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切认识都必须通过主体的建构活动才能得以完成,所以学习者必须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自我监控、自我检查,以诊断和判断自己在学习中所追求的是否符合自己设置的目标。通过反思,能让学生把解决问题的思维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形成一定的认知策略,学到数学思想、方法,从而提高认知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反思教学 创造能力
数学教学既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建构的过程。这种主动建构必须是学生对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体验、反思的基础上实现的。学生都是有着丰富人格、丰富个性的活生生的人,在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当今课堂上,越来越呼唤“反思”教学。
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学,来谈谈“反思”教学。我认为课堂上教师应“导在所当导,放在不得不放处”。
一、注重知识联系,发现探究新知
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反复强调: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与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
以往我在“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会先让学生把一个苹果或蛋糕平均分成2份,引导出“1份可以怎样表示”,在学生无法用整数表示分得的结果时再引出分数。显然这种教学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完整、牢固的数学知识,不利于学生面对问题、主动搜索、沟通联系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的本质是学习者用已有的经验来解释同化新知的过程,也是未知与已有的经验之间建立实质性联系的过程。现在我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首先让学生用1、2两个数字组成尽可能多的算式并计算出结果,这一开放的教学情境,有效地沟通了数与式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注重真实性,完成“假设”到“逻辑思维”的飞跃
真实的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应用能力,有利于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培养真实的情感和态度。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创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并解决问题。有些情境内容不符合生活实际中的基本事实,但有些教师为了创设情境而随意杜撰出来了。
如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一块长方形玻璃打碎了(图略),要想配上新玻璃,该带哪一块去?”实际上,我们去划玻璃需要带一块大玻璃吗?当然不要。有位老师在教学“几和第几”时,创设了一个动物跑步竞赛的动画情境,结果是小鸡第一、小鸭第二、小猫第三、小狗第四,许多同学当即表示不同意,认为小狗跑得最快,应该小狗第一。虽然这是假设的情境,但“虚拟”不等于“虚假”,虚拟的情境也应该符合起码的生活逻辑。
以上是在教学中创设情境的点滴体会,“真实性”是情境创设的基本前提,“数学味”是情境创设的本质保证,“发展性”是情境创设的价值导向,而“吸引力”是保证情境创设能够发挥其重要作用的动力机制,结合四个方面的要求去创设情境,才能创设出符合儿童内在发展需要的“真”情境。其实,只要是符合学生的接受水平,让学生在宽松环境中自主学习,主动想象、思考、探索的情境就是好的教学情境。总之,教师要不断积累课堂情境知识,才能创设出适宜学生领悟的、真正为数学教学服务的情境。
三、注重反思总结,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如在学生探究“1÷2是什么意思”时,老师巧妙地提供8÷4、4÷2这两个算式,学生借助它们,通过类比思考,发现了1÷2与8÷4等算式的本质联系。这样的教学善于把握学生学习的挈入点,引导他们着力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学生在捕捉联系、发现窍门的“顿悟”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经历着知识经验的迁移与同化,认知矛盾趋于平衡,认知结构得以拓展。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获得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同时也在解决问题、学习成功中体验了学习的快乐。教学中,当学生暴露出口算除法有多种想法时,教师创造性地提供了一个变式,让学生深究,从而强化了对口算方法和转化思维的认识,又孕伏了优化的策略思想。这样的课堂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的主体建构。
总之,今后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建构的过程,不断通过反思性学习,让学生把解决问题的思维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形成一定的认知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认知、情感、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 反思教学 创造能力
数学教学既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建构的过程。这种主动建构必须是学生对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体验、反思的基础上实现的。学生都是有着丰富人格、丰富个性的活生生的人,在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当今课堂上,越来越呼唤“反思”教学。
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学,来谈谈“反思”教学。我认为课堂上教师应“导在所当导,放在不得不放处”。
一、注重知识联系,发现探究新知
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反复强调: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与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
以往我在“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会先让学生把一个苹果或蛋糕平均分成2份,引导出“1份可以怎样表示”,在学生无法用整数表示分得的结果时再引出分数。显然这种教学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完整、牢固的数学知识,不利于学生面对问题、主动搜索、沟通联系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的本质是学习者用已有的经验来解释同化新知的过程,也是未知与已有的经验之间建立实质性联系的过程。现在我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首先让学生用1、2两个数字组成尽可能多的算式并计算出结果,这一开放的教学情境,有效地沟通了数与式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注重真实性,完成“假设”到“逻辑思维”的飞跃
真实的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应用能力,有利于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培养真实的情感和态度。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创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并解决问题。有些情境内容不符合生活实际中的基本事实,但有些教师为了创设情境而随意杜撰出来了。
如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一块长方形玻璃打碎了(图略),要想配上新玻璃,该带哪一块去?”实际上,我们去划玻璃需要带一块大玻璃吗?当然不要。有位老师在教学“几和第几”时,创设了一个动物跑步竞赛的动画情境,结果是小鸡第一、小鸭第二、小猫第三、小狗第四,许多同学当即表示不同意,认为小狗跑得最快,应该小狗第一。虽然这是假设的情境,但“虚拟”不等于“虚假”,虚拟的情境也应该符合起码的生活逻辑。
以上是在教学中创设情境的点滴体会,“真实性”是情境创设的基本前提,“数学味”是情境创设的本质保证,“发展性”是情境创设的价值导向,而“吸引力”是保证情境创设能够发挥其重要作用的动力机制,结合四个方面的要求去创设情境,才能创设出符合儿童内在发展需要的“真”情境。其实,只要是符合学生的接受水平,让学生在宽松环境中自主学习,主动想象、思考、探索的情境就是好的教学情境。总之,教师要不断积累课堂情境知识,才能创设出适宜学生领悟的、真正为数学教学服务的情境。
三、注重反思总结,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如在学生探究“1÷2是什么意思”时,老师巧妙地提供8÷4、4÷2这两个算式,学生借助它们,通过类比思考,发现了1÷2与8÷4等算式的本质联系。这样的教学善于把握学生学习的挈入点,引导他们着力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学生在捕捉联系、发现窍门的“顿悟”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经历着知识经验的迁移与同化,认知矛盾趋于平衡,认知结构得以拓展。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获得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同时也在解决问题、学习成功中体验了学习的快乐。教学中,当学生暴露出口算除法有多种想法时,教师创造性地提供了一个变式,让学生深究,从而强化了对口算方法和转化思维的认识,又孕伏了优化的策略思想。这样的课堂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的主体建构。
总之,今后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建构的过程,不断通过反思性学习,让学生把解决问题的思维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形成一定的认知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认知、情感、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