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侗族木构营造技艺研学为例,论述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从课程内涵特点、课程内容设置、课程实施、效果评价等四个方面阐述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关键词】研学旅行 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5C-0077-02
2016年12月,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旅游局等11部委联合推出《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各地中小学校纷纷抓住这一“旅游+教育”的政策机遇,开设不同主题的研学旅行课程。那么,如何保证研学旅行的质量和健康发展,研学旅行课程开发是关键。
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作为柳州市首批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以桂北民族文化为依托,设计开发以侗族木构营造技艺为主题的研学旅行课程,并在2019年接待柳州市中小学校研学旅行团队2000人次。下面就以此为例,论述如何进行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与设计。
一、研学旅行课程的内涵与特点
(一)课程内涵。课程开发是指通過对教育对象的需求分析,确定教学目标,再根据这一目标选择某一个学科(或多个学科)的教学内容和相关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实施、评价、修订,以最终达到课程目标的整个工作过程。《意见》中明确指出:研学旅行是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因此,研学旅行课程必定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实践课程,它是以旅行作为载体,凭借校外资源,在短期内进行学习的新型教育模式,是旅游与教育相融合进行实践育人的创新探索,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课程特点。《意见》中明确指出研学旅行的工作目标:让广大中小学生在研学旅行中感受祖国大好河山,感受中华传统美德,感受革命光荣历史,感受改革开放伟大成就,增强对坚定“四个自信”的理解与认同;同时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因此,研究性的学习和旅行性的体验是研学旅行课程的两大特点,那么在研学旅行的课程开发上,可围绕本区域特色,针对不同学生的年龄段特点,有计划地组织学生以集体旅行方式走出校园,在课堂以外的环境下通过眼动、手动、脑动,通过体验式学习方式开拓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的亲近感和对文化的认同感,同时在集体生活的情境下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增加对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从而让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能得到有效提高。
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作为广西侗族木构营造技艺传承基地,建设有侗族木构营造技艺博物馆、桂北民艺博物馆、侗族鼓楼实体,在研学课程开发上,以柳州本地民族特色为主题,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设计出针对柳州中小学一日研学游课程。
二、研学旅行课程内容设置
合理的课程内容是指课程的内容安排符合知识论的规律,课程的内容能够反映学科的主要知识、主要方法论及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前沿。作为一门课程,研学旅行具备综合实践性,又包含了德育教育的元素,不能把研学旅行简单看成学校每学期一次的“春秋游”活动,或是走马观花式的组团旅行,它是体验式的认知学习活动,因此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应遵循以下三点:
(一)知识性。研学旅行课程的宗旨是帮助中小学生了解国情、热爱祖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因此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应当具备一定的知识性,而这些知识主要分为两类:专业知识和德育知识,应有别于学生们在课堂上、书本中所学到的知识。以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侗族木构营造技艺研学为例,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以本土侗族木建筑的构造为主题,通过侗族建筑知识的学习、博物馆及鼓楼实体的参观、建筑模型的搭建、少数民族活动的体验等一系列活动,对侗族木构营造技艺乃至少数民族文化进行全方位的认知,让学生在体验旅行乐趣的同时,认识本土的少数民族技艺和民族文化,激发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参与性。研学旅行是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一种校外教育活动,课程内容的设置必定是一种体验式的学习,强调的是学生的参与性,即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亲自参与到活动过程当中,能够有切实的动手操作和情景体验,在实践中探索、体验、求真。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侗族木构营造技艺研学课程内容的设置上,有木构建筑模型的搭建、民族体育活动的体验(竹竿舞、三人板鞋竞技、抛绣球比赛),学生以小组比赛的形式完成相关活动,最后以绘画或思维导图的方式对一天行程进行总结。这些活动的设计,都要求学生必须亲自参与其中,让学生能在玩中学,锻炼其学习及动手能力、团队合作力的同时,体会与传统课堂不一样的学习乐趣。
(三)群体性。研学旅行要求以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开展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在集体生活下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因此,研学旅行活动不仅仅是单个学生的个体体验和认知,更应注重学生班集体的群体协作和体验。个人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同伴间的互助和集体性的交往,只有通过参与集体性群体化的活动,才能从封闭、单一的家庭环境走向开放的、多样的社会环境中,从而达成社会化成长。因此,在研学旅行课程内容的设计上,强调学生个体认知和参与的同时,也要注重团体间的协作和互助,这也是研学旅行与个体旅游的主要区别。以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侗族木构营造技艺研学课程为例,木构模型的搭建、民族活动的体验、研学过程的总结乃至一日游过程当中的用餐,都需要学生以团队的方式开展并完成。在研学指导老师的带领下,让学生在集体中发挥个体作用,相互研讨、协作,共同完成研学旅行活动。
三、研学旅行课程实施
课程的实施是实现预期教育结果的手段,而研学旅行是一项兼具教育目的和实践体验的综合性活动,为了能避免学生参加研学旅行时只是“游而不学”或是“学而无趣”,在实施研学旅行课程时,一定要注意过程性的教学,把主题内容贯穿于研学旅行全过程。在此,研学旅行课程在实施上可分以下三个阶段: (一)行前阶段。行前阶段是研学旅行开始前的准备阶段,也称行前教育阶段。当研学主题确定之后,对于学生而言,会是一个全新的未知领域,学生会表现出一种兴奋、向往的心理状态,对即将到来的旅程既好奇又期待。此时,抓住这一时机,对学生进行行前教育,会使接下来的研学旅程事半功倍。行前教育的内容包含两个方面:知识教育与德育教育。在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侗族木构营造技艺研学课程的行前教育上,研学旅行指导师会直接进入学生课堂,以活动指南的形式给学生讲解有关少数民族的知识、行程的安排以及参与活动的注意事项与要求,同时也会给学生发放学习单,布置活动任务,让学生初步建立起一个与活动主题有关的知识框架,带着问题去思考探究,为接下来的研学旅行打基础、做铺垫。
(二)行中阶段。行中阶段是研学旅行活动的具体实施阶段。对于一次研學旅行而言,虽说是以教育为目的的短期旅行,但时间至少一天以上,活动的地点也脱离了学生原先的环境,因此,要保证研学旅行课程有序、高效地开展,在指导和管理这两方面尤为重要。首先是对学生的研学指导,这也是研学旅行课程得以开展的基础。在侗族木构营造技艺研学课程上,一日游的时间里开设了知识讲座、游览参观、模型搭建、少数民族体育运动4个环节,并由研学旅行指导师带领完成每个环节的学习、认知、体验,通过眼看、耳听、手动全方位地了解侗族木构营造技艺。其次是对集体的管理,这是研学旅行开展的保障。集体管理表现在生活管理和活动管理两方面。生活管理包括旅行交通与食宿,活动管理包括各活动环节安排。以一日游的侗族木构营造技艺研学课程为例,四个环节的活动分上下午进行,学生需从学校集体乘坐交通工具到达目的地,在不同的时间段和不同的场地进行活动,中途安排集体用餐,每个环节的顺利开展是整个研学活动有序进行的保障,为此可以根据各环节的需要,让学生以班级、小组为单位,配备研学旅行小助理进行集体管理和自我管理,从而保证研学旅行活动顺利进行。
(三)行后阶段。行后阶段是研学旅行的总结和反思阶段。研学旅行和普通旅游的差别在于感悟与收获,普通旅游强调的是旅行中的感受和留下的回忆,而研学旅行是体验过后的收获与成长,因此,研学旅行结束后的总结和反思也是研学课程的重要学习阶段。研后阶段的内容可以设置为研学作业的完成、研学成果的展示、研学成绩的认定等形式,让学生在获得一定的体验感悟后能够相互交流、反思,从而获得成长。在侗族木构营造技艺研学课程中,行后阶段是组织学生以绘画或者思维导图的方式,把旅行中学到的知识展示出来,并以主题班会的形式让学生交流心得体会,为旅程画上圆满的句号。
四、研学旅行课程效果评价
课程评价是指运用一定的方法或标准检验课程的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或实现程度如何,以此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以此作为课程改进的依据。但对于研学旅行课程而言,课程效果评价与普通的课堂教学评价不一样,目前全国都没有统一的监督机制和评价办法,无法用常规试卷或量化考核来测试教学效果。鉴于此,对于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侗族木构营造技艺研学课程,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的形式,围绕“三角度一中心”对课程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即围绕以学生为中心,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角度进行课程满意度调查,从不同角度了解其对课程的接受程度和对学生的成长是否会产生影响;并收集整理数据,以此调整改进课程内容设置,从而使研学课程进入良性循环发展。
研学旅行活动是一项实践性极强的教育活动,其主要的活动方式就是“考察探究体验”,而对于其课程的开设,更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积累经验,以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构建出合理的课程体系,使研学旅行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必修课程。
【参考文献】
[1]朱红秋.“三阶段四环节”研学旅行课程模型[J].中国德育,2017(12).
[2]陈光春.论研学旅行[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7(3).
[3]张寅颖,周华芬,李瑾,等.河南大学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9(9).
【作者简介】廖文碧(1983— ),女,广西柳州人,柳州城市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旅行社管理、旅游教育。
(责编 丁 梦)
【关键词】研学旅行 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5C-0077-02
2016年12月,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旅游局等11部委联合推出《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各地中小学校纷纷抓住这一“旅游+教育”的政策机遇,开设不同主题的研学旅行课程。那么,如何保证研学旅行的质量和健康发展,研学旅行课程开发是关键。
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作为柳州市首批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以桂北民族文化为依托,设计开发以侗族木构营造技艺为主题的研学旅行课程,并在2019年接待柳州市中小学校研学旅行团队2000人次。下面就以此为例,论述如何进行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与设计。
一、研学旅行课程的内涵与特点
(一)课程内涵。课程开发是指通過对教育对象的需求分析,确定教学目标,再根据这一目标选择某一个学科(或多个学科)的教学内容和相关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实施、评价、修订,以最终达到课程目标的整个工作过程。《意见》中明确指出:研学旅行是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因此,研学旅行课程必定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实践课程,它是以旅行作为载体,凭借校外资源,在短期内进行学习的新型教育模式,是旅游与教育相融合进行实践育人的创新探索,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课程特点。《意见》中明确指出研学旅行的工作目标:让广大中小学生在研学旅行中感受祖国大好河山,感受中华传统美德,感受革命光荣历史,感受改革开放伟大成就,增强对坚定“四个自信”的理解与认同;同时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因此,研究性的学习和旅行性的体验是研学旅行课程的两大特点,那么在研学旅行的课程开发上,可围绕本区域特色,针对不同学生的年龄段特点,有计划地组织学生以集体旅行方式走出校园,在课堂以外的环境下通过眼动、手动、脑动,通过体验式学习方式开拓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的亲近感和对文化的认同感,同时在集体生活的情境下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增加对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从而让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能得到有效提高。
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作为广西侗族木构营造技艺传承基地,建设有侗族木构营造技艺博物馆、桂北民艺博物馆、侗族鼓楼实体,在研学课程开发上,以柳州本地民族特色为主题,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设计出针对柳州中小学一日研学游课程。
二、研学旅行课程内容设置
合理的课程内容是指课程的内容安排符合知识论的规律,课程的内容能够反映学科的主要知识、主要方法论及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前沿。作为一门课程,研学旅行具备综合实践性,又包含了德育教育的元素,不能把研学旅行简单看成学校每学期一次的“春秋游”活动,或是走马观花式的组团旅行,它是体验式的认知学习活动,因此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应遵循以下三点:
(一)知识性。研学旅行课程的宗旨是帮助中小学生了解国情、热爱祖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因此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应当具备一定的知识性,而这些知识主要分为两类:专业知识和德育知识,应有别于学生们在课堂上、书本中所学到的知识。以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侗族木构营造技艺研学为例,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以本土侗族木建筑的构造为主题,通过侗族建筑知识的学习、博物馆及鼓楼实体的参观、建筑模型的搭建、少数民族活动的体验等一系列活动,对侗族木构营造技艺乃至少数民族文化进行全方位的认知,让学生在体验旅行乐趣的同时,认识本土的少数民族技艺和民族文化,激发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参与性。研学旅行是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一种校外教育活动,课程内容的设置必定是一种体验式的学习,强调的是学生的参与性,即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亲自参与到活动过程当中,能够有切实的动手操作和情景体验,在实践中探索、体验、求真。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侗族木构营造技艺研学课程内容的设置上,有木构建筑模型的搭建、民族体育活动的体验(竹竿舞、三人板鞋竞技、抛绣球比赛),学生以小组比赛的形式完成相关活动,最后以绘画或思维导图的方式对一天行程进行总结。这些活动的设计,都要求学生必须亲自参与其中,让学生能在玩中学,锻炼其学习及动手能力、团队合作力的同时,体会与传统课堂不一样的学习乐趣。
(三)群体性。研学旅行要求以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开展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在集体生活下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因此,研学旅行活动不仅仅是单个学生的个体体验和认知,更应注重学生班集体的群体协作和体验。个人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同伴间的互助和集体性的交往,只有通过参与集体性群体化的活动,才能从封闭、单一的家庭环境走向开放的、多样的社会环境中,从而达成社会化成长。因此,在研学旅行课程内容的设计上,强调学生个体认知和参与的同时,也要注重团体间的协作和互助,这也是研学旅行与个体旅游的主要区别。以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侗族木构营造技艺研学课程为例,木构模型的搭建、民族活动的体验、研学过程的总结乃至一日游过程当中的用餐,都需要学生以团队的方式开展并完成。在研学指导老师的带领下,让学生在集体中发挥个体作用,相互研讨、协作,共同完成研学旅行活动。
三、研学旅行课程实施
课程的实施是实现预期教育结果的手段,而研学旅行是一项兼具教育目的和实践体验的综合性活动,为了能避免学生参加研学旅行时只是“游而不学”或是“学而无趣”,在实施研学旅行课程时,一定要注意过程性的教学,把主题内容贯穿于研学旅行全过程。在此,研学旅行课程在实施上可分以下三个阶段: (一)行前阶段。行前阶段是研学旅行开始前的准备阶段,也称行前教育阶段。当研学主题确定之后,对于学生而言,会是一个全新的未知领域,学生会表现出一种兴奋、向往的心理状态,对即将到来的旅程既好奇又期待。此时,抓住这一时机,对学生进行行前教育,会使接下来的研学旅程事半功倍。行前教育的内容包含两个方面:知识教育与德育教育。在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侗族木构营造技艺研学课程的行前教育上,研学旅行指导师会直接进入学生课堂,以活动指南的形式给学生讲解有关少数民族的知识、行程的安排以及参与活动的注意事项与要求,同时也会给学生发放学习单,布置活动任务,让学生初步建立起一个与活动主题有关的知识框架,带着问题去思考探究,为接下来的研学旅行打基础、做铺垫。
(二)行中阶段。行中阶段是研学旅行活动的具体实施阶段。对于一次研學旅行而言,虽说是以教育为目的的短期旅行,但时间至少一天以上,活动的地点也脱离了学生原先的环境,因此,要保证研学旅行课程有序、高效地开展,在指导和管理这两方面尤为重要。首先是对学生的研学指导,这也是研学旅行课程得以开展的基础。在侗族木构营造技艺研学课程上,一日游的时间里开设了知识讲座、游览参观、模型搭建、少数民族体育运动4个环节,并由研学旅行指导师带领完成每个环节的学习、认知、体验,通过眼看、耳听、手动全方位地了解侗族木构营造技艺。其次是对集体的管理,这是研学旅行开展的保障。集体管理表现在生活管理和活动管理两方面。生活管理包括旅行交通与食宿,活动管理包括各活动环节安排。以一日游的侗族木构营造技艺研学课程为例,四个环节的活动分上下午进行,学生需从学校集体乘坐交通工具到达目的地,在不同的时间段和不同的场地进行活动,中途安排集体用餐,每个环节的顺利开展是整个研学活动有序进行的保障,为此可以根据各环节的需要,让学生以班级、小组为单位,配备研学旅行小助理进行集体管理和自我管理,从而保证研学旅行活动顺利进行。
(三)行后阶段。行后阶段是研学旅行的总结和反思阶段。研学旅行和普通旅游的差别在于感悟与收获,普通旅游强调的是旅行中的感受和留下的回忆,而研学旅行是体验过后的收获与成长,因此,研学旅行结束后的总结和反思也是研学课程的重要学习阶段。研后阶段的内容可以设置为研学作业的完成、研学成果的展示、研学成绩的认定等形式,让学生在获得一定的体验感悟后能够相互交流、反思,从而获得成长。在侗族木构营造技艺研学课程中,行后阶段是组织学生以绘画或者思维导图的方式,把旅行中学到的知识展示出来,并以主题班会的形式让学生交流心得体会,为旅程画上圆满的句号。
四、研学旅行课程效果评价
课程评价是指运用一定的方法或标准检验课程的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或实现程度如何,以此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以此作为课程改进的依据。但对于研学旅行课程而言,课程效果评价与普通的课堂教学评价不一样,目前全国都没有统一的监督机制和评价办法,无法用常规试卷或量化考核来测试教学效果。鉴于此,对于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侗族木构营造技艺研学课程,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的形式,围绕“三角度一中心”对课程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即围绕以学生为中心,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角度进行课程满意度调查,从不同角度了解其对课程的接受程度和对学生的成长是否会产生影响;并收集整理数据,以此调整改进课程内容设置,从而使研学课程进入良性循环发展。
研学旅行活动是一项实践性极强的教育活动,其主要的活动方式就是“考察探究体验”,而对于其课程的开设,更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积累经验,以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构建出合理的课程体系,使研学旅行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必修课程。
【参考文献】
[1]朱红秋.“三阶段四环节”研学旅行课程模型[J].中国德育,2017(12).
[2]陈光春.论研学旅行[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7(3).
[3]张寅颖,周华芬,李瑾,等.河南大学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9(9).
【作者简介】廖文碧(1983— ),女,广西柳州人,柳州城市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旅行社管理、旅游教育。
(责编 丁 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