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课堂中,怎样的教学才是对语文素养的提升起关键作用的呢?笔者通过对苏教版语文第九册第一课《师恩难忘》中的一些教学片段的分析,提出自己浅薄的看法。
一、从含糊到清晰
所谓“含糊”是指因为对语言的内涵不够明了,造成对语言的理解不全面不透彻,以至于在表达相关的意思时比较模糊。如在本课的教学中有学生提出:作者十分敬爱自己的老师。为了让学生完整地说出自己的理解,老师追问:“你觉得,作者敬爱他什么呢?”从而引出了下面的一段对话。
生1:我觉得作者敬爱老师会用故事来教育大家。
生2:我觉得作者敬爱老师对学生的爱。
师:从刚才两个同学的发言中,你是否发现他们所说的内容正好是分别针对“敬爱”一词中的哪两个字说的?
生3:我觉得老师能用故事来教育大家应该是针对“敬”来说的。
师:这个“敬”就是指——
生3:指的是“敬佩”。就是说作者十分敬佩老师用这种好的方法来教育学生。
师:你的思考十分细腻。那么作者“爱”老师什么呢?
生3:应该是第二个同学说的“老师对同学们的爱”。
师:大家看,虽然只是“敬爱”两个字,却包含了这两个方面的内容。所以有时候我们读课文时要能够把文字所包含的意思读清晰,从而才能理解透彻。
这个教学片段中开始时学生对“敬爱”一词的理解只是一种含糊的体会。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把“敬爱”一词进行分解式理解,并逐渐明晰了“敬爱”在课文中的内涵。学生对语言的理解从模糊到清晰,不仅对“敬爱”理解得更透彻,更明白了语文学习的一种方法,语文素养得到了提升。
二、从混乱到有序
表达的混乱,往往是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常出现的问题。当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如果教师能抓住它,便可以使其成为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契机。
在本课的教学中,有学生针对课文第七自然段中的“捅”字谈自己的体会:老师讲课很精彩,学兄捅了“我”一下,可以看出他很用力。“我”一定是很入迷才会入神,所以学兄要捅……
乍一听,可以发现这个同学内心是十分清楚这个字的含义的。同时,他也有一定的推理能力,可惜的是他的语言没能组织好。这时老师就可以抓住时机,让学生有一个提升语文素养的机会。
师:我们先来把刚才这个同学的发言内容简单地记下来。
(教师板书:1.老师讲课精彩;
2.学兄很用力;
3.“我”很入迷。)
师:谁能把这三个短句按一定的顺序说成一句完整的话?
生1:从“捅”字可以看出学兄很用力,这是因为“我”听课很入迷。同时也反映出老师讲的故事很精彩。
生2:学兄之所以要捅“我”,是因为“我”听课很入迷,从而也可以看出老师讲的故事很精彩。
生3:正因为老师讲得很精彩,所以“我”听得很入迷,学兄要提醒“我”不得不捅“我”一下。
师:我们来看一看这三名同学的表达,哪一种表达更好。
生4:我觉得是第二名同学讲得最好,他这样讲突出了作者用“捅”这个字的好处和目的。
…………
通过这样一个语言的重组过程,让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从而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从粗略到精确
学生提出本文第七小节中的“滋润”一词能不能换成“沐浴”一词,这提醒我想到了遣词造句的粗略和精确。于是,我抓住了这个机会,把这个话题变成学生提升语文素养的过程。
师:我们先来看看这两个词相同的地方。
生1:偏旁都是三点水,说明都和水有关。
生2:这两个词的意思都是用水来把事物弄湿。
师: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生3:水的用量好像不同,“沐浴”要用很多水,把人全部淋在水里;而“滋润”只要少量的水,让人感觉只有一点湿润。
生4:我感觉这两个词还有一点不同,“沐浴”让人感觉水很多很快,一下子把人全部包围了,而“滋润”给人的感觉是慢慢的、渐渐的一个过程,让人不知不觉。
师:说得很好,这让我想到一句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就是“滋润”的感觉。那么,大家想一想,这儿究竟用哪一个词比较合适呢?
生5:我觉得还是“滋润”好,因为课文前面说是“春雨点点”,雨很少,很柔和,所以还是用“滋润”比较精确。
…………
在这一个片段中,从对用词有争议到最后清楚地知道作者用词的精确,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也在不停地得到提高。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学生最大的收获是以后如何来对用词进行品味,以达到精确的效果。
一、从含糊到清晰
所谓“含糊”是指因为对语言的内涵不够明了,造成对语言的理解不全面不透彻,以至于在表达相关的意思时比较模糊。如在本课的教学中有学生提出:作者十分敬爱自己的老师。为了让学生完整地说出自己的理解,老师追问:“你觉得,作者敬爱他什么呢?”从而引出了下面的一段对话。
生1:我觉得作者敬爱老师会用故事来教育大家。
生2:我觉得作者敬爱老师对学生的爱。
师:从刚才两个同学的发言中,你是否发现他们所说的内容正好是分别针对“敬爱”一词中的哪两个字说的?
生3:我觉得老师能用故事来教育大家应该是针对“敬”来说的。
师:这个“敬”就是指——
生3:指的是“敬佩”。就是说作者十分敬佩老师用这种好的方法来教育学生。
师:你的思考十分细腻。那么作者“爱”老师什么呢?
生3:应该是第二个同学说的“老师对同学们的爱”。
师:大家看,虽然只是“敬爱”两个字,却包含了这两个方面的内容。所以有时候我们读课文时要能够把文字所包含的意思读清晰,从而才能理解透彻。
这个教学片段中开始时学生对“敬爱”一词的理解只是一种含糊的体会。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把“敬爱”一词进行分解式理解,并逐渐明晰了“敬爱”在课文中的内涵。学生对语言的理解从模糊到清晰,不仅对“敬爱”理解得更透彻,更明白了语文学习的一种方法,语文素养得到了提升。
二、从混乱到有序
表达的混乱,往往是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常出现的问题。当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如果教师能抓住它,便可以使其成为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契机。
在本课的教学中,有学生针对课文第七自然段中的“捅”字谈自己的体会:老师讲课很精彩,学兄捅了“我”一下,可以看出他很用力。“我”一定是很入迷才会入神,所以学兄要捅……
乍一听,可以发现这个同学内心是十分清楚这个字的含义的。同时,他也有一定的推理能力,可惜的是他的语言没能组织好。这时老师就可以抓住时机,让学生有一个提升语文素养的机会。
师:我们先来把刚才这个同学的发言内容简单地记下来。
(教师板书:1.老师讲课精彩;
2.学兄很用力;
3.“我”很入迷。)
师:谁能把这三个短句按一定的顺序说成一句完整的话?
生1:从“捅”字可以看出学兄很用力,这是因为“我”听课很入迷。同时也反映出老师讲的故事很精彩。
生2:学兄之所以要捅“我”,是因为“我”听课很入迷,从而也可以看出老师讲的故事很精彩。
生3:正因为老师讲得很精彩,所以“我”听得很入迷,学兄要提醒“我”不得不捅“我”一下。
师:我们来看一看这三名同学的表达,哪一种表达更好。
生4:我觉得是第二名同学讲得最好,他这样讲突出了作者用“捅”这个字的好处和目的。
…………
通过这样一个语言的重组过程,让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从而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从粗略到精确
学生提出本文第七小节中的“滋润”一词能不能换成“沐浴”一词,这提醒我想到了遣词造句的粗略和精确。于是,我抓住了这个机会,把这个话题变成学生提升语文素养的过程。
师:我们先来看看这两个词相同的地方。
生1:偏旁都是三点水,说明都和水有关。
生2:这两个词的意思都是用水来把事物弄湿。
师: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生3:水的用量好像不同,“沐浴”要用很多水,把人全部淋在水里;而“滋润”只要少量的水,让人感觉只有一点湿润。
生4:我感觉这两个词还有一点不同,“沐浴”让人感觉水很多很快,一下子把人全部包围了,而“滋润”给人的感觉是慢慢的、渐渐的一个过程,让人不知不觉。
师:说得很好,这让我想到一句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就是“滋润”的感觉。那么,大家想一想,这儿究竟用哪一个词比较合适呢?
生5:我觉得还是“滋润”好,因为课文前面说是“春雨点点”,雨很少,很柔和,所以还是用“滋润”比较精确。
…………
在这一个片段中,从对用词有争议到最后清楚地知道作者用词的精确,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也在不停地得到提高。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学生最大的收获是以后如何来对用词进行品味,以达到精确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