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交际或著述,往往喜欢用典雅的词语称谓年龄,这些称谓是十分丰富的。
孩子出生时身体为赤色,因此称初生的孩子为赤子。人初生后需要抱在胸前喂奶,胸也称膺,膺与婴通假,初生的孩子又叫婴儿。包裹婴儿的带子和被子叫襁褓,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后以“孩提”“孩抱”称二三岁的儿童,如“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韩愈《祭十二郎文》)。总角是古代儿童的发式,即把头发束成左右两髻,向上分开,形似犄角。给儿童梳成这种发式,寄寓着古人对勇敢精神的崇尚。后以“总角”指童年,如“这院门上也有四五个才总角的小厮,都垂手侍立”(《红楼梦》)。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后以“垂髫”指儿童或童年,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口,本是雏鸟的嘴,后被用来喻指幼儿,生活中常用“黄口小儿”来讥诮无知的年轻人。
“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齿”(《韩诗外传》)。儿童七八岁时开始脱去乳牙,长出恒牙。因以“始龀”“童龀”“龆龀”“髫龀”指七八岁的儿童,如“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愚公移山》)。
“人生十年曰幼学”(《礼记·曲礼》),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后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娉娉袅袅十三年,豆蔻梢头二月初”(杜牧《赠别》)。豆蔻,多年生草本植物。后称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礼记·内则》载女子“十有五而笄”,女子十五岁时要行笄礼,即把头发挽起,插上笄,表示成年,可以出嫁。因称女子十五岁为“笄年”或“及笄之年”,未嫁之前称“待字”或“待年”。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两个八字,因称女子十六岁为“破瓜之年”。“碧玉当年未破瓜,学成歌舞入侯家”(陆游《无题》)。
“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大戴礼记》)。古代男孩十五岁时束发,开始学习各种技艺,因称男子十五岁为“束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男子十五岁又称为“志学之年”。“二十曰弱冠”(《礼记·曲礼》),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结发戴冠,表示成年。因还没达到壮年,所以称二十岁的男子为“弱冠”,如“等终军之弱冠,无路请缨”(王勃《滕王阁序》)。也称“结发”,如“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孔雀东南飞》),初成年时结婚的夫妻因此也被称作“结发夫妻”。
“年华灼灼艳桃李,结发簪花配君子”(冯待征《虞姬怨》),后称女子二十岁为“桃李年华”。民间有“二十四番花信风”的说法,又称二十四风,因为是应花期而来的风,所以叫信,就是花开的消息,因此称女子二十四岁为“花信年华”或“风信年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三十而立”,意为男子三十岁时就要成家立业,因此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四十而不惑”,意为男子四十岁时遇事就能明辨是非而不被迷惑,因此称四十岁为“不惑之年”。“五十而知天命”,意为男子五十岁时对自然和社会规律有了相当理解,因此称五十岁为“知命之年”。“六十而耳顺”,意为六十岁时容易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因此称六十岁为“耳顺之年”。
“五十曰艾”(《礼记·曲礼》),人头发苍白如艾草,因此称五十岁为“及艾”“艾服”。“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淮南子·原道训》)。卫国人伯玉,五十岁时反省自己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此称五十岁为“知非之年”。古人用天干和地支相配来纪年,天干地支顺次组合为六十个纪序年号,每六十年一个循环,因称六十岁为“花甲之年”。“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曲江》),因此称七十岁为“古稀之年”。七十岁也是官员告老引退、辞官归里、还政事于君的年龄,因此七十岁又称“杖国之年”“致仕之年”“致政之年”。
“八十杖于朝,九十者,天子欲问焉,则就其室”(《礼记·王制》),因此称八十岁为“杖朝之年”。“八十九十曰耄”(《礼记·曲礼》),因此以“耄耋”泛指八九十岁的老人。
“百年曰期颐”(《礼记·曲礼》),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因此称百岁为“期颐之年”。
此外还有一些祝寿用的特称,草书喜字形似七十七,因称七十七岁为“喜寿”。草体伞字形似八十,因称八十岁为“伞寿”。米字拆开形似八十八,因称八十八岁为“米寿”。百少一为九十九,因称九十九岁为“白寿”。茶字拆开形似廿和八十八,相加得一百零八,因称一百零八岁为“茶寿”。
孩子出生时身体为赤色,因此称初生的孩子为赤子。人初生后需要抱在胸前喂奶,胸也称膺,膺与婴通假,初生的孩子又叫婴儿。包裹婴儿的带子和被子叫襁褓,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后以“孩提”“孩抱”称二三岁的儿童,如“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韩愈《祭十二郎文》)。总角是古代儿童的发式,即把头发束成左右两髻,向上分开,形似犄角。给儿童梳成这种发式,寄寓着古人对勇敢精神的崇尚。后以“总角”指童年,如“这院门上也有四五个才总角的小厮,都垂手侍立”(《红楼梦》)。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后以“垂髫”指儿童或童年,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口,本是雏鸟的嘴,后被用来喻指幼儿,生活中常用“黄口小儿”来讥诮无知的年轻人。
“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齿”(《韩诗外传》)。儿童七八岁时开始脱去乳牙,长出恒牙。因以“始龀”“童龀”“龆龀”“髫龀”指七八岁的儿童,如“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愚公移山》)。
“人生十年曰幼学”(《礼记·曲礼》),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后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娉娉袅袅十三年,豆蔻梢头二月初”(杜牧《赠别》)。豆蔻,多年生草本植物。后称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礼记·内则》载女子“十有五而笄”,女子十五岁时要行笄礼,即把头发挽起,插上笄,表示成年,可以出嫁。因称女子十五岁为“笄年”或“及笄之年”,未嫁之前称“待字”或“待年”。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两个八字,因称女子十六岁为“破瓜之年”。“碧玉当年未破瓜,学成歌舞入侯家”(陆游《无题》)。
“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大戴礼记》)。古代男孩十五岁时束发,开始学习各种技艺,因称男子十五岁为“束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男子十五岁又称为“志学之年”。“二十曰弱冠”(《礼记·曲礼》),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结发戴冠,表示成年。因还没达到壮年,所以称二十岁的男子为“弱冠”,如“等终军之弱冠,无路请缨”(王勃《滕王阁序》)。也称“结发”,如“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孔雀东南飞》),初成年时结婚的夫妻因此也被称作“结发夫妻”。
“年华灼灼艳桃李,结发簪花配君子”(冯待征《虞姬怨》),后称女子二十岁为“桃李年华”。民间有“二十四番花信风”的说法,又称二十四风,因为是应花期而来的风,所以叫信,就是花开的消息,因此称女子二十四岁为“花信年华”或“风信年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三十而立”,意为男子三十岁时就要成家立业,因此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四十而不惑”,意为男子四十岁时遇事就能明辨是非而不被迷惑,因此称四十岁为“不惑之年”。“五十而知天命”,意为男子五十岁时对自然和社会规律有了相当理解,因此称五十岁为“知命之年”。“六十而耳顺”,意为六十岁时容易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因此称六十岁为“耳顺之年”。
“五十曰艾”(《礼记·曲礼》),人头发苍白如艾草,因此称五十岁为“及艾”“艾服”。“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淮南子·原道训》)。卫国人伯玉,五十岁时反省自己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此称五十岁为“知非之年”。古人用天干和地支相配来纪年,天干地支顺次组合为六十个纪序年号,每六十年一个循环,因称六十岁为“花甲之年”。“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曲江》),因此称七十岁为“古稀之年”。七十岁也是官员告老引退、辞官归里、还政事于君的年龄,因此七十岁又称“杖国之年”“致仕之年”“致政之年”。
“八十杖于朝,九十者,天子欲问焉,则就其室”(《礼记·王制》),因此称八十岁为“杖朝之年”。“八十九十曰耄”(《礼记·曲礼》),因此以“耄耋”泛指八九十岁的老人。
“百年曰期颐”(《礼记·曲礼》),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因此称百岁为“期颐之年”。
此外还有一些祝寿用的特称,草书喜字形似七十七,因称七十七岁为“喜寿”。草体伞字形似八十,因称八十岁为“伞寿”。米字拆开形似八十八,因称八十八岁为“米寿”。百少一为九十九,因称九十九岁为“白寿”。茶字拆开形似廿和八十八,相加得一百零八,因称一百零八岁为“茶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