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何为诗歌?千百年来诗歌的形制一直在改变,但其本质却是从未改变的。20世纪80年代初,朦胧诗派逐渐淡出诗坛,“第三代”诗歌运动接踵而至,成为继朦胧诗运动之后的又一先锋诗潮。此时的中国社会正处于重大转型的阶段,政治上“拨乱反正”,平定冤假错案,经济上实行开革开放,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思想文化上逐渐开放兼容。在这样一种相对开放和自由的文化背景下,“第三代”诗派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呈现出百家争鸣之势,“莽汉主义”随之在四川诞生,然而时代的变迁让我们重新审视起南充后现代诗派的“莽汉主义”。
关键词:“莽汉主义”;诗歌文化活动;第三代诗歌运动;柔情]
一、南充后现代诗派“莽汉主义”的概述
1984年初春,在南充师范学院(今西华师范大学)的“莽汉主义”诗歌流派由李亚伟、万夏、胡东等人创立而成,“莽汉主义”的本质是以追求生命的原生态为特征的一种诗歌流派。“莽汉主义”摒弃了传统文人墨客所追求的风雅,讲究对生命意义的探索与追求,主张还原人们生存的意义,反对以诗歌的形式对世界进行主观的美化。“莽汉主义”的语言多以幽默的叙事大白话为主,具有强烈的反讽意味,不走前辈“朦胧诗派”抒情诗风格老路子,转而走向平民大众化的日常风格。
1.“莽汉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
“朦胧诗派”的诗歌内含一种中心意识,诗派风格严肃而又庄重,诗歌表现主题、题材都是沉重且有民族代表性的,这样的意识是诗人自身赋予的,也同样是华夏民族、中国社会所寄托的历史任务,但当“第三代”诗人登上诗坛时,他们将目光从朦胧诗派笔下的长江、黄河、大雁塔等具有民族性、历史纪念意义的题材转移到了现实日常的生活当中。若说“朦胧诗派”的诗人是觉醒者,那“莽汉主义”的诗人则是地地道道的“反叛者”。
20世纪80年代,从思想文化上看,当下的中国社会是与外来文化碰撞、和本土流派摩擦的多元复杂时代。人们对于各种新观念、新思潮都持支持、乐于接受的态度,更有甚者对“新意识”完全奉行“拿来主义”的那一套,这是一个自由的青春奋发的时代,是当时中国社会主义的现状。诗人们在时代特殊的思想环境和氛围中成长,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社会受到商业浪潮的冲击,诗人群体们在诗坛上成为了具有理想主义气质的存在。
虽然他们的行为方式是具有反叛性的、受到了当下社会的质疑,但他们仍能奋起抗争,让自身的文学视野不受局限、禁锢,能有更多元化的发展。他们不仅仅通过诗歌创作来探索语言与时代精神、文学与历史、政治的关系,更多的还从自身行为和言论上,表现出了一种平民意以及世俗的精神,从而“第三代”诗歌展现出了真是的平民化日常特点。
2.“莽汉主义”作品的风格特点
“莽汉主义”代表人物有:李亚伟、万夏、胡东、马松等。李亚伟代表作《中文系》《硬汉》《毕业分配》等,万夏代表作《度光阴的人》等,胡东代表作《乘一艘慢船到巴黎去》,马松《灿烂》。用当下流行话语诠释“莽汉”一词,可以理解成是直男、硬汉,他们的生活被看做是离经叛道的,泡妞、打架、进监狱都已是家常便饭。莽汉的“莽”体现在出了一篇《中文系》,却时时刻刻想要调戏中文。
“莽汉主义”显示了一种非理性式的反文化姿态,他们追求生命的原生态,摧毁优美、解构崇高是他们诗歌的心理基点,随意性的口语、放荡不羁的叙述主体、“垮掉的一代”的形象特征,是他们诗歌的鲜明标志。1986年“莽汉”解散,但是“莽汉主义”仍旧留了下来,但“莽汉主义”不仅仅局限在诗歌上,它更是一种存在于日常生活的行为主义。
二、南充后现代詩派“莽汉主义”中“莽”的体现
“莽汉主义”作为“第三代”诗歌的其中一个分支,它既有着“第三代”诗歌的整体颓废、幽默、无法无天的风格,更有着自身独特的“英雄主义”风格。其中“莽汉主义”的“莽”就体现在诗歌语体风格上以及诗人生活作风上。
1.诗歌语体风格中的“莽”
“莽汉文化”语体风格依旧是无法无天的,在代表人物李亚伟的作品《硬汉》中:“我们终于骄傲地自动退学/把爸爸妈妈朝该死的课本上砸去/用悲愤消灭悲愤/用厮混超脱厮混/在白天骄傲地做人之后/便走进电影院/让银幕反过来看我们/在生活中是什么角色”遣词造句肆无忌惮的大胆,有着强大的破坏性特征,强烈抨击了当时社会僵化的素质教育,这一小节也就看出“莽汉主义”语体风格恣意大胆,带有强烈的反叛感。
在《内心的花纹》一文中:“美女,你多才、懒散,我也一事无成/如同做爱的字词那么混蛋而又徒劳/在大肆的运用中根本不需要偏旁和声调”更是运用了色情词语来描述“莽汉”的情欲,这突破了传统诗歌中含蓄内敛的描述,直接大胆的话语,诠释“莽汉”的个性特征。李德武是这样评价李亚伟的:“从他的诗中,我感受到了‘男人’的特质,一是粗、二是野,‘野’体现在我行我素,‘粗’体现在随心所欲。”男人在“莽汉”的笔下不仅仅是一种性别,更是超出性别之外的权力的象征符号,每个男人骨子里都是狂傲的,有想当“王”的意识。
语体风格上的“莽”是肆意大胆、天马行空,极具颠覆性的用语恣意组合,诗人们有着“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语言再创造能力,完美地刻画出“莽汉”的反叛特点。
2.莽汉诗人作风的“莽”
“莽汉”并非凭空造词,从刚刚火热出炉开始“莽汉”就带有严重的反叛性,这应该是创始人日常生活习性的真实写照,他们从一开始就站在现存的社会和文化秩序的对立面上。李亚伟在少年读书时期,快毕业考试时还广交狐朋狗友,与社会上的不良分子打架斗殴,同他一起的还有“莽汉”成员马松,之后他们被关进了公安派出所,他们被视作社会的蛀虫。这样看来,他们身上的血脉中流淌着暴力因子,有着一拳走天下的叛逆之心。
在那样的年代,中国刚从扭曲的社会形态中蹒跚出来,莽汉们在生活中得不到慰藉,只能寄情于诗歌,只能不安分地站在社会对立面之中。对莽汉而言,那是一段流浪的岁月,是对传统生活方式直接采取了否定的态度,是反对传统美学,是和时代的决裂,他们在拆散语言、重组新意,寻找能够安放躁动灵魂的休憩之处;寻找能够在新的文化秩序中排解迷茫;寻找新社会状态下自身应处的位置。 作风上的“莽”是不拘小节,是离经叛道,是不甘于在传统中迷失自我,是突破。
三、南充后现代诗派“莽汉主义”中“柔”的体现
不是只有顾城“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北岛“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等“朦胧诗派”的诗人才能有“柔”的表现,“莽汉主义”也同样有“柔”的体现,这样的“柔”是男子主义的“柔”而非朦胧诗派的“柔”似水波涟漪,莽汉诗派却不屑写“妈妈的诗,不写林妹妹的眼泪诗”,他们的柔情是冷抒情,是冷色调的柔。
1.莽汉主义冷抒情柔
“第三代”诗在抒情策略上转向了日常生活叙事的“冷抒情”,直抵生命体验本身,“莽汉主义”诗人诅咒典雅、亵渎崇高。并非是写男子汉的诗不可以有诗意的柔,像李亚伟的作品《风中的美人》中:“活在世上,你身轻如燕/要闭着眼睛去飞一座大山/而又不飞出自己的内心/迫使遥远的海上/一头大鱼撞不破水面”这样的柔并不似水,更似冰,在直戳心底之后化成水,如同带刺的玫瑰,美得尖锐,柔的刺骨。这种抒情是把情感隐藏在叙述下的,创建了一种新的诗歌叙事模式,是有别于“朦胧诗派”的抒情和理想主义,是一种男子主义的柔情,是冷抒情。
万夏《关于农事的五首诗》中:“在一场大雪中受伤/布鞋埋在大雪下面/你打开门,在温泉中洗澡/数着下雪的样子”字里行间流露出田园牧歌的赞美,对平民生活的向往,将诗歌从神坛拉下民间,走进普罗大众的生活中。
2.莽汉主义冷色调柔
“莽汉主义”诗歌的色调基本是昏暗的,他们的诗中一般没有鲜明的色彩描写,很多诗作中的意象都与黑夜、昏暗低矮的小屋、秋、冬、寒冷、黑色有关,多的是冷色调,这与他们的绝望心理一起奠定了他们诗歌阴冷、灰色的情绪基调。
胡东《折多三章》中就有这样的描述:“黝黑的河水/转动着,消融/表达缘故的石头”;李亚伟《酒巷》中冷色调的柔更为明显:“好冷的天气/像是从前的什么日子/风猛烈地吹/越过黑点般的村庄整整齐齐地”这样昏暗的色调,是一种窒息阴冷的柔,以柔传递出更为犀利的诗作内涵,表现出莽汉们在那个年代下的迷茫。
3.莽汉主义优柔抒情的超越
千百年来,中国文学中渗透着一种传统的文化感,古诗中对月怀人、叶落而悲秋等系列的文化象征意义不胜枚举,尽管有着巨大的反叛与不同,朦胧诗也不例外的继承了文化的象征性,而“第三代”诗歌的“反优美”就是要打破中规中矩的古典审美趣味,打破陈腐的象征体系,追求崭新的詩歌美学风格。
“莽汉主义”更善于采用粗鄙的口语化语言,大胆粗犷,充满野性的日常真实生活,跳脱的思维都是对传统古典的一种挑战,跳出传统的优柔抒情,创造出属于他们的独特风格。
胡东作品《我想乘上一艘慢船到巴黎去》诗篇中,每一小节都以我想乘上一艘慢船到巴黎去为始,开展在巴黎所想所为的脑洞:“我想乘上一艘慢船到巴黎去/去看看唐吉老爹,捎去一瓶最热烈的大曲/我要敲开在巴黎工作的每个中国人的房门/送去一张奖状,希望他们再接再厉”诗作采用大胆接地气的话语,拉近诗人和读者之间的距离,让诗作不再是居高和寡的存在,而是可以贴近生活,成为描述生活的一种形式。
四、小结
“莽汉主义”并非是昙花一现的诗歌流派,纵使它的影响力度、认识度都没有朦胧诗派高深,但研究其出现和发展是必要的,南充后现代诗派“莽汉主义”的再解读,解读的是“莽”和“柔”这两个看似矛盾但在南充后现代主义诗派中是可以共存的。莽汉与柔情,体现在诗篇上,也在生活上。
参考文献
[1]刘波.“第三代”诗歌论[D].南开大学,2010(05).
[2]邱存食.第三代诗歌后现代性研究[D].西南大学,2017(05)
[3]谭光辉.“硬汉们”的抒情诗——论“莽汉主义”的诗美特征[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6).
[4]晋彪.论莽汉主义及《中文系》的超越姿态[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4).
作者简介
刘玉峰(1969.06—),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学研究。
课题项目:南充市社科联2017年度立项课题(NC2017B089)
关键词:“莽汉主义”;诗歌文化活动;第三代诗歌运动;柔情]
一、南充后现代诗派“莽汉主义”的概述
1984年初春,在南充师范学院(今西华师范大学)的“莽汉主义”诗歌流派由李亚伟、万夏、胡东等人创立而成,“莽汉主义”的本质是以追求生命的原生态为特征的一种诗歌流派。“莽汉主义”摒弃了传统文人墨客所追求的风雅,讲究对生命意义的探索与追求,主张还原人们生存的意义,反对以诗歌的形式对世界进行主观的美化。“莽汉主义”的语言多以幽默的叙事大白话为主,具有强烈的反讽意味,不走前辈“朦胧诗派”抒情诗风格老路子,转而走向平民大众化的日常风格。
1.“莽汉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
“朦胧诗派”的诗歌内含一种中心意识,诗派风格严肃而又庄重,诗歌表现主题、题材都是沉重且有民族代表性的,这样的意识是诗人自身赋予的,也同样是华夏民族、中国社会所寄托的历史任务,但当“第三代”诗人登上诗坛时,他们将目光从朦胧诗派笔下的长江、黄河、大雁塔等具有民族性、历史纪念意义的题材转移到了现实日常的生活当中。若说“朦胧诗派”的诗人是觉醒者,那“莽汉主义”的诗人则是地地道道的“反叛者”。
20世纪80年代,从思想文化上看,当下的中国社会是与外来文化碰撞、和本土流派摩擦的多元复杂时代。人们对于各种新观念、新思潮都持支持、乐于接受的态度,更有甚者对“新意识”完全奉行“拿来主义”的那一套,这是一个自由的青春奋发的时代,是当时中国社会主义的现状。诗人们在时代特殊的思想环境和氛围中成长,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社会受到商业浪潮的冲击,诗人群体们在诗坛上成为了具有理想主义气质的存在。
虽然他们的行为方式是具有反叛性的、受到了当下社会的质疑,但他们仍能奋起抗争,让自身的文学视野不受局限、禁锢,能有更多元化的发展。他们不仅仅通过诗歌创作来探索语言与时代精神、文学与历史、政治的关系,更多的还从自身行为和言论上,表现出了一种平民意以及世俗的精神,从而“第三代”诗歌展现出了真是的平民化日常特点。
2.“莽汉主义”作品的风格特点
“莽汉主义”代表人物有:李亚伟、万夏、胡东、马松等。李亚伟代表作《中文系》《硬汉》《毕业分配》等,万夏代表作《度光阴的人》等,胡东代表作《乘一艘慢船到巴黎去》,马松《灿烂》。用当下流行话语诠释“莽汉”一词,可以理解成是直男、硬汉,他们的生活被看做是离经叛道的,泡妞、打架、进监狱都已是家常便饭。莽汉的“莽”体现在出了一篇《中文系》,却时时刻刻想要调戏中文。
“莽汉主义”显示了一种非理性式的反文化姿态,他们追求生命的原生态,摧毁优美、解构崇高是他们诗歌的心理基点,随意性的口语、放荡不羁的叙述主体、“垮掉的一代”的形象特征,是他们诗歌的鲜明标志。1986年“莽汉”解散,但是“莽汉主义”仍旧留了下来,但“莽汉主义”不仅仅局限在诗歌上,它更是一种存在于日常生活的行为主义。
二、南充后现代詩派“莽汉主义”中“莽”的体现
“莽汉主义”作为“第三代”诗歌的其中一个分支,它既有着“第三代”诗歌的整体颓废、幽默、无法无天的风格,更有着自身独特的“英雄主义”风格。其中“莽汉主义”的“莽”就体现在诗歌语体风格上以及诗人生活作风上。
1.诗歌语体风格中的“莽”
“莽汉文化”语体风格依旧是无法无天的,在代表人物李亚伟的作品《硬汉》中:“我们终于骄傲地自动退学/把爸爸妈妈朝该死的课本上砸去/用悲愤消灭悲愤/用厮混超脱厮混/在白天骄傲地做人之后/便走进电影院/让银幕反过来看我们/在生活中是什么角色”遣词造句肆无忌惮的大胆,有着强大的破坏性特征,强烈抨击了当时社会僵化的素质教育,这一小节也就看出“莽汉主义”语体风格恣意大胆,带有强烈的反叛感。
在《内心的花纹》一文中:“美女,你多才、懒散,我也一事无成/如同做爱的字词那么混蛋而又徒劳/在大肆的运用中根本不需要偏旁和声调”更是运用了色情词语来描述“莽汉”的情欲,这突破了传统诗歌中含蓄内敛的描述,直接大胆的话语,诠释“莽汉”的个性特征。李德武是这样评价李亚伟的:“从他的诗中,我感受到了‘男人’的特质,一是粗、二是野,‘野’体现在我行我素,‘粗’体现在随心所欲。”男人在“莽汉”的笔下不仅仅是一种性别,更是超出性别之外的权力的象征符号,每个男人骨子里都是狂傲的,有想当“王”的意识。
语体风格上的“莽”是肆意大胆、天马行空,极具颠覆性的用语恣意组合,诗人们有着“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语言再创造能力,完美地刻画出“莽汉”的反叛特点。
2.莽汉诗人作风的“莽”
“莽汉”并非凭空造词,从刚刚火热出炉开始“莽汉”就带有严重的反叛性,这应该是创始人日常生活习性的真实写照,他们从一开始就站在现存的社会和文化秩序的对立面上。李亚伟在少年读书时期,快毕业考试时还广交狐朋狗友,与社会上的不良分子打架斗殴,同他一起的还有“莽汉”成员马松,之后他们被关进了公安派出所,他们被视作社会的蛀虫。这样看来,他们身上的血脉中流淌着暴力因子,有着一拳走天下的叛逆之心。
在那样的年代,中国刚从扭曲的社会形态中蹒跚出来,莽汉们在生活中得不到慰藉,只能寄情于诗歌,只能不安分地站在社会对立面之中。对莽汉而言,那是一段流浪的岁月,是对传统生活方式直接采取了否定的态度,是反对传统美学,是和时代的决裂,他们在拆散语言、重组新意,寻找能够安放躁动灵魂的休憩之处;寻找能够在新的文化秩序中排解迷茫;寻找新社会状态下自身应处的位置。 作风上的“莽”是不拘小节,是离经叛道,是不甘于在传统中迷失自我,是突破。
三、南充后现代诗派“莽汉主义”中“柔”的体现
不是只有顾城“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北岛“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等“朦胧诗派”的诗人才能有“柔”的表现,“莽汉主义”也同样有“柔”的体现,这样的“柔”是男子主义的“柔”而非朦胧诗派的“柔”似水波涟漪,莽汉诗派却不屑写“妈妈的诗,不写林妹妹的眼泪诗”,他们的柔情是冷抒情,是冷色调的柔。
1.莽汉主义冷抒情柔
“第三代”诗在抒情策略上转向了日常生活叙事的“冷抒情”,直抵生命体验本身,“莽汉主义”诗人诅咒典雅、亵渎崇高。并非是写男子汉的诗不可以有诗意的柔,像李亚伟的作品《风中的美人》中:“活在世上,你身轻如燕/要闭着眼睛去飞一座大山/而又不飞出自己的内心/迫使遥远的海上/一头大鱼撞不破水面”这样的柔并不似水,更似冰,在直戳心底之后化成水,如同带刺的玫瑰,美得尖锐,柔的刺骨。这种抒情是把情感隐藏在叙述下的,创建了一种新的诗歌叙事模式,是有别于“朦胧诗派”的抒情和理想主义,是一种男子主义的柔情,是冷抒情。
万夏《关于农事的五首诗》中:“在一场大雪中受伤/布鞋埋在大雪下面/你打开门,在温泉中洗澡/数着下雪的样子”字里行间流露出田园牧歌的赞美,对平民生活的向往,将诗歌从神坛拉下民间,走进普罗大众的生活中。
2.莽汉主义冷色调柔
“莽汉主义”诗歌的色调基本是昏暗的,他们的诗中一般没有鲜明的色彩描写,很多诗作中的意象都与黑夜、昏暗低矮的小屋、秋、冬、寒冷、黑色有关,多的是冷色调,这与他们的绝望心理一起奠定了他们诗歌阴冷、灰色的情绪基调。
胡东《折多三章》中就有这样的描述:“黝黑的河水/转动着,消融/表达缘故的石头”;李亚伟《酒巷》中冷色调的柔更为明显:“好冷的天气/像是从前的什么日子/风猛烈地吹/越过黑点般的村庄整整齐齐地”这样昏暗的色调,是一种窒息阴冷的柔,以柔传递出更为犀利的诗作内涵,表现出莽汉们在那个年代下的迷茫。
3.莽汉主义优柔抒情的超越
千百年来,中国文学中渗透着一种传统的文化感,古诗中对月怀人、叶落而悲秋等系列的文化象征意义不胜枚举,尽管有着巨大的反叛与不同,朦胧诗也不例外的继承了文化的象征性,而“第三代”诗歌的“反优美”就是要打破中规中矩的古典审美趣味,打破陈腐的象征体系,追求崭新的詩歌美学风格。
“莽汉主义”更善于采用粗鄙的口语化语言,大胆粗犷,充满野性的日常真实生活,跳脱的思维都是对传统古典的一种挑战,跳出传统的优柔抒情,创造出属于他们的独特风格。
胡东作品《我想乘上一艘慢船到巴黎去》诗篇中,每一小节都以我想乘上一艘慢船到巴黎去为始,开展在巴黎所想所为的脑洞:“我想乘上一艘慢船到巴黎去/去看看唐吉老爹,捎去一瓶最热烈的大曲/我要敲开在巴黎工作的每个中国人的房门/送去一张奖状,希望他们再接再厉”诗作采用大胆接地气的话语,拉近诗人和读者之间的距离,让诗作不再是居高和寡的存在,而是可以贴近生活,成为描述生活的一种形式。
四、小结
“莽汉主义”并非是昙花一现的诗歌流派,纵使它的影响力度、认识度都没有朦胧诗派高深,但研究其出现和发展是必要的,南充后现代诗派“莽汉主义”的再解读,解读的是“莽”和“柔”这两个看似矛盾但在南充后现代主义诗派中是可以共存的。莽汉与柔情,体现在诗篇上,也在生活上。
参考文献
[1]刘波.“第三代”诗歌论[D].南开大学,2010(05).
[2]邱存食.第三代诗歌后现代性研究[D].西南大学,2017(05)
[3]谭光辉.“硬汉们”的抒情诗——论“莽汉主义”的诗美特征[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6).
[4]晋彪.论莽汉主义及《中文系》的超越姿态[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4).
作者简介
刘玉峰(1969.06—),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学研究。
课题项目:南充市社科联2017年度立项课题(NC2017B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