学生兴趣提高,一方面更加有助于学生课后的巩固学习,从而体现以学定教,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摘要 纸质模型 细胞增殖
一、纸质模型应用提出的背景
为适应高考改革,很多学校从高一就开设了生物课,但是受周课时数的限制,学生对生物不重视、没兴趣,甚至很多学生产生了生物学科就是记记背背的想法。这导致教师在常规教学中千方百计的使用各种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塑料做的DNA分子模型、细胞结构模型,但是这类模型价格比较高,不是所有学校都具备,弄丢了会比较麻烦,准备过程更是需要花费很多精力,还要花精力去维护;还有很多教师会使用Flash动画等多媒体教学,这种视频也是一种很直观的教学手段,可是缺少学生动手的过程,学生活动就变得比较枯燥。因此我将注意力集中在了我们身边每时每刻都有的“纸”上,试着将它进行适当的加工,灵活运用到我们日常的教学中去。
二、纸质模型的运用课例
《细胞的增殖》是浙科版高中生物学教材《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第一节内容,同时也是高中生物中的一个重点与难点,主要包括细胞增殖、细胞周期、有丝分裂、有丝分裂的意义等,由于本节内容多,因此第一课时主要简单介绍细胞周期的概念、意义,重点需要说明有丝分裂的意义,有丝分裂不仅仅是本节课的核心,更是后面学习减数分裂、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等内容的重要基础。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新的名词,如:染色体、染色质、染色单体、着丝粒、纺锤体等等,这些名词如果处理不好,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困扰,这就需要教师借助模型帮助学生来突破这一难点,在教师制作模型过程中,会发现比起材料比较特别的模型,身边常见的纸质模型更加具有重复性,在上课过程中引导学生一起完成纸质模型制作,以师生探究,生生互动的形式进行学习过程,最后还可以对作品展示,从而有效落实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说明
首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一个受精卵能形成一个个体,这个过程中经历了什么?看课本对细胞增殖的意义以及细胞周期的概念进行简单的描述,引出有丝分裂的内容。在学生动手操作丝分裂过程之前,教师首先演示如何手撕一个染色体(图1),将一张纸对折,从中撕出以下形状(图2),说明这是一个由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得来的染色体,紧接着让学生注意染色体的这一个小点称为“着丝粒”,说明一个着丝粒对应一个染色体,此时DNA也只有一条。再展开已经撕好的染色体(图3),询问:此时发生“DNA复制”,有几条染色体?几条DNA?并展开介绍什么是染色单体。
2.纸质模型演示过程
询问学生:有丝分裂分为几个过程?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存在的形式是染色体还是染色质?之后,将学生分成4个大组,每个大组分成两个小组,同一个大组的学生利用我们刚刚撕出来的纸模型结合课本图片,试着在黑板上(图4)粘贴出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图5),粘好自己组的需要思考,这个时期发生了什么。
3.生生总结点评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每个时期的物质数量、物质形态如何变化,每个小组代表说明自己的时期发生哪些事情,同一个大组成员相互指正(图6),经过教师引导,生生交流互动,达到对有丝分裂过程四个时期学习的目的。最后利用动画将4幅静态的图片转变为一个动态的过程。
4.习题巩固难点
例题:10. 在高中生物教材中出现了很多小泡的叙述,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A.内质网膜会形成小泡,把附在其上的核糖体中合成的蛋白质包裹起来,随后小泡离开内质网向高尔基体移动并最后与之融合
B.在动物、真菌和某些植物的细胞中,含有一些由高尔基体断裂形成的,由单位膜包被的小泡,称为溶酶体
C.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前期,核膜开始解体,形成分散的小泡,到了有丝分裂的末期,这些小泡会聚集成一个细胞板,进而形成细胞壁
D.刚开始分裂形成的植物细胞中,只有很少几个分散的小泡,随着细胞的长大,这些小液泡就逐渐合并发展成一个大液泡
学生结合课本相互讨论解题,对课本知识进一步加深,教师此时提出下节课的引言,让学生思考: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是怎样的?在细胞进行有丝分裂之前需要进行什么步骤?最后将本节课的作品放在班级门口进行展示,班与班之间可以进行相互比较。
同样是这节课,很多的教师都会使用“毛根”——一种绒布包着铁丝,这种教具使用也会很生动也很形象,但毛根准备过程麻烦,放在黑板上展示较为困难,学完之后由于要在其它班级重复使用,一方面会破坏了教具的构造,从另一方面考虑它并不能留下什么痕迹,下次学生想要自己动手再操作也不容易,因此本人更加倾向于易得的手边的教具。
三、纸质模型在其它课时中的应用
纸质模型不仅仅可以在本节课用好,更重要的是,可以推广在其它的生物课中。“染色体组”纸质模型的制作,,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到什么是染色体组,体会从显微镜视野中“看一看”“剪一剪”“贴一贴”的过程;模拟自由组合定律发生的过程,课本本来就是利用卡片上课的;遗传的染色体学说过程演示,可以将纸质模型一方面展示在黑板上,一方面学生分组讨论;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做出核苷酸模型,并演示过程(图7)等等
四、总结
教学的深入不在于一节课的精彩,而在于每次课的深入。很高兴身边就有这样一种随手可得的教学材料,可以帮助学说通俗直观的进行学习,大大提高学生兴趣,同时也稍微减轻了老师们每次准备教具的苦恼。希望本文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生物课并不是枯燥的记记背背,也不是一定要用到什么高大上的教具,生物本身就存在于我們生活的角角落落,何不随手取材,让生物课堂更加丰富多彩呢!
摘要 纸质模型 细胞增殖
一、纸质模型应用提出的背景
为适应高考改革,很多学校从高一就开设了生物课,但是受周课时数的限制,学生对生物不重视、没兴趣,甚至很多学生产生了生物学科就是记记背背的想法。这导致教师在常规教学中千方百计的使用各种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塑料做的DNA分子模型、细胞结构模型,但是这类模型价格比较高,不是所有学校都具备,弄丢了会比较麻烦,准备过程更是需要花费很多精力,还要花精力去维护;还有很多教师会使用Flash动画等多媒体教学,这种视频也是一种很直观的教学手段,可是缺少学生动手的过程,学生活动就变得比较枯燥。因此我将注意力集中在了我们身边每时每刻都有的“纸”上,试着将它进行适当的加工,灵活运用到我们日常的教学中去。
二、纸质模型的运用课例
《细胞的增殖》是浙科版高中生物学教材《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第一节内容,同时也是高中生物中的一个重点与难点,主要包括细胞增殖、细胞周期、有丝分裂、有丝分裂的意义等,由于本节内容多,因此第一课时主要简单介绍细胞周期的概念、意义,重点需要说明有丝分裂的意义,有丝分裂不仅仅是本节课的核心,更是后面学习减数分裂、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等内容的重要基础。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新的名词,如:染色体、染色质、染色单体、着丝粒、纺锤体等等,这些名词如果处理不好,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困扰,这就需要教师借助模型帮助学生来突破这一难点,在教师制作模型过程中,会发现比起材料比较特别的模型,身边常见的纸质模型更加具有重复性,在上课过程中引导学生一起完成纸质模型制作,以师生探究,生生互动的形式进行学习过程,最后还可以对作品展示,从而有效落实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说明
首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一个受精卵能形成一个个体,这个过程中经历了什么?看课本对细胞增殖的意义以及细胞周期的概念进行简单的描述,引出有丝分裂的内容。在学生动手操作丝分裂过程之前,教师首先演示如何手撕一个染色体(图1),将一张纸对折,从中撕出以下形状(图2),说明这是一个由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得来的染色体,紧接着让学生注意染色体的这一个小点称为“着丝粒”,说明一个着丝粒对应一个染色体,此时DNA也只有一条。再展开已经撕好的染色体(图3),询问:此时发生“DNA复制”,有几条染色体?几条DNA?并展开介绍什么是染色单体。
2.纸质模型演示过程
询问学生:有丝分裂分为几个过程?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存在的形式是染色体还是染色质?之后,将学生分成4个大组,每个大组分成两个小组,同一个大组的学生利用我们刚刚撕出来的纸模型结合课本图片,试着在黑板上(图4)粘贴出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图5),粘好自己组的需要思考,这个时期发生了什么。
3.生生总结点评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每个时期的物质数量、物质形态如何变化,每个小组代表说明自己的时期发生哪些事情,同一个大组成员相互指正(图6),经过教师引导,生生交流互动,达到对有丝分裂过程四个时期学习的目的。最后利用动画将4幅静态的图片转变为一个动态的过程。
4.习题巩固难点
例题:10. 在高中生物教材中出现了很多小泡的叙述,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A.内质网膜会形成小泡,把附在其上的核糖体中合成的蛋白质包裹起来,随后小泡离开内质网向高尔基体移动并最后与之融合
B.在动物、真菌和某些植物的细胞中,含有一些由高尔基体断裂形成的,由单位膜包被的小泡,称为溶酶体
C.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前期,核膜开始解体,形成分散的小泡,到了有丝分裂的末期,这些小泡会聚集成一个细胞板,进而形成细胞壁
D.刚开始分裂形成的植物细胞中,只有很少几个分散的小泡,随着细胞的长大,这些小液泡就逐渐合并发展成一个大液泡
学生结合课本相互讨论解题,对课本知识进一步加深,教师此时提出下节课的引言,让学生思考: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是怎样的?在细胞进行有丝分裂之前需要进行什么步骤?最后将本节课的作品放在班级门口进行展示,班与班之间可以进行相互比较。
同样是这节课,很多的教师都会使用“毛根”——一种绒布包着铁丝,这种教具使用也会很生动也很形象,但毛根准备过程麻烦,放在黑板上展示较为困难,学完之后由于要在其它班级重复使用,一方面会破坏了教具的构造,从另一方面考虑它并不能留下什么痕迹,下次学生想要自己动手再操作也不容易,因此本人更加倾向于易得的手边的教具。
三、纸质模型在其它课时中的应用
纸质模型不仅仅可以在本节课用好,更重要的是,可以推广在其它的生物课中。“染色体组”纸质模型的制作,,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到什么是染色体组,体会从显微镜视野中“看一看”“剪一剪”“贴一贴”的过程;模拟自由组合定律发生的过程,课本本来就是利用卡片上课的;遗传的染色体学说过程演示,可以将纸质模型一方面展示在黑板上,一方面学生分组讨论;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做出核苷酸模型,并演示过程(图7)等等
四、总结
教学的深入不在于一节课的精彩,而在于每次课的深入。很高兴身边就有这样一种随手可得的教学材料,可以帮助学说通俗直观的进行学习,大大提高学生兴趣,同时也稍微减轻了老师们每次准备教具的苦恼。希望本文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生物课并不是枯燥的记记背背,也不是一定要用到什么高大上的教具,生物本身就存在于我們生活的角角落落,何不随手取材,让生物课堂更加丰富多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