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一个肥胖的打鼾病人,长期在睡觉时因憋气而惊醒,白天经常打瞌睡,血压也高,曾经因工作时打瞌睡差点被开除。前些日子,听别人说余林医生能医这种病就去找他,经检查为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通过手术就医好了,精神状态也好了。我在这里对余医生表示衷心的感谢。”
这是一位患者在网上的留言。
事实上,在我们周围,有很多中老年人即使每天睡足7小时,白天仍感到非常倦怠,记忆力明显减退,有时甚至出现头痛。再一询问,就发现他们睡觉打呼噜十分严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重庆市睡眠呼吸疾病中心余林副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醒,这正是恶性鼾症的表现,长期下去易引发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严重时可猝死,必须早做检查,早做治疗。
60岁以上发病率可高达30%
余教授指出,人们平时所说的打鼾不仅包括单纯鼾症,还包括上气道阻力综合征、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其中绝大多数是后者。余教授提醒,当出现以下症状,极有可能是患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男性或绝经期后女性在睡眠时呼吸停顿或憋醒;严重打鼾;白天嗜睡,夜尿频繁;颈围大;肥胖;家人报告有睡眠呼吸暂停;等等。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成人发病率为2%~4%,并随年龄增加而逐渐提高,60岁以上老年人发病率可以高达30%以上。
中老年人睡觉易打鼾,一是因为上气道解剖软组织结构异常导致气道不同程度地狭窄;二是因为上气道的扩张肌张力减弱,扩张力下降,进一步导致上气道狭窄、气道负压提高;第三是因上下颌骨发育不良,导致气道骨性结构狭窄;第四则是全身因素造成,包括有肥胖、甲状腺功能减退、糖尿病、遗传因素和饮酒。
老年患者的临床表现与中青年大致一样,但由于老年人本身可出现白日乏力、嗜睡、反应迟钝以及多种内科疾患的病痛干扰,临床表现不如中青年典型, 再加上患者及部分医务人员对该疾患的认识不够, 常常会漏诊或误诊。
打鼾对老人影响不小
打鼾对老年人到底有哪些影响呢?
余教授告诉记者,首先, 打鼾会导致睡眠结构紊乱、睡眠质量下降,容易引起晨起后头痛,白天嗜睡,睡后不能解乏,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睡眠结构紊乱还可导致脂肪代谢障碍,加重患者向心性肥胖;由于夜间经常憋醒,引起夜尿次数明显增多,性格急躁,重者性功能减退。
其次,打鼾与反复呼吸暂停,造成通气不足,容易导致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其中低血氧有可能降低心脏的舒缩功能,甚至导致心肌细胞缺氧性损伤,造成心室壁硬化;慢性缺氧刺激肾小管旁间质细胞,使之生成并释放促红细胞生成素,使红细胞生成增多,并进一步引起血液黏度升高,血小板活性增高,从而引起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生;严重缺氧可导致心动过缓甚至停搏。
再次,打鼾会引发心血管系统疾病。有研究表明,50%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患有高血压,30%的高血压患者患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在呼吸暂停过程中,患者心脏功能负荷增加,同时低氧血症对心脏功能可产生多方面的不良影响,并最终导致心脏的器质性损害。
最后,打鼾会引发心肌梗死与猝死。有研究表明,20%的心肌梗死及15%的心源性猝死发生在睡眠状态。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有50%死于睡眠状态,其中心血管系统疾病占死亡原因的71%。呼吸暂停本身能够对心电及冠状动脉供血产生影响,诱发心脏病患者出现致死性的心律失常及心肌梗死。
治疗以“保守”为主
如果怀疑患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余教授提醒大家,要尽早到耳鼻喉科或呼吸内科就诊,由医生判断是否需要进行整夜的睡眠监测。多导睡眠仪(PSG)可连续记录患者睡眠时的脑电图、眼动电图、肌电图、心电图、鼾声以及检测口鼻气流量、胸腹壁运动、血氧饱和度等,由此可分析判断睡眠分期、呼吸暂停类型及其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上呼吸道狭窄及心肺功能状况等。
如果诊断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原则上强调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减肥、戒酒、侧卧睡眠等)、内科治疗(持续性正压通气呼吸机治疗、口腔矫正器治疗)和外科治疗(根据不同阻塞平面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方案)。
理论上说,持续性正压通气是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最有效的方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只有50%~60%患者能坚持使用呼吸机。由于中老年患者内科合并症较多, 实施手术治疗的危险性会增加,故治疗主要以保守治疗为主。
口腔矫治器适用于单纯鼾症患者及轻、中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对那些拒绝或无法耐受呼吸机治疗或手术治疗后复发的患者,口腔矫治器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外科治疗则需要先通过一系列检查对阻塞平面进行判断,再根据不同阻塞平面和阻塞成因设计手术方式。经过适当筛选后外科治疗效果也能达到60%~70%。
以上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能需要综合应用和续惯治疗。由于疾病在动态发展,患者体重变化、年龄增大、肌张力松弛等打破上气道通畅平衡的因素持续存在,还不能让所有患者都能通过手术而“一劳永逸”。
治打鼾,要有长期“战斗”的准备
研究表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往往存在心理状态不良,躯体不适、人际关系敏感、焦虑、精神病性、抑郁、强迫心理状态水平较正常人群高。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更多类似慢性病,要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要有坚持长期治疗的心理准备。
采访最后,余教授提醒道,患者在生活中首先应避免长时间开车、高空作业等需要长期注意力集中的工作;保持作息时间规律,白天不要太疲劳,晚上不要熬夜,戒烟戒酒,不要服用安眠药;坚持锻炼,使体重控制在标准范围内。当然,最重要的是要在医师指导下针对睡眠呼吸暂停进行有效的治疗。
这是一位患者在网上的留言。
事实上,在我们周围,有很多中老年人即使每天睡足7小时,白天仍感到非常倦怠,记忆力明显减退,有时甚至出现头痛。再一询问,就发现他们睡觉打呼噜十分严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重庆市睡眠呼吸疾病中心余林副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醒,这正是恶性鼾症的表现,长期下去易引发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严重时可猝死,必须早做检查,早做治疗。
60岁以上发病率可高达30%
余教授指出,人们平时所说的打鼾不仅包括单纯鼾症,还包括上气道阻力综合征、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其中绝大多数是后者。余教授提醒,当出现以下症状,极有可能是患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男性或绝经期后女性在睡眠时呼吸停顿或憋醒;严重打鼾;白天嗜睡,夜尿频繁;颈围大;肥胖;家人报告有睡眠呼吸暂停;等等。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成人发病率为2%~4%,并随年龄增加而逐渐提高,60岁以上老年人发病率可以高达30%以上。
中老年人睡觉易打鼾,一是因为上气道解剖软组织结构异常导致气道不同程度地狭窄;二是因为上气道的扩张肌张力减弱,扩张力下降,进一步导致上气道狭窄、气道负压提高;第三是因上下颌骨发育不良,导致气道骨性结构狭窄;第四则是全身因素造成,包括有肥胖、甲状腺功能减退、糖尿病、遗传因素和饮酒。
老年患者的临床表现与中青年大致一样,但由于老年人本身可出现白日乏力、嗜睡、反应迟钝以及多种内科疾患的病痛干扰,临床表现不如中青年典型, 再加上患者及部分医务人员对该疾患的认识不够, 常常会漏诊或误诊。
打鼾对老人影响不小
打鼾对老年人到底有哪些影响呢?
余教授告诉记者,首先, 打鼾会导致睡眠结构紊乱、睡眠质量下降,容易引起晨起后头痛,白天嗜睡,睡后不能解乏,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睡眠结构紊乱还可导致脂肪代谢障碍,加重患者向心性肥胖;由于夜间经常憋醒,引起夜尿次数明显增多,性格急躁,重者性功能减退。
其次,打鼾与反复呼吸暂停,造成通气不足,容易导致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其中低血氧有可能降低心脏的舒缩功能,甚至导致心肌细胞缺氧性损伤,造成心室壁硬化;慢性缺氧刺激肾小管旁间质细胞,使之生成并释放促红细胞生成素,使红细胞生成增多,并进一步引起血液黏度升高,血小板活性增高,从而引起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生;严重缺氧可导致心动过缓甚至停搏。
再次,打鼾会引发心血管系统疾病。有研究表明,50%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患有高血压,30%的高血压患者患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在呼吸暂停过程中,患者心脏功能负荷增加,同时低氧血症对心脏功能可产生多方面的不良影响,并最终导致心脏的器质性损害。
最后,打鼾会引发心肌梗死与猝死。有研究表明,20%的心肌梗死及15%的心源性猝死发生在睡眠状态。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有50%死于睡眠状态,其中心血管系统疾病占死亡原因的71%。呼吸暂停本身能够对心电及冠状动脉供血产生影响,诱发心脏病患者出现致死性的心律失常及心肌梗死。
治疗以“保守”为主
如果怀疑患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余教授提醒大家,要尽早到耳鼻喉科或呼吸内科就诊,由医生判断是否需要进行整夜的睡眠监测。多导睡眠仪(PSG)可连续记录患者睡眠时的脑电图、眼动电图、肌电图、心电图、鼾声以及检测口鼻气流量、胸腹壁运动、血氧饱和度等,由此可分析判断睡眠分期、呼吸暂停类型及其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上呼吸道狭窄及心肺功能状况等。
如果诊断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原则上强调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减肥、戒酒、侧卧睡眠等)、内科治疗(持续性正压通气呼吸机治疗、口腔矫正器治疗)和外科治疗(根据不同阻塞平面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方案)。
理论上说,持续性正压通气是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最有效的方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只有50%~60%患者能坚持使用呼吸机。由于中老年患者内科合并症较多, 实施手术治疗的危险性会增加,故治疗主要以保守治疗为主。
口腔矫治器适用于单纯鼾症患者及轻、中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对那些拒绝或无法耐受呼吸机治疗或手术治疗后复发的患者,口腔矫治器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外科治疗则需要先通过一系列检查对阻塞平面进行判断,再根据不同阻塞平面和阻塞成因设计手术方式。经过适当筛选后外科治疗效果也能达到60%~70%。
以上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能需要综合应用和续惯治疗。由于疾病在动态发展,患者体重变化、年龄增大、肌张力松弛等打破上气道通畅平衡的因素持续存在,还不能让所有患者都能通过手术而“一劳永逸”。
治打鼾,要有长期“战斗”的准备
研究表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往往存在心理状态不良,躯体不适、人际关系敏感、焦虑、精神病性、抑郁、强迫心理状态水平较正常人群高。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更多类似慢性病,要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要有坚持长期治疗的心理准备。
采访最后,余教授提醒道,患者在生活中首先应避免长时间开车、高空作业等需要长期注意力集中的工作;保持作息时间规律,白天不要太疲劳,晚上不要熬夜,戒烟戒酒,不要服用安眠药;坚持锻炼,使体重控制在标准范围内。当然,最重要的是要在医师指导下针对睡眠呼吸暂停进行有效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