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旅游业的内涵式、集约化发展迫切需要大量技能型旅游人才,作为培养旅游技能型人才主力的高职院校,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该文从分析几种工学结合模式的优缺点入手,探究其实施效果不佳的深层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
关键词:旅游类专业;工学结合模式;技能型人才;积极性;顶岗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3(b)-0-01
《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走内涵式、集约化发展道路,需要确立旅游人才在旅游业发展中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与旅游业发展相匹配的旅游人才队伍。根据国家旅游局提供的数据,国内旅游业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缺口达到200万人,需要加快建立高职旅游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发展机制,全面提升旅游教育质量。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教育界和企业界对现行的几种高职旅游类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都持认可态度,但具体实施效果不佳,培养出的学生实践能力不强,无法满足旅游业深层次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1 几种工学结合模式的优缺点分析
1.1 “2.5+0.5”模式
前五个学期主要是校内学习,每学期辅以一定的实践教学,第六学期为“校外毕业实习+毕业设计”阶段,学生在这一学期完成就业前的过渡。
优点:(1)理论课学习时间长,有利于系统化的知识学习;(2)校内学习时间长,便于学校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
缺点:(1)学生专业实践少,所培养的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属于“技能缺乏型”,达不到行业、企业要求;(2)压缩的本科教育,不利于教師“双师”素质的提高;(3)学生实习时间固定,校企合作对于企业来说,浮于表面,无从借力。
1.2 “旺进淡出”模式
学校根据旅游企业淡、旺季安排教学,前三个学期为校内专业基础素能培养,从第四学期开始,旺季顶岗实习,淡季回校上课。既满足企业周期性的用人需求,又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能。
优点:(1)学生旺季带薪顶岗,体验真实的工作场景,便于将理论应用于实际;(2)学校和企业实现双赢,企业接纳学生实习解决了学生的实践教学,学校则为企业解决了旺季用工短缺的问题,降低了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3)“理论——实践——理论”使理论和实践互为补充,学生职业能力得到巩固和提升。
缺点:(1)企业参与工学结合的动机有待调整,企业更多考虑解决旺季人手不足,而不是学生的长远培养;(2)在真实工作环境中,学生对企业和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竞争因素心理准备不足,影响专业学习和认知。
1.3 “企中校”模式
学校与企业、学生及家长签订协议,在旅游旺季员工短缺时,学生到企业带薪实习,学校定期派专业教师到旅游企业上课。
优点:(1)校企可根据工作岗位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2)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学生、学校和企业的共赢,降低学校的办学成本,解决学生的实习和就业,并为企业定向培养和储备人才;(3)课本知识和工作任务的对接便于学生职业素能的提高;(4)校企双方可实现师资共享和员工互训。
缺点:(1)“企中校”较适合可批量接纳学生实习的专业方向,否则实习不易管理且成本高;(2)教学管理和学生安全保障难度大,学校和企业对突发事件缺乏相应的应急措施。
2 存在问题
比较分析可以看出,每一种模式各有特点,随着工学结合模式的研究深入,一些问题逐渐得到解决,一些新模式的提出为国内旅游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也取得一定成效,但一些共性问题依然存在。
2.1 企业缺乏主动性
企业作为利益主体的另一方,参与工学结合的积极性不高,主要是从宏观环境来看,国家虽积极倡导工学结合,但却未提供切实的政策或制度方面的保障,企业只是把学生当作旅游旺季用工短缺时期的一种辅助,对学生缺乏主动培养意识,工学结合流于形式。
2.2 学生缺乏积极性
学生对顶岗存在抵触情绪,认为旅游企业把自己当作廉价劳动力,另外,旅游酒店提供的工作多是些基础性服务,学生认为并不能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学生家长观念亦不认可,认为学生应该呆在学校学习。
2.3 学校缺乏灵活性
工学结合模式应该考虑各专业的性质和特点,但很多高职院校出于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的便利,普遍采取相同的工学结合模式,如“2.5+0.5”模式,不利于各专业灵活开展工学结合。企业顶岗对旅游类专业学生的技能掌握至关重要,仅仅依靠校内实训和毕业实践是不够的。
2.4 实习管理不成熟
实习管理包括学生日常管理和实习教学管理,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的做法是安排一两名带队老师负责学生的实习或是推给企业,学生在校外顶岗期间的管理比较复杂,需要建立完备的管理、评价、保障体系。
3 改进措施
3.1 政校企三方合作,搭建政府主导的校企合作平台
充分发挥当地政府及旅游管理部门的统筹协调作用,由政府牵头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出台鼓励政策,吸引更多的旅游企业和高职院校加入进来,多形式开展工学结合,实现资源共享,共同促进实现“有名有实”的高职旅游工学结合,加快旅游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3.2 利用“校中企”部分弥补校外顶岗实习的不足
针对企业缺乏主动培养意识的问题,可以通过“引企业进校园”的方式来解决,如旅行社合作网点或酒店,从校外移到校内,便于学生管理,学生在校中合作网点也可以体验真实的工作流程。
3.3 完善适合工学结合的学生管理体系
学校和企业要达成共识,共同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工学结合运行保障制度,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实习成绩的评定、校外实习与校内学习的衔接等全面考虑,并注意加强学生心理辅导和就业指导。
参考文献
[1] 董志文,董效臣.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
[2] 王振林.基于“校企共赢”的校外实训基地深化建设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2
(8).
[3] 王文槿.关于校企合作的企业调查报告[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8).
[4] 赵立增,吴建华.校内实践实训模式的建构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6.
[5] 周丽.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选择性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08(11).
关键词:旅游类专业;工学结合模式;技能型人才;积极性;顶岗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3(b)-0-01
《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走内涵式、集约化发展道路,需要确立旅游人才在旅游业发展中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与旅游业发展相匹配的旅游人才队伍。根据国家旅游局提供的数据,国内旅游业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缺口达到200万人,需要加快建立高职旅游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发展机制,全面提升旅游教育质量。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教育界和企业界对现行的几种高职旅游类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都持认可态度,但具体实施效果不佳,培养出的学生实践能力不强,无法满足旅游业深层次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1 几种工学结合模式的优缺点分析
1.1 “2.5+0.5”模式
前五个学期主要是校内学习,每学期辅以一定的实践教学,第六学期为“校外毕业实习+毕业设计”阶段,学生在这一学期完成就业前的过渡。
优点:(1)理论课学习时间长,有利于系统化的知识学习;(2)校内学习时间长,便于学校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
缺点:(1)学生专业实践少,所培养的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属于“技能缺乏型”,达不到行业、企业要求;(2)压缩的本科教育,不利于教師“双师”素质的提高;(3)学生实习时间固定,校企合作对于企业来说,浮于表面,无从借力。
1.2 “旺进淡出”模式
学校根据旅游企业淡、旺季安排教学,前三个学期为校内专业基础素能培养,从第四学期开始,旺季顶岗实习,淡季回校上课。既满足企业周期性的用人需求,又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能。
优点:(1)学生旺季带薪顶岗,体验真实的工作场景,便于将理论应用于实际;(2)学校和企业实现双赢,企业接纳学生实习解决了学生的实践教学,学校则为企业解决了旺季用工短缺的问题,降低了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3)“理论——实践——理论”使理论和实践互为补充,学生职业能力得到巩固和提升。
缺点:(1)企业参与工学结合的动机有待调整,企业更多考虑解决旺季人手不足,而不是学生的长远培养;(2)在真实工作环境中,学生对企业和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竞争因素心理准备不足,影响专业学习和认知。
1.3 “企中校”模式
学校与企业、学生及家长签订协议,在旅游旺季员工短缺时,学生到企业带薪实习,学校定期派专业教师到旅游企业上课。
优点:(1)校企可根据工作岗位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2)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学生、学校和企业的共赢,降低学校的办学成本,解决学生的实习和就业,并为企业定向培养和储备人才;(3)课本知识和工作任务的对接便于学生职业素能的提高;(4)校企双方可实现师资共享和员工互训。
缺点:(1)“企中校”较适合可批量接纳学生实习的专业方向,否则实习不易管理且成本高;(2)教学管理和学生安全保障难度大,学校和企业对突发事件缺乏相应的应急措施。
2 存在问题
比较分析可以看出,每一种模式各有特点,随着工学结合模式的研究深入,一些问题逐渐得到解决,一些新模式的提出为国内旅游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也取得一定成效,但一些共性问题依然存在。
2.1 企业缺乏主动性
企业作为利益主体的另一方,参与工学结合的积极性不高,主要是从宏观环境来看,国家虽积极倡导工学结合,但却未提供切实的政策或制度方面的保障,企业只是把学生当作旅游旺季用工短缺时期的一种辅助,对学生缺乏主动培养意识,工学结合流于形式。
2.2 学生缺乏积极性
学生对顶岗存在抵触情绪,认为旅游企业把自己当作廉价劳动力,另外,旅游酒店提供的工作多是些基础性服务,学生认为并不能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学生家长观念亦不认可,认为学生应该呆在学校学习。
2.3 学校缺乏灵活性
工学结合模式应该考虑各专业的性质和特点,但很多高职院校出于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的便利,普遍采取相同的工学结合模式,如“2.5+0.5”模式,不利于各专业灵活开展工学结合。企业顶岗对旅游类专业学生的技能掌握至关重要,仅仅依靠校内实训和毕业实践是不够的。
2.4 实习管理不成熟
实习管理包括学生日常管理和实习教学管理,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的做法是安排一两名带队老师负责学生的实习或是推给企业,学生在校外顶岗期间的管理比较复杂,需要建立完备的管理、评价、保障体系。
3 改进措施
3.1 政校企三方合作,搭建政府主导的校企合作平台
充分发挥当地政府及旅游管理部门的统筹协调作用,由政府牵头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出台鼓励政策,吸引更多的旅游企业和高职院校加入进来,多形式开展工学结合,实现资源共享,共同促进实现“有名有实”的高职旅游工学结合,加快旅游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3.2 利用“校中企”部分弥补校外顶岗实习的不足
针对企业缺乏主动培养意识的问题,可以通过“引企业进校园”的方式来解决,如旅行社合作网点或酒店,从校外移到校内,便于学生管理,学生在校中合作网点也可以体验真实的工作流程。
3.3 完善适合工学结合的学生管理体系
学校和企业要达成共识,共同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工学结合运行保障制度,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实习成绩的评定、校外实习与校内学习的衔接等全面考虑,并注意加强学生心理辅导和就业指导。
参考文献
[1] 董志文,董效臣.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
[2] 王振林.基于“校企共赢”的校外实训基地深化建设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2
(8).
[3] 王文槿.关于校企合作的企业调查报告[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8).
[4] 赵立增,吴建华.校内实践实训模式的建构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6.
[5] 周丽.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选择性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