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做学教合一”是陶行知先生教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在做中教,在做中学”,关键点落实到“做”上,这一点对中职《C语言》教学来说尤为重要。把“做学教合一”理念运用到《C语言》教学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基于此,文章首先阐述了中职《C语言》教学引入“做学教合一”理念必要性,并重点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课堂教学策略,仅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做学教合一”;中职《C语言》;必要性;策略
引言
C语言因其强大的编辑功能、灵活的编程风格在计算机软件开发领域中被广泛应用。然而,传统《C语言》教学具有理论性强、内容量大、较为抽象等特点,在实际教学中,效果并不理想,学生普遍反映《C语言》课程难学,更不知如何有效应用。因此,为社会培养专业性人才的中职院校,必须构建起“做学教合一”理念下的《C语言》课堂教学新模式,从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为社会培养出更多计算机应用型人才。
1中职《C语言》教学中引入“做学教合一”理念的必要性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中等职业教育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直接目的的教学模式,并形成了教师单向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形式,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受到了忽略。而且《C语言》这门学科本身知识就比较抽象,而且有着较高的难度,这样一来,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学习的兴趣难以得到激发。
“做学教合一”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或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去体验知识的一种教学模式,使学生主动自觉地参与学习,在实践中掌握操作技能。“做学教合一”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将知识讲授、技能操作、考核方法、评价手段等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贯穿。在每次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都制定一个工作任务为目标,使得学生带着学习目标进入课堂,带着学习任务进入机房,这样使学生独立或者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围绕该学习目标组织各教学环节,再讲解相关知识点与操作技能点,使得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到知识和技能。
2“做学教合一”理念下中职《C语言》课堂教学的策略
2.1注重机房授课
“做学教合一”理念下的中职《C语言》教学中,教师应把“做”放在“学”和“教”的前面,把学生推向课堂的前台,关注学生“做”和“学”过程中产生的需要,适时跟进教学行为,使“做学教合一”成为学生学习行为和教师教学行为之间密切互动的纽带,实现教与学方式的转变。针对《C语言》这本课程来说,其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靠听老师讲、拿着程序看,或者纸上谈兵,而不上机实践,学生是学不好《C语言》的。只有在计算机上多编写程序、多上机调试程序,才能更快、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程序设计的思想、实质和精髓。另外,通过上机实践,学生也能尽快掌握《C语言》的一些语法规则和语句的基本形式。并且教师也能够通过观察学生在实践在操作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然后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教学。鉴于上机实践对学生学习《C语言》的重要性,在硬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中职学校可以将《C语言》教学课堂搬到计算机机房中,采用机房授课,每个学时学生都有机会与教师同时上机,同步编写程序、调试程序。
2.2巧用案例引导学生去“做”
“做学教合一”理念强调“做”的重要性,“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因此,“做学教合一”理念要求教师采取一定的方式来引导学生主动去“做”。目前一些学生认为《C语言》已经过时,不应该再学习这样一个已经被“淘汰”的语言。针对这一现状,就需要教师在上第一节课时先以实例阐明《C语言》与信息技术的关系,以及在信息技术领域中的重要地位,然后选择一些趣味性很强的例子给学生进行演示,让他们充分欣赏《C语言》所带来的美丽与神秘。在惊奇和赞叹中,学生就会对《C语言》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明确学习的目的和必要性。案例介绍完毕,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采用“画瓢”方法让学生再编写出相似的程序。通过举一反三,学生从中不仅能获得驾驭程序的成就感,还能更好地掌握所涉及到的知识点。
2.3科学布置任务
传统的《C语言》教学侧重语法教学,教学的组织形式一般为“讲解语法——分析语法——例题讲解验证语法”,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语法知识点。这种教学模式一般围绕《C语言》本身的体系展开,忽略了对学生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这就导致很多学生熟知C语言知识却写不出程序,很难培养学生在程序设计上的创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给后续课程教学留下隐患。而“做学教合一”理念不仅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去实践,还要求教师教给学生“做”的方法。因此,教师就可以在《C语言》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要求以及学生实际情况,科学布置任务,从设计到编程再到整个任务完成,都由学生独立完成,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够发挥学生能动作用,培养起創新意识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布置如下任务:让学生对超市商品进行日结算,具体任务包括对当日商品进行查询、删除、修改操作;添加当日新进商品;计算每类商品的总销售额及平均价,并将每类商品按平均价从高到低进行排序;统计库存量少于100的货名及类别。学生接到总任务之后,首先要分析各项任务,明确每项任务需要完成的功能,然后围绕这一任务,自主学习相关的C语言知识,掌握完成任务的途径和方法。具体实现过程如表1所示。在超市管理系统中,所有商品信息由链表形式进行存储,单个商品(变量)通过结构体进行定义。因此,链表及结构体的各项操作贯穿整个任务实现过程。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因材施教真正落到实处,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束语
C语言是一种被广泛学习、普遍使用的计算机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C语言》课程又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实践性,该课程的教学要求理论与实践很好结合,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因此,中职学校教师可以尝试新构建“做学教合一”的教学模式,把求知、教学、做事和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其在亲身体验之中理解理论知识、掌握操作技能,从而成为社会需要的职业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储全丰.“做学教合一”教学模式初探[J].好家长,2017,(21):63.
[2]张颀.任务驱动教学法在C语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软件导刊,2014,13(12):196-197.
[3]陈亮.C语言教学如何提高实效性[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5,(03):101-102.
关键词:“做学教合一”;中职《C语言》;必要性;策略
引言
C语言因其强大的编辑功能、灵活的编程风格在计算机软件开发领域中被广泛应用。然而,传统《C语言》教学具有理论性强、内容量大、较为抽象等特点,在实际教学中,效果并不理想,学生普遍反映《C语言》课程难学,更不知如何有效应用。因此,为社会培养专业性人才的中职院校,必须构建起“做学教合一”理念下的《C语言》课堂教学新模式,从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为社会培养出更多计算机应用型人才。
1中职《C语言》教学中引入“做学教合一”理念的必要性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中等职业教育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直接目的的教学模式,并形成了教师单向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形式,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受到了忽略。而且《C语言》这门学科本身知识就比较抽象,而且有着较高的难度,这样一来,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学习的兴趣难以得到激发。
“做学教合一”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或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去体验知识的一种教学模式,使学生主动自觉地参与学习,在实践中掌握操作技能。“做学教合一”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将知识讲授、技能操作、考核方法、评价手段等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贯穿。在每次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都制定一个工作任务为目标,使得学生带着学习目标进入课堂,带着学习任务进入机房,这样使学生独立或者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围绕该学习目标组织各教学环节,再讲解相关知识点与操作技能点,使得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到知识和技能。
2“做学教合一”理念下中职《C语言》课堂教学的策略
2.1注重机房授课
“做学教合一”理念下的中职《C语言》教学中,教师应把“做”放在“学”和“教”的前面,把学生推向课堂的前台,关注学生“做”和“学”过程中产生的需要,适时跟进教学行为,使“做学教合一”成为学生学习行为和教师教学行为之间密切互动的纽带,实现教与学方式的转变。针对《C语言》这本课程来说,其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靠听老师讲、拿着程序看,或者纸上谈兵,而不上机实践,学生是学不好《C语言》的。只有在计算机上多编写程序、多上机调试程序,才能更快、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程序设计的思想、实质和精髓。另外,通过上机实践,学生也能尽快掌握《C语言》的一些语法规则和语句的基本形式。并且教师也能够通过观察学生在实践在操作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然后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教学。鉴于上机实践对学生学习《C语言》的重要性,在硬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中职学校可以将《C语言》教学课堂搬到计算机机房中,采用机房授课,每个学时学生都有机会与教师同时上机,同步编写程序、调试程序。
2.2巧用案例引导学生去“做”
“做学教合一”理念强调“做”的重要性,“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因此,“做学教合一”理念要求教师采取一定的方式来引导学生主动去“做”。目前一些学生认为《C语言》已经过时,不应该再学习这样一个已经被“淘汰”的语言。针对这一现状,就需要教师在上第一节课时先以实例阐明《C语言》与信息技术的关系,以及在信息技术领域中的重要地位,然后选择一些趣味性很强的例子给学生进行演示,让他们充分欣赏《C语言》所带来的美丽与神秘。在惊奇和赞叹中,学生就会对《C语言》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明确学习的目的和必要性。案例介绍完毕,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采用“画瓢”方法让学生再编写出相似的程序。通过举一反三,学生从中不仅能获得驾驭程序的成就感,还能更好地掌握所涉及到的知识点。
2.3科学布置任务
传统的《C语言》教学侧重语法教学,教学的组织形式一般为“讲解语法——分析语法——例题讲解验证语法”,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语法知识点。这种教学模式一般围绕《C语言》本身的体系展开,忽略了对学生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这就导致很多学生熟知C语言知识却写不出程序,很难培养学生在程序设计上的创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给后续课程教学留下隐患。而“做学教合一”理念不仅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去实践,还要求教师教给学生“做”的方法。因此,教师就可以在《C语言》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要求以及学生实际情况,科学布置任务,从设计到编程再到整个任务完成,都由学生独立完成,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够发挥学生能动作用,培养起創新意识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布置如下任务:让学生对超市商品进行日结算,具体任务包括对当日商品进行查询、删除、修改操作;添加当日新进商品;计算每类商品的总销售额及平均价,并将每类商品按平均价从高到低进行排序;统计库存量少于100的货名及类别。学生接到总任务之后,首先要分析各项任务,明确每项任务需要完成的功能,然后围绕这一任务,自主学习相关的C语言知识,掌握完成任务的途径和方法。具体实现过程如表1所示。在超市管理系统中,所有商品信息由链表形式进行存储,单个商品(变量)通过结构体进行定义。因此,链表及结构体的各项操作贯穿整个任务实现过程。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因材施教真正落到实处,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束语
C语言是一种被广泛学习、普遍使用的计算机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C语言》课程又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实践性,该课程的教学要求理论与实践很好结合,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因此,中职学校教师可以尝试新构建“做学教合一”的教学模式,把求知、教学、做事和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其在亲身体验之中理解理论知识、掌握操作技能,从而成为社会需要的职业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储全丰.“做学教合一”教学模式初探[J].好家长,2017,(21):63.
[2]张颀.任务驱动教学法在C语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软件导刊,2014,13(12):196-197.
[3]陈亮.C语言教学如何提高实效性[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5,(03):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