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年龄组游泳运动员的赛前训练进行了阐述,包括与高水平专业运动员赛前训练的区别,赛前训练的阶段划分和任务以及临赛前的准备活动。旨在强调赛前训练的重要性和主要特点,以期年龄组游泳运动员能够通过良好的赛前训练进行调节,在竞赛中表现出最佳水平,培养良好的竞赛能力。
关键词:游泳 年龄组 赛前训练
1前言
训练和竞赛是竞技体育的两种表现形式,有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关系。系统的训练是参加竞赛强有力的基础,而竞赛既是训练的“检验尺”,同时也是训练的“促进剂”。如果没有竞赛做为杠杆来调节,训练就会缺乏紧迫感,就难以提高。高水平运动员训练的目的就是比赛,年龄组运动员训练的最终目的是为高级运动队做人力储备,向高级运动队输送人才。我认为年龄组运动员的具体训练任务包括以下三项:(1)扎实的基本功和完善的技术(包括出发、转身、途中游和终点触壁技术);(2)全面提高身体机能,特别是良好的心肺功能和有氧水平;(3)通过系统训练自然生成的无氧速度感觉和竞赛能力。由此可见,即使是年龄组运动员,也不能“以练代赛”,更不能“以赛代练”,应该运用竞赛“杠杆”,充分发挥竞赛对训练的促进作用。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哈尔滨市南岗区业余体校游泳运动员共计16人,其中男运动员10人,女运动员6人。三级运动员7人(有3人接近二级水平),其余9人达到少年级运动员标准。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各种有关文献资料,然后对与本课题的内容相关的信息进行整理。以查阅国内资料为主,国外资料为辅,具体内容见“参考文献”部分。
2.2.2访谈法。通过对教练、运动员及家长进行实地访谈,获得信息。以对教练员访谈为主,对于该业余体校游泳运动员的赛前训练状况做以了解。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赛前训练的简述及重要性
3.1.1赛前训练的简述
赛前训练是指运动员为参加竞赛,在经过系统的大运动量训练阶段后到进入竞赛之间所安排的一个过渡训练阶段。其目的是通过调节训练结构和负荷量,使运动员机体获得全面的恢复和能量物质的超量恢复,以最佳竞技状态参加竞赛,获得最好的运动成绩。
高水平的专业运动员,训练总体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准备期,进行8周,以4周为一个循环,重复2次,主要进行技术和基本功训练;第二阶段为提高期,进行6周,主要全面提升身体素质,特别是发展心肺功能和有氧耐力水平;第三阶段为基本期,进行4周;第四阶段为赛前期,进行2周。在赛前训练前的第三阶段的基本期,是运动员提高专项能力的重要训练阶段,在这一阶段的训练中,无论是练习的数量、强度、总负荷量(包括水上和陆上)都是在整个训练周期中最大的,达到最高水平。进入第四阶段的赛前期以后,通过减少训练次数,减少练习数量和降低练习强度等方法减少训练的总负荷量,消除运动员在基本期大强度训练所积累的疲劳。
3.1.2赛前训练的重要性
在游泳竞赛中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游的最快、水平最高、实力最强的运动员并没有最终获得金牌。即使是在世界性的大型比赛中,也常有一些优秀运动员达不到竞赛前在训练阶段的成绩,也就是说运动员在比赛时没有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克拉克”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运动员伤、病等特殊因素之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运动员没有做好赛前训练。由此可见,赛前训练的重要程度。
3.2赛前训练的主要内容
3.2.1在赛前训练的第一周,也就是第一阶段。主要内容是“减量提质”,在减少练习数量的同时,逐步提高主项练习的质量,采用延长间歇时间,提高练习速度等方式,使得运动员练习的成绩接近预期的竞赛速度。但要注意,对于年龄组运动员来说,练习数量不宜过多,次数不宜过密,以免疲劳程度过深。
3.2.2在赛前训练的第二周(第二阶段),主要内容是“锁定和再减量”。这一阶段是赛前训练的难点,其实赛前训练真正难就难在如何“锁定”;“锁定”是在上一阶段“减量提质”的基础上,将运动员的技术、体能、运动成绩等状态稳定和保持住,不使之下滑。在“锁定”的基础上“再减量”,“再减量”的目的主要是减少心理压力和精神疲劳。在此阶段可适当安排模拟比赛与起动训练相结合的练习,要求运动员由出发、起动衔接游、途中游、转身、最后加速冲刺和终点触壁的整个过程,都按竞赛时预想的技术和速度要求,使运动员掌握比赛的节奏,并达到自动化;强调加快频率、增加划次,要求运动员记划次,用划次来控制速度。
3.3临赛前的准备活动
游泳运动员在临赛前的准备活动,目的是预热身体,使身体和关节充分活动开,大脑皮层的兴奋达到较高的水平,身体机能进入临赛状态。在竞赛场地中进行各种临赛前的准备练习,还可以使运动员更好的适应竞赛场地。
陆上分为动力性练习和静力性练习。动力性练习主要是徒手操、关节操,一般要进行5~10分钟左右;还包括各种绕环,目的是增加关节活动范围。静力性练习主要是各种柔韧牵拉练习,目的是保持身体良好的柔韧性。水上练习的数量要小于平时训练课的三分之一,应包括准备游(一般较多运动员采用混合泳),主项和各式泳姿的打腿、划手,主项中速游,专项短冲练习,出发及起动衔接,转身与衔接游练习,有氧放松游。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随着游泳运动成绩水平的发展和提高,在大型的竞赛中,运动员的体能、技能非常接近,几乎处于同一水平上,谁的比赛能力强,谁能在竞赛中发挥水平战胜对手,谁就能登上冠军的宝座。
4.1.2年龄组运动员的竞赛能力是通过日常训练、生活、比赛等活动的经验积累而获得的,其中,参加竞赛和测验,不仅可以培养运动员的竞争意识,更是运动员积累比赛经验,适应比赛的压力,学会比赛方法的最佳途径。教练员在每次竞赛后,都要对比赛情况,赛前训练进行总结,积累经验,以期对运动员的赛前训练趋于合理,培养运动员优良的竞赛能力。
4.2建议
4.2.1赛前训练的主题是“减量”,具体减量方式国内外存在一些分歧,主要表现在赛前减量的幅度上。国外的研究主要来自于教练员的实践,认为赛前减量不仅不会降低运动员的水平,反而能够显著提高运动员的成绩。国外研究认为,不同运动员的减量幅度差别很大;有些运动员需要逐渐减量,有些运动员需要快速减量。国外研究显示似乎比较倾向于,快速、明确、清晰地减量,从进入赛前训练开始,运动量就迅速减少到大运动量阶段的三分之一。国外游泳强国的这种赛前突然减量的观点,让我本人比较吃惊,我建议可以根据赛事的重要程度和运动员的个体差异,在实际中做以检验。
4.2.2最后我建议教练员在每次竞赛后,一定要对比赛情况,赛前训练进行总结,积累经验,以期对运动员的赛前训练趋于合理,在竞赛中表现出最佳水平,培养运动员优良的竞赛能力。
参考文献:
[1]游泳运动.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10.
[2]李志勇.运动训练学.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6.
[3]运动生理学.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6.
[4]游泳季刊.
关键词:游泳 年龄组 赛前训练
1前言
训练和竞赛是竞技体育的两种表现形式,有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关系。系统的训练是参加竞赛强有力的基础,而竞赛既是训练的“检验尺”,同时也是训练的“促进剂”。如果没有竞赛做为杠杆来调节,训练就会缺乏紧迫感,就难以提高。高水平运动员训练的目的就是比赛,年龄组运动员训练的最终目的是为高级运动队做人力储备,向高级运动队输送人才。我认为年龄组运动员的具体训练任务包括以下三项:(1)扎实的基本功和完善的技术(包括出发、转身、途中游和终点触壁技术);(2)全面提高身体机能,特别是良好的心肺功能和有氧水平;(3)通过系统训练自然生成的无氧速度感觉和竞赛能力。由此可见,即使是年龄组运动员,也不能“以练代赛”,更不能“以赛代练”,应该运用竞赛“杠杆”,充分发挥竞赛对训练的促进作用。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哈尔滨市南岗区业余体校游泳运动员共计16人,其中男运动员10人,女运动员6人。三级运动员7人(有3人接近二级水平),其余9人达到少年级运动员标准。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各种有关文献资料,然后对与本课题的内容相关的信息进行整理。以查阅国内资料为主,国外资料为辅,具体内容见“参考文献”部分。
2.2.2访谈法。通过对教练、运动员及家长进行实地访谈,获得信息。以对教练员访谈为主,对于该业余体校游泳运动员的赛前训练状况做以了解。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赛前训练的简述及重要性
3.1.1赛前训练的简述
赛前训练是指运动员为参加竞赛,在经过系统的大运动量训练阶段后到进入竞赛之间所安排的一个过渡训练阶段。其目的是通过调节训练结构和负荷量,使运动员机体获得全面的恢复和能量物质的超量恢复,以最佳竞技状态参加竞赛,获得最好的运动成绩。
高水平的专业运动员,训练总体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准备期,进行8周,以4周为一个循环,重复2次,主要进行技术和基本功训练;第二阶段为提高期,进行6周,主要全面提升身体素质,特别是发展心肺功能和有氧耐力水平;第三阶段为基本期,进行4周;第四阶段为赛前期,进行2周。在赛前训练前的第三阶段的基本期,是运动员提高专项能力的重要训练阶段,在这一阶段的训练中,无论是练习的数量、强度、总负荷量(包括水上和陆上)都是在整个训练周期中最大的,达到最高水平。进入第四阶段的赛前期以后,通过减少训练次数,减少练习数量和降低练习强度等方法减少训练的总负荷量,消除运动员在基本期大强度训练所积累的疲劳。
3.1.2赛前训练的重要性
在游泳竞赛中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游的最快、水平最高、实力最强的运动员并没有最终获得金牌。即使是在世界性的大型比赛中,也常有一些优秀运动员达不到竞赛前在训练阶段的成绩,也就是说运动员在比赛时没有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克拉克”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运动员伤、病等特殊因素之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运动员没有做好赛前训练。由此可见,赛前训练的重要程度。
3.2赛前训练的主要内容
3.2.1在赛前训练的第一周,也就是第一阶段。主要内容是“减量提质”,在减少练习数量的同时,逐步提高主项练习的质量,采用延长间歇时间,提高练习速度等方式,使得运动员练习的成绩接近预期的竞赛速度。但要注意,对于年龄组运动员来说,练习数量不宜过多,次数不宜过密,以免疲劳程度过深。
3.2.2在赛前训练的第二周(第二阶段),主要内容是“锁定和再减量”。这一阶段是赛前训练的难点,其实赛前训练真正难就难在如何“锁定”;“锁定”是在上一阶段“减量提质”的基础上,将运动员的技术、体能、运动成绩等状态稳定和保持住,不使之下滑。在“锁定”的基础上“再减量”,“再减量”的目的主要是减少心理压力和精神疲劳。在此阶段可适当安排模拟比赛与起动训练相结合的练习,要求运动员由出发、起动衔接游、途中游、转身、最后加速冲刺和终点触壁的整个过程,都按竞赛时预想的技术和速度要求,使运动员掌握比赛的节奏,并达到自动化;强调加快频率、增加划次,要求运动员记划次,用划次来控制速度。
3.3临赛前的准备活动
游泳运动员在临赛前的准备活动,目的是预热身体,使身体和关节充分活动开,大脑皮层的兴奋达到较高的水平,身体机能进入临赛状态。在竞赛场地中进行各种临赛前的准备练习,还可以使运动员更好的适应竞赛场地。
陆上分为动力性练习和静力性练习。动力性练习主要是徒手操、关节操,一般要进行5~10分钟左右;还包括各种绕环,目的是增加关节活动范围。静力性练习主要是各种柔韧牵拉练习,目的是保持身体良好的柔韧性。水上练习的数量要小于平时训练课的三分之一,应包括准备游(一般较多运动员采用混合泳),主项和各式泳姿的打腿、划手,主项中速游,专项短冲练习,出发及起动衔接,转身与衔接游练习,有氧放松游。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随着游泳运动成绩水平的发展和提高,在大型的竞赛中,运动员的体能、技能非常接近,几乎处于同一水平上,谁的比赛能力强,谁能在竞赛中发挥水平战胜对手,谁就能登上冠军的宝座。
4.1.2年龄组运动员的竞赛能力是通过日常训练、生活、比赛等活动的经验积累而获得的,其中,参加竞赛和测验,不仅可以培养运动员的竞争意识,更是运动员积累比赛经验,适应比赛的压力,学会比赛方法的最佳途径。教练员在每次竞赛后,都要对比赛情况,赛前训练进行总结,积累经验,以期对运动员的赛前训练趋于合理,培养运动员优良的竞赛能力。
4.2建议
4.2.1赛前训练的主题是“减量”,具体减量方式国内外存在一些分歧,主要表现在赛前减量的幅度上。国外的研究主要来自于教练员的实践,认为赛前减量不仅不会降低运动员的水平,反而能够显著提高运动员的成绩。国外研究认为,不同运动员的减量幅度差别很大;有些运动员需要逐渐减量,有些运动员需要快速减量。国外研究显示似乎比较倾向于,快速、明确、清晰地减量,从进入赛前训练开始,运动量就迅速减少到大运动量阶段的三分之一。国外游泳强国的这种赛前突然减量的观点,让我本人比较吃惊,我建议可以根据赛事的重要程度和运动员的个体差异,在实际中做以检验。
4.2.2最后我建议教练员在每次竞赛后,一定要对比赛情况,赛前训练进行总结,积累经验,以期对运动员的赛前训练趋于合理,在竞赛中表现出最佳水平,培养运动员优良的竞赛能力。
参考文献:
[1]游泳运动.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10.
[2]李志勇.运动训练学.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6.
[3]运动生理学.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6.
[4]游泳季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