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以来,我们很多教师在古文教学中都采用逐词逐句讲授的方式开展教学,生怕学生在哪个环节上出现纰漏从而影响考试成绩。这种教法,它的好处是学生在积累相关古文知识方面比较落实。但因为教法死板,常常导致学生学习古文兴味索然,甚至有些学生上课时就只看一些古文翻译书或教材全解之类的书而懒怠听老师的引导。最终,学生对古文的认知往往停留在字词的初级阶段,将所学古文知识转化为自主阅读的能力较差,自然,更谈不上真正发现古文内涵的深刻的美了。这一点一般在考查学生课外古文阅读能力时就可发现。那么,有没有既可让学生扎实掌握古文基础知识,又能提升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从而创建高效的古文学习课堂的方法呢?在长期的探索中,我做了一些初步的尝试。
首先,在上课之前我们必须要认真备课,这样才能真正找准课文的趣点,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古文教学要真正引导学生克服文字上的阻滞不能只在文字解释上花工夫,只有学生真正喜欢所学的内容,才会认真去领悟其中的内涵,而老师要做的是要让学生真正走进古人的世界,感受他们的思想情感,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段巧妙的导入可以提升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关注度。比如在学某些优美的写景类小品文时,教师可以在语言调动的基础上,让学生对课文中的一些景象进行想像,再配以一些精美的山水画面或音乐,以充分提升视听效果,将学生引入所学课文情景之中。像《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三峡》等都可采用这种教法。对于一些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相关的文章,则可将相应的人物特点、事件抛出,将历史与现实融合,拉近学生与所学内容的距离,引领学生走进古人的世界,理解古人的情怀。像《孙权劝学》《出师表》以及诸子百家的散文都可采用这种引导法。
在教学过程中抓好趣点激发学生兴趣也很关键。不同的文章依据其内容、结构特点,自可找出趣点来。像《童趣》这类本身就充满了趣味的文章,让学生找到“趣”点自然容易,另一些看似无趣的文章,认真分析也可化无趣为有趣。《核舟记》可采用绘画与表演相结合的方式感受核舟的“灵怪”,再现核舟雕刻内容;《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可采用对比赏析法让学生感受其独到的写法;《公输》可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领会人物风采;《狼》、《山市》情节起伏大,可在逐层推进情节的过程中设置悬念,吊紧学生胃口;《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类逻辑性很强的文章则可通过整理逻辑的方式化难为易,逐层分解。
其次,让学生在比较归纳中找到学习古文的有效方法,并以多种手段激励学生发现古文学习的规律。在对字词和句式的理解上,与其教师反复地掰碎了喂给学生,不如让学生自己学会去掰去嚼。在学完了一个单元的古文后,教师可经常引导学生对学过的一些相似的句式进行比较,在比较中找到这类句式翻译的规律;对一些学过的多义词语意义、特殊用法进行归纳,在归纳中加深印象;对相似的文章结构、意趣进行领悟,从整体上提升对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总之,让学生经过自己思索得出结论要比老师直接给出答案的效果要好得多。在对喜欢学习数学的同学的调查中我充分认识到一点:没有比成功更好的激励方法,为此,我们还可经常性的开展古文词语翻译或理解、各类句式用法积累、名句背诵等等方面的比赛,这样不仅会提高学生学习古文的积极性,也会提升他们对文章的阅读理解能力,为写作积累更多的素材。
化读为写,读写结合,在运用古文中提升学生写作能力,加深对优秀篇章的理解力。对此,我们可从三方面着手:一是让学生充分感受古人在词句锤炼上的高明,学习古人简练的用语方式。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例举一些现代名家作品中用词典雅的篇章,讓学生感受熟练运用古词句所起到的特别的表达效果。在诵读积累的基础上,教师要经常尝试让学生将古文学习中积累到的优美的、有深刻内涵的词句巧妙运用到作文中去。对运用成功的学生,教师要加大肯定的力度,以激励学生大胆尝试,并最终熟练运用。二是引导学习古人的写作技巧。文章的写法虽说有其独创性,但在构思立意上也有其共通性。比如《与朱元思书》一文在写景上就颇有特色,我们将其作为写景的范文可学习其总分的结构,学习其化静为动、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从多角度进行描写的写法特色,并可让学生与现代写景散文比较,分析它们的共通之处及各自特色。三是让学生在感悟古人情思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人生体验,加深对生活的理解,从而启动写作灵感。比如《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文中对月色的描写颇有特色,月下漫步也有其独特的意趣,作者当时复杂微妙的心境不通过这如水般清澈、清凉的月光无法传达出来。我相信在月光下漫步嬉戏的情形很多人都有过,但不同的时代,不同人生经历,与不同的人漫步,相信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感受的体会吧,课文的内容不是也可以触动我们某种情思吗?这不也是进行写作训练的很好的契机吗?
总之,在古文教学中,如果我们不满足于学生在学完一篇文章后只是能将所学文章翻译并记住其中一些东西,而是多多挖掘其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方面的功能,那我们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的。
首先,在上课之前我们必须要认真备课,这样才能真正找准课文的趣点,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古文教学要真正引导学生克服文字上的阻滞不能只在文字解释上花工夫,只有学生真正喜欢所学的内容,才会认真去领悟其中的内涵,而老师要做的是要让学生真正走进古人的世界,感受他们的思想情感,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段巧妙的导入可以提升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关注度。比如在学某些优美的写景类小品文时,教师可以在语言调动的基础上,让学生对课文中的一些景象进行想像,再配以一些精美的山水画面或音乐,以充分提升视听效果,将学生引入所学课文情景之中。像《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三峡》等都可采用这种教法。对于一些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相关的文章,则可将相应的人物特点、事件抛出,将历史与现实融合,拉近学生与所学内容的距离,引领学生走进古人的世界,理解古人的情怀。像《孙权劝学》《出师表》以及诸子百家的散文都可采用这种引导法。
在教学过程中抓好趣点激发学生兴趣也很关键。不同的文章依据其内容、结构特点,自可找出趣点来。像《童趣》这类本身就充满了趣味的文章,让学生找到“趣”点自然容易,另一些看似无趣的文章,认真分析也可化无趣为有趣。《核舟记》可采用绘画与表演相结合的方式感受核舟的“灵怪”,再现核舟雕刻内容;《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可采用对比赏析法让学生感受其独到的写法;《公输》可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领会人物风采;《狼》、《山市》情节起伏大,可在逐层推进情节的过程中设置悬念,吊紧学生胃口;《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类逻辑性很强的文章则可通过整理逻辑的方式化难为易,逐层分解。
其次,让学生在比较归纳中找到学习古文的有效方法,并以多种手段激励学生发现古文学习的规律。在对字词和句式的理解上,与其教师反复地掰碎了喂给学生,不如让学生自己学会去掰去嚼。在学完了一个单元的古文后,教师可经常引导学生对学过的一些相似的句式进行比较,在比较中找到这类句式翻译的规律;对一些学过的多义词语意义、特殊用法进行归纳,在归纳中加深印象;对相似的文章结构、意趣进行领悟,从整体上提升对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总之,让学生经过自己思索得出结论要比老师直接给出答案的效果要好得多。在对喜欢学习数学的同学的调查中我充分认识到一点:没有比成功更好的激励方法,为此,我们还可经常性的开展古文词语翻译或理解、各类句式用法积累、名句背诵等等方面的比赛,这样不仅会提高学生学习古文的积极性,也会提升他们对文章的阅读理解能力,为写作积累更多的素材。
化读为写,读写结合,在运用古文中提升学生写作能力,加深对优秀篇章的理解力。对此,我们可从三方面着手:一是让学生充分感受古人在词句锤炼上的高明,学习古人简练的用语方式。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例举一些现代名家作品中用词典雅的篇章,讓学生感受熟练运用古词句所起到的特别的表达效果。在诵读积累的基础上,教师要经常尝试让学生将古文学习中积累到的优美的、有深刻内涵的词句巧妙运用到作文中去。对运用成功的学生,教师要加大肯定的力度,以激励学生大胆尝试,并最终熟练运用。二是引导学习古人的写作技巧。文章的写法虽说有其独创性,但在构思立意上也有其共通性。比如《与朱元思书》一文在写景上就颇有特色,我们将其作为写景的范文可学习其总分的结构,学习其化静为动、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从多角度进行描写的写法特色,并可让学生与现代写景散文比较,分析它们的共通之处及各自特色。三是让学生在感悟古人情思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人生体验,加深对生活的理解,从而启动写作灵感。比如《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文中对月色的描写颇有特色,月下漫步也有其独特的意趣,作者当时复杂微妙的心境不通过这如水般清澈、清凉的月光无法传达出来。我相信在月光下漫步嬉戏的情形很多人都有过,但不同的时代,不同人生经历,与不同的人漫步,相信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感受的体会吧,课文的内容不是也可以触动我们某种情思吗?这不也是进行写作训练的很好的契机吗?
总之,在古文教学中,如果我们不满足于学生在学完一篇文章后只是能将所学文章翻译并记住其中一些东西,而是多多挖掘其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方面的功能,那我们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