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希望通过引导学生多视角审美,鉴赏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与含意,来提高学生此类题型的解题能力,提高审美鉴赏素养;也希望以此探索方式,引导学生在诗歌阅读鉴赏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高雅的审美情趣、高尚的审美品位,实现高中古代诗歌教学在审美鉴赏上的突破与审美鉴赏素养上的品质提升。
【关键词】审美、突破、技巧、素养
【正文】
下面以实例从四个方面具体谈谈解答古代诗歌客观题的解题技巧。
技巧1:调动审美经验——把握意象,明是非。
学生阅读古代诗歌,离不开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而在解答古代诗歌客观试题时,学生应积极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与审美经验,抓住诗歌意象,仔细辨析,理解意象和意境,判断选项正误。
比如:晓行巴峡
王维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1]行。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释:[1]树杪:树梢。
16.“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联中,鸟雀之声传递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下列诗句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3分)()
A.欲暮黄鹂啭,伤心玉镜台。(王昌龄《古意》)
B.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晁补之《吴松道中》)
C.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张耒《感春》)
D.殷勤报春去,恰恰一莺啼。(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
【参考答案】B
【技巧运用解析】通过调动审美经验,抓住B选项中的“雁”这一意象,抓住其修饰性的词语“声急”,再结合“客程遥”,可以确认此处是通过写雁声的急切、凄恻,来渲染归家路途遥远的作者的此时渴望归乡的急切之情。
技巧2:激发审美想象——明确手法,辩对错。
由于古典诗歌简洁、凝练、意蕴丰富的文体特点,学生们在解答古代诗歌客观题的时候,需要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将跳跃性的文字信息串连起来理解诗句含意。特别是,一些命题人可能会在手法的使用和理解上进行设误,因此,在分辨这一类选项的时候,更需要引导学生激发审美想象,明确诗句所运用的手法,理解诗句含意,以此来分辨选项的对错。
例如:2017年全国卷1选取了欧阳修的《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一诗,其中14题B选项将诗歌第三句“无哗战士衔枚勇”的理解表述为“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作为审美鉴赏的主体,学生只要稍作想象就会产生疑惑:考生在考场上怎么会“奋勇争先、一往无前”?这显然是说不通的。但此句的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参加进士考试的考生比作了衔枚疾走的战士,只是选项对此处比喻手法的理解进行了设误。事实上战士们在行军时“衔枚”,是为了防止发出声响,以此表现紧张的行军气氛,而我们稍加想象就可得知,这正是考生考场上会有的紧张肃静的考场氛围,而这一点正是考生与衔枚战士之间设喻的相似点。以此判断,选项内容“表现考生的奋勇争先、一往无前”的理解是错的。
技巧3:加强审美体验——巧借注释,断正误。
学生阅读古代诗歌,是其个体一次重要的审美体验,而在对审美对象分析的时候,关注诗歌的注释,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读懂诗人的内心世界,不仅能增强个体的审美体验,更能帮助学生准确地解答诗歌此一类设误角度的客观题。
比如,2017年全国卷2第14题的答案,B选项和D选项,都必须关注诗歌下方的注释③,即“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从注释中可知,唐代李揆“怕被扣留”,才骗吐蕃酋长自己并非真正的李揆,這里是李揆出于对自身安全的考虑所撒的谎,而诗歌尾联苏轼在送弟弟苏辙出使契丹时,嘱咐弟弟“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莫道”一词便流露出苏轼借李揆典故的深层原因,即是告诫弟弟要小心谨慎,怕弟弟被扣留,同样是出于弟弟安全的考虑。由此可知,选项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和选项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均理解为提醒弟弟为人处世的态度要谦和,因此是错误的。
技巧4:感受审美意旨——抓关键词,辨对错。
全国卷诗歌阅读题的命题均取自古典诗歌,而古典诗歌的情感大多具体多样性、丰富性、复杂性和深刻性等特点,命题人自然会通过客观题型来考查学生对诗歌多重情感的感受和领悟,评价学生的审美鉴赏素养。那么,对从这一角度进行设误的选项的辨析,就需要引导学生学会抓取诗歌的关键词,透过对关键词的理解来加深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如:以《玉梅令·疏疏雪片》为材料命制的诗歌客观题第14题中,选项D将词上阙的情感理解为“描写了凌寒之梅报春的喜悦”是不对的,只要回看词的上阙“疏疏雪片。散入溪南苑。春寒锁、旧家亭馆。有玉梅几树,背立怨东风,花未吐,暗香已远。”就能发现,“怨”字是理解此处情感的关键词,可知上阙并非描写“凌寒之梅报春的喜悦”,而是运用拟人的手法,描写梅花埋怨东风(即春风)还没有等到花朵绽放,就将花香吹远,以此突出初春早梅的特点。因此,抓住了“怨”字,也就抓住了情感的关键,便可准确判断选项D是错误的。
综上所述,引导学生掌握此四种解答古代诗歌客观试题的解题技巧,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准确快速辨析选项,找到正确答案,提高解题能力,提升鉴赏素养。
参考文献:
【1】彭晓燕. "高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教育界 000.001(2016):113-113.
【关键词】审美、突破、技巧、素养
【正文】
下面以实例从四个方面具体谈谈解答古代诗歌客观题的解题技巧。
技巧1:调动审美经验——把握意象,明是非。
学生阅读古代诗歌,离不开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而在解答古代诗歌客观试题时,学生应积极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与审美经验,抓住诗歌意象,仔细辨析,理解意象和意境,判断选项正误。
比如:晓行巴峡
王维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1]行。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释:[1]树杪:树梢。
16.“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联中,鸟雀之声传递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下列诗句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3分)()
A.欲暮黄鹂啭,伤心玉镜台。(王昌龄《古意》)
B.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晁补之《吴松道中》)
C.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张耒《感春》)
D.殷勤报春去,恰恰一莺啼。(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
【参考答案】B
【技巧运用解析】通过调动审美经验,抓住B选项中的“雁”这一意象,抓住其修饰性的词语“声急”,再结合“客程遥”,可以确认此处是通过写雁声的急切、凄恻,来渲染归家路途遥远的作者的此时渴望归乡的急切之情。
技巧2:激发审美想象——明确手法,辩对错。
由于古典诗歌简洁、凝练、意蕴丰富的文体特点,学生们在解答古代诗歌客观题的时候,需要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将跳跃性的文字信息串连起来理解诗句含意。特别是,一些命题人可能会在手法的使用和理解上进行设误,因此,在分辨这一类选项的时候,更需要引导学生激发审美想象,明确诗句所运用的手法,理解诗句含意,以此来分辨选项的对错。
例如:2017年全国卷1选取了欧阳修的《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一诗,其中14题B选项将诗歌第三句“无哗战士衔枚勇”的理解表述为“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作为审美鉴赏的主体,学生只要稍作想象就会产生疑惑:考生在考场上怎么会“奋勇争先、一往无前”?这显然是说不通的。但此句的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参加进士考试的考生比作了衔枚疾走的战士,只是选项对此处比喻手法的理解进行了设误。事实上战士们在行军时“衔枚”,是为了防止发出声响,以此表现紧张的行军气氛,而我们稍加想象就可得知,这正是考生考场上会有的紧张肃静的考场氛围,而这一点正是考生与衔枚战士之间设喻的相似点。以此判断,选项内容“表现考生的奋勇争先、一往无前”的理解是错的。
技巧3:加强审美体验——巧借注释,断正误。
学生阅读古代诗歌,是其个体一次重要的审美体验,而在对审美对象分析的时候,关注诗歌的注释,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读懂诗人的内心世界,不仅能增强个体的审美体验,更能帮助学生准确地解答诗歌此一类设误角度的客观题。
比如,2017年全国卷2第14题的答案,B选项和D选项,都必须关注诗歌下方的注释③,即“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从注释中可知,唐代李揆“怕被扣留”,才骗吐蕃酋长自己并非真正的李揆,這里是李揆出于对自身安全的考虑所撒的谎,而诗歌尾联苏轼在送弟弟苏辙出使契丹时,嘱咐弟弟“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莫道”一词便流露出苏轼借李揆典故的深层原因,即是告诫弟弟要小心谨慎,怕弟弟被扣留,同样是出于弟弟安全的考虑。由此可知,选项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和选项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均理解为提醒弟弟为人处世的态度要谦和,因此是错误的。
技巧4:感受审美意旨——抓关键词,辨对错。
全国卷诗歌阅读题的命题均取自古典诗歌,而古典诗歌的情感大多具体多样性、丰富性、复杂性和深刻性等特点,命题人自然会通过客观题型来考查学生对诗歌多重情感的感受和领悟,评价学生的审美鉴赏素养。那么,对从这一角度进行设误的选项的辨析,就需要引导学生学会抓取诗歌的关键词,透过对关键词的理解来加深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如:以《玉梅令·疏疏雪片》为材料命制的诗歌客观题第14题中,选项D将词上阙的情感理解为“描写了凌寒之梅报春的喜悦”是不对的,只要回看词的上阙“疏疏雪片。散入溪南苑。春寒锁、旧家亭馆。有玉梅几树,背立怨东风,花未吐,暗香已远。”就能发现,“怨”字是理解此处情感的关键词,可知上阙并非描写“凌寒之梅报春的喜悦”,而是运用拟人的手法,描写梅花埋怨东风(即春风)还没有等到花朵绽放,就将花香吹远,以此突出初春早梅的特点。因此,抓住了“怨”字,也就抓住了情感的关键,便可准确判断选项D是错误的。
综上所述,引导学生掌握此四种解答古代诗歌客观试题的解题技巧,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准确快速辨析选项,找到正确答案,提高解题能力,提升鉴赏素养。
参考文献:
【1】彭晓燕. "高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教育界 000.001(2016):113-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