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而恰当的问题情境创设,可大大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掌握数学思维的策略,进而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问题情境 数学课堂 激发兴趣
所谓“问题解决”,就是把学生置于问题之中,把解决问题看作是学习数学的过程。而创设问题情境,是实施“问题解决”的中心环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精心编拟不同水平、形式多样、引人深思的问题,这样可以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使他们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事物、现象或概念上,可使学生回忆、想象、分析、概括、从而获得新知识。而学生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果没有问题,思维将成为无涯之水,无木之本。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根据教材特點和教学目标,有意识创设具体生动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不断解决问题之中,引导学生思考、去寻找规律、去寻找联系,使学生的知识不断迁移,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这样不仅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而且赋于学习的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面,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创设问题情境谈几点个人的认识。
一、注重在情境中感知,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思维活动的源泉和动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燃起学生这把“求知渴望和学习热情之火”。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提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因此,我们要利用学生认识的内驱力,使所教学的知识本身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用富有情趣的现象或问题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地进入参与状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设计这样一个情境:首先谈话,“老师有一样法宝,能够判断一些数能不能被3整除”。然后,让学生把课前准备的一些能被3整除与不能被3整除的数随意报出来,而教师正确地对答,如说出每个数是否能被3整除,这样学生看到教师好像很神通广大,个个睁着疑惑而好奇的眼睛:为什么老师如此神速?可有什么决窍?到底是什么样的法宝?这时学生智慧的火花在跳动,思维的车轮在飞转,在这种情境下,学生必然带着强烈的渴求、好奇的心态,学习兴趣大增,迫不及待想知道原因,这样进一步教学,必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要触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布鲁纳指出:“人在进行工作时作出选择的探索活动得以激起的主要条件,在于具有最适度的不确定性”。所以,在创设问题情境中,应该使问题情境具有“最适度的不确定性”。
如果问题没有障碍或难度太大,就不能促进思维的发展。前者学生计算或答题轻而易举,即使老师提出的问题再多,也没有什么意义,也不能算是问题情境的教学;后者容易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因此,我们设计的问题要处于“最近发展区”,要使他们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例如,学习正比例的意义后,让学生判断:“每袋面粉的重量一定,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是不是成正比例?”这个问题对初步接触正比例意义的学生来说比较难,应该把它细化:(1)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是不是相关联的量?
(2)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是什么关系?(3)他们的比的比值是什么?这个比值是否一定?成什么比例?这样,学生的思维目的比较明确具体,问题不会太泛,便于知识的内化。
三、注重创新问题情境的创设,培养创新精神
江泽民同志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于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缺乏创造精神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因此,学校老师都应当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上下功夫,而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不仅要有助于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还应赋予它活跃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等功能。例如,在学生学习球体后,提出这样的问题:怎样计算球体的体积?这虽然不是小学阶段学习的内容,但学生既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因势利导,创设“悬念”,激发学生去探索去求知。我告诉学生,球体体积的一般计算方法,在小学阶段没有安排学习,有兴趣,课外可以找机会去探求。但是我们可以根据所学知识用实验的方法测算出如铅球的体积。接着,我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准备一盆水,一个长方体玻璃盒,一个铅球,一支尺子。问:“根据以上提供的东西,谁能够计算出铅球的体积?”开始学生大都沉默,可一会儿就议论开了,很多同学举手跃跃欲试,我先请同学说说怎样测算,然后再请同学演示。学生先把铅球放入玻璃盒里,再往盒子里倒水,使球完全浸没于水中,测量算出水和球的体积;然后将球从水中取出,测量算出的体积、从而算出球的体积。继而激发学生联想,通过这样的方法,可以测算其他较小的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如水果、铁块等。
四、注重故事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探知热情与学习欲望
通过动画、讲故事情境创设,来进行学习是学生最喜爱的学习方式之一,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受到强烈的刺激,而且故事中蕴藏的思想感情也能起到教育学生的作用。
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二年级《方向与位置》一课,上课伊始,先媒体播放动画片《西游记》,随着音乐“白龙马蹄朝西,驮着唐三藏跟着仨徒弟,西天取经上大路,一走就是几万里”……屏幕上出现孩子喜闻乐见的唐僧师徒四人的影像,一下子就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住了,激起了学生的极大求知热情,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如,在教学“圆周率”时,穿插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的故事,不仅让学生加深对圆周率的认识,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加了民族自豪感。
问题情境的创设,是贯穿于教学始终的,设计的问题情境还必须具有一定的连续性,成为问题情境“链”,把学生引入到一种与研究的未知问题相联的气氛之中,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数学。
问题情境 数学课堂 激发兴趣
所谓“问题解决”,就是把学生置于问题之中,把解决问题看作是学习数学的过程。而创设问题情境,是实施“问题解决”的中心环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精心编拟不同水平、形式多样、引人深思的问题,这样可以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使他们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事物、现象或概念上,可使学生回忆、想象、分析、概括、从而获得新知识。而学生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果没有问题,思维将成为无涯之水,无木之本。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根据教材特點和教学目标,有意识创设具体生动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不断解决问题之中,引导学生思考、去寻找规律、去寻找联系,使学生的知识不断迁移,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这样不仅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而且赋于学习的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面,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创设问题情境谈几点个人的认识。
一、注重在情境中感知,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思维活动的源泉和动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燃起学生这把“求知渴望和学习热情之火”。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提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因此,我们要利用学生认识的内驱力,使所教学的知识本身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用富有情趣的现象或问题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地进入参与状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设计这样一个情境:首先谈话,“老师有一样法宝,能够判断一些数能不能被3整除”。然后,让学生把课前准备的一些能被3整除与不能被3整除的数随意报出来,而教师正确地对答,如说出每个数是否能被3整除,这样学生看到教师好像很神通广大,个个睁着疑惑而好奇的眼睛:为什么老师如此神速?可有什么决窍?到底是什么样的法宝?这时学生智慧的火花在跳动,思维的车轮在飞转,在这种情境下,学生必然带着强烈的渴求、好奇的心态,学习兴趣大增,迫不及待想知道原因,这样进一步教学,必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要触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布鲁纳指出:“人在进行工作时作出选择的探索活动得以激起的主要条件,在于具有最适度的不确定性”。所以,在创设问题情境中,应该使问题情境具有“最适度的不确定性”。
如果问题没有障碍或难度太大,就不能促进思维的发展。前者学生计算或答题轻而易举,即使老师提出的问题再多,也没有什么意义,也不能算是问题情境的教学;后者容易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因此,我们设计的问题要处于“最近发展区”,要使他们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例如,学习正比例的意义后,让学生判断:“每袋面粉的重量一定,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是不是成正比例?”这个问题对初步接触正比例意义的学生来说比较难,应该把它细化:(1)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是不是相关联的量?
(2)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是什么关系?(3)他们的比的比值是什么?这个比值是否一定?成什么比例?这样,学生的思维目的比较明确具体,问题不会太泛,便于知识的内化。
三、注重创新问题情境的创设,培养创新精神
江泽民同志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于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缺乏创造精神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因此,学校老师都应当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上下功夫,而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不仅要有助于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还应赋予它活跃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等功能。例如,在学生学习球体后,提出这样的问题:怎样计算球体的体积?这虽然不是小学阶段学习的内容,但学生既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因势利导,创设“悬念”,激发学生去探索去求知。我告诉学生,球体体积的一般计算方法,在小学阶段没有安排学习,有兴趣,课外可以找机会去探求。但是我们可以根据所学知识用实验的方法测算出如铅球的体积。接着,我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准备一盆水,一个长方体玻璃盒,一个铅球,一支尺子。问:“根据以上提供的东西,谁能够计算出铅球的体积?”开始学生大都沉默,可一会儿就议论开了,很多同学举手跃跃欲试,我先请同学说说怎样测算,然后再请同学演示。学生先把铅球放入玻璃盒里,再往盒子里倒水,使球完全浸没于水中,测量算出水和球的体积;然后将球从水中取出,测量算出的体积、从而算出球的体积。继而激发学生联想,通过这样的方法,可以测算其他较小的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如水果、铁块等。
四、注重故事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探知热情与学习欲望
通过动画、讲故事情境创设,来进行学习是学生最喜爱的学习方式之一,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受到强烈的刺激,而且故事中蕴藏的思想感情也能起到教育学生的作用。
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二年级《方向与位置》一课,上课伊始,先媒体播放动画片《西游记》,随着音乐“白龙马蹄朝西,驮着唐三藏跟着仨徒弟,西天取经上大路,一走就是几万里”……屏幕上出现孩子喜闻乐见的唐僧师徒四人的影像,一下子就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住了,激起了学生的极大求知热情,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如,在教学“圆周率”时,穿插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的故事,不仅让学生加深对圆周率的认识,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加了民族自豪感。
问题情境的创设,是贯穿于教学始终的,设计的问题情境还必须具有一定的连续性,成为问题情境“链”,把学生引入到一种与研究的未知问题相联的气氛之中,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