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幼儿园里,我们经常遇到幼儿来告状的情形,一个幼儿的告状行为可以影响到周围同伴的不断效仿,致使教师在一日活动中忙于应付幼儿的告状,而幼儿的告状行为也愈来愈盛。幼儿的告状行为有众多的表现形式,也受其成长环境、家庭教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有不同的形成原因,教师需加以重视但又不能过渡处理,以免助长幼儿的告状行为。对此,本文重点提出了纠正幼儿告状行为的有效指导策略。
关键词:幼儿;告状行为;指导策略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提出的目标是“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同伴发生冲突时能自己协商解决”、很多幼儿喜欢通过告状的形式让教师帮助解决问题,这其中除了寻求帮助的目的,或许更多的是为了获得教师的关注与重视。因此,教师要关注幼儿的告状行为,分析其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并探寻如何减少幼儿的告状行为,让幼儿独立解决同伴间的矛盾与冲突,让幼儿实现个人社会性的发展以及在健康的人际关系中获得安全感与归属感。
一、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
(一)幼儿方面
从幼儿层面来说,幼儿的告状行为源于被告方的违规行为,有其自我保护、维护规则的积极性,但更深层次的原因表现为幼儿的思想还比较幼稚,遇到问题习惯于向成人求助,希望得到成人的帮助与庇护。还有的幼儿以自我为中心,当同伴的行为损害了他的利益或快乐,如同伴先占有某件玩具、某个地盘,他无法介入时,不是通过协商解决,而是直接向老师告状来解决问题。还有的幼儿特别在意教师的关注与看法,告状也是一种师幼互动形式,因此幼儿喜欢通过告状行为来获得教师的关注,甚至表扬。
(二)家长方面
家长不正确的教养方式会影响孩子告状行为的频率,对成人的帮助产生依赖心理。大多数家长都宠爱自己的孩子,不愿意孩子在幼儿园里吃一点亏,因此经常教育孩子在幼儿园里遇到问题就向老师反映,甚至有的幼儿经常和家长告状,谁谁谁打他了,抢他书本玩具了。面对这种情况,家长若不分清白的一味维护自己的孩子,鼓励孩子“反映事实情况”,很有可能让幼儿的告状行为更严重。
二、幼儿告状行为的有效纠正策略
(一)幼儿园要优化资源配置,减少幼儿的摩擦
既然大多告状行为源于幼儿间的矛盾与摩擦,幼儿间矛盾不可避免,但幼儿园仍要尽量减少因幼儿园的资源配置不合理造成的幼儿间矛盾。
如户外体育活动中,不同班级安排不同的时间段外出,让每个班级的幼儿都能在宽阔的操场上自由跑跳游戏;在室内的区域游戏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区域的受欢迎程度进行合理的区域划分,并用线条、桌椅进行必要的隔离,避免相互影响或争抢空间;因此幼儿园要加大资源储备,在必要的时候增加游戏材料的投放,以适应幼儿游戏的需要。
(二)教师要区别对待不同告状,给予引导或纠正
幼儿的告状行为存在不同的类型与目的性,因此教师要根据告状行为的类型给予准确的应对,以减少告状行为的发生。
1、求助型告状,给予帮助与鼓励
对于幼儿间产生矛盾后的告状行为,教师可根据事情的轻重程度做出不同的处理。如奇奇告状天天霸占着一本有趣的绘本不给他看时,教师就可以鼓励奇奇通过协商自主解决问题。原来班级的图书区有本绘本《谁吃了我的大饼》,天天也别喜欢看这本绘本,每次自主阅读时间他都会到这里拿了绘本看一会,尽管已经看了很多遍,很熟悉了,也还是习惯性的去拿走绘本。于是我鼓励奇奇再去和天天商量下。这样既解决了告状问题又发展了幼儿社会交往能力;但遇到比较严重突发状况后的告状行为,如发生了肢体冲突,教师就需要亲自出面解决了。
2、求罚型告状,及时引导与纠正
有时候同伴的行为并没有损害到他人,只是因为能力的欠缺而做的不够标准规范,看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幼儿就觉得他表现不好,希望通过向教师告状来惩罚或批评同伴,这种告状行为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制止。如小班里,月龄大的轩轩拿勺子比较稳,桌面干干净净的,因此就像老师告状月龄小的烁烁饭菜专门掉地上,表面看是在维护规则,实际是希望教师看到同伴的表现而加以批评。面对这样的告狀,教师要正确引导幼儿看待比自己能力弱的同伴,不是责备而应该是给予帮助与鼓励。
(三)家园合作促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幼儿自主能力
如今的家长都重视幼儿智力发展,幼儿园教师要做家长的思想工作,让家长尽量放手让幼儿独自面对幼儿园的集体生活,自主应对同伴交往问题,必要时教导幼儿同伴交往的技巧与能力,而家长自己需要做到不生气、不介入,不怕吃亏。
如一次中饭后的自由活动时间,一一在玩积木,悠悠也想玩就直接过去抢,结果两个人就打起来了。虽然教师及时的拉开了两人,但悠悠的脸上还是抓出来一条红痕,教师及时与两位幼儿的家长进行了沟通,并交换了处理意见。晚上悠悠回家就和父母告状,结果父母只是简单看了眼伤口,发现没有大问题后就教导悠悠要通过协商去获得玩具,并主动要求与一一握手言和。父母这种平静友好的处理方式,让幼儿的告状行为没有掀起波澜,反而发展了幼儿的社会性,对幼儿发展起到了进步作用。
三、结语
教师需辩证的看待幼儿的告状行为,以尊重、理解、耐心的态度去倾听孩子,以理性的思维去分析孩子告状行为的原因,然后采取科学合理的解决之策。幼儿的告状行为不仅仅只是为了向成人求助,还存在着求关注、求赏识、试探性等潜在性的心理,因此,教师需通过研究幼儿心理去解读幼儿的行为,以便做出积极地回应。
参考文献:
[1]孔京东. 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J]. 新课程·小学, 2013(10):79-81.
[2]刘莹琦. 幼儿告状行为的成因与指导策略研究[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6, 32(1):168-169.
[3]刘晶波, 杨翠美. 5~7岁幼儿告状行为动机分析[J]. 幼儿教育, 2007(18):34-38.
关键词:幼儿;告状行为;指导策略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提出的目标是“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同伴发生冲突时能自己协商解决”、很多幼儿喜欢通过告状的形式让教师帮助解决问题,这其中除了寻求帮助的目的,或许更多的是为了获得教师的关注与重视。因此,教师要关注幼儿的告状行为,分析其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并探寻如何减少幼儿的告状行为,让幼儿独立解决同伴间的矛盾与冲突,让幼儿实现个人社会性的发展以及在健康的人际关系中获得安全感与归属感。
一、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
(一)幼儿方面
从幼儿层面来说,幼儿的告状行为源于被告方的违规行为,有其自我保护、维护规则的积极性,但更深层次的原因表现为幼儿的思想还比较幼稚,遇到问题习惯于向成人求助,希望得到成人的帮助与庇护。还有的幼儿以自我为中心,当同伴的行为损害了他的利益或快乐,如同伴先占有某件玩具、某个地盘,他无法介入时,不是通过协商解决,而是直接向老师告状来解决问题。还有的幼儿特别在意教师的关注与看法,告状也是一种师幼互动形式,因此幼儿喜欢通过告状行为来获得教师的关注,甚至表扬。
(二)家长方面
家长不正确的教养方式会影响孩子告状行为的频率,对成人的帮助产生依赖心理。大多数家长都宠爱自己的孩子,不愿意孩子在幼儿园里吃一点亏,因此经常教育孩子在幼儿园里遇到问题就向老师反映,甚至有的幼儿经常和家长告状,谁谁谁打他了,抢他书本玩具了。面对这种情况,家长若不分清白的一味维护自己的孩子,鼓励孩子“反映事实情况”,很有可能让幼儿的告状行为更严重。
二、幼儿告状行为的有效纠正策略
(一)幼儿园要优化资源配置,减少幼儿的摩擦
既然大多告状行为源于幼儿间的矛盾与摩擦,幼儿间矛盾不可避免,但幼儿园仍要尽量减少因幼儿园的资源配置不合理造成的幼儿间矛盾。
如户外体育活动中,不同班级安排不同的时间段外出,让每个班级的幼儿都能在宽阔的操场上自由跑跳游戏;在室内的区域游戏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区域的受欢迎程度进行合理的区域划分,并用线条、桌椅进行必要的隔离,避免相互影响或争抢空间;因此幼儿园要加大资源储备,在必要的时候增加游戏材料的投放,以适应幼儿游戏的需要。
(二)教师要区别对待不同告状,给予引导或纠正
幼儿的告状行为存在不同的类型与目的性,因此教师要根据告状行为的类型给予准确的应对,以减少告状行为的发生。
1、求助型告状,给予帮助与鼓励
对于幼儿间产生矛盾后的告状行为,教师可根据事情的轻重程度做出不同的处理。如奇奇告状天天霸占着一本有趣的绘本不给他看时,教师就可以鼓励奇奇通过协商自主解决问题。原来班级的图书区有本绘本《谁吃了我的大饼》,天天也别喜欢看这本绘本,每次自主阅读时间他都会到这里拿了绘本看一会,尽管已经看了很多遍,很熟悉了,也还是习惯性的去拿走绘本。于是我鼓励奇奇再去和天天商量下。这样既解决了告状问题又发展了幼儿社会交往能力;但遇到比较严重突发状况后的告状行为,如发生了肢体冲突,教师就需要亲自出面解决了。
2、求罚型告状,及时引导与纠正
有时候同伴的行为并没有损害到他人,只是因为能力的欠缺而做的不够标准规范,看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幼儿就觉得他表现不好,希望通过向教师告状来惩罚或批评同伴,这种告状行为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制止。如小班里,月龄大的轩轩拿勺子比较稳,桌面干干净净的,因此就像老师告状月龄小的烁烁饭菜专门掉地上,表面看是在维护规则,实际是希望教师看到同伴的表现而加以批评。面对这样的告狀,教师要正确引导幼儿看待比自己能力弱的同伴,不是责备而应该是给予帮助与鼓励。
(三)家园合作促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幼儿自主能力
如今的家长都重视幼儿智力发展,幼儿园教师要做家长的思想工作,让家长尽量放手让幼儿独自面对幼儿园的集体生活,自主应对同伴交往问题,必要时教导幼儿同伴交往的技巧与能力,而家长自己需要做到不生气、不介入,不怕吃亏。
如一次中饭后的自由活动时间,一一在玩积木,悠悠也想玩就直接过去抢,结果两个人就打起来了。虽然教师及时的拉开了两人,但悠悠的脸上还是抓出来一条红痕,教师及时与两位幼儿的家长进行了沟通,并交换了处理意见。晚上悠悠回家就和父母告状,结果父母只是简单看了眼伤口,发现没有大问题后就教导悠悠要通过协商去获得玩具,并主动要求与一一握手言和。父母这种平静友好的处理方式,让幼儿的告状行为没有掀起波澜,反而发展了幼儿的社会性,对幼儿发展起到了进步作用。
三、结语
教师需辩证的看待幼儿的告状行为,以尊重、理解、耐心的态度去倾听孩子,以理性的思维去分析孩子告状行为的原因,然后采取科学合理的解决之策。幼儿的告状行为不仅仅只是为了向成人求助,还存在着求关注、求赏识、试探性等潜在性的心理,因此,教师需通过研究幼儿心理去解读幼儿的行为,以便做出积极地回应。
参考文献:
[1]孔京东. 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J]. 新课程·小学, 2013(10):79-81.
[2]刘莹琦. 幼儿告状行为的成因与指导策略研究[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6, 32(1):168-169.
[3]刘晶波, 杨翠美. 5~7岁幼儿告状行为动机分析[J]. 幼儿教育, 2007(18):34-38.