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标签:思念;分享;希望
陕西人爱吃面食,一日三餐顿顿离不了,若问离家的游子思念什么,那一碗辣油、实在、暖心的喷香的面条怎不让人隔着山河岁月嘴下犯馋?而对我这样一个土生土长的陕西关中人,面食几乎天天都吃,而今常常想念的倒是中学时代母亲每周做一次的锅盔了。
锅盔是将面团揉制劲道,然后用一米长的擀面杖反复压好,母亲时常用劲儿在铁盆里和面,一拳头接着一拳头将水和面粉搅和均匀,用擀面杖压摊开的面餅通常和大铁锅一般大,大致一指甲盖的宽度。等到铁锅微热后,母亲会在锅内抹上一层油,然后借助擀面杖将面饼“扑通”一下贴入锅内,后续就借着文火慢慢烙起,每隔几分钟,都要掀开锅盖,转动一下逐渐发热、变“胖”的锅盔,铁锅滚烫,时常需要借助抹布,利落地给大饼翻个身,“扑通”一声,一阵热气溢起,焦黄的一面翻转过来,厨房里顿时散发出一阵阵美美的香味。
如此几次三番,等到大饼的两面烘烤完全,大饼里面也熟透的时候,母亲就在我们的围观下探身从黝黑的大锅底用两只手迅速提起硕大的一枚圆滚、喷香的大饼,“啪”地抛在大大的案板上。菜刀从干脆的大饼上切下,发出“咯吱、咯吱”松脆的声音,而我们也总会迫不及待去品尝切下的一块外脆内松的烤饼。
这样喷香的美食,最适合在夏天烹制了,一来锅盔可以放置时间久一点,二来夏天恰好是农村老家青辣椒上市的时节,热锅盔夹炒青椒,一口下去,油油脆脆的口感保证让你一整天都唇齿留香,久久回味。
平日里,母亲大多时候都是以手工馒头代替这种制作稍显费神的美食,而唯独在我读高中的三年时间里一直坚持着。
这其中的渊源还得从几辈前提起。锅盔由于能存放时间久一些而被当地人当作出远门的“干粮”必备物。在当地,孩子读高中一般都要去县城开始住校生活,每周回家后,母亲们亲手制作锅盔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一代接着一代传承,这些被带到学校的“干粮”大多成了学生在学校食堂主食之外的一点填肚之物。
在我读高中的时候,身边已经有许多孩子每周回家只需带足额的生活费就轻便返校了,而我的母亲还额外依旧帮我烙一包饼,那些饼里因为加了鸡蛋而更加美味,时常它们成了下晚自习后我们全宿舍人的夜宵,大家在夸赞几声“好吃”之外,也便各自忙着温书。
时间一久,带锅盔的同学越来越少,大家的生活费也水涨船高了起来,尽管每周母亲都会给我足额的生活费,但依然雷打不动地做锅盔,一周周在村口等我回家,一次次目送我离去。
高三的时候,因为学习紧张我偶尔会两周回一趟家,带来的锅盔往往在三五天后就被吃得精光,后面的一周就只能吃“食堂”了,而那种半饱状态总会让人无比想念母亲做的锅盔。
回家后,我问母亲,如果我以后读大学了,她还会为我再锅盔吗?母亲只是笑着,简单提及锅盔背后的那份骄傲。锅盔,一为出门闯天下的人而做,二为准备跳出农门的学生而做。谁家有着锅盔香,谁家有娃背着饼出门,谁家就有了让人羡慕的希望。
如今,我已经离开乡村来到城市,一日三餐变着花样吃,灶具里没了笨拙的风箱和硕大的黑口锅,偶尔从市面上买了一些电烤箱做好的千层饼,好吃之外,我不觉就会想起曾经那些实实在在、熨帖心底的锅盔来。
陕西人爱吃面食,一日三餐顿顿离不了,若问离家的游子思念什么,那一碗辣油、实在、暖心的喷香的面条怎不让人隔着山河岁月嘴下犯馋?而对我这样一个土生土长的陕西关中人,面食几乎天天都吃,而今常常想念的倒是中学时代母亲每周做一次的锅盔了。
锅盔是将面团揉制劲道,然后用一米长的擀面杖反复压好,母亲时常用劲儿在铁盆里和面,一拳头接着一拳头将水和面粉搅和均匀,用擀面杖压摊开的面餅通常和大铁锅一般大,大致一指甲盖的宽度。等到铁锅微热后,母亲会在锅内抹上一层油,然后借助擀面杖将面饼“扑通”一下贴入锅内,后续就借着文火慢慢烙起,每隔几分钟,都要掀开锅盖,转动一下逐渐发热、变“胖”的锅盔,铁锅滚烫,时常需要借助抹布,利落地给大饼翻个身,“扑通”一声,一阵热气溢起,焦黄的一面翻转过来,厨房里顿时散发出一阵阵美美的香味。
如此几次三番,等到大饼的两面烘烤完全,大饼里面也熟透的时候,母亲就在我们的围观下探身从黝黑的大锅底用两只手迅速提起硕大的一枚圆滚、喷香的大饼,“啪”地抛在大大的案板上。菜刀从干脆的大饼上切下,发出“咯吱、咯吱”松脆的声音,而我们也总会迫不及待去品尝切下的一块外脆内松的烤饼。
这样喷香的美食,最适合在夏天烹制了,一来锅盔可以放置时间久一点,二来夏天恰好是农村老家青辣椒上市的时节,热锅盔夹炒青椒,一口下去,油油脆脆的口感保证让你一整天都唇齿留香,久久回味。
平日里,母亲大多时候都是以手工馒头代替这种制作稍显费神的美食,而唯独在我读高中的三年时间里一直坚持着。
这其中的渊源还得从几辈前提起。锅盔由于能存放时间久一些而被当地人当作出远门的“干粮”必备物。在当地,孩子读高中一般都要去县城开始住校生活,每周回家后,母亲们亲手制作锅盔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一代接着一代传承,这些被带到学校的“干粮”大多成了学生在学校食堂主食之外的一点填肚之物。
在我读高中的时候,身边已经有许多孩子每周回家只需带足额的生活费就轻便返校了,而我的母亲还额外依旧帮我烙一包饼,那些饼里因为加了鸡蛋而更加美味,时常它们成了下晚自习后我们全宿舍人的夜宵,大家在夸赞几声“好吃”之外,也便各自忙着温书。
时间一久,带锅盔的同学越来越少,大家的生活费也水涨船高了起来,尽管每周母亲都会给我足额的生活费,但依然雷打不动地做锅盔,一周周在村口等我回家,一次次目送我离去。
高三的时候,因为学习紧张我偶尔会两周回一趟家,带来的锅盔往往在三五天后就被吃得精光,后面的一周就只能吃“食堂”了,而那种半饱状态总会让人无比想念母亲做的锅盔。
回家后,我问母亲,如果我以后读大学了,她还会为我再锅盔吗?母亲只是笑着,简单提及锅盔背后的那份骄傲。锅盔,一为出门闯天下的人而做,二为准备跳出农门的学生而做。谁家有着锅盔香,谁家有娃背着饼出门,谁家就有了让人羡慕的希望。
如今,我已经离开乡村来到城市,一日三餐变着花样吃,灶具里没了笨拙的风箱和硕大的黑口锅,偶尔从市面上买了一些电烤箱做好的千层饼,好吃之外,我不觉就会想起曾经那些实实在在、熨帖心底的锅盔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