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的施正荣更像是当年的比尔·盖茨,他扮演的角色更像一个榜样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已经开始习惯此起彼伏地传来的财富神话了。在过去一年,最璀璨的财富新星当属施正荣。
在2006年之前,几乎没有人知道他是谁。甚至他率领的尚德电力2005年12月中旬在美国主板成功上市时,国内也鲜有媒体注意到他。一个月后,当纽约证交所尚德的股票比发行价翻番突破每股30美元时,醒悟过来的一些媒体开始疯狂聚焦这个当时“身价”160多亿元人民币的中国内地“新首富”。
2005年年底,一位经济学家曾预言中国内地新首富很可能会出现在新能源领域。这位经济学家话音未落,预言就变为现实。此后,施正荣这一名字频频出现在屏幕、报纸和嘉宾席上,这位43岁的海归博士成为2006年最亮丽的财经风景之一。
决定不做一件事同样不容易
用5年的时间完成从零到财富峰顶的跳跃,施呈现给人们的是一个全球化时代中国知识分子财富路径的经典样板。
1988年,当时在上海读研究生的施正荣被公派到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一年后他改投“世界太阳能之父”马丁·格林教授门下,并于1992年获得博士学位。2000年,施正荣看准世界范围内太阳能发电即将高速发展的大势,开始考虑回国独立发展的可能性。从当年4月份起,施正荣先后走访了国内的一些城市,“写了份250多页的可行性报告,到处发”。他的创业想法得到了无锡政府的热情回应。2001年初,施毅然携带10多项国际太阳能专利技术回国创业。
“一个人决定做一件事不容易,决定不做一件事同样不容易。”他说。回国的时候,他没有给自己留后路,而是带着老婆孩子把家一股脑从澳大利亚搬回来了。
2001年春天的无锡风光正好,但施正荣无心欣赏。期待中的投资迟迟不能到位,后来还是无锡市一位主管领导亲自出马动员,几家当地的国有机构和企业才共同出资600万美元,加上施正荣的40万美元现金和作价160万美元的技术,共同开始了创业之路。
“谁要是把施博士放走了,市委和市政府将追究其责任。”无锡那位主管领导的话,至今仍感动着已经成为无锡“创新名片”的施正荣。
他用忍耐和埋头苦干应付着创业初期的种种困难。直到第一片产品下线,这个洋博士才开始感受到员工们信任的目光。随后,他的机会来了。尚德第一条生产线投产之际,正好赶上欧洲大力鼓励太阳能应用。凭借国际领先的技术和相对的价格优势,尚德很快在欧洲打开了局面。
在一个合适的时机进入了一个好行业
2003年6月,基于对国际趋势的准确判断,在兜里没有—分钱的状况下,施正荣向董事会提出了扩产第二条太阳能电池生产线的提议。2004年,德国开始大力推广的《新能源法》规定,以每千瓦时0.5欧元收购太阳能发出的电,而市民用电的电价仅为每千瓦时0.12欧元。在明显的利润驱使下,德国“百万屋顶太阳发电计划”飞速推进,德国太阳能发电市场需求增长了235%,施的好日子来了。他在无锡的工厂天天加班,还是有货车等在工厂门口提货。
“尚德第二条生产线的超前决策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机遇,如果没有这个决策,2004年的黄金市场就错过了,我们只能眼睁睁看着别人赚钱。”尚德副总张维国说。2004年,尚德在德国的销售收入占到总销售收入的70%,整体销售额则更是以300%的速度增长。
在德国之后,法国、希腊、西班牙、美国等也相继出台了鼓励发展太阳能替代能源的措施,这些地区也迅速成为施正荣跟进的新兴市场。施正荣预计2010年尚德的产能将达到1000兆瓦,销售额达500亿元人民币,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将太阳能转变为电能)企业。
“我们在一个合适的时机进入了一个好行业。”施正荣这样总结说。鲜为人知的是,正是由于施进入了这个行业,中国光伏产业与世界水平的差距被迅速缩短了15年。
进入2005年,由于扩张速度太快,单纯依靠银行融资已经显得捉襟见肘,企业上市成为最迫切的需求。这时新的问题来了:如果在国内上市,繁复的程序有可能让他们等上3年,这无异于坐失良机。如果在海外上市,尚德当时的股权结构无疑会成为一个重要的障碍。改制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当务之急。
关键时刻,曾经伸出“有形之手”支持施正荣创业的无锡市领导再次出面做工作,动员当初出资的国有企业退出。正是国有资本的配合退出,使得高盛、英联、尤科、西班牙普凯等多家海外机构在这年春天得以顺利入股,尚德经过一系列合法的资本变身后,在海外顺利上市。
2005年12月14日,尚德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开盘价20.35美元,至23点16分最高摸至21.75美元,开盘价较发行价15美元高出29%。此次尚德筹资总额为4亿美元,发行市值达到21.75亿美元,成为第一家登陆纽交所的中国民营企业。
对于政府出面动员国资退出,无锡市一位长期关注尚德发展的领导明确表态说:“政府风险投资进是支持,退更是支持。”
“国资不是贱卖,而是赚得多了。国有企业的风险投资分别取得了10到23倍的收益,远远超过了预期的回报,这种回报在国企中从无先例。尚德的上市,政府并不想赚钱,而是想获得投资环境的回报”。这位领导说。
事实上,施正荣也为这种被称为“无锡模式”的招商引资做了一个极好的宣传。尚德在纽交所成功上市一个附带效应是“之前略显冷清的无锡市科技局、创业投资公司开始宾客盈门”。
一篇发自当地的报道说,最近不断有留学生来无锡创业,除了本地的,还有北京、上海的,和施正荣一样,很多人都只带了台笔记本和几页商业计划书。
对于这些创业者来说,今天的施正荣更像是当年的比尔·盖茨,他扮演的角色更像一个榜样。
在破解国家难题中积累阳光财富
洁白的衬衣,黄色的领带,已经是大老板的施正荣是一个并不像老板的老板。他身边的人都习惯叫他“施博士”而不是“施总”。和别人談话时,他会习惯性地身体前倾以便更好地听清对方的说话。他似乎对红酒情有独钟,喝酒也并没有传说中南方人的扭捏,而是像一个真正的“性情中人”那样爽快。
在张维国看来,施正荣并不是一个惟利是图的商人,而是一位新能源的布道者。“他不喜欢谈论财富,也不喜欢媒体说他一夜暴富,他在澳大利亚已经生活得很好了,他要追求的就是理想,是为了国家和人类有一个更好的未来。”张对《瞭望方周刊》说。
事实上,施正荣曾多次表示,无锡尚德的成功并不在于给他个人和身边人带来多少财富,而在于推动对新能源及其前景的认识,在于给投资光伏产业的投资者带来巨大信心。
华尔街的投资者为什么会看好来自中国的尚德电力?施正荣认为,在西方国家的眼里,在经济的高速发展之后,当今世界最迫切的国家难题之一便是能源与环境。中国也不例外。所以,对能源危机的超前意识,是发达国家投资者看好目前产能已经位居世界第四的尚德公司的根本原因。
“如果再过20年各国政府还不关注寻找新的可再生能源,可能到时候连寻找可再生能源的能源都没有了。”他说。
目前,施80%的业务集中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他现在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够推动中国的太阳能发电产业,利用太阳能协助解决中国的能源枯竭和环境污染问题。
人们将有机会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标志场馆“鸟巢工程”中体验施正荣的绿色能源。施已和有关机构签署协议,投资1000万元为“鸟巢”安装一套完全自主研发、总装机容量为130千瓦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
在“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观下,中国政府希望到2010年,15%的电力供应将由可再生能源提供,但目前这一比例尚不足1%。这无疑给施正荣和千千万万个施正荣式的财富精英们提供了广阔的创业空间。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已经开始习惯此起彼伏地传来的财富神话了。在过去一年,最璀璨的财富新星当属施正荣。
在2006年之前,几乎没有人知道他是谁。甚至他率领的尚德电力2005年12月中旬在美国主板成功上市时,国内也鲜有媒体注意到他。一个月后,当纽约证交所尚德的股票比发行价翻番突破每股30美元时,醒悟过来的一些媒体开始疯狂聚焦这个当时“身价”160多亿元人民币的中国内地“新首富”。
2005年年底,一位经济学家曾预言中国内地新首富很可能会出现在新能源领域。这位经济学家话音未落,预言就变为现实。此后,施正荣这一名字频频出现在屏幕、报纸和嘉宾席上,这位43岁的海归博士成为2006年最亮丽的财经风景之一。
决定不做一件事同样不容易
用5年的时间完成从零到财富峰顶的跳跃,施呈现给人们的是一个全球化时代中国知识分子财富路径的经典样板。
1988年,当时在上海读研究生的施正荣被公派到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一年后他改投“世界太阳能之父”马丁·格林教授门下,并于1992年获得博士学位。2000年,施正荣看准世界范围内太阳能发电即将高速发展的大势,开始考虑回国独立发展的可能性。从当年4月份起,施正荣先后走访了国内的一些城市,“写了份250多页的可行性报告,到处发”。他的创业想法得到了无锡政府的热情回应。2001年初,施毅然携带10多项国际太阳能专利技术回国创业。
“一个人决定做一件事不容易,决定不做一件事同样不容易。”他说。回国的时候,他没有给自己留后路,而是带着老婆孩子把家一股脑从澳大利亚搬回来了。
2001年春天的无锡风光正好,但施正荣无心欣赏。期待中的投资迟迟不能到位,后来还是无锡市一位主管领导亲自出马动员,几家当地的国有机构和企业才共同出资600万美元,加上施正荣的40万美元现金和作价160万美元的技术,共同开始了创业之路。
“谁要是把施博士放走了,市委和市政府将追究其责任。”无锡那位主管领导的话,至今仍感动着已经成为无锡“创新名片”的施正荣。
他用忍耐和埋头苦干应付着创业初期的种种困难。直到第一片产品下线,这个洋博士才开始感受到员工们信任的目光。随后,他的机会来了。尚德第一条生产线投产之际,正好赶上欧洲大力鼓励太阳能应用。凭借国际领先的技术和相对的价格优势,尚德很快在欧洲打开了局面。
在一个合适的时机进入了一个好行业
2003年6月,基于对国际趋势的准确判断,在兜里没有—分钱的状况下,施正荣向董事会提出了扩产第二条太阳能电池生产线的提议。2004年,德国开始大力推广的《新能源法》规定,以每千瓦时0.5欧元收购太阳能发出的电,而市民用电的电价仅为每千瓦时0.12欧元。在明显的利润驱使下,德国“百万屋顶太阳发电计划”飞速推进,德国太阳能发电市场需求增长了235%,施的好日子来了。他在无锡的工厂天天加班,还是有货车等在工厂门口提货。
“尚德第二条生产线的超前决策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机遇,如果没有这个决策,2004年的黄金市场就错过了,我们只能眼睁睁看着别人赚钱。”尚德副总张维国说。2004年,尚德在德国的销售收入占到总销售收入的70%,整体销售额则更是以300%的速度增长。
在德国之后,法国、希腊、西班牙、美国等也相继出台了鼓励发展太阳能替代能源的措施,这些地区也迅速成为施正荣跟进的新兴市场。施正荣预计2010年尚德的产能将达到1000兆瓦,销售额达500亿元人民币,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将太阳能转变为电能)企业。
“我们在一个合适的时机进入了一个好行业。”施正荣这样总结说。鲜为人知的是,正是由于施进入了这个行业,中国光伏产业与世界水平的差距被迅速缩短了15年。
进入2005年,由于扩张速度太快,单纯依靠银行融资已经显得捉襟见肘,企业上市成为最迫切的需求。这时新的问题来了:如果在国内上市,繁复的程序有可能让他们等上3年,这无异于坐失良机。如果在海外上市,尚德当时的股权结构无疑会成为一个重要的障碍。改制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当务之急。
关键时刻,曾经伸出“有形之手”支持施正荣创业的无锡市领导再次出面做工作,动员当初出资的国有企业退出。正是国有资本的配合退出,使得高盛、英联、尤科、西班牙普凯等多家海外机构在这年春天得以顺利入股,尚德经过一系列合法的资本变身后,在海外顺利上市。
2005年12月14日,尚德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开盘价20.35美元,至23点16分最高摸至21.75美元,开盘价较发行价15美元高出29%。此次尚德筹资总额为4亿美元,发行市值达到21.75亿美元,成为第一家登陆纽交所的中国民营企业。
对于政府出面动员国资退出,无锡市一位长期关注尚德发展的领导明确表态说:“政府风险投资进是支持,退更是支持。”
“国资不是贱卖,而是赚得多了。国有企业的风险投资分别取得了10到23倍的收益,远远超过了预期的回报,这种回报在国企中从无先例。尚德的上市,政府并不想赚钱,而是想获得投资环境的回报”。这位领导说。
事实上,施正荣也为这种被称为“无锡模式”的招商引资做了一个极好的宣传。尚德在纽交所成功上市一个附带效应是“之前略显冷清的无锡市科技局、创业投资公司开始宾客盈门”。
一篇发自当地的报道说,最近不断有留学生来无锡创业,除了本地的,还有北京、上海的,和施正荣一样,很多人都只带了台笔记本和几页商业计划书。
对于这些创业者来说,今天的施正荣更像是当年的比尔·盖茨,他扮演的角色更像一个榜样。
在破解国家难题中积累阳光财富
洁白的衬衣,黄色的领带,已经是大老板的施正荣是一个并不像老板的老板。他身边的人都习惯叫他“施博士”而不是“施总”。和别人談话时,他会习惯性地身体前倾以便更好地听清对方的说话。他似乎对红酒情有独钟,喝酒也并没有传说中南方人的扭捏,而是像一个真正的“性情中人”那样爽快。
在张维国看来,施正荣并不是一个惟利是图的商人,而是一位新能源的布道者。“他不喜欢谈论财富,也不喜欢媒体说他一夜暴富,他在澳大利亚已经生活得很好了,他要追求的就是理想,是为了国家和人类有一个更好的未来。”张对《瞭望方周刊》说。
事实上,施正荣曾多次表示,无锡尚德的成功并不在于给他个人和身边人带来多少财富,而在于推动对新能源及其前景的认识,在于给投资光伏产业的投资者带来巨大信心。
华尔街的投资者为什么会看好来自中国的尚德电力?施正荣认为,在西方国家的眼里,在经济的高速发展之后,当今世界最迫切的国家难题之一便是能源与环境。中国也不例外。所以,对能源危机的超前意识,是发达国家投资者看好目前产能已经位居世界第四的尚德公司的根本原因。
“如果再过20年各国政府还不关注寻找新的可再生能源,可能到时候连寻找可再生能源的能源都没有了。”他说。
目前,施80%的业务集中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他现在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够推动中国的太阳能发电产业,利用太阳能协助解决中国的能源枯竭和环境污染问题。
人们将有机会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标志场馆“鸟巢工程”中体验施正荣的绿色能源。施已和有关机构签署协议,投资1000万元为“鸟巢”安装一套完全自主研发、总装机容量为130千瓦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
在“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观下,中国政府希望到2010年,15%的电力供应将由可再生能源提供,但目前这一比例尚不足1%。这无疑给施正荣和千千万万个施正荣式的财富精英们提供了广阔的创业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